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母往生兩週年有感
善導大師斬釘截鐵地告誡我們,這個世界是不可停的魔鄉,「到處無餘樂,唯聞愁嘆聲」,大師希望我們速速歸去來!
可是放眼四周,你不免又會時時地感到一陣恍惚,因為似乎到處都是花團錦簇、笑語喧騰啊。當然,偶爾也會有人抱怨幾聲,可是聽上去怎麼倒更像是撒嬌弄癡地炫耀,得了便宜還賣乖的感覺呢!再看手機朋友圈裡,幾乎也全都是各種花式地曬幸福、秀歡樂……。
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
每次想到這個問題,我腦海裡就會不由浮現出母親的形象。2018年1月9日,72歲的家母在念佛安養院法師蓮友的助念聲中,往生極樂,遺體柔若無骨,火化後還燒出了漂亮的舍利花。不過,如今想起她老人家,最深刻的記憶還是更早些時候,家母人生中兩種截然相反的印象片段。
家母早年的劇照
早年的母親長期活躍在舞台上,那時我和弟弟常常在台下或舞台兩側看著她神采奕奕的表演,以及演出結束後在觀眾掌聲中微笑著謝幕。回到家裡,母親又特別愛講笑話,喜歡惟妙惟肖又不無誇張地模仿各種有趣的人和事,經常把全家逗得哈哈大笑。那時的我老媽也許認為她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了吧。
的確,她的職業光鮮亮麗,為人艷羨,生活中又是夫妻和睦、兒女雙全。記得我們大家庭裡祖輩的四位老人都還健在的時候,曾經有人在結婚前夕專門請母親去幫忙縫喜被——這可是民間所謂「全和人」才能享受到的禮遇啊!人家是想沾點母親的福氣吧。老媽自己也曾經多次心滿意足地感歎:「咱們家真是溫馨啊,生活真是美好啊!」看著那時的她,你會感覺她毫不懷疑這種幸福美滿將一直持續到永遠。
但是接下來的另一幕記憶場景就急速轉換了。那是在她65歲前後,家母的幸福生活幾乎一夜之間就被徹底斬斷。因為驟然而起的家事糾紛帶來的強烈刺激,母親一經查出就已經是癌症中晚期了。這真是晴空霹靂啊!母親被嚇得魂飛魄散、放聲痛哭,她完全變了一個人,甚至有時看著她那神情簡直就像個被突然一巴掌打懵了、嚇傻了的小孩子!還有很多次,她會惶惶然地反覆念叨著:「哎呀,我這一定是做噩夢吧?一定是做噩夢!快點醒來吧!醒來就會回到從前啊……」。
就這樣,母親又患上了焦慮症。關於這種精神疾病,她曾經描述說,常常是突然地她就清晰地看見一片巨大的烏雲從不遠處的上空衝著她迅速飛過來,很快烏雲壓頂,而母親也就瞬間陷入強烈的焦慮無法自拔。「一大片烏雲疾速飛來」,這個恐怖的意象讓我聯想到《天鵝湖》舞劇裡的羅斯巴特——那個披著黑斗篷呼嘯而至的魔鬼。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家母平常的時候對於佛法是能夠接受,有時還是樂於接受的。可是一旦被焦慮病魔掌控,這時她最怕的就是聽到與佛法有關的話題。她會一邊驚恐地拚命擺手制止我,一邊可憐巴巴地懇求著:「你跟我說一點世俗的話吧,好嗎?我現在不想聽什麼念佛!……」。母親所謂世俗的話,就是比如「你一定會好起來的,放心吧!還有大把的好日子等著你享受呢」等等此類。
後來當這一幕再次上演的時候,我突然意識到眼前的老媽分明是正在活生生地向我展示:原來每個人的靈魂裡真的都是佛魔並存,而這雙方又是此消彼長的。更重要的是,絕大多數人絕大多數時候全都是顛倒的魔性展現,卻又毫無自覺。你看,所謂的「人生美好啊,熱愛生活啊」,這些我們常情所認定的好話,其實恰恰正是魔所喜聞樂見的啊!因為無論怎樣,只要你還會對魔鄉生涯高唱讚歌,那你就將永遠在生死疲勞中難逃魔掌的摧折。
所以,演了半輩子戲的家母,又以這樣一種戲劇化的方式最終警示世人:是的,這裡毫無疑問就是魔鄉,一切美好體驗都是為了日後被剝奪、被摧毀而設定的!不論她是多麼地心不甘、意難平,不論她怎樣拚命地求醫問藥,嘗試各種保健和心理療法,但她的健康狀況卻是江河日下。到後來漸漸地她只能無比悲愴地承認:過去的好時光千真萬確是再也回不來了!而之前全部幸福的源泉,比如她所眷戀的家庭、擅長的技藝、積累的財物等等,原來真的通通都是無用之物啊!當悲劇性的個體命運到來之際,任何人都只能獨自承受。在她生命中最後的幾年裡,這殘酷的人生真相不斷放射出堅冰與鋒刃的寒光,映現在母親眼裡就是越來越深刻的恐懼和絕望。終於血淚交流的老媽不得不徹底死了心,毅然鬆開了此前一直緊抓不放的雙手,然後轉身投入阿彌陀佛光明溫暖的懷抱!
無法想像當時已走投無路的母親如果沒有「被佛接引到極樂世界」這樣一個信念支撐,她會是怎樣一種巨大的崩潰!而隨後又會是怎樣更加可怖的長夜輪迴!仰蒙阿彌陀佛十劫以來無盡大悲的感召,家母終於徹底終結了這如戲如夢的魔幻苦旅,回歸到那個真正永恆美好的安樂家鄉了。
時至今日,每當看到依然縱情於種種世間享樂並以此為人生目的,乃至依然天真地相信當然會「花常好月常圓」的人們,我都會忍不住暗想,等到魔鄉的猙獰面目最終暴露之時,他們,會有家母那樣幸運的華麗轉身嗎?但願會吧。南無阿彌陀佛。
補記:
有老友看完以上文字之後,確實也是相當受觸動。但同時她又不禁一臉困惑地問:「那你說怎麼辦?難道我們都應該整天苦大仇深地活著,行屍走肉地等死,才對嗎?」我聽了就苦笑,感覺大家總是習慣於在二元對立的兩極之中作出非此即彼的某種選擇,但事實上都還是處於同一個境界,並無本質差別。而佛法正是教我們要跳出這個境界啊。比如具體到我們念佛人,往生前該如何在這魔鄉瀟灑走一遭,盡量少受甚至不受其害呢?我想引用前幾天淨宗法師微信答問中的一段話來說明,是再恰當也不過的了:
「不是念佛等死,而是以一個旅行者的心態,以輕鬆的欣賞的心情去做我們人生中的一切事。因為知道你在這個世間不過是一個遊客,是短暫的,所以你去做事的心情就像一個旅行者一樣,旅行者在外面會那麼執著嗎?比如看到有人在地裡幹活,腰酸背痛,但是旅行的人一看就會說,『哇!青山綠水,水田裡有人插秧,多好的田園風光啊!』這是旅行者才有的閒情雅致。如果讓你自己下田裡去試試,那就不一樣了。所以,如果你非要做一個主角,那你自己就陷在裡邊,當然就沒那個好心情,也不懂得欣賞。而我們在這裡做個旅行者的話,那麼壞事都能變好事。」
佛迎
2020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