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渻子為周宣王飼養鬥雞。周宣王過了十天問他:「雞可以鬥了嗎? 」回答說:「不行。還沒有真本事,只知驕傲自負。」
過了十天又問。回答說:「不行。它聞響、見影還會有即刻的反應。」
過了十天又問。回答說:「不行。它還雙眼圓睜,盛氣淩人,有求勝之心。」
過了十天又問。回答說:「差不多了。即使別的雞大聲鳴叫,它也無動於衷了。看上去像個木頭雞。它的德已經完整了。別的雞沒有敢應戰的,只有轉身逃跑罷了。」
這就是《列子》中呆若木雞的由來。「呆若木雞」 大多數時候用來形容人比較笨拙、呆板,所以平時一般作為貶義詞;但是從故事的本身來看,卻與「大智若愚」「大巧若拙」有著相似的內涵,是一種很高的修為境界。
譬如,人年輕的時候或者境界較為幼稚的時候,總是驕傲自負,學得一點點知識學問,便認為天下無敵,可以傲視群雄,時時處處想勝人一籌;待到再年長一些或者境界稍微進步一點,那種霸氣收斂了幾分,但是內心還是爭強好勝,不知不覺中為名利所驅動,不知道什麼(內心的寧靜)才是真實的,所以依然盛氣淩人,一副不可侵犯的模樣,讓明白的人看著可笑……
慧淨上人所說:「一個修行人,不為名,不為利,不為他人的讚歎,只是純純粹粹地、老老實實地為自己的生死輪迴預作準備,其他的都是虛假的,到最後都成空,所以願意做一個靜默往生人,是很有智慧的。」
一個學佛念佛的人,等到經過歲月的陶冶、世間種種順逆的磨練,那顆為名利所驅使的、躁動不安的心,終於沉澱、沉靜下來,不再為外在的、虛假的面子所綁縛、掙扎,轉而一心一意求往生——簡簡單單、安安靜靜回歸自心。就這樣,安心地守著一句「南無阿彌陀佛」,世間的種種都已風輕雲淡……
這種境界也正是我所希求的,但願它能來得早一點——呆若木雞!
南無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