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本篇為宗隆居士2012年5月6日於淨土宗台北念佛會「假日佛學班」演講之內容)
進入淨土宗的因緣
首先,簡單自我介紹:
1. 因為親人助念的因緣,很感恩蓮友的發心,所以,先參加助念組。
2. 參加永和共修會的讀書會。(一年多)
3. 永和讀書會暫停,台北念佛會開始週日講座。
4. 2008年12月皈依,法名「宗隆」。
5. 有次週日講座結束,留下來旁聽第四組的共修。(註:象山彌陀共修會之分組組別)
6. 2010年5月正式加入四組共修,一直到現在已兩年了。
當初,跟我一起加入的淨仁師兄,很發心,成立了桃園共修會。因為法務繁忙,後來就比較少來了。另一位佛聞師姐,因為幫忙帶孫子的關係,也休息到現在。之後,陸續也有幾位同修來四組旁聽,可能是個人因緣的關係,目前暫時都還沒有正式加入的新組員。也就是說,在正式的組員中,我保持菜鳥的身分,一直到現在(也就是前幾天五月二日,剛好滿二年。)
所以,當組長跟我說:「宗隆,新的一期的週日講座,你出來講一堂課,怎麼樣?」我心裡想:「不會吧!再怎麼輪,也輪不到我啊!」
關於念佛,我從開始的懷疑,慢慢到現在比較相信。聽了很多同修,念佛都有些感應,我努力地想,想了很久,好像從來也沒發生過什麼事。教理方面,從懵懵懂懂到現在算是比較有些概念。像我這樣,能講什麼給人家聽呢?
但是,組長說,沒關係。因為週日講座,有些對象是,上午來做七的家屬,他們很多也都是初接觸佛教、甚至這個法門。如果,有家屬想要多了解我們這個念佛法門的話,下午的講座,就可以接引有緣的人。
組長這樣說明,我就明白了。組長的意思應該是,菜鳥講給菜鳥聽的話,可能比較容易聽得懂。在無法推辭的情況下,也只好硬著頭皮上場了。這大概就是為什麼,今天我會坐在這裡的原因。
先讓我利用機會,來替四組打打廣告,宣傳一下。想要了解四組,有幾位同修,一定要好好認識一下。
1.淨亮婆婆:淨亮婆婆宜蘭的老家,有野生的柚子樹。所以,每當柚子成熟時,我們四組就有柚子可以吃了。聽說是天然的,沒有施肥,也沒有灑農藥。因為沒有人照顧的關係,所以,柚子的外觀,並不是那麼漂亮,有的柚子,還有蟲咬的痕跡。不過,超好吃的。很甜,又細細綿綿的。
請問大家一個問題,你們知不知道,柚子要怎麼吃呢?
先剝一個瓜皮帽,對不對?然後再分成幾瓣,四瓣或五瓣,再剝掉薄的皮,去掉籽,接著就可以塞嘴巴了,對不對?
不過,淨亮婆婆家的柚子,不太一樣。直接拿起來,塞到嘴巴,就可以吃了。而且,吃起來還冰冰涼涼的。(很神奇吧!)
你看,這淨亮婆婆,憨不憨?
我們小組十幾、二十個人,大家一起剝的話,不是一下子就好了嗎?她寧願自己一個人剝,剝的手痛得要死。皮跟籽,都去乾淨。然後,放在保鮮盒裡,冰的涼涼的。所以,大家只要把嘴巴打開,直接拿起來,塞進去就可以吃了。
本來是很想罵她說:「你怎麼這麼憨!」但是,話到嘴邊,又說不出口。
若要說憨,阿彌陀佛豈不是更憨?!
辛苦的、困難的,阿彌陀佛自己都做了。眾生只要張開嘴巴,念念佛號,就得到了阿彌陀佛辛苦成就的一切功德。
所以,你們說阿彌陀佛憨不憨!(不知是不是,人念佛念久了,就會變憨憨。)
不過,四組還是有聰明的人啦!下面一位:淨齊師兄。
淨衡師兄給他取了一個外號,叫「會說話的座右銘」。因為他們兩個感情特別好。每當淨衡師兄不小心說錯了什麼話,淨齊師兄一定馬上就給他打槍(糾正)。通常,不辯解的話,還好,越辯解,就被打得越慘。淨衡師兄經常被搞得哭笑不得,所以就封了他這麼一個外號。
其實,這位師兄,不但話說得好,而且多才多藝。隨身攜帶一只柴燒的茶杯,可見他喝茶的功力。功力不夠的人,不敢這樣子的。不論繪畫、雕刻、燒窯……,興趣十分廣泛。閒暇時,登山、踏青、或騎著自行車,到處尋幽攬勝。
我個人認為:淨齊師兄,可說是第四組最聰明、快樂、有品的一位。
淨齊師兄,因為玩到沒有東西玩。當兵的時候,把砲彈也拿起來玩。不小心砲彈在手上爆炸,整隻左手掌,就被炸掉了。我很難想像,他是怎麼走過那段受傷的日子,而現在又活得比一般人還健康、快樂、聰明、有品。
「會說話的座右銘」,就算是不說話時,也能時時刻刻,激勵人心。
如果你看到淨齊師兄,有件事你一定會百分之百的確定。什麼事呢?那就是,來我們象山學佛、念佛,就對了!
介紹完一個憨的,和一個巧(聰明)的。
最後,介紹四組的靈魂人物:組長——淨喜師姐。
各位想想,要作一個組長,哪有那麼簡單,是不是?
我們組長,可說是英明睿智,深不可測。
所謂「深廣無涯底,二乘非所測。」——這句是在說阿彌陀佛。不過我們組長可說是:雖不中,亦不遠矣。怎麼說「不遠」呢?
大家知道,我們乘佛願力,念佛往生的人。就如經上說的:「如佛金色身,妙相悉圓滿。」往生後,都跟阿彌陀佛一樣,無量光、無量壽,我們組長,年齡也不算小了。所以,應該是不遠了。
大家不要笑,其實我們都一樣,都不遠了。以阿彌陀佛無量壽命來看人間百年的壽命,就好像眨眼睛一樣,眨一下就過去了。何況,是誰要先走都還很難講呢!
不過,重點來了!當你聽到這件事,你的第一個反應是什麼呢?如果,感覺很高興的話,那表示你的願生心是很真切的。別人我是不知道,不過我們組長聽了一定是高興的不得了。
我想,廣告時間差不多了,應該要進入今天的主題了──鸚鵡念佛
選講「鸚鵡念佛」的原因
為什麼要選這個題目呢?因為,實在不知道要講什麼好。本來,每天安安份份的念佛,日子也過的平平靜靜的。自從,組長給了這個任務開始,一切都變了。念佛時,也常會東想西想。睡覺時候,也會想到睡不著覺。對我來講,真的是一場災難。
有一天,忽然想到,之前我們共修時,也曾談到這個問題。但是,最後都是各說各話,不了了之。
後來一次,週日講座也發生了類似的情形。
講課的師兄,講完「欲生我國」的題目,結論說:「要發願生心,念佛才能往生。否則的話,雖念佛,也不能往生。」
這時,台下有位師姐說:「鸚鵡念佛沒有願生心,也一樣往生。」
一位師兄說:「你又不是鸚鵡,怎麼知道它沒有願生心?」
某位師兄又說:「如果把稱名,當作一種功夫,目的是求一心不亂或清淨心,但是,並不想要往生。這樣的話,能往生嗎?如果,稱名是要求現世或來世的福報,或求消災、免難,但是並不想要往生,這樣的話,能往生嗎?」
師姐說:「名號獨運,稱名獨達。」
(結果呢,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當然又是不了了之。)
以上,算是遠因吧!
那麼近因呢?
有一天,淨齊師兄,介紹我去看一篇淨嵩法師的文章——〈這輩子最幸福的事〉。他個人很喜歡這篇開示,覺得很受用。每隔一段時間,他都會反覆再看一遍。所以,他也介紹我去讀。
後來,我問了他一個問題:「奇怪!一樣是上師的弟子,一樣是上人教的念佛,為什麼會離開道場另立門戶呢?」
淨齊說,詳細的情形,他也不清楚。好像他們覺得念佛會這邊教的念佛,像是「機械式的念佛」──有口無心的念佛(如:鸚鵡念佛)。可能他們認為本願念佛,不應該是這樣子吧!
所以,挑這個題目,大概是這樣的遠因和近因。
鸚鵡念佛的問題,也可以說和「有口無心」的問題是一樣的。一般來講,念佛往生,要具足三心──「至誠心、深心、迴向發願心」。《觀經》言:「三心具足,必定往生。」那麼,如果「有口無心」的念佛,三心不具足的話,能不能往生呢?好像鸚鵡念佛,它沒有願生心,像這樣念佛能不能往生呢?(有人覺得可以,有人說不行。我們今天,就這個問題來討論一下!)
順便釐清一下,到底我們對「本願念佛」這個法門的認識,是怎麼樣。因為,有爭論的話,就表示彼此所了解的「本願念佛」,是有差異的,所以才會覺得我對你錯,或是你錯我對。
這個問題,說大不大,有的人吵吵嘴就過去了,也不太當作什麼要緊的事;但是,也可以是說小不小,嚴重起來會使得道場分裂。
OK,不囉唆,我們就直接來公布答案吧!
「鸚鵡念佛」和「本願念佛」
慧淨師父在《書信集》(p.129)「三種稱名」的開示,剛好可以用來回答這個問題:
一、平生願生極樂而一向專稱佛名之人,應知雖臨終痛苦不能念,或昏迷不能念,亦必往生。平生已被光明攝取,此時佛必示現接引。往生快如剪斷髮絲,唯佛與臨終之人知之,餘人不知。
二、不求往生極樂,只為人天福報之念佛,則雖念至臨終,亦未必能往生,以其心在人天故,或求來生再度為高僧大德、一聞千悟、廣度眾生;如是種種心願故,是以未必往生。
三、若別無心願,一生念佛,則隨「自然之所牽」之名號力,有自然往生之功能。
第一種稱名,有願生心「願生極樂,而一向專稱佛名」,是我們比較熟悉的「本願念佛」,所以「眾生稱念,必得往生」。
第二種稱名,沒有願生心。雖念佛,但心不在往生,故未必往生。
而鸚鵡念佛類似第三種稱名,什麼心都沒有──「有口無心的念佛」。所以,鸚鵡念佛跟第一種稱名的本願念佛不太一樣。雖然不一樣,但是隨「自然之所牽」的名號力,也可以往生。
經過上人這樣說明,相信大家應該都非常清楚、明白了。
三種稱名中,第一種跟第二種比較可以理解。因為不管做什麼事,一定會有一個動機在前面。念佛是為了往生,或是為了求人天福報,或是求消災、免難。但是,第三種稱名,什麼求也沒有,而一生念佛。老實說,這個我是無法理解的。甚至我認為,這根本是不可能存在的。(不過,我說的是我的感覺而已。慧淨師父說有,那就一定是有的。我們不了解、不明白的事,其實太多、太多了。)
雖然慧淨師父這篇開示不是針對「鸚鵡念佛」而說的,不過,用來回答這個問題,好像也剛好可以。
到底什麼是「鸚鵡念佛」?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想過一個問題──到底什麼是「鸚鵡念佛」呢?真的是「什麼都不懂的笨鳥,也不知道願生心,只會人念跟著念」而已嗎?
讓我們一起來分析一下,到底什麼是「鸚鵡念佛」呢?
1.鸚鵡為什麼會念佛?
你說,是因為人念跟著念。但是,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像善導大師、法然上人,他們可說是人中奇葩,都是「再來人」的示現,那麼會念佛的鸚鵡,能不能說是鳥中奇葩,有沒有可能是「再來鳥」的示現呢?
是或不是,也只有鸚鵡知道,誰又知道呢?
2.鸚鵡念佛有沒有願生心?
如果牠是「再來鳥」,那自然應該是有的。如果,牠真的只是隻普通的笨鳥,或許就不知道要發願生心了。
不過,法然上人有個開示:「常稱佛名者,以佛名之德,妄念自止,散亂自靜,三業自調,願心自發。」有沒有可能:笨鳥念佛念久了,以佛名之德,自然生起願生心呢?也就是說,本來是沒有,但是念佛念久了,而生起了願生心。有或沒有,也只有鸚鵡知道,誰又知道呢?
1.鸚鵡念佛有沒有往生?
除了鸚鵡知道、彌陀知道,又有誰知道呢?
2.鸚鵡念佛真的是什麼都不懂的笨鳥嗎?
什麼都不懂的笨鳥,應該是在籠子裡跳上跳下、拍拍翅膀,高興的話,唱唱歌吧!怎麼會去念佛呢?
如果是善導大師的話,或許會說:「念佛的鸚鵡,是鳥中的芬陀利,是鳥中的好鳥、妙好鳥、上上鳥、殊勝鳥、稀有鳥吧!」
請問,到底「鸚鵡念佛」是什麼意思呢?
真的是「什麼都不懂的笨鳥,也不知道願生心,只會人念跟著念」而已嗎?
我覺得,這種想法,只是人類出於自大傲慢的一種偏見而已,至於事實的真相,到底是什麼?誰知道?
「鸚鵡念佛」的重點
有個開示(好像也是法然上人):「念佛者,我所做也;往生者,佛所做也。」
能不能往生之事,最好還是交給阿彌陀佛決定,不要再為了這個自尋煩惱。把煩惱的時間,用來念佛不是更有意義嗎?
我覺得,如同「下品下生,十念往生」的例子。它的重點:並不是要教人成為五逆罪人,或是教人只要臨終十念就好。反而重點是,藉此來激發行者對往生的信心。
一、五逆罪人,尚可往生。何況我等,罪不至五逆,豈不更可往生?
二、臨終十念,尚可往生。何況我等,平時多念,豈不更可往生?
同理,「鸚鵡念佛」的重點,當然也不是要教人,成為鸚鵡,或是說要教人沒有願生心,也可以往生。
重點應該是:
一、「鸚鵡念佛」,尚可往生。何況我等念佛,豈不更可往生?
二、如果,不懂發願生心,尚可往生,何況我等懂得發願生心,豈不更可往生?
我想把握住重點就可以了。至於,其他的探討,反而是枝微末節,不重要。所以,不必再浪費時間,去爭論鸚鵡有沒有發願生心,或是沒有願生心,能不能往生這樣的事。
為什麼呢?除了前面提過的理由之外,另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觀念,就是:佛說:「阿彌陀佛威神功德不可思議,晝夜一劫,說不能盡。」
以佛的智慧要來講述阿彌陀佛的功德,日以繼夜、夜以繼日,連續一劫,還沒辦法說清楚、講明白。其實,「鸚鵡念佛」(註:參閱《念佛感應錄》第一集,58頁或《動物往生佛國記》)還不是最難搞的。念佛感應錄裡面,還有很多故事,像「阿彌陀佛魚」(註:參閱《念佛感應錄》第一集,296頁)也很難理解。
不要說有沒有「信心」、「願生心」了,連什麼是「阿彌陀佛」根本都不知道。而且還是以惡的心念,「為了抓更多的魚」、「為了魚肉更鮮美」,以這種動機來念佛,結果也往生了。
請問這個要怎麼解釋呢?
那也是,「阿彌陀佛威神功德不可思議」。
如果,阿彌陀佛做什麼,我們都可以解釋,那就不叫「阿彌陀佛威神功德不可思議」了。
所以,今天的題目,「鸚鵡念佛往生」怎麼解釋呢?就是「阿彌陀佛威神功德不可思議」啦!(是不是呢?)
「念佛往生」即是「阿彌陀佛威神功德不可思議」的傑作
其實,不只是鸚鵡,包括我們每一個人。每一個人的往生,都是「阿彌陀佛威神功德不可思議」的傑作。
我們會覺得說「鸚鵡念佛」、「五逆惡人,臨終十念」的往生,很不可思議。不過仔細想想,一年、三年、五年、十年、二十年或三十年的念佛往生,難道就是理所當然嗎?
念佛時間的長或短,能決定一個人是不是應該往生嗎?
應該不是吧!
或是說,一個人念佛的用心與否,才是重點呢?
如之前,我們提到一些關於「三心」的開示。所以,我們要很努力,很認真的來研究三心,直到瞭解如何才算具足三心為止。因為,具足三心了,念佛才能往生,否則就不能往生。
往生關鍵在佛力,與自力用心與否無涉
法然上人告訴弟子說:三心的目的,是為導入「一向專稱,彌陀佛名」。所以,「一向專稱」的念佛人,自然具足三心。名號之外,別無三心也。如果,離開名號,想要去找三心,那一定是找不到的。是故,成為一向專稱的行者,則不別論三心,而自然具足三心。
因為能不能往生,關鍵在佛力,即名號功德力,而與自力的用心與否無涉。
法然上人:「一念稱名,即一無上功德。十念稱名,即十無上功德。」這個重點,不在數目字的「一」或「十」上面。而是每一念的佛號,都圓滿具足阿彌陀佛無上功德。念念的稱名,都具足圓滿的往生資糧。而與稱名者的身份、用心、賢愚、善惡等等,全不相關。
所以說,阿彌陀佛威神功德不可思議……本願功德不可思議、名號功德不可思議、眾生往生也不可思議。
只要全憑念佛,不論方式、不論數目,念念具足往生功德
這裏可以稍微回應一下「機械式念佛」的講法。所謂「機械式」,大概是指,重複性的、無意識的一種行為。當然,這裡是有種貶抑的味道。可見,它可能對名號,念念具足無上功德的道理,不瞭解或是不認同。
這一句名號,早上念它,具足無上功德。下午念它,也是具足無上功德。晚上念它,還是具足無上功德。吃飽了念,是無上功德。肚子餓的時候念,也是無上功德。頭腦清醒念,是無上功德。頭腦「趴待」(台語:意即「故障」)地念,也是無上功德。
淨宗法師有個比喻說:這句名號,好比是9999純金的金子。你用綾羅綢緞來包它,它是金子。用老太婆的裹腳布來包它,它還是金子。不管你用多莊嚴殊勝的心,來稱念這句名號,也無法多增加一分它的功德。不管你用多妄想雜亂的心,來稱念這句名號,也無法減損它一分功德。
所以,不論是機械式,或是自由式。乃至蛙式、仰式、狗爬式,只要念佛,就對了。反之,如果姿勢一百分,結果念了一句、十句就不念了,那就悲哀了。善導大師說念佛要「念念相續」、「念念不捨」。如果念一句、十句就捨了,就不相續了。你想結果會怎麼樣呢?
(好,回應這樣就好了,再回到念佛無上功德來!)
這個是有經典依據的。
《大經》最後「咐囑流通文」:
佛告彌勒:其有得聞,彼佛名號,歡喜踴躍,乃至一念。
當知此人,為得大利。則是具足,無上功德。
第十八願成就文:
諸有眾生,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
至心迴向,願生彼國,即得往生,住不退轉。
如果,一念的稱名,不具備往生的功能。那麼十念的稱名,也一樣不具備往生的功能。乃至一輩子的稱名,也一樣不能往生。念佛往生不是在累積數目字,好像我們存錢這樣。一天存一百,十天就存一千,一百天就有一萬。然後多久以後,我就可以買部車子或是買間房子。這種想法,都還是靠自己努力,所謂的自力。
善導大師說:靠自力修行,迴向往生,也是可以的。不過呢,往生的機率會低一點。大概是百中難得一二,甚至低到千中希得五三。這個機率,還是對很認真在修行的人講的。如果不認真的話,那是萬中無一。如果,不是靠自力,而是靠他力(佛力),機率又如何呢?
善導大師說:十即十生,百即百生。(怎麼差那麼多!)
是我在念佛,為何還是他力念佛?
可是,明明是我在念佛,怎麼說是他力念佛呢?
它力就是佛力──阿彌陀佛本願力。阿彌陀佛在因地法藏菩薩時,超發無上大願:「設我得佛,十方眾生,稱我名號,下至十聲,若不生者,不取正覺。」法藏菩薩發願說:十方眾生,如果任何一個眾生,念佛不能往生,那他就不成佛。「彼佛今現,在世成佛,當知本誓,重願不虛,眾生稱念,必得往生。」法藏菩薩在十劫以前,已經成佛——「阿彌陀佛」。也就是說他所發的誓願已經成就了。所以,十方眾生,任何一位,只要念佛,必得往生。眾生念佛之所以能往生,完完全全是靠佛願力的關係。
一遍上人有句法語:「止一切思量,此身仰憑佛。出入息皆念,南無阿彌陀佛。」
止一切思量,「就是不靠自力」,因為自力不可靠。
此身仰憑佛,「就是全靠他力」。
他力怎麼靠?就是「出入息皆念,南無阿彌陀佛。」也就是「一向專稱彌陀佛名」
眾生念念稱名不捨,彌陀光明亦攝取不捨。這樣的念佛,前念命終,後念往生。所以是,念念都在往生。念念念佛,念念往生。講起來,好像很不可思議。善導大師就簡單的說:「眾生稱念,必定往生。」
所以,只要相信念佛必定往生,而決定一輩子「專稱彌陀佛名」,絕不改變。
那麼就恭喜你,你已經得到極樂世界的錄取通知了。等到這一世的業報盡了,阿彌陀佛跟清淨大海眾菩薩,都現在眼前,我們就歡歡喜喜的隨佛往生去了。
所以,我們還是老老實實的守愚念佛。現在不明白的事,等以後往生了,自然就明白了。不過,要老實也不容易啊。基本的念佛的道裡,還是要明白。理明則信深,心裡踏實,念佛才會老實。心裡有疑惑,就不會踏實。念佛就會東想西想,不能老實。
這時就要把慧淨師父編的這一套書,再多閱讀薰習;或者,有開示就多來聽聞。並且要把疑問提出來,常和同修一起切磋法義。如果,還無法解決,也可以直接向慧淨師父請示。跟大家一起共修,會比較穩,也比較不會走偏。
止一切思量,此身仰憑佛
或許有人會有疑問說,前面一遍上人不是說要「止一切思量,此身仰憑佛」嗎?那為什麼又要思量明白念佛法義呢?
這裡的「止」,不是叫人不要思量的意思。有的時候,疑心一起,好像大海起波濤。一浪接著一浪,就算想停也停不下來。硬是要止,也止不住的。這不是靠壓抑可以解決的。不但解決不了,可能問題還會更多。
所以,止不是叫人不要思量的意思。而是經過一切思量之後,最後把一切思量也放下來。
一遍上人開示:自力、他力或信機、信法,種種開示,都是針對初機者而言。即使對這樣的法義,有所領會,都還不脫自力的範圍。唯有不顧自力、他力,不論信機、信法,一切不論,此身仰憑佛,而一向專稱彌陀佛名──才是所謂他力念佛。
一遍上人,寫了一首和歌表達自己的體悟:「稱念者無佛亦無我,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這時,惟有一聲一聲的名號而已。好像恢復平靜的大海,無風亦無浪,一片寧靜。此時,就不需要再談自力、他力或信機、信法了。再說,反而就顯得多餘了。這個叫「止一切思量」。
這跟前面法然上人的開示有點類似。法然上人說:
三心的目的,是為導入一向專稱彌陀佛名。而成為「一向專稱」之行者時,則不別論三心,而自然具足三心。
所謂:「不別論」的意思,類似「止一切思量」。念佛就念佛,不必再邊念邊想說,這樣念不知道有沒有具足三心。
種種的思量,反而都是多餘的,不必要的。所以,三心具足時,亦南無阿彌陀佛;三心欠缺時,亦南無阿彌陀佛。
慧淨師父有個比喻,也很生動:懷疑念佛,能不能往生。就好像懷疑吃飯,能不能飽一樣。吃飯的功能就是會飽,而稱念名號的功能,就是會往生。
既然稱念名號的功能,就是會往生,那鸚鵡念佛是不是也一定能往生?
我們繞了一大圈回來,反而鸚鵡念佛好像還比較接近一遍上人所說的他力念佛。是不是?
因為鸚鵡念佛,牠既不知道自力、他力,也不懂信機、信法。當然,也沒有所謂三心具足或不具足的想法。牠只是一念一念的稱名而已。
話說到這裡,我想再問一次大家這個問題──到底什麼是「鸚鵡念佛」呢?
憨憨地、深情地念佛
當這期新的課表排出來時,有小組的同修人好奇的問我:「這是你自己訂的題目嗎?」
我說:「是啊!那你看到這個題目,覺得怎麼樣呢?」
「覺得很有趣!」
(你們知道,為什麼會問這個問題嗎?因為,小組的同修都知道,我最害怕的,就是這隻鸚鵡。)
另一位淨北師兄,他是個老頑童,愛甲人充治(台語:意即「很喜歡惡作劇」)。
他就跟我說:「喂,宗隆,你敢不敢!」
我說:「什麼敢不敢?」
他說:「如果你敢的話,那天講課的時候,就什麼話也不要講,就帶大家念佛。從頭到尾,一個半小時都念佛,然後結束時候,再跟大家說,這就是鸚鵡念佛。」
當時,我沒有回答。不過心裡想說,那以後我們「象山念佛會」是不是要改叫「鸚鵡念佛會」了?大象變小鳥,好像太划不來了。
(所以,為什麼會造成別人的誤解,似乎也不是沒有原因的。)
我相信,這種想法並不是只有這一位師兄這樣子想而已。因為,有一段時間,我自己也是把「鸚鵡哥」當作偶像。認為說:「好像憨憨地念佛,什麼都不懂。」這樣子過一輩子,我就覺得很滿足了。這一生也就沒有遺憾了。
其實,不是有一段時間而已,現在也是如此。
而且我相信,將來這種心情,還會深化。而成為一個深情的念佛人或純情的念佛人。深情是不需要理由的。男生喜歡上一個女生,或女生喜歡上一個男生,其實也是不需要理由的。我就是喜歡他,我就是認定他,我就是一輩子都要跟他在一起。人家不是說:「愛情是盲目的」嗎?
念佛可有理性的探討
不過,話說回來,如果讓人覺得說,「念佛是盲目的」,恐怕就不太好了。所以,這樣的心情,用在自修上,是OK的。因為,大家在骨子裡,已經有些聞、思的基礎了。只是說,把這些基礎內化了,深入骨髓,而後,化為行動展現在一句一句的稱名之中。然而,在佈教、宣教的時候,除了感性之外,還是要兼顧「理性的探討」這部分才好!
至於,什麼是「理性的探討」呢?我們現在就來把它探討一下!
首先,我想先說一個小故事。
前面我有說到,最早接觸到這個法門,是因為有親人往生的關係。當時,有位象山的師兄到醫院來做臨終關懷,並帶來兩本慧淨師父的書。後來,我因為讀了慧淨師父的書,對淨土宗的觀念產生很大的轉變。為了多了解法義,我就慢慢來參加念佛會的活動,一直到現在。
我很想再見這位師兄一面,好當面感謝他。如果不是他的接引,今天我也沒有這個機會坐在這裡,跟大家報告。但是,經過多方打聽,始終音訊全無。幸好皇天不負苦心人,去年年底我終於和這位師兄取得聯繫,並且當面向他道謝。算算時間,已經是七、八年前的往事了。這位師兄,對這件陳年往事,也已不復記憶。
不過,令人驚訝的是,師兄說他已經離開念佛會很多年了。
我就很好奇的問他:為什麼呢?
他很客氣,一直不想談,最後大意是說:他覺得念佛會的念佛是法然上人的日本淨土宗——機械式念佛。
世間事真的是很諷刺,本來還在高興,多年的心願終於得償。只是萬萬沒想到,真正來到時,卻是這樣的結果。
所以,我也給自己一個任務。希望嘗試看看,是不是能夠把造成這種誤解的問題癥結給找出來。希望未來不會再看到有任何一個同修,因為這樣而離開道場。
「一向專稱」不是無願無信、有口無心、機械式地念佛
所以,今天我希望和大家一起探討的問題就是:這種誤解到底是怎麼產生的呢?
因為師兄說:法然上人教的念佛是機械式的念佛。所以,我就由《法然上人全集》下手,看看到底法然上人是怎麼教弟子念佛的呢?我發現,法然上人教弟子念佛時,有三種不同的教導。
我們借用法然上人與弟子間的問答,來看看有什麼差異呢?
弟子問法然上人:「如斯之易得往生者,念佛之人皆應往生,然而,願往生者多,念佛人亦不少,而往生者稀,何以故?」
法然上人答:「人之心思,不現於外,故難斷邪正。然而《觀經》言:『具三心者,必生彼國。』因不具此心故,雖念佛不得往生。」
言「三心」者:一者「至誠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發願心」也。(中引善導大師三心釋)
法然上人結語:
若無此心,則雖念佛,今生難得往生,成為遠緣。
起此心者,自己知之,外人不識。
另外,善導大師在往生禮讚中亦言:
若少一心,即不得生。
弟子問法然上人說:如果往生那麼容易,那念佛的人都應該往生。可是,事實上卻不是如此。
弟子說:願往生的人很多,念佛的人也不少,但真正往生的卻不多,這是為什麼呢?
法然上人回答:「因為少了三心,雖念佛,今生難得往生,成為遠緣。」
善導大師也說:「若少一心,即不得生。」
或人問曰:「善導大師釋本願文『設我得佛,十方眾生,稱我名號,下至十聲,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彼佛今現,在世成佛,當知本誓,重願不虛,眾生稱念,必得往生。』,略安心者,有何義乎?」
師答曰:「惟知眾生稱念,必得往生,則自然具足三心。為顯此理,略而不釋也。」
「念佛自然具足三心,必得往生」跟「若少一心,雖念佛,今生難得往生」,這兩個說法會不會看起來好像是互相矛盾呢?怪怪的,對不對?我們等一下再來解釋,先看下面一則。
一時,鎮西之聖光房與聖覺二人,於上人之前聽聞淨土法門時,聖光房問曰:「仰信本願,誠願往生;然妄念常起難止,散亂彌增不靜,此將如何?」
上人答曰:
「不顧妄念餘念,不謂散亂不淨,唯口稱名號。
若常稱名者,以佛名之德,妄念自止,散亂自靜,三業自調,願心自發。
故願生心少時亦南無阿彌陀佛
散心增時亦南無阿彌陀佛
妄念起時亦南無阿彌陀佛
善心生時亦南無阿彌陀佛
不淨之時亦南無阿彌陀佛
清淨之時亦南無阿彌陀佛
三心欠缺時亦南無阿彌陀佛
三心具足時亦南無阿彌陀佛
三心現起時亦南無阿彌陀佛
三心成就時亦南無阿彌陀佛
此即決定往生之方便也,納於心腑莫忘失。」
聖覺問曰:「如今所言,雖缺三心,但稱佛名,以名號之德,三心自發,應得往生;然和尚判定言:『虛假心之行人者,雖晝夜十二時,急走急作,如拂頭燃,勇猛勤行,亦不得往生』,彼此之義,如何合會?」
聖光房言曰:「余亦有此不審。」
上人答曰:「此之不審,非今所談。此者本是具足三心,然歷緣對境時,不能如法,述其治方也。所引和尚之解釋者,乃是嫌其一向缺三心,意趣甚巧也;是故不成疑難。」
這裡總共有兩段的問答:
第一段:
弟子問說:「仰信本願,誠願往生,但是念佛時,妄念很多,心不清淨,怎麼辦呢?」
法然上人回答說:「不管有沒有妄念,或是心清淨不清淨,只管稱名念佛就好了。」
第二段:
因為,其中有一句「三心欠缺時亦南無阿彌陀佛」。弟子又產生了另一個疑問,而問到:
「如今所言,雖缺三心,但稱佛名,應得往生。」;那跟善導大師說的:「三心中的至誠心,若缺此心,雖勇猛勤行,亦不得往生。」豈不是相矛盾嗎?
法然上人回答說:因為對機不同,所以說法不同,並不會矛盾。
這裡所說的根機有兩種:
對初機:善導大師為不識三心的初機者(一向缺三心者),解說三心的重要。
對本是具足三心入門者:法然上人為本具三心入門者,因歷緣對境,不能如法,述其治方。
由此可知,我們前面探討的第一個問題。法然上人回答說:「若缺此心,則雖念佛,今生難得往生,成為遠緣。」這是針對不知三心的初機者的回答方式。若是對本具三心的入門者,則不如是回答。那是怎麼回答呢?那就是「眾生稱念,必得往生」的惟說念佛了。這是因為對機的不同,所以說法不同,並不會矛盾。
然而,惟說念佛時,因為專強調念佛一行,而似乎忽略其他,很容易使人誤解。
而認為本願稱名,好像是獨立於信、願之外的稱名——即使無信無願,但稱名,必往生(如鸚鵡念佛)。其實,這是錯解法然上人的文意了。
如:十念法要中說「三心欠缺時,亦南無阿彌陀佛。」
其實不是說,缺三心沒關係,只要念佛就好了。反而是,為「本具三心」者,述其治方。
也就是說,法然上人本來的用意是,為本具三心的入門弟子,排疑解惑。沒想到,弟子誤解了。
法然上人說話的前提是,在本具三心的基礎上,為弟子作進一步的開示。而弟子聽了,誤以為法然上人說缺三心沒關係,念佛就好了。「把本具三心,誤為缺三心」,反而產生更大的疑惑。(說真的,教人不誤解也難。)
法然上人發現弟子的誤解,也馬上提出糾正說:「此之不審,非今所談。此者本是具足三心……」可見,法然上人決不是在教:缺三心,但念佛,必往生——這種鸚鵡念佛。
這個提問的弟子(聖光、聖覺),都是法然上人的高足,非常親近的弟子。連他們都不免會產生這樣的誤解了,更何況是其他的人呢!
所以,是不是當初這位師兄,也犯了和聖光、聖覺一樣的錯誤,誤解了法然上人,也誤解了慧淨師父。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懂?如果聽懂了,那就阿彌陀佛了。
愚夫愚婦的念佛,往往有神妙的往生
我同修常問我一個問題:「奇怪,你們不是只念一句六字名號而已嗎?為什麼常看你,抱著一堆書看呢?」我回答說:「因為我業障比較重,如果不看一堆書,這一句名號,我就念不下去。」真的是這樣。那什麼是業障輕、有善根呢?
像印光大師就很讚歎愚夫愚婦的念佛。他們覺得自己頭腦不好,書也讀的不多。既無法認識高深的道理,也沒能力向人講說佛法。完全把自己看成是一無所能的凡夫。只能老老實實稱念一句六字名號,一切仰仗佛,一切交給彌陀安排。
印光大師說:這種愚是「愚不可及」,這樣念佛就「潛通佛智,暗合道妙」。
這種單純的心,很容易跟彌陀的大悲相應。
法然上人也讚嘆說:愚夫愚婦的念佛,往往有神妙之往生。(像淨秀的姑媽——《盲眼老人預知時至》)
所以,有善根的人,就不會像我這種業障重的,那麼複雜。
我聽說淨修師父未出家之前,就是還沒跟上人之前,就有另一位師父。可能有的人知道。這個師父,不是人,他是一支電線桿。他看到電線桿上貼著,念南無阿彌陀佛,就可以往生極樂世界。就那麼簡單,他就開始念佛。這樣是不是善根深厚?
有善根的人,就是那麼簡單,那麼容易。我真的是很羨慕。
雖然,我業障重,學習的過程也比較辛苦。但是,只要真的有心要學,堅持到底。只要我們不放棄,阿彌陀佛也不會放棄的。
這輩子最幸福的事
很感激慧淨師父,把這個阿彌陀佛救度的法門,整理弘揚出來。只要願生彌陀淨土,專稱彌陀佛名,十即十生,百即百生。既不需要你奉獻身口意,也不需要你貢獻新台幣。只要你願意,阿彌陀佛的功德,要多少都給你。
前面有提到淨齊師兄介紹我讀淨嵩法師所講的——「這輩子最幸福的事」。淨嵩法師所指的「這輩子最幸福的事」是什麼呢?就是,皈依彌陀啦!
慧淨師父在《書信集》第30頁說到:
佛說「人生是夢」、「人生是苦」。在既夢又苦的人生中,遇到彌陀慈悲的本願,被彌陀所擁抱的人,是世間第一幸福的人。我早晚都在盼望著,所有的人,都成為世間第一幸福的人。
很感恩各位法師,同修及蓮友,放棄假日寶貴的休閒時間,很有耐心的聽我報告。
最後,祝福大家,都能走上彌陀救度,願力的白道,找到屬於自己的幸福。阿彌陀佛!
宗 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