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宗編輯部
一部《觀經》,有釋迦顯說要門與彌陀隱說弘願、表裡顯隱兩個層面。譬如一方織錦,同樣絲線,表面為一種圖案,裡面為另一種圖案。
「表」就是外表的,「裡」是內含的。
有些人很會織錦緞,同樣的織錦,同樣的絲線,同時織出來,正面看是一條龍,背後看是一隻鳳凰。一塊織錦緞子,表面是一種圖案,裡面是另一種圖案。《觀經》的文句就好像這樣一塊織錦的錦緞:釋迦牟尼佛在上面就繡了定散二善的這條龍,三福啊,十三定觀啊,這是表面能看出來的;翻過來看裡面,原來裡面是阿彌陀佛的一向專念無量壽佛名。它是有兩種圖案。
《觀經》表面觀佛為宗,為定散迴向之要門;內裡卻是念佛為宗,為一向專稱、乘佛願力之弘願。
諸師釋義,只知表面要門,不知內裡弘願;由不知弘願故,要門也不成為要門,只是就文面表淺來解,知其然不知所以然;故諸師不立要門、弘願之名目,不存要門、弘願之教判。
這裡是引用了大師講的「要門」「弘願」這兩個名詞,但其實諸師連這個也還說不上,因為「要門」和「弘願」是相對的名稱。比如一個房間,要門就像房間的門。而諸師連房間都沒有,哪裡有門呢?這個房間是通這個門的,這樣才有這個門。因為有弘願,定散才叫作要門;而諸師只是就文句來解釋十三定觀、三福等等,並沒有看到弘願,當然也就沒有要門。
《觀經教眼講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