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還在糾結「信願行」嗎?
信願行是淨土三資糧,非常重要,這是一個重點討論的題目,因為聖道門是戒定慧,淨土門是信願行。關於信願行的內涵、關係,有必要瞭解。
關於信願行的關係,我們仍然依據淨土宗的祖釋,這裡也沒有引用太多,只列了善導大師。慧淨上人曾經編過一篇講義,有關信願行的法語列了很多。善導大師說「信」,或者說「願」、說「行」,單個說的,或者信願或者願行這樣兩個來說的,或者信願行三個在一起說的,如果把所有這些文句摞在一起,你就會看得很清楚,就是從統計學的角度來看也非常清晰,善導大師說「行」的特別多,規範落在行的地方特別多。這樣,他說信願的目的是在哪裡、它們之間的關係就很清楚了。
這裡我就說了三點,這三點是一個大框架。
(一)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具足信願行。
(二)就行立信。
(三)兩種深信入一向專稱。
把這三點掌握了,就可以了。
「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具足信願行」,這一點可以叫作原始點。說信願行,原始的出發點在哪裡?就在這句名號當中。
「就行立信」,可以叫作立足點。我們的信,要站在哪個位置上?這是我們的立足點。
「兩種深信入一向專稱」,這是歸結點。說信說願,說那麼多,最後要歸到哪個地方?歸到念佛。
總的來講,是歸到一句「南無阿彌陀佛」,這是一個最根本的出發點,原始點就是出發的地方,從這裡出發的,叫出發點。立足點,就是在行進過程中,腳隨時所站的位置,就是「就行立信」。「信」就像我們的腳,「行」就是我們站的地方。我們的立場站在哪個位置上,我們的信是怎麼建立的。這個行就是指六字名號,或者稱名的行法,以此來建立我們的信心。這是在運動的過程當中。那麼最後歸到哪個地方呢?一定要歸到一向專稱,兩種深信是要進入一向專稱的。
一、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具足信願行
有人對信願行解釋很多、聽聞很多,但是內心一片模糊。「我有沒有信願行?」信願行是往生淨土三資糧,一講到自己就覺得不夠,「我的信心夠了嗎?」,總是懷疑,感覺好像夠了,又不敢講。
「願」,真信切願,就是念念如同出離囚牢、奔赴家鄉一樣,自己有時候還貪一點世間的東西,願也沒有那麼懇切。講「行」,念佛也比較懈怠,每天也沒念多少。這樣一想,就感覺到自己沒有具足信願行。這都是站在眾生這邊講的。
蕅益大師說:
信願行三,聲聲圓具,所以名多善根福德因緣。
信願行三點,都圓滿具足在一聲「南無阿彌陀佛」當中。不過,蕅益大師這種解釋,偏重於眾生這一邊,他講信願持名——帶著信願來持名,那麼這句名號裡面就有信願行,三都在其中了。
善導大師的解釋之所以高妙、超越,他不從眾生這邊來說,他說名號本身就含有信願行,就具足信願行。這個解釋角度就不一樣了,他給我們絕對的安心,你看得懂、看不懂、懂得多少,都會有安心感,就是把來源的地方交代給你。
這一點比較難理解,「這信是要我信,願還是要我願,行還得我來念啊,我要具足信願行。」我們凡夫這個「我」是非常堅固的,剮都剮不掉,剝都剝不掉,講一句名號具足信願行,他馬上就把「我」往上一貼,「這還不是要我信嗎?如果名號具足信願行,那讓名號自己去往生吧!」
善導大師這種解釋,可以舉幾個生活中念佛的例子。
我在上海遇到一位居士,以前他父母有時候帶他到寺院裡去,那個時候也不太懂,做超度、水陸大法會、內壇。他不會誦經,別人誦經他也聽不懂,花了大把的錢,誦什麼、幹什麼,反正師父念的他也聽不懂,他就在那裡念這句「南無阿彌陀佛」。那個時候他有什麼信願行嗎?念著念著,他現在就信善導大師教法了,就有了信願行。
有很多老太太,念佛念得多了,即使沒有人跟她講法,她心中自然而然地感覺到佛很親切,自然而然地發起了往生的願望,甚至還能告訴人家她什麼時候就要走了,這是不可思議的。名號裡有這個功能,在眾生身上起了作用,就是名號本身具足信願行。
我們跟別人說,也是因為名號本身裡面有信願行,才可以引發聽聞的人產生信願行。如果不是名號的作用,你講別的種種法門,都生不了信願行,很難的。五戒十善修得再多,你有信心嗎?一想,還是不夠啊。因為畢竟是有漏法,怎麼能夠到淨土去呢?你修得再多都感覺到不充實,感到虧欠。
可是一旦瞭解名號之後,就信心滿滿,名號本身具足信願行,這是佛力的作用。
從佛這邊來看,名號是佛的信、佛的願、佛的行。
什麼是佛的信?法藏比丘當初發願說「若不生者,不取正覺」,他一定要救你。「假使身止,諸苦毒中,我行精進,忍終不悔」,一時天空雨珍妙華,空中自然讚言:「決定必成,無上正覺!」法藏比丘發的大願不是虛假的,不是試探性的,而是決定要完成、必定能完成的大願,信心是很滿的,他這種信心是永遠不改變的;而且現在已經成佛了,毫無疑問,成了事實。
「願」,就是法藏比丘一定要救度我們的願望,誓願是永不改變的。
「行」,就是他累劫的修行。
所以信願行都含在因中法藏比丘為了救度眾生的大信心、大誓願、大修行,都已經成為了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的名號。這句名號,就像富含營養的水果一樣,都長成了。現在六字名號佛果中圓滿飽含了法藏比丘因中信願行一切的功能、營養,都在裡面。那我們吃了才覺得甜,才覺得有營養。現在我們來念它,就成為我們的信,成為我們的願,成為我們的行。
我們自己信是信不來的,可是有了六字名號,就能相信念佛一定往生。
我們自己願也願不來,「淨土那麼高,我能到極樂世界去?我不下地獄就可以了!」我們哪有那麼大的願望啊?菩提願我們沒有。阿彌陀佛六字名號裡面本來就有信願行,喊你去,邀請你去,免費送給你,「那還差不多,那我願意去。」你沒有願,這不是就發起了你的願嗎?
我們本來沒有行,一點修行也沒有,要到深山裡苦行、打坐,青燈古卷,都幹不了,出家也受不了。不用這樣,你在家躺在床上念佛就可以了。念阿彌陀佛,信願行就是佛那邊發動了你,佛的信願行成為你的信願行。
當然,如果這些聽不太懂也沒有關係,你就記住一個事實:「南無阿彌陀佛」名號裡具足信願行,功德資糧圓滿了,這樣就可以了,只要念佛一定往生的!
二、就行立信
「就行立信」,是說我們信的內容。不是我們自己給自己鼓氣,「我一定能往生!我一定能往生!」這個拳頭一開始舉兩尺高,再舉的時候就一尺高,再舉三寸高,這哪有一定啊?越舉越低了,沒有底氣了。不是自己給自己加油、自己給自己鼓勁,這個是空的。
信心是因為阿彌陀佛的誓願,稱念彌陀名號,「順彼佛願故」,決定往生,這樣建立我們的信心。不是說你修得好。很多人是就清淨心立信,那是立不了的,你沒有清淨心;就是功夫成片,也立不了信;就是戒定慧,也立不了信,就這一切你都立不了信的,你心裡一定是空的。即使你覺得有,那也是「泡沫經濟」「泡沫樓市」,會崩塌的。到臨終的時候,就是泡沫樓市崩盤的時候,修了一輩子,這個時候「啪嚓」倒台了,那就可惜了。
現在稱念彌陀名號,是就稱名之行而建立信心,決定穩靠。
三、兩種深信入一向專稱
這是善導大師解釋信心的一個根本的歸結點。兩種深信是在《觀經疏‧散善義》「三心釋」的地方講的。兩種深信非常善巧,對我們非常重要,是我們契入這個法門、如實修行的轉彎之處。
但是他的目的歸結在哪裡呢?不是讓你停留在兩種深信,兩種深信所表達的內涵其實就是一向專稱。「機深信」就是倒空自己,自己一無所有,只有墮落地獄,只有業力;然後「法深信」,完全投靠阿彌陀佛。投靠阿彌陀佛,就念「南無阿彌陀佛」,一直念下去,就一向專念了。
「一向專稱」是《觀經疏》的結尾:
上來雖說定散兩門之益,望佛本願,意在眾生一向專稱彌陀佛名。
這是一個總結論。
「上來雖說定散兩門之益」,定門就是十三定善,散門就是三福九品。兩種深信,就是在散善門當中說的。雖然這樣說,但是目的在哪裡啊?「望佛本願」,不是讓你就在那裡作觀念的,關鍵是要進入、導歸一向專稱。
所以我們講解法義也好,引導眾生起信也好,目的是走向「一向專稱」的。
法然上人說:
論三心四修者,為成一向專修也;若已成一向專修者,不別論三心四修也。
說三心、四修、五念,說很多,目的是讓你一向專念。已經一向專念了,願往生了,目的達到了,這就可以了。不要在裡面另外起困擾,「已經念佛了,就不用問信心夠不夠啊?」又回頭過來,那就不必了。因為信是一個引導,讓你一向專念。
善導大師所開顯的念佛法門,入手非常容易。一般講信,這樣信、那樣信是很難的,心裡面這樣想、那樣想,很複雜。但是善導大師講的很簡明,落腳點就落在稱名當中,可操作性特別強,你聽得懂、聽不懂,聽得深、聽得淺,有感動、沒有感動,都可以一向專念。只要一向專念,萬事成辦,一向專念願往生就可以了。
你說:「我一向專念,我不願往生,那怎麼辦?」那也可以,你只要一直念下去,總會發起願往生心的。因為你都已經一向專念了,這個願往生是白搭給你的,你還不要嗎?你一向專念,本來是要求人天福報的,臨終你總要死了吧?阿彌陀佛說:「你先求人天福報,我也給過你了;現在我搭一個往生極樂淨土給你,你要不要?」你說:「我不要,我下地獄。」有這樣的人嗎?你只要一向專念,阿彌陀佛會把往生搭給你的。
其實往生是正品,人天福報是附帶贈送的。結果我們一向專念了,我們只把配搭的東西拿回來。本來去買洗衣機,結果洗衣機放那裡,把那個毛巾、筆鉤子這些贈的副品帶回來,說:「我只要這個毛巾,洗衣機還放那邊。」但是送貨的人還是很講信譽的,不會因為你拿了條毛巾,就把洗衣機留下來,他還是送到你家門口。
只要專修念佛,一切利益自然在當中。
(摘自《阿彌陀經歸宗解》第94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