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法事讚》「七重行樹段」以「勸厭欣」及「讚當文」二文用來解釋《阿彌陀經》云:「又舍利弗,極樂國土,七重欄楯、七重羅網、七重行樹,皆是四寶周匝圍繞,是故彼國名為極樂。」「七重行樹段」是說明「依報」住處的安樂,指出我們往生到極樂世界的大環境,是個安穩的地方。
「勸厭欣」段文,勸我們要厭離娑婆的苦惱、欣求極樂的安樂,警愓我們平時要重視人生大事。「讚當文」段,說明諸寶林樹從是阿彌陀佛無漏大悲心所流露,從佛心所流出來的,寶蓮花、寶樓閣、寶鳥等等,極樂世界一切依報莊嚴、正報莊嚴,這是阿彌陀佛大悲願力所形成的,所謂「無衰無變湛然常」,寶樹莊嚴、寶地莊嚴,說明極樂是報土境界。
二、「勸厭欣」段
《法事讚》云:
願往生,願往生。
三界眾生無智慧,惛惛六道內安身。
諸佛慈心為說法,聾盲觝突伴不聞。
忽爾無常苦來逼,精神錯亂始驚忙。
萬事家生皆捨離,專心發願向西方。
彌陀名號相續念,化佛菩薩眼前行。
或與華臺或授手,須臾命盡佛迎將。
眾等迴心皆願往,手執香華常供養。
善導大師在這段文說明三界眾生都是沒有智慧的,指出我們都是昏昏沉沉的,六道不是安身的地方,眾生長期在六道輪迴。眾生曠劫以來在六道輪迴,可能遇到釋迦牟尼佛乃至諸佛為我們慈悲說法,憐憫我們在六道輪迴,為我們說種種法門,但因智慧不足,故不信受彌陀的救度,又內心有煩惱堵塞,就是聽到等於沒聽到的狀態。我們眾生對彌陀救度如聾似啞,即「聾盲抵突伴不聞」;「聾」是沒有聞法的耳朵,法音聽不進去,「盲」是沒有擇法的眼睛,有眼不見。「聾盲」兩個字代表無心求法,也不明朗。《無量壽經》說「耳目開明」,聞到無量壽佛名,就稱為 「耳目開明」。
然臨終無常大苦來逼迫,一剎那間就轉到臨終,所謂「大命將終,悔懼交至」,精神錯亂驚忙,開始著急了。無常一旦到來,萬事家生皆捨離,如家庭、兒女、事業身體等等,若能遇到善知識,一心一意發願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相續念南無阿彌陀佛,念佛的當下,化佛菩薩馬上來迎接,化佛菩薩伸下寶手來迎救,引接到極樂世界。
《無量壽經》說臨終者的心境是「大命將終,悔懼交至」,《法事讚》「勸厭欣」這段文,勸我們要厭離娑婆欣求極樂,警愓我們平時要有信仰,為生死一大事準備,避免「忽爾無常苦來逼,精神錯亂始驚忙」的狀況,因為臨終若沒有善知識的引導,自己也沒有念佛,那是直接墮入三惡道。印光大師說:「生死不了,危險太大,輪迴未出,難免墮落,努力今生,以了生死。」生死不了危險的,一失人身,萬劫難復。
淨土法門改善我們的人生軌跡,扭轉我們本來趨向三惡道的命運,引導我們正確的人生目的,提醒我們走向解脫,走向淨土。我們應該細細思維:此生慶幸,得難得之人身,若不得人身,現在已墮三惡道了。三惡道之苦,苦不堪言,所以人生再怎麼樣地苦,若能想想三惡道,反而深覺慶喜,幸得人身。
《觀經疏》云:
簡機堪受堪信,欲得捨此娑婆生死之身,八苦、五苦、三惡道苦等,聞即信行者,不惜身命,急為說之。若得一人捨苦出生死者,是名真報佛恩。何以故?諸佛出世,種種方便勸化眾生者,不欲直令制惡修福,受人天樂也。人天之樂,猶如電光,須臾即捨,還入三惡,長時受苦。為此因緣,但勸即令求生淨土,向無上菩提。
「堪受」,他能信受淨土法門;「堪信」,他能相信,願意離開娑婆生死之身,願意離開三惡道等等苦惱。若有人聽到離苦得樂的淨土法門,就能信受彌陀救度,一向專稱彌陀佛名,我們應該不惜身命,要迅速和他介紹彌陀救度大法。
我們是三毒五惡的眾生,本來是要下地獄繼續輪迴的,遇到彌陀的救度,心中應生無盡的感恩。諸佛出現在世間的根本目的是讓我們往生淨土。所謂「大悲傳普化,真成報佛恩」,佛的大慈悲心是要普救一切眾生,大悲不忍見眾生在三界受苦,所以勸一個人離開了生死輪迴,是大暢佛的本懷,就是真報佛恩。
三、「讚當文」段
《法事讚》云:
願往生,願往生。
歷劫以來未聞見,西方淨土寶莊嚴。
地上虛空皆遍滿,珠羅寶網百千重。
一一網羅結珍寶,玲瓏雜色盡暉光。
寶樹枝條異相間,行行整直巧相當。
此是彌陀悲願力,無衰無變湛然常。
眾等迴心皆願往,手執香華常供養。
《法事讚》「七重行樹段」「讚當文」,說明曠劫以來我們在六道輪迴,因為沒有機、法二種深信,無法接受彌陀的救度;而今我們聽到阿彌陀佛呼喚,我們已聞說阿彌陀佛,離阿彌陀佛不遠!這是生命歷程當中非常重大的轉捩點,是人生的最亮點。當我們被阿彌陀佛接引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托在蓮花上,一到極樂世界,首先看到地上的七寶行樹,整個大美好的環境。「西方淨土寶莊嚴,地上虛空皆遍滿」,這是說地上欄楯、虛空羅網、中間行樹。一一網羅結珍寶,玲瓏滿目,很巧、很可愛,各種各樣的顏色,發出清淨、柔和、美妙的光芒。
(1)《觀經疏》「寶樹觀」
「行行整直巧相當」之文,出自《無量壽經》云:「行行相值,莖莖相望;枝枝相準,葉葉相向;華華相順,實實相當。」《無量壽經譯註》云:「所有寶樹形成的寶林,行行排列整齊,距離相等;莖莖相對相望,互為襯托;枝枝平整齊一,對稱有序;葉葉彼此相向,無有雜亂;花花相順互應,美妙莊嚴;果果大小相當,一一對等,依次呈現出協調規律之相……清風時時吹來,輕拂寶樹,枝葉相觸,奏出悅耳的樂音,旋律微妙,自然相應相和。」此為第三十二「寶香合成願」成就。
《觀經疏》云:「諸寶林樹,皆從彌陀無漏心中流出;由佛心是無漏故,其樹亦是無漏也。」《讚》(《往生論》)云:「正道大慈悲,出世善根生。淨光明滿足,如鏡日月輪。」
諸寶林樹從是阿彌陀佛無漏大悲心所流露,從佛心所流出來的,寶蓮花、寶樓閣、寶鳥、寶光、寶珠、寶水等,極樂世界依報莊嚴、正報莊嚴,都是阿彌陀佛無漏大悲心所流出的。
(2)正道大慈悲,出世善根生
《往生論註》云:「正道大慈悲,出世善根生」者,平等大道也。平等道所以名為正道者,平等是諸法體相。以諸法平等,故發心等;發心等,故道等;道等,故大慈悲等。大慈悲是佛道正因,故言「正道大慈悲」。
「正道大慈悲,出世善根生」,極樂世界種種景象,都是阿彌陀佛無漏正見道、大慈大悲心、出世善根、出世功德所生長的,這叫「正道大慈悲」,出世善根所生的,佛心中所流露出來、流生出來的。《觀經四帖疏講錄》云:「此大慈悲,能令眾生出離世間苦集之善法故,名出世善。」
《往生論註》云:「淨光明滿足,如鏡日月輪。」 《觀經四帖疏講錄》云:「言滿足者,究竟果報,所感光明,『無闕』故名滿,『無乏』故名足。」這個滿足就是沒有缺陷,沒有哪裡照不到,整個極樂世界從內到外都是清淨光明,是圓滿的、充足的。這是由於佛正道大慈悲、出世善根所生出來的國土依報莊嚴,清淨光明,滿足自體,這叫「淨光明滿足」。
(3)此皆無量壽佛威神力故
寶樹莊嚴、寶地莊嚴,能有這樣的莊嚴景象,這是阿彌陀佛大悲願力所形成的,因此說「此是彌陀悲願力,無衰無變湛然常」,說明極樂是報土境界。「此是彌陀悲願力」是依據《無量壽經》「道樹之靈德」之文,見到道場樹就能得三法忍,《無量壽經》云:「阿難!若彼國土天人,見此樹者,得三法忍:一者音響忍;二者柔順忍;三者無生法忍。此皆無量壽佛威神力故,本願力故,滿足願故,明了願故,堅固願故,究竟願故。」
「此皆無量壽佛威神力故」:「此」是指三種狀況:(a)風聲演法,(b)指六根增道,(c)見得三忍。
風聲演法、六根增道、見得三忍都來自無量壽佛果地威神力、因地本願力的加持,「本願力」是總說,佛在因位的願力,此指第十八願之力《無量壽經》云:「其佛本願力,聞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國,自致不退轉。」
「威神力故」,這是說明「果上」的威神力和神通力。「威」,指極大的力量;「神」,指自在不可思議,所謂十方諸佛「皆共讚歎無量壽佛威神功德不可思議」。從因上來說,是「本願力故」,由因中的本願成就果上的力量,這是總的來說明是本願。
(4)本願力有四個特點
(a)「滿足願故」,無量壽佛的願是滿足之願。「滿足」是成佛的代名詞,是一個意思,圓滿了、足了,功德、智慧、福報一切都滿足了。「滿足願」,因中發的願圓滿、滿足,成佛才能叫滿足,不然就沒有滿足。《往生論》云:「觀佛本願力,遇無空過者,能令速滿足,功德大寶海」,這是佛願力的功德,能夠滿足一切。
(b)「明了願故」:本願力真實不虛,沒有任何含糊不清、模稜兩可,念佛就決定往生,明明了了、清清楚楚。
(c)「堅固願故」:本願力堅固不退。《無量壽經》說:「假使身止,諸苦毒中,我行精進,忍終不悔」。
(d)「究竟願故」,本願力能令眾生究竟證得菩提。
第十八願「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完成了「滿足願故」,現在成佛了;「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就是「明了願故」,毫不含糊,說往生決定往生,稱名決定往生;「若不生者,不取正覺」也是「堅固願故」,堅固不動的;,本願力能令眾生往生即成佛,故是「究竟願故」,這一切都是阿彌陀佛的本願成就。
極樂世界種種清淨莊嚴,是阿彌陀佛大悲願力的成就,即是理事相應。所謂「相好莊嚴即法身」,因為彌陀的悲願是隨順法性,隨順真如,所展現依報莊嚴,「無衰無變湛然常」,顯示報土的境界,所謂「結歸願力報土」,這個報土境界是阿彌陀佛大悲願力所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