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釋慧淨
第十八願的「欲生我國」是站在阿彌陀佛的角度而言,就是「欲生我阿彌陀佛的極樂國土」;如果是站在我們眾生的角度來說,就是「願生彼國」,也就是「真正願生阿彌陀佛的極樂國土」。
「欲生我國」這四個字,充分顯露阿彌陀佛對我們十方眾生的悲心呼喚。阿彌陀佛救度我們是主動積極的,並不是因為我們的祈求、拜託才救度,也不問所救度的對象是什麼樣的眾生,完全不講任何條件。在我們還不知道,還不懂得祈求的時候,阿彌陀佛就在為我們發願,為我們修行了。
在兆載永劫以前,那時候我們都不知道自己造了什麼業,也不知道輪迴在六道之中的哪一道,可以說就是無明、懵懂、愚癡,根本就不知道有一位菩薩,為了要救我們,已經在為我們發願、為我們修行、為我們建設極樂世界了。
假使我們沒有學佛,沒有進入淨土法門,沒有研討善導大師純正的淨土法脈,這些我們完全都不知道,從過去以來,直到今生今世,我們一直都不知道。
這句「南無阿彌陀佛」就是阿彌陀佛悲心的顯露,悲心的呼喚。十劫以來直到今日此時,在無數的日日夜夜裡,阿彌陀佛每一日、每一時、每一刻、每一分、每一秒都在呼喚我們接受他的功德願力,接受他的救度,往生他的極樂世界。
阿彌陀佛發願救度眾生是主動的,而且是非常積極的。怎樣積極呢?阿彌陀佛往往是站著,而不是坐著,他一手拿著蓮花,另一手伸得長長的,所謂「金臂遙伸垂念切」,他迫不及待地要把我們拉出三界火宅,離開無邊的苦海,要把我們救到極樂世界,去受「無有眾苦,但受諸樂」的涅槃之樂。站著,就顯示出一種積極、主動、迫切的姿態,不必經過祈求、懇求、拜託,也不用任何條件來作交換,是阿彌陀佛主動、積極、平等、無條件地要救度十方眾生:這就是佛的悲心。
當我們念第十八願的願文,要深切地感受「欲生我國」這四字裡面有阿彌陀佛的悲心,阿彌陀佛的心血,阿彌陀佛的眼淚。文雖只有四個字,但內涵卻很深。
所以,看到「欲生我國」這四個字,就知道阿彌陀佛的心是多麼悲切。
佛是無心的,但是佛以眾生心為心,所謂:
眾生苦惱我苦惱,眾生安樂我安樂。
《維摩詰經》也說:
眾生病則菩薩病,眾生病癒菩薩亦癒。
意思是說,菩薩悲愍眾生,眾生若有病苦,菩薩就跟著病苦;直到眾生離苦得樂之時,菩薩才可能得到安樂。
所以,從一開始阿彌陀佛就將他所有的功德,點點滴滴、時時刻刻都迴向給我們十方眾生,一直呼喚我們要領受他的功德,趕快回到極樂世界。就好像父母寄錢給遠方的子女,就是希望子女能夠早日拿到錢過好日子,而且有資糧可以早日回家。
現在阿彌陀佛從西方淨土傳來了「欲生我國」的悲切呼喚聲,那我們要答應,要回應說我們「願生彼國」,然後就專念南無阿彌陀佛。能夠這樣的話,阿彌陀佛的心和我們的心就是心心相印,感應道交,而且就一體不離。
阿彌陀佛呼喚的聲音也就是「南無阿彌陀佛」這句名號。平時雖然我們也在念,也在聽,但是要進一步瞭解這是阿彌陀佛在呼喚我們的聲音。有一首偈說:
雖謂我稱並我聞,實是彌陀招喚聲。
這句「南無阿彌陀佛」就是阿彌陀佛呼喚我們的心聲,也是我們答應阿彌陀佛的心聲。在這句佛號裡,有佛的心,也有眾生的心。因此,做為一個淨土法門的行人,我們不念佛便罷,若是念佛,就一定要專念「南無阿彌陀佛」,原因就在這裡。
不瞭解這種道理的人就會雜修雜行,以此來迴向往生極樂世界,和阿彌陀佛作條件交換,再祈求說:「阿彌陀佛,我迴向這些功德,您看這樣夠嗎?應該夠了吧?將來請您來接引我,不要把我忘記了!」這樣就是不瞭解佛的悲心,和佛還沒有感應道交。若是和阿彌陀佛感應道交,一生就會專一地憶佛念佛,專念南無阿彌陀佛名號,而且會念茲在茲,念念不忘,念念相續,這才是一個真正的念佛人。
針對阿彌陀佛「欲生我國」的呼喚,善導大師在《觀經疏‧散善義》「三心釋」的「二河白道喻」裡,用一句法語來形容:
汝一心正念直來,我能護汝!眾不畏墮於水火之難。
這句法語也是很深刻的,很能真實、確切地顯露出阿彌陀佛對我們的悲愍和保護,也是阿彌陀佛對我們的呼喚。我們只要一心一意地專念這句「南無阿彌陀佛」,一生都不改變,阿彌陀佛就保證永遠護持我們。我們不用驚慌將來會再墮落三惡道,不必有這種顧慮。我們決定可以離苦得樂,決定可以離開娑婆,往生極樂世界。
善導大師另外有一首偈,也流露出阿彌陀佛的悲心呼喚之情,內容非常好,說:
四十八願殷勤喚,乘佛願力往西方。
四十八願的每一願都充滿著阿彌陀佛的悲心,每一願都在傳遞著阿彌陀佛的心聲,都在殷勤懇切地呼喚我們要欣慕極樂世界,往生極樂世界。因為那裡沒有三惡道,可得六種神通,可以當下進入涅槃。而且那裡沒有災難,沒有缺陷,清淨無染污,永恆常住安樂,永遠自在解脫,「永離身心惱,受樂常無間。」所以,四十八願的每一願都在呼喚我們要念佛。念佛就能靠上阿彌陀佛的願力,自然往生極樂世界。所以說「四十八願殷勤喚,乘佛願力往西方」,這也是善導大師對「欲生我國」的解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