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初發心不容易保持
很多人學佛久了,就成了「佛油子」,別人講什麼他都懂,他都無所謂,對佛法的尊重反而不如初學佛時。所以,如何讓佛法在自己身上保持生命力,這也是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
剛開始覺得佛法很好,對什麼都恭敬,見到佛菩薩就磕頭,一點妄念都不敢打。但是久而久之,見多了之後,就覺得佛也很平常,自己該幹什麼就幹什麼,尊重心、恭敬心、求法心反而不如初學佛的時候,道心難以維持,原因就在於此。
要恆久保持自己的求道之心,這非常難。所謂「發心如初,成佛有餘」,如果每個人的求道之心,都能像初發心那麼勇猛,成佛就很快了。
初發心為什麼保持不住呢?因為有業力。剛學佛的時候,激情會沖淡業力,業力會暫時讓步;瞭解佛法的理論之後,業力又出來,又回到原始狀態了。
其實,人學佛的狀態就像鐘擺,不斷地搖擺,一會兒擺到業力的一邊,一會兒又擺到佛法的一邊。擺到業力的一邊,就覺得世間很好,吃喝玩樂的日子也不錯,修行也很不容易,就被業力拉回去了。念佛人也一樣,有些人剛開始念佛很精進、很勇猛,念一段時間就懈怠了。所以,修行就是不斷搖擺的過程,要不斷調整鐘擺,讓它保持平衡狀態。
二、關注和解決生死問題
佛法關注和解決的就是生死問題,通過學佛法,能看清生死的真相,了悟生命的真諦,這就是佛法的價值所在。這種價值不是用錢能買來的,有再多的錢財,在生死面前也不能有所作為,抵擋不了生死。用錢財也買不來佛法,佛法是阿伽陀藥、摩尼寶珠,是無價之寶,沒辦法用錢衡量。
正因為佛法沒辦法用錢來衡量,所以很多人就覺得佛法也不怎樣,這就是不瞭解佛法的重要性,也不瞭解佛法給眾生帶來的利益有多大,人的卑微之處就在於此。我們沒有智慧,不瞭解佛來世間到底要幹什麼。釋迦佛在兩千多年前,就指明了所有眾生的根本問題——生死,然後讓眾生關注生死問題,思考生死問題,同時佛也告訴我們怎麼解決這個問題。當然,這個課題比較廣泛,所以很多人不感興趣,也不願意思考。但是,不感興趣,不願意思考,不等於沒有價值,它的價值恰恰被忽略了。
明白生死的真相,了悟生命的真諦,就可以超越生死,解脫生死,這是最終目標,也是佛法的終極意義。超越生死之後,我們到了哪裡呢?就進入不生不滅的狀態,也就是佛法講的「無生」。《心經》裡有一句話,「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這就是聖人的狀態,沒有生滅,沒有變化,沒有增減。凡夫的心有生滅,有變化,有增減。
三、以輪迴心,生輪迴見
不生不滅的狀態到底是什麼樣的?從文字上可以理解,但是要真正體會非常難,站在凡夫的立場,誰也說不清那是什麼狀態。大家可以想想,我們到了極樂世界是什麼樣?有些人就開始規劃了,「我要給自己建宮殿樓閣,怎麼裝修,怎麼佈置,怎麼生活,誦經,念佛,敲著木魚」,自己會想像一番。但是,我們想像的內容,都是以什麼為參考標準?還是娑婆世界。比如,想到別人住的別墅很好,就想「我到極樂世界也建一個別墅」,參考對像還是娑婆世界的東西,還是輪迴的標準。
聖人的境界我們想像不出來,沒辦法想像。《圓覺經》講,凡夫都是「以輪迴心,生輪迴見」。我們凡夫想像無生法忍的境界、聖人的境界,就是以輪迴心生輪迴見。經常有人問「開悟之後是什麼樣?」沒開悟就不知道開悟是什麼境界,沒成為聖人就不知道聖人是什麼境界。所以,我們也只是把經典裡的文字講一講,想像一下,但還是不知道。也就是說,一定要進入那種狀態才知道。
雖然不理解,但是我們可以樹立一個目標,「有聖人的境界,我們要進入聖人的境界。聖人的境界沒有煩惱,沒有貪瞋癡,沒有生死輪迴」。活在世間煩煩惱惱,誰願意呢?誰都想過清淨、自在、解脫、無憂無慮的生活。而極樂世界就可以滿足我們的需求,這就說明它比娑婆世界好。
至於極樂世界、聖人的境界到底是什麼樣的,只有往生極樂世界,真正進入聖人的境界之後,才能真正瞭解。我們現在只能通過文字大概瞭解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