浴佛節憶釋尊出世本懷
因為大悲釋尊出現世間,才開啟了眾生解脫成佛的大光明。在浴佛節的特別日子,憶念釋尊出世之本懷,對我們有特別的意義。故摘《淨土宗概論》中有關文段供養大眾,隨順佛教,專心念佛,同仰佛恩。
出世本懷,即釋尊出現在此世間之本意、根本目的。釋尊一生說法四十九年,談經三百餘會,遺教浩若煙海,法門號稱無量,到底何經、何法是釋尊出世之本懷,即成為後世弟子重點討論的課題。因為面對如此數量龐大的經法,吾人固不能一口汲盡、窮源究底,但如果能掌握釋尊出世之本懷,則其餘一切經法也皆有了歸宗,也自包含在本懷之中,即雖未修學也無遺憾。
根據聖道門著名的《法華經》,釋尊自說出世本懷為「欲令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但以一佛乘故,為眾生說法,無有餘乘,若二、若三。」簡單說,即是欲令一切眾生皆悉成佛,而不是僅僅成就三乘道果。釋尊一生說法,皆為此事;乃至十方如來出現世間,也皆為此事。這是釋尊自說的出世之根本原則、根本目的。
然而此原則、目的如何落實、體現在眾生,尤其是凡夫眾生的身上?也就是如何才能令一切眾生皆能成佛?在《法華經》中,我們看不出明確的答案。在會諸大弟子各各受記當來成佛,不僅我等無份,時間也歷無量數億劫;一合掌、一低頭雖非難事,然以我等身分,漸漸積功德,則不知要經塵點劫又塵點劫,猶在輪迴大海。如善導大師《觀經疏》言:「我身無際以來,共他同時發願斷惡行菩薩道。他盡不惜身命,行道進位、因圓果熟證聖者,踰於大地微塵;然我等凡夫,乃至今日,虛然流浪,煩惱惡障,轉轉增多,福慧微微;若對重昏之臨明鏡也。忽思忖此事,不勝心驚悲嘆者哉!」
能令一切眾生當生就能決定成佛的只有彌陀本願、念佛往生。所以即使根據聖道門《法華經》的指引,也能明知釋尊出世本懷在於宣揚彌陀本願、勸導念佛往生。所以明朝的蕅益大師說,念佛往生為「華嚴奧藏,法華秘髓,一切諸佛之心要,菩薩萬行之司南。」
而在淨土正依三經中,釋尊對其出世本懷也有明確的開示。
《無量壽經》說:
如來以無盡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興於世,光闡道教,欲拯群萌,惠以真實之利。
此文被稱為「出世本懷文」,顯明釋尊出世的目的在於宣揚《無量壽經》彌陀本願,惠賜眾生以往生成佛的真實大利。
又說:
當來之世,經道滅盡,我以慈悲哀愍,特留此經止住百歲。其有眾生值斯經者,隨意所願,皆可得度。
此文同樣明確地顯示,釋尊出世本懷在於宣揚念佛令眾生往生。為什麼特留此經,因為此經宣揚念佛,而念佛是釋尊出世本懷。釋尊既不可能選一部非本懷經來特留,也不可能特留的經竟然不是他的出世本懷。
《觀經》釋尊先開定散二善,廣收一切法門,最後唯付囑念佛。《阿彌陀經》釋尊無問自說,諸佛齊同舒舌證明;都表明念佛一法為釋尊出世之本懷。
以三經所說念佛為釋尊出世本懷,這是善導大師五部九卷一貫的意趣,其「要弘二門」之判本即由此而來;不過仍然以《法事讚》明諸佛證誠等讚偈中表達的最為集中。
東方段讚偈說:
大悲同化心無二,一佛施功多亦然。
南方段讚偈說:
出現娑婆五濁內,標心為化罪根人。
西方段讚偈說:
分身百億閻浮內,普勸眾生歸淨土。
北方段讚偈說:
為我凡夫來出世,隨緣說法應時機。
時機相感聞即悟,如說修行不致疑。
下方段讚偈說:
證讚釋迦出五濁,能為難事化群萌。
善巧隨宜令斷惡,偏心指授向西行。
上方段讚偈說:
十惡五逆多疑謗,信邪事鬼餒神魔。
彌陀願力皆平等,但使迴心花自捧。
一念消遙快樂國,畢竟常安無退動。
最後總結說:
如來出現於五濁,隨宜方便化群萌。
或說多聞而得度,或說少解證三明。
或教福慧雙除障,或教禪念坐思量。
種種法門皆解脫,無過念佛往西方。
上盡一形至十念,三念五念佛來迎。
直為彌陀弘誓重,致使凡夫念即生。
以上讚偈顯明釋尊出世本懷,有這樣幾重含義:
一、釋尊出世之對象。為化度「凡夫」、「罪根」,所謂「為我凡夫來出世」、「標心為化罪根人」。
二、釋尊出世之目的。為勸一切眾生念佛往生西方,所謂「普勸眾生歸淨土」、「偏心指授向西行」、「無過念佛往西方」。「標心」、「偏心」、「普勸」、「無過」,說明釋尊之本心、本懷所在。
三、釋尊為何以「勸眾念佛生西」為出世本懷?釋尊既然為了化度凡夫而出現於世,則宣說能令一切凡夫,即使十惡、五逆、疑謗、信邪之流亦普皆平等成佛之法,才能達成釋尊出世的目的。若非如此,則其為凡出世的目的就不能達到。此則唯有念佛生西之一法,所謂「種種法門皆解脫,無過念佛往生西」、「直為彌陀弘誓重,致使凡夫念即生」、「彌陀願力皆平等,但使迴心花自捧」、「一念消遙快樂國,畢竟常安無退動」。
四、釋尊為何又要宣說非本懷的種種法門?有三:(一)隨緣應機故。因為有這樣能如說修行種種法門的機類,所以釋尊大悲宣說。「隨緣」、「隨宜」、「應機」、「方便」,顯明雖說種種法,只是應眾生各別的機緣,而非釋尊本懷。(二)比較顯勝故。此種種法門若能如說修行,皆有利益,皆能解脫,然皆不如念佛生西為究竟利益、究竟解脫,所謂「無過念佛往西方」。何況能修者少,凡夫故、自力故、難行故,頂多只成「善巧隨宜令斷惡」而已。故知念佛與種種法門比較,有攝機、利益雙重超勝。若無種種法門,則不能顯明念佛之超勝。(三)能為難事故。釋尊出興於此五濁惡世,要達成普勸眾生念佛生西的本懷,是一件大難的事。因為五濁罪根皆是「我見邪貪增上慢,教令出世反生瞋」之類,又是「十惡五逆多疑謗」之類。然而通過宣說種種法門,使之「善巧隨宜令斷惡」、「如說修行不致疑」,而又使知「無過念佛生西方」,終於可以暢說其出世本懷的念佛法門;諸佛因此而讚歎釋尊「能為難事化群萌」。可知宣說種種法門,正是為了達成出世本懷。
五、宣說彌陀本身,勸眾念佛生西,不僅是釋尊出世本懷,也是十方諸佛的本懷。所謂「大悲同化心無二,一佛施功多亦然。」
《觀經疏》言:
諸佛出世種種方便勸化眾生者,不欲直令制惡修福受人天樂也。人天之樂,猶如電光,須臾即捨,還入三惡,長時受苦。為此因緣,但勸即令求生淨土,向無上菩提。是故今時有緣相勸,誓生淨土者,即稱諸佛本願意也。
這一段文只提到「人天之樂」與「求生淨土」,而沒有說到聖道三乘解脫,好像諸佛出世根本就沒有說到三乘教法似的。這是為什麼呢?這也是就諸佛出世本懷來說的。因為本懷的對象是為凡夫,而三乘解脫皆是聖者所堪,所以就免而不提。凡夫若修聖者三乘教法,最多只能得人天之樂果,所以就凡夫來說,三乘教法也就降而含在人天法之中了。又本懷的目標是成佛,而不是三乘解脫,所以免而不提。凡夫之成佛,唯有往生彌陀淨土,因此之故,諸佛才「但勸即令求生淨土,向無上菩提。」唯有求生淨土,對凡夫才是真實功德,才不會沒於人天法中,不受顛倒善果,能成無上菩提。念佛往生不僅滿足釋尊本懷,也稱順諸佛本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