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宗編輯部
最後付囑流通,不付囑定善,不付囑散善,唯付囑「持無量壽佛名」,即是廢權立實、花落蓮成。
到最後付囑流通的時候,不付囑定善,不付囑散善,唯付囑阿難:「汝好持是語,持是語者,即是持無量壽佛名。」定善、散善花瓣飄落,不再提了。這即是廢權立實、花落蓮成。
大師釋言:「上來雖說定散兩門之益,望佛本願,意在眾生一向專稱彌陀佛名。」可說一錘定音,廢立之意顯然。譬如眾雲退盡,孤月獨朗。
什麼是一錘定音呢?拍賣會拍藝術品,底下的人就舉牌子:五百萬。「有人舉五百萬了,還有人舉嗎?」旁邊有人想要它,就舉五百五十萬。「現在五百五十萬,還有人舉嗎?」有人就舉六百萬。「好,六百萬一次,有沒有人舉?二次,六百萬,有沒有人舉?下面最後一次報,六百萬,有沒有人舉?沒人,六百萬,成交!」這叫「一錘定音」。這一錘定下來之後,再有人喊:「我剛才打瞌睡,我現在準備出六百零五萬。」「對不起,我喊過三遍了,你沒有回答,這就歸他了。」
釋迦牟尼佛在這裡也是一樣,這個地方是一錘定音的。定善、散善的牌子舉完了,再也沒有人舉得起牌子了;到了第十六觀的地方,「南無阿彌陀佛」六字舉出來之後,十方諸佛都沒有牌舉了。「現在人家出了六字名號的價格來買娑婆世界一個凡夫,還有誰的價錢比他的更高?」十方諸佛一看,出不起更高的價了,這個時候就一錘定音。上來雖說定散兩門的價錢,現在買凡夫還要靠六字名號來買,「梆」,定了!
「眾雲退盡,孤月獨朗」,這就是廢立之意顯然,釋迦牟尼佛前面講那麼多,不都廢了嗎?就像拍賣會舉牌子一樣,開始舉了五百萬,到最後都廢了。舉起了六字名號這個牌子,廢立之意很明顯,所謂「眾雲退盡」,前面所講的都是眾雲,是烘託月亮的;現在「孤月獨朗」。如果是一片晴空看月亮,當然也很美;如果是雲蒸霧湧的,月亮像一輪光明的寶船一樣,雲就像大海的波浪一樣,一浪一浪地過,一塊湛藍的天,月亮在裡面顯現出來,心裡感到特別暢快。雲就代表定散二善,有十六朵雲;孤月就代表六字名號。
讀到這個地方,依據善導大師的解釋,對《觀經疏》的理解怎麼可能說「你也對,他也對」呢?這是不可能的。大師就是大師,開宗就是開宗,楷定就是楷定,廢立就是廢立,沒有二話說。
廢立要得時。方便施設,有其大用。當廢時才廢,未到廢時不可廢。如登階升台,階為方便,台即真實,對已登階之人,勸其步步升進,不止留於階,步步升,步步捨,終達於台。而對猶在平地之人,勸其跨步登階,取階而上。
「如登階升台」,登台階其實是講兩件事情,一是登階,一是升台。登上了以後,就到了平台。階就是方便,台就是真實。這個方便是條路徑,是個手段,是個過程;到了上面的平台,就到了真實目的地了。這個時候有兩種說法:有人已經上台階了,就對他說「你不要在台階上站著,得一步步地上進」,而對於還在平地上的人,要勸他登階上高台,「你要跨步登階,你要上這個台階,取階而上」。對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勸法。
聖道法門的修行者,如同還在平地;要門就是台階,弘願就是平台。對於聖道門的人就說:「你不能執著於聖道修行,要迴向求生,要取要門,順著要門的台階往上走。」對於已經定散二善迴向求生的人,那就對他說:「你不能執著於定散二善自力修行,應當迴入彌陀的弘願,一向專稱,應當順定散要門的台階,要往上升進。」
對於已經入要門的,才談得上廢立的過程。對於還沒有入要門的,就談不上了,首先要為實施權。
廢立在最後。必須先經過為實施權、開權顯實之調熟過程,然後才有廢權立實。
這三個階段是不能混淆的。以剛才的台階作比喻,必須借助台階才能上平台,從平地跨上第一個台階,這是為實施權;已經上了台階的要步步往上走,這就是開權顯實;從第一個台階往上走,到了最後那個台階,一步跨上平台了,就離開台階了,這就是廢權立實。所以,廢立一定是在最後的。
廢立是自然。既捨方便道,入於真實法,自然廢權立實。如眾水入海,即捨故名,而得海號。定散二行人迴向歸於弘願專稱,雖猶不捨善業行持,也自然只見念佛、不見定散。
廢立是自自然然的。大自然當中很多現象也都是這樣,人、事發展的規律也是這樣。
「既捨方便道,入於真實法」,要門是方便道,一向專稱是真實之法;入了真實之法,自然廢權立實,即使不用「廢權立實」這樣的名詞,最後的效果自然就是這樣。
「如眾水入海,即捨故名,而得海號」,眾水就代表定散二善的修行、各種各樣的行法;「入海」就是歸入一向專稱的功德大寶海。水入了海以後,不管是長江水還是黃河水,就不再稱為黃河水或長江水了,就捨掉了原來的名稱,通通都叫海水,都得海這個稱號。
定散二善的行人,歸入彌陀弘願之一向專稱,他就不能再叫定散二善的行人,而稱為專修念佛人。即使他還在作原來所修行的善業,比如孝養父母、供養三寶、布施、放生,但是他現在的身分就不能叫作定散的行人,而稱為專修念佛人,就捨掉了故名,而得海號。雖然沒有捨原來的善業修持,在他心中自然只見念佛、不見定散,他就認定自己是專修念佛人,不會再認為「你們看,我還有修行定善、散善的功德,你們只會念佛,還差我一截」,他不會有這種想法,因為他是在專修念佛,這很自然的。如果還沒有這樣,他還能見到自己定散功德、功夫,那就還沒有歸入功德大寶海,對於念佛當然還是隔離的。
廢立是提升。原先之方便定散,轉而入於專修念佛功德大寶海,如燭光融入日光,唯是日光晶晶。
廢立的「廢」,不是把它弄沒了,而是提升了。這句「南無阿彌陀佛」裡面,已經含攝了種種的定散修持,就好像「燭光融於日光,唯是日光晶晶」。「晶」字有三個太陽,「晶晶」就是很亮。蠟燭的光,太陽一照就看不見了,燭光不就廢了嗎?那是因為,它的光明被提升到太陽的光明,都是一片的陽光。一個專修念佛的人,之所以看不見自己定散的功德,也不作這樣的身分認定,是因為他心中一向專念,唯念阿彌陀佛。而且名號功德光明璀璨,把其他所有的都蓋住了,不要說凡夫定散二善的修行,就是菩薩甚深波羅蜜也都給蓋住了。 所以《無量壽經》說,聲聞菩薩的光明遇到阿彌陀佛的光明,「猶如聚墨」,就像墨塊一樣。
說是語已,即時無量壽佛放大光明,普照一切諸佛世界。
金剛圍山、須彌山王、大小諸山,一切所有皆同一色。
譬如劫水彌滿世界,其中萬物沉沒不現,滉瀁浩汗,唯見大水。
彼佛光明亦復如是。聲聞、菩薩一切光明皆悉隱蔽,唯見佛光明耀顯赫。
《無量壽經》
這一段非常好。釋迦牟尼佛跟阿難說:「阿難,你想見阿彌陀佛嗎?」阿難說:「世尊,願見彼佛安樂國土及諸菩薩、聲聞大眾。」說完這話,當下無量壽佛就顯現了,放大光明。佛光一照,一切諸佛世界,大山、小山,一切皆同一色,都是佛光的顏色,就像太陽一升起來,大地一片金色。經中打了一個比喻,就像劫水,就是在劫末的時候發生大水患,雨連日連日地下,把整個世界都下滿了,所有的房屋、高山、低山全部淹沒了,眼睛看出去,汪洋浩瀚,全是一片大水,連孤島都沒有了。彼佛光明也是這樣,眼睛看出去,全是佛光,聲聞、菩薩——我們看菩薩的畫像都有背光,但是這個時候菩薩的光都隱蔽了,只見佛的光明。佛的光明怎麼樣?「明耀顯赫」。這說明什麼呢?阿彌陀佛是佛中之王、光中極尊,是超日月光,這種光映奪、蓋蔽了其他一切光明。光明代表智慧、功德,一切諸佛菩薩的功德,在念佛法門中都看不見了,都被提升到阿彌陀佛佛光這樣的層次。
這也叫「五乘齊入」:凡夫念佛是「唯見佛光明耀顯赫」,祖師、阿羅漢、菩薩也都是「唯見佛光明耀顯赫」。這個「唯」字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字,「唯」是唯一,沒有第二個,所以善導大師經常用這個字,如「佛光普照,唯攝念佛」「唯有念佛蒙光攝,當知本願最為強」「不為餘緣光普照,唯覓念佛往生人」,都講「唯」字,與這裡「唯見佛光明耀顯赫」的「唯」是相通的。
所以,不要覺得念佛了,其他的修行功德就沒有了,《楞嚴咒》等都白學了。不是的,而是提高了;這不是一般的提高班,一下就圓滿了。
如果還能見到自己定散二善的修行,如果還有其他功德捨不得放下,不願意轉法門,那說明他分不清燭光和日光,所以,明信佛智就不會提這些。善導大師那麼能修行,以祖師的級別,他也從來沒有把自己定散二善的修行誇在嘴上,他都說「我是罪業凡夫,唯有靠這句名號」。
《觀經教眼講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