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宗編輯部
若有眾生,以疑惑心修諸功德,願生彼國,
不了佛智、不思議智、不可稱智、大乘廣智、無等無倫最上勝智,
於此諸智疑惑不信;然猶信罪福,修習善本,願生其國。
對於因果報應、罪福的道理,他還是相信的。對於這樣的眾生,怎麼能講純而又純的專修念佛呢?因為他還沒有這個智慧和善根,還不能明信佛智、專一念佛,那就對他說:「能信罪福,造惡是要受罪的,造福是好的,你這樣,彌陀一定救度你的,三福迴向一定可以往生。」但這不是釋迦牟尼佛的本意,而是就他這種根機所講的。
就像《法華經》裡的窮子喻說的,這個兒子已經在外流浪多年了,現在是蓬頭垢面,衣衫襤褸,一身債務,身上是皮開肉綻,非常貧困潦倒。他父親是大富長者,父親認識他,一看兒子找到了,就希望他立即回家來,這是父親的本意。可是由於兒子離開父親很久了,他不認識父親,也不知道父親是什麼身分和地位,他就認為這是大老闆、大莊園主。他自己做流浪漢,從小就做乞丐,所以他內心跟父親的距離很遠,讓他馬上回來,那是不可能的,他就會嚇得逃跑:「這是我父親?不可能!看我這樣子,估計我父親也不咋地。」所以他如果接近大富長者這個門樓,可能會想:「哪怕我去打工,幫他掃廁所。」他只有這個志向。這個時候,他的父親是怎麼做的呢?父親就他的根機說:「好,那你來幫我除糞、掃廁所。」但父親的本意是讓他除糞嗎?可是現在不能馬上父子相認,只能這樣說。
念佛法門是一樣的,前面講定善觀、散善觀,這些都是「除糞」的工作,慢慢調理,消除行者內心的雜染、雜垢,讓他的心慢慢清淨。
後來,兒子在莊園裡時間久了,大富長者慢慢跟兒子接近,跟他一起幹活兒,父子關係也就慢慢密切了,就對兒子說:「我看你很忠誠,很老實。我沒有兒子,你給我做乾兒子吧。」父親只能先講做乾兒子,馬上說是他兒子,兒子又要嚇得逃跑。兒子想一想,在這裡也待得挺久了,老人家蠻慈悲的,「好吧」,就做了大富長者的乾兒子,繼續很認真地幹活兒。
這樣過了二十年。有一天,大富長者把所有的親戚都招來了,說:「今天要開個新聞發布會,有重大事情要宣布!」然後大富長者就講了:「某年某月,我兒子失蹤了,我是怎麼怎麼找到他,怎麼怎麼接近他,怎麼怎麼培養他。」兒子一聽,「講的不就是我嗎?」他已經有心理準備了。大富長者繼續說:「現在我找到兒子了,我所有的莊園,所有的財產,都交付給我的親子!」這個時候才父子相認。
釋迦牟尼佛來到這個世間,把這句名號交付給我們,之前都講了很多,繞了很多彎。釋迦牟尼佛報身在無勝國土,在這個世間就示現一位黃面比丘,還要修行,還要到尼連禪河裡去洗浴等等,這樣慢慢地誘化我們。
我們看這一點就知道,「雜行非世尊本意」。修雜行的人,沒有瞭解世尊說十六觀的本意,所以與世尊教勸我們的目的相違。
通過這些,我們知道這是話分兩頭講:不瞭解世尊本懷、善根還比較疏淺的人,可以通過雜行進入淨土要門,然後迴向求往生,這樣對他 是進步的;已經進入淨土要門的人,進一步瞭解世尊本懷之後,就應該割捨這些雜行,直接登堂入室,來專修正行,這樣就暢佛的本懷,順佛的教導。
《淨土宗概論講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