蓮宗九祖蕅益大師二十六歲時,受菩薩戒,遍閱律藏,方知舉世積訛——知末法時代,徒為名字比丘;亦深感自身煩惱厚重,於諸戒品,能說不能行,遂拈鬮而退作菩薩沙彌。
後又多次禮七,欲求清淨輪相以得戒體,然屢求不得。且於禮懺時煩惱習氣現起,更覺異常,故發決定心,盡捨菩薩、沙彌所有淨戒,但作一三皈弟子而已。大師之不肯自欺,以此可鑒(時年大師已四十六歲,後因見相好而稍感心慰)!
大師二十八歲時,往深山閉關。關中大病,始知功夫不得力;尤痛感無常迅速,遂發意西歸,求生淨土。
大師曾力求五比丘共住(在《根本薩婆多部律攝》與《十誦律》的記載,如果是身處在佛法不傳行的邊地時,假若只有五位持律的比丘,也是可以傳承戒律),擬扶正法。後因求五比丘不得,亦深知持戒之難,故棄而歸淨,力弘持名一法。
大師在《靈峰宗論》裡處處講自己是下品下生:「只圖下品蓮生,便是終身定局。」「獨有阿彌陀佛,藏垢納污,金手接向下品蓮花安置。」「生則隱居求志,死則下下品生,是弟之定局。」「計功定位,僅堪下品下生。」這既是大師的背水一戰,又是因末世障重者多,故專主下品下生的第十六觀,大開稱名之門。
大師臨終有偈云:「名字位中真佛眼,未知畢竟付何人。」這是「六即佛」(天台智者大師所立,以示由凡夫修行,乃至佛果的位次。包含理即佛、名字即佛、觀行即佛、相似即佛、分證即佛、究竟即佛)中的名字即佛,在教下即是大開圓解,在宗門就是明心見性、大徹大悟,已能通達一切佛法。可是見思煩惱尚未能伏,何況乎斷。雖悟未證,其去了生死,尚大遠矣。末世大徹大悟人,多多是此等身份。現在的人絕少真開悟者,況能證乎!
智者大師,是天台宗的開創者,坐不背西,臥必合掌。往生前說:「我不領眾,必淨六根(六根清淨位是十信位的菩薩。初信斷見惑;七信斷思惑,方了生死;八九十信破塵沙,伏無明,尚未破無明,未證實相);損己利人,但登五品(伏住煩惱,見惑還沒能斷。五品位是隨喜品、讀誦品、講說品、兼行六度品、正行六度品)。」大師曾立六即佛義:理即、名字即、觀行即、相似即、分證即、究竟即。一切眾生都是理即佛,若能努力修持,則由凡夫而至圓證佛果,成究竟即佛矣。大師自己示現的是觀行即佛。
智者大師的師父慧思禪師,有大智慧,有大神通,臨終時說:「我初志期銅輪(即十住位,破無明,證實相。初住即能於一百個大千世界,示作佛身,教化眾生);但以領眾太早,只證鐵輪而已(鐵輪,即第十信位,尚未證實相法。若破一品無明,即證初住位,方可云證實相法耳)。」慧思禪師示現的是相似即佛,相當於事一心不亂。如果破無明,證實相,是為法身大士,就是分證即佛,這才是理一心不亂。這種事、理一心,是按照蕅益大師的判法。以此類推,觀行即佛相當於功夫成片。我們只是理即佛,開悟了才是名字即佛。悟後方修道,悟後才稱得上隨喜、讀誦、講說、行六度。開悟之前,都是盲修瞎練,哪裡談得上功夫。
雖然三位大師的本地我們無法測度,但從他們所示現的名字、觀行、相似三位,可見實相之不易證,後進之難超越。三位大師是恐怕後人未得謂得,未證謂證,故以身說法,令後人自知慚愧,不敢狂妄。三位大師末後示位之恩,粉骨碎身,莫之能報!我們自己忖度一下,果然能超越這三位大師嗎?
禪宗有棒喝,淨土門也有棒喝——機深信。來到淨土門邊,不管你是什麼身份,有多大的名氣,學問有多深,悟境有多高,戒定慧修持多麼嚴格,多麼受到信徒的崇拜……只要還有貪瞋煩惱,先遭一喝:「汝是凡夫!罪惡生死,曠劫輪迴!」一喝之下,內心震動。好像醉酒的人,來到門外,冷風一吹,醉意全消,頓時清醒,馬上想起來自己姓甚名誰、家住哪裡、所為勾當:「原來我姓凡名夫,家住娑婆,造罪造業,輪迴生死啊!」如果再遲疑,緊接著挨一棒:「汝自身無有出離之緣!」
這一喝一棒接住了,淨土大門洞開,進入法深信:信受彌陀救度,願生彌陀淨土,專稱彌陀名號。
如果不敢接,那這個人就沒救了,入不了淨土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