筆者以前在家中,看到阿嬤幾乎每日都是在看佛書,與手持念珠掐珠念佛;有時阿嬤會對我說今天念佛幾萬聲,當時覺得很讚嘆與心嚮往之。阿嬤往生後,將兩串念得很光滑圓潤的念珠,遺留給眷屬作紀念,與提醒家屬要學佛念佛。
略說念珠
念珠又稱數珠、誦珠、咒珠或佛珠,是各種不同宗教在持咒、念佛、誦經或祈禱等修持時,會使用到的法物。念珠是以線貫串一定數目的珠粒而成,常見佛教使用的念珠質料與顆數,其質料如無患子、菩提子等;而顆數有14、18、21、54、108顆,乃至1080顆等七或九的倍數,而以使用108顆的念珠為較普遍。筆者於幾年前,去日本京都旅遊,有參訪過法然上人第22番的大本山百萬遍知恩寺,有看過一串1080顆,據說長110公尺、重量300多公斤的大念珠;而於其除夜法要,有大念珠繰的法會。
佛教使用念珠的時代,根據《佛光大辭典》所記載:「恐係在婆羅門教(二世紀)之後。」又言:「在我國,使用念珠來稱名記數,則始於隋唐之際。蓋今北傳佛典中有關念珠之記載雖多(多為後期之經典),然律部經典卻未有任何記載,且以律典為所依之南傳佛教徒亦未曾流行念珠。(中略)溯其本源,念珠並非佛教所創用,於佛陀所制律儀亦未有此類記載。」這或許從「比丘十八物」無念珠,可見一斑。
經論祖釋中念珠與稱名念佛之記載
念珠除了各有不同的質料、顆數外,其用於修持的情況與功用/功德,依不同經典記載,例如:《佛說木槵子經》、《佛說校量數珠功德經》、《金剛頂瑜伽念珠經》、《大方廣菩薩藏文殊師利根本儀軌經.第11卷》(數珠儀則品第十二)、《佛說陀羅尼集經卷第二》(佛說作數珠法相品)、《蘇婆呼童子請問經‧卷上》(除障分品第三)等,而有所差異。於佛教經典中有關用念珠來念佛之起源,可見於《佛說木槵子經》所記載,佛陀對難陀國王‧波流離王之開示。
此經之緣起,為波流離王因國家常受寇賊侵犯,又疾病流行,人民困苦。因而祈願世尊:「特垂慈愍,賜我要法,使我日夜易得修行,未來世中,遠離眾苦。」佛陀開示說:「若欲滅煩惱障、報障者,當貫木槵子一百八,以常自隨。若行若坐若臥,恒當至心無分散意,稱佛陀、達摩、僧伽名,乃過一木槵子,如是漸次度木槵子。」善導大師於《觀念法門》(結勸修行分)最後,有引用此經文,結勸念佛;又以此經證明:「王心真實,念念障除,佛知罪滅,應念而現。」
漢傳佛教中念珠起源與「掐珠念佛」記數的記載
在漢傳佛教中,念珠最早的記載,是起源於唐朝道綽大師。其用念珠來做為記數念佛的方法,可從《續高僧傳.第20卷》(唐并州玄中寺釋道綽傳九)的記載:「又年常自業穿諸木欒子以為數法,遺諸四眾教其稱念。」與《往生西方淨土瑞應刪傳》(道綽禪師第十一)亦云:「自穿槵珠,勸人念佛。」做為「掐珠念佛」記數的佐證。
而蓮池大師的《往生集》也有記載道綽大師勸人「掐珠念佛」的事蹟:「篤志神鸞淨土之業,有僧定中,見綽數珠如七寶大山。平居為眾講無量壽觀經,將二百遍。人各掐珠,口稱佛號。或時散席,嚮彌林谷。」因此,蓮池大師的《竹窗三筆》(念荳佛)除了提到:「世尊教人念佛,制為數珠。」之外,也勸念佛人可用「百八之珠」的念珠來「掐珠念佛」記數,較為省力。
其他中國淨土宗祖師,對於使用念珠來「掐珠念佛」的開示法語也很多,略舉一二,以供參考。例如:「掐珠念佛法」也很受到蕅益大師的推崇,於《淨土十要》中,有附錄蕅祖的《開示念佛法門》,其開示云:「最初下手念佛時,必須要用念珠,將數目記得分明,訂定每日之課程,決定從不欠缺,久久之後念佛純熟,雖然不作意念佛而自己便能念佛,然後記數念佛也可以,不記數念佛也可以。若是初發心便要說好看的話,要學人家不著相,要學圓融自在。如此總是信心不深、修行不力。就算是你能夠講得三藏十二分教典,下得一千七百個公案之轉語,都還皆是生死岸邊之事,臨命終時,決定用不著,珍重!」
然而,印光大師認為「掐珠念佛」有利也有弊,在靜坐念佛時不宜使用。於其《文鈔》(續編卷上‧復念西大師書)中開示說:「又有提倡掐珠記數者,此亦有利有弊。利,則一句一掐,不輕放過,則心易歸一。弊,則靜坐時掐,必致心難安定,久則成病。」在《增廣文鈔》(卷第一‧復高邵麟居士書四)也說:「掐珠念佛,唯宜行住二時。若靜坐養神,由手動故,神不能安,久則受病。」
而印祖對其借數息觀所發明之「十念記數念佛法」與「掐珠念佛」之比較,則說:「此十念記數,行住坐臥皆無不宜。臥時只宜默念,不可出聲。若出聲,一則不恭,二則傷氣,切記切記。」又言掐珠念佛:「身勞而神動」,十念記數念佛:「身逸而心安」。
另類以「出入息為念珠」的「隨息念佛」
唐朝.飛錫大師於《念佛三昧寶王論‧卷中》(此生他生一念十念門第九)有提到以「出入息為念珠」的「隨息念佛」:「世上之人,多以寶玉、水精、金剛、菩提、木槵,為數珠矣;吾則以出、入息為念珠焉。稱佛名號,隨之於息,有大恃怙,安懼於息不還,屬後世者哉?余行、住、坐、臥常用此珠,縱今昏寐含佛而寢,覺即續之,必於夢中得見彼佛,如鑽燧煙飛火之前相。夢之不已,三昧成焉,面覩玉毫,親蒙授記,則萬無一失也。」自飛錫大師提出「寶王隨息念佛法」後,此方法也常見於諸淨土典籍的記載,例如:《樂邦文類》、《廬山蓮宗寶鑑》、《淨土十要》、《淨土聖賢錄》等。
印光大師早年也有修習「隨息念佛」的經驗,從《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第一》(與諦閒法師書)之文,可見印祖的體會:「(光)自出家以來,即信凈土一法。但以業障所遮,二十年來,悠悠虛度。口雖念佛,心不染道。近蒙法師訓勵,誓期不負婆心。無奈昏散交攻,依舊昔時行履。因日閱十餘紙淨典,以發勝進之心。寶王隨息法門,試用此法,遂覺妄念不似以前之潮湧瀾翻。想久而久之,當必有霧散雲消徹見天日之時。」
後來印祖借數息觀所發明的「十念記數念佛法」,發現「十念記數」的念佛方法與利益,比用「寶王隨息念佛法」來得相應。於《增廣文鈔》(卷第一‧復高邵麟居士書四)之文,說:「所謂十念記數者,當念佛時,從一句至十句,須念得分明,仍須記得分明。至十句已,又須從一句至十句念,不可二十三十。隨念隨記,不可掐珠,唯憑心記,若十句直記為難,或分為兩氣,則從一至五,從六至十。若又費力,當從一至三,從四至六,從七至十,作三氣念。念得清楚,記得清楚,聽得清楚,妄念無處著腳,一心不亂,久當自得耳。」
又言此「十念記數念佛法」:「念一句佛,心知一句。念十句佛,心知十句。從一至十,從一至十,縱日念數萬,皆如是記。不但去妄,最能養神。隨快隨慢,了無滯礙。從朝至暮,無不相宜。」
若比較「寶王隨息念佛法」與「十念記數念佛法」,兩者的共同點,都是攝心念佛的妙法。而兩者的不同點:前者是借氣束心,借呼吸來幫助攝心念佛;而後者是隨念隨聽,借數佛來幫助攝心念佛,與呼吸無關。筆者覺得兩者皆是攝心念佛的妙法,應該各有其較相應者;我是下下根機的生死凡夫,念佛方法較相應於「十念記數法」。,
小結
淨土念佛法門以信願行為三資糧,即是淨土宗修行宗旨中的:「信受彌陀救度,專稱彌陀佛名,願生彌陀淨土。」而真正能信受彌陀救度,願生彌陀淨土的念佛行者,必能安心起行,老實一向專稱彌陀佛名;因為,這是念佛往生極樂淨土的正因正行。
於諸多稱名念佛的方法之中,使用念珠來念佛,也是一種能自利利他的善巧方便;除了做為記數外,可提醒我們要念佛,防止懈怠。另外,去做疾病關懷或是訪視養護中心的住民時,有的病人/家屬或住民,於瞭解念佛的道理與利益後,又看見蓮友用念珠念佛,會生歡喜心,也想要用念珠來念佛;我們會贈與隨身帶著的其他念珠,教導與鼓勵他們念佛,大家同得念佛的現當二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