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導大師有一首偈子:
自信教人信,難中轉更難;
大悲傳普化,真成報佛恩。
我們這幾天都是講念佛,專念佛。除了念佛之外,我們平常做人、處事,方方面面該怎麼做?就是報恩念佛。報恩念佛——當然也就包含了念佛,感念阿彌陀佛的慈悲救度,感念阿彌陀佛不捨棄我們這些凡夫眾生,所以一心稱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極樂淨土。
「自信」——我們自己相信,然後「教人信」——教別人也相信。這個法門叫難信之法,我們自己相信就很難了,所以,「自信教人信,難中轉更難」。
我們在座的人,第一難關已經過了,難信的法我們已經相信了,這個就不難了。就是第二個「難中轉更難」,更難的事情就是怎麼讓這個法更普及,讓更多的人來念佛,這個就是更難的事情。佛都會感歎:「說此法門,是為甚難!」我們去說就更難了,我們的智慧跟佛相比就差得太遙遠了。
雖然很難,但是我們還是要去做——「大悲傳普化,真成報佛恩。」有佛的慈悲加持,有阿彌陀佛的無窮願力作為我們背後的依靠。所以,我們也願意去「大悲傳普化,真成報佛恩」。
「報佛恩」可以從兩方面來講:第一個就是講念佛,我們一旦信受這個法門之後,我們自己念佛,相信念佛往生一法,然後安心念佛做一個念佛的專業戶。我們這個世間的專業戶很多,但是念佛的專業戶很少。
第二,我們專修念佛的人在心態方面要保持幾個認識:第一個就是安心,第二個就是老實,第三個是守愚,第四個是無諍。
第一,安心。
安心就是安心念佛。
在《無量壽經》裡面有一段經文:
吾誓得佛,普行此願。一切恐懼,為作大安。
阿彌陀佛是要讓我們這種恐懼的心安定下來——「一切恐懼,為作大安。」我們所有的恐懼只要在阿彌陀佛無量光的加持下,都能安寧下來。大家可以檢查自己,有什麼恐懼?對臨終有恐懼的就想一想阿彌陀佛;對往生有恐懼的我們去讀一讀第十八願。對臨終有恐懼的我們昨天講得很多,大家可以反覆地讀《阿彌陀經》的那一段話:
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
阿彌陀佛慈悲加佑,令我們的心不亂,那臨終就不會有恐懼了。我們有業障呢?善導大師講:「諸邪業繫,無能礙者。」也不會有恐懼了。這就是證明,我們淨土法門是一個安心的法門,讓我們安心的。
這個心要安啊,不容易。每個人都有一顆心,每顆心都在那裡跳動,跳動的時候他就會胡思亂想,想東想西,心不得安寧。怎麼讓我們這顆心安寧?這就是佛法最究竟、最徹底要解決的問題。
禪宗裡面有個公案,達摩祖師到我們中國來之後,在河南嵩山少林寺閉關,面壁九年。當時達摩祖師來到我們中國,沒有人認識他。不是不認識他這個人,是不認識他的法,不理解他到底要講什麼——他直指人心,也沒有文字可講,也沒有道理可講。達摩祖師見了梁武帝,梁武帝就問達摩祖師,說:「我建了這麼多的寺院,度了很多出家人,我有沒有功德啊?」達摩祖師說:「沒有功德。」弄得梁武帝一頭霧水,這到底是什麼意思呢?他也搞不懂。所以,達摩祖師覺得話不投機半句多,就走掉了。走到哪裡去了?走到少林寺的山後面閉關去了,覺得在這個世間沒有理解他的人,然後一坐就是九年。九年當中,有一個當時在中國很有名的、很有修行的法師,叫慧可法師,他很特別,有眼光,看準了達摩祖師,就去請教達摩祖師。結果達摩祖師也不理他,他就一直在那裡跪,一直跪了三天三夜求法啊——我們現在求法的人跟古人比差得太遙遠了。冬天在雪地裡跪了三天三夜,不吃不喝,然後求達摩祖師給他說法。達摩祖師也不理他,看他跪多久。三天之後看他好像還不錯,還有點誠心,達摩祖師終於被感動了,就對他說話了;但是又講了一句讓人洩氣、打擊他的話,說:「就你這點誠心能求到無上大法嗎?除非天降紅雪;天不降紅雪就不傳法。」這個慧可大師一聽,天降紅雪,剛好是冬天正在下雪,然後他就拿了一把戒刀(身上背了一把戒刀),把自己的手臂給割了下來,流出的鮮血把地上的白雪給染紅了。然後他就對達摩祖師說:「現在天降紅雪了,請大師給我說法。」達摩祖師一看,哦,他能夠捨臂求法,這在我們佛教界可以講是一件轟動的大事情。達摩祖師就問他:「求什麼?你要求什麼?」慧可大師講了一句話:「我心未寧,乞師給我安。」(就是我的心不安寧,求大師給我安心。)慧可大師出家多年,修行很精進,很勇猛,是很懂教理的一個修行人,但是他的心不安啊!他求達摩祖師給他安心。
我們的心安不安呢?也不安!我們世間的人心都不安,這個世界都是燥動的世界,走到哪裡都是轟轟轟,轟轟轟的。為什麼呢?人心不安,人心都在尋找,都在飄浮,在四處飛揚。心不安就不能解決根本問題。我們學佛的就是要解決心裡的疑惑、心裡的困惑、心裡的煩惱、心裡的恐懼。
達摩祖師就對慧可大師講:「把你的心拿來,我給你安。」我們能夠把心拿出來嗎?我們天天講:「我心裡有煩惱。」哎呀,我心裡怎麼樣、怎麼樣,結果達摩祖師講:「把心拿出來,我給你安啊!」慧可大師一找啊,找來找去,不知道心在哪裡。然後達摩祖師就告訴他:「我已經給你安好了。」當然這是禪宗的風格了,就這麼一句話,心就安定下來了;我們如果是不能開悟的人啊,即使聽了十句也不能心安。
淨土法門也是要給我們安心的,但是這個安心跟達摩祖師不同。達摩祖師是讓我們找心,找到了你就安了;找來找去了不可得,這就是《金剛經》講的:「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沒有心可安的,不需要安它自然就安了。但是我們凡夫的這顆心,它不需要安,它還是不安啊,還在那裡動啊,跳啊,想啊,阿彌陀佛就告訴我們:「一切恐懼,為作大安。」阿彌陀佛能給我們安心,我們有顧慮,有煩惱,有輪迴之苦,阿彌陀佛保證我們可以往生,保證我們可以成佛,我們這顆心也可以安了。這個跟禪宗有點類似,都是為了求安心;乃至所有宗教,整個佛法,甚至世間法的極處,也都是求個安心。
我們人活在世間,很多時候也就是求個安心。心不安啊,你再陞官發財都沒有用——發了財半夜都睡不著覺,那個日子也不好過啊,對不對?心不安,你出門都怕小偷,怕搶劫,怕人家對你謀財害命,那個忐忑不安的日子不好過。佛法就是讓我們心安的,心徹底安,大安,安到極處,像那個止水一樣風平浪靜,一點風浪都沒有,一點煩惱都沒有。當然那個境界只有誰達得到呢?只有佛達得到。佛心就是風平浪靜到極處了,澄淨到極處,水裡的一切沙子雜質都能照徹,所以,佛的智慧叫大圓鏡智,像一個大鏡子一樣可以照徹大千世界。我們現在就是因為心不安,心中有妄念,心中有煩惱,所以我們的智慧很有限,想問題想不通,都是被業力障礙住了。
那麼我們淨土法門知道阿彌陀佛的大慈大悲,能夠體悟佛心,能夠知道佛對我們眾生是無條件的救度,我們這顆狂躁不安的心就可以安下來了。安下來之後就安心念佛,老實念佛。這個安心不容易哦,淨土法門是一個安樂的法門,是一個安心的法門,這是我們現世能夠得到的真實利益,當然也是往生最究竟的一個利益。往生之後呢?也是安心念佛,自然念佛、念法、念僧,念三寶功德,那念佛功德自然就包含了念三寶的一切功德了。這是第一點,我們學淨土門的人自己要安心。
第二,老實。
安心之後呢,第二點就是老實,老實念佛,安心的人才能老實念佛。
印光大師反覆講:
老實念佛,莫換題目。
但是很多人不老實,很多人還在東奔西跑,找高僧啊,找大師啊,找名人啊,找玄妙之法啊,就是不願意老實念佛。為什麼不老實念佛呢?心不安啊,心中有問題沒解決,他要到處去找:找這裡不滿意,再找其他的地方;這個老師沒給我解決,再換一個老師;這個師父不行,再換一個老師父:就是心中不安才會四處尋找。如果我們真正安心的人,不老實也會自然老實,再不老實的人,他安心之後也就老實了。我們看小孩,他不老實啊,他為什麼不老實呢?他總是有所求,有所需要,然後就東奔西跑,東找西找的。我們學佛的很多人也不老實:七八十歲了還不老實,還在東奔西跑,朝四大名山啦;八九十歲的人還在跑道場,到處燒香拜佛的。
蓮池大師講:千里燒香不如在家念佛,這就是讓我們要老實念佛。但是,要老實,這顆心不容易,人就是不老實。老實的前提就是要安心,就是要明白淨土的道理,知道往生的真實,知道念佛的殊勝可貴,我們如果能夠真正明白念佛之殊勝至極就老實了——沒有比念佛更好的,還有什麼不老實的呢?就像我們世間人發財一樣,如果賺到黃金了,其他統統可以不要了,對不對?黃金是最珍貴的、最值錢的。那麼有了黃金的人,還會想去做生意嗎?還會想著怎麼擺地攤嗎?不會了。那麼知道念佛是無上功德大寶的人,我們還需要去在意其他的小功德嗎?不需要在意了。
有些人不老實念佛的原因,還有一點在哪裡呢?是希望自己有智慧,是說:「自己現在不行啊,我修行不夠,我要增長智慧,要增長福報,我要好好去修行。」所以他就不老實了。
第三,守愚。
那麼第三點就是要守愚,安守本分,守護我們的愚癡。
愚癡是很寶貴的。我們一般人都會覺得愚癡不行,要開智慧,學佛的人要增長智慧,增長福報;但是學淨土法門呢?智慧不需要增長,安心念佛,守愚念佛。法然上人有講:
還愚癡得生極樂。
我們末法眾生都是愚癡眾生,雖然有一點智慧,讀了一點書,還是愚癡,很多問題還是不懂,遇到名利,遇到是非,爭得比誰都凶,那就是愚癡不明道理啊!念經的時候念得很法喜,一停下來之後呢?煩惱又來了。那麼學淨土法門不需要去想辦法開智慧,轉移層次——我們要守護自己的愚癡。我們正因為愚癡才可以老實念佛,才能夠安心念佛。如果有一點智慧的人,就開始談玄說妙了,參禪啦,學教啊,就東奔西跑去了,他就不老實了。越愚癡的人越本分,他就知道:「我沒什麼本事,其他我也學不來。我也沒能力去學其他的,我就守護我的愚癡心,我就這個樣子來念佛了。」別人是有智慧的人,他去學菩薩道,他去參禪學教,那是他的本事;我們自己就安心念佛,守愚念佛。
善導大師講:
決定深信,自身現是罪惡生死凡夫。
無量劫以來都沒有了過生死。再聰明的人,也不要指望你這輩子憑自己就可以了生死了——無量劫都沒有了生死,這一輩子恐怕也出不了頭。那出不了頭怎麼辦呢?那就守愚,就還愚癡安於念佛,就老實念佛。
印光大師講:學淨土法門有兩種人最容易得到利益:第一種人就是上智,第二種人就是下愚。上智,當然就是智慧很高,像印光大師、善導大師這些祖師大德,他們的智慧達到了極限,他們是因為深入經藏、明白教理,然後來老實念佛了。他們明白之後也是安心念佛,老實念佛,守愚念佛。他們不會再去廣學多聞,不會去學大乘藏,他們也就是老老實實念佛了,因為他們明白這個道理,知道念佛的殊勝,那麼這種人很容易老實下來,得到淨土法門的利益。
還有一種人就是愚癡的人,越愚癡的人越好。我們很多愚癡的人覺得自己沒文化:「我也不識字啊,也沒念多少經啊,我在廟裡面師父都不瞧我一眼。」這種人啊,是最好老實念佛的,沒有人打擾你——師父都不看你一眼,你就正好躲在一邊安心念佛了。我們不要怕被人遺忘,只要阿彌陀佛不遺忘我們就好了;其他這個世間把我們遺忘掉了,我們正好安靜念佛。有些人不是想清靜嗎,想沒有人打擾啊,想安心念佛,所有人都不理睬你,你就最清淨了;如果大家都在找你麻煩,那就不清淨了。所以守愚念佛是我們愚癡人的本分,是我們的本錢,這個本錢不能丟。
「唯上智與下愚而不移」,他不會移動,不會改變:上智的人明白老實念佛的道理,他老實念佛;下愚的人不明白念佛的道理,他也老實念佛,這一點是最可貴的。這種下愚的人,他如果能夠守住自己的本分老實念佛,甚至超過上智的人。他不懂道理也能夠老實念佛,你問他為什麼要老實念佛,他也不知道,但是他能夠老實念佛:這種人是宿世的善根令他能夠守住這一點,就行了。
第四,無諍。
我們學淨土法門,學上智學不來,只有學下愚,都不要把自己裝扮得很聰明的樣子,要像一個愚癡的人,要老實念佛,守愚念佛。人家罵我們愚癡,說我們念佛沒本事,沒出息,沒關係,我們認了就行了,不要跟人家爭:這第四點就是無諍念佛。
無諍,就是不要與別人去爭論,辨別高低,辨別是非,辨別對錯。有爭論就有是非、就有煩惱、就有紛爭;沒有爭論就天下太平了。我們學淨土法門的人要不與他法相爭,不與別人相爭,不與是非相爭,不與人我相爭,我們就老老實實地安心來念佛——無諍念佛。無諍就是心中要放下是非,放下高低,放下人我,這樣才能夠真正地無諍念佛。
當然不是要放下這些煩惱,而是我們不用去計較這些:這些人我的問題不要去管了,與念佛往生沒有關係;是非問題——也不用去評論誰是誰非;他參禪的高就讓他高,我們低一點就低一點;他學密宗的即身成就也沒關係,我們往生成就也一樣:我們自己能夠安心於此,不與人爭,不與事爭,不與法爭,我們就老老實實地念佛,念「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本分、老實、安心、守愚地來念佛,這樣就是真正的「自信」——信仰淨土一門最真實的一個表現。
我們念佛要守護我們的信心,讓我們的心不動搖,不被別人所影響,就需要親近淨土道場,親近淨土宗的善知識。要守愚不容易哦!很多人都不願意守愚,都要去多讀點經:「多讀幾部經我的智慧就多一點了」「你只會念阿彌陀佛,我還會念《地藏經》,我還會念《金剛經》,那我比你高多了。」我們普通人聽到別人這麼一說,他馬上也不老實了,心就動起來了。我們這顆心啊,人家只要輕輕一撥就馬上動起來了。就像水一樣,盆裡的水本來很清靜,用一根筷子輕輕一攪,它就馬上動起來了。人家拿一部經典一打我們,我們就受不了了,就要去讀啊,去念啊,這個時候要怎麼辦呢?要守護我們的信心就要去親近淨土道場,淨土道場能讓我們安心,是與我們的法相應的地方;淨土善知識是引導我們學法的引路人。
那麼我們為了令自己安心,能夠老實,能夠本分、守愚、無諍地念佛,就要多親近淨土道場,多親近淨土宗的善知識,多親近同行善知識。同行的只要是念佛的人就可以多親近,不是念佛的人就可以讚歎、隨喜,然後我們自己遠離。他能夠參禪、能夠學密,那是他的個人因緣,我們可以讚歎他、隨喜他;但是我們自己呢?不要去親近這些人。我們跟參禪的人在一起呆久了的話,回去三天之後就會開始談玄說妙了,因為我們凡夫眾生啊,都是很容易受環境的影響:人家是學密的,我們在那裡一待也想學密了;人家是參禪的,我們跟他一接近也想參禪了,就會覺得《金剛經》好。
我們自己就要有分寸,要親近什麼樣的人,什麼樣的人不能親近,這就是一種保護,也是一種守護。打個世間的比喻,這就像一個小孩子一樣,他如果親近壞人就變壞了,你放開他讓他自由的話,他跟那些不三不四的人一接觸,他就會變得不好教育了。一個小孩需要有人保護他,我們應該怎麼保護他呢?就要給他找一個好學校,讓他結交好的朋友,讓他生活在一個好的環境裡面,他才能夠成長、成人。就像古代孟子的母親,為了成就孟子三次搬家。為什麼要三次搬家呢?就是因為家庭周圍的環境不好,會影響小孩,然後找一個最安靜的地方去培養自己的孩子。
這也就是我們普通人的一個共同的心性,我們普通人的心不安定,很容易受環境影響。那麼這麼容易受環境影響怎麼辦呢?就找一個好的環境,找一個適合我們修學的環境,跟我們修學相應的環境,這種影響就是一種正面的力量;乃至我們往生西方淨土就是在找一種最好的環境、最好的影響力——阿彌陀佛是佛;極樂淨土最清淨,最莊嚴,是可以直接成就我們的佛道的。所以,我們淨土法門不是淨心,是要找淨,要找環境,找清淨的環境來成就我們,借外力來成就我們自身,保護我們自己的。
我們平時修學,也要把自己周圍的這個環境打掃得很乾淨,很清淨,走到哪裡都是淨土之緣。過去是阿彌陀佛,過來也是阿彌陀佛,走到任何地方聽到的都是念佛之聲,不是參禪的,不是學密的。我們自己是專修念佛之人,那麼接近的也都是念佛之人,那麼這樣就叫同行相親、同行相近——同願同行。
善導大師有一句話:
同行相親莫相離。
我們同行善知識要相親相近,互不相離,因為我們一個人老實念佛,有時候不容易,需要大眾的力量。比如我們在家,本來是可以很好地老實念佛的,可是一個人念佛,念兩個小時就會有氣無力了,就要睡大覺啦,就要看看電視啦,出去散散步啦,去聊聊天啦。要在家裡面一天之內念十多個小時佛,你們有沒有做到過?每天念十個小時的,恐怕很少哦!其實,除了上班之外,那是沒辦法;老年人有時間,恐怕也難有一天念十幾個小時的。幹什麼去了呢?玩啦,打麻將啦,看電視啦。那麼如果在人多的地方,大家都在念佛了,師父慈悲,強迫性地要求你念十幾個小時,有規定,這樣我們同行相親,就有增長善根的力量,有加持力,我們在家裡受不了的,就到道場裡面念得很輕鬆,好像不累:這個就是共同的力量——佛力,是大眾共同念佛的力量來加持。我們一個人念佛不能精進的時候,就要親近同行善知識,別人的修行好一點,他一加持,我們就得到一點利益了。我們佛法的利益是大家共享的,你修行好一點的人不要關起來,要共享,你可以影響別人,讓大家沾一點光。我們自己念佛呢,當然也要這樣,我們念佛好的也可以去加持那些念佛不好的:你每天念一萬聲,可以去加持那些念五千聲的,他一聽到就不好意思了,互相有感染力,互相有加持力,互相有影響力,這叫「同行相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