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宗
淨土文庫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淨土文庫 > 智隨法師文章
top

智隨法師文章

法義篇

  1. 廣說諸法與專修一法有何關係
  2. 《無量壽經》的「法深信」觀
  3. 禪與淨土之比較
  4. 西方淨土的指方立相是一種執著嗎?
  5. 36次呼喚你的名字,只為讓你「醒來」
  6. 《楞嚴經》中暗藏的玄機是什麼
  7. 因果與空性
  8. 法門無量,念佛第一
  9. 如何超越三界
  10. 念佛,需要清淨心嗎?
  11. 在念佛之餘是否要另念一半的觀音?
  12. 一聲稱念罪皆除,為什麼還在胞胎中住十二劫?
  13. 善導大師為何以疏釋《觀經》開宗?
  14. 十方諸佛為什麼要讚歎阿彌陀佛?
  15. 淨土宗之特質——指方立相,住心取境
  16. 弘揚佛教文化 促進社會和諧
  17. 淨土三經對告眾之探微
  18. 無上利益的法門(三)
  19. 無上利益的法門(二)
  20. 無上利益的法門(一)
  21. 淨土法門的信心從哪裡來?
  22. 觀音與彌陀
  23. 概說佛法之判教(二)
  24. 概說佛法之判教(一)
  25. 《大經》解讀
  26. 機法深信
  27. 《淨土文獻叢刊》總編序
  28. 《靈岩法要》編序
  29. 《淨土宗判教史略要》學習補充資料
  30. 有關自力他力的妙喻
  31. 印光大師念佛問答
  32. 略說淨土法門興起緣由二
  33. 略說淨土法門興起緣由一
  34. 略談「護念」之義
  35. 佛來助念 正念往生
  36. 一心不亂 三心具足
  37. 念佛餘行 勝劣比較
  38. 何故無問 自說此經
  39. 佛何偏勸 往生西方
  40. 三經五經 親疏有別
  41. 話說淨宗 師資傳承
  42. 也說「易往而無人」

隨筆篇

  1. 我們發起往生心,是因為佛在憶念我們
  2. 為什麼觀音菩薩得自在,而我們不自在
  3. 能安心念佛,得到的就是無量寶藏
  4. 淨土法門最大的障礙就是疑惑心
  5. 不信佛的人走輪迴道,念佛的人走成佛道
  6. 損失往生大利,人生就白過了
  7. 往生是一件非常隆重的事
  8. 往生的大門在哪裡
  9. 我們的心量要敞開,敞開到接納所有人走向念佛的道路
  10. 教理越深入、信心越扎根,越會老實念佛
  11. 人生最大的福報
  12. 每天念一聲佛就可以往生,為何還要多念
  13. 人生的歸宿,成佛的寶典
  14. 十方世界都流行,十方諸佛都讚歎的一部經
  15. 淨土法門真能「即生成就」嗎?
  16. 如何看待佛教眾多不同的經典
  17. 觀音菩薩與阿彌陀佛的「合作」
  18. 《觀經》講了修行的三種方法,你知道是哪三種嗎?
  19. 善導大師講的「決定深信」有何含義?
  20. 佛為三個人說淨土三經
  21. 我們的善根可以跟彌勒菩薩一樣多,你相信嗎
  22. 一部只「擺事實」,不「講道理」的經典
  23. 淨土復興的根本保證
  24. 佛力最能改變人心
  25. 樂邦有路 起信即生
  26. 關於《無量壽經》翻譯史與會集現象
  27. 佛是如何護念眾生的?
  28. 如何看待不同經典?
  29. 人是活著往生還是死了往生
  30. 佛面與人面
  31. 一個道場的氛圍比什麼都重要
  32. 怎麼知道親人往生沒有?
  33. 得到25位菩薩保護的人
  34. 暫居於娑婆,常住於極樂
  35. 什麼是佛心?
  36. 果已熟,速摘!
  37. 一切恐懼,為作大安
  38. 為啥要往生?
  39. 提升自我無止境
  40. 無諍
  41. 諦聽,諦聽,善思念之
  42. 如何看待道場、團隊裡的是非
  43. 學佛,越簡單越好
  44. 千里燒香不如在家念佛
  45. 入佛門徑 判教為首
  46. 如何判別「真實之法、方便之法」?
  47. 常與無常當如何?
  48. 從解、行二門談「一門深入」「廣學多聞」
  49. 何為「一門深入」,你真瞭解嗎?
  50. 「三業無功」的念佛能往生嗎?
  51. 《認祖歸宗》
  52. 學佛法,找明師,有方法!
  53. 為什麼有人念佛念得很開心,有人卻念得很煩惱?
  54. 居士能做弘法的事嗎?
  55. 逼上梁山
  56. 關於念佛現當二益的法語
  57. 五濁惡世的我們一定要仰靠阿彌陀佛
  58. 做一個真實的念佛人
  59. 念佛能否成為千萬富翁?
  60. 彌陀垂跡,大成淨宗
  61. 人人皆需要佛法
  62. 重慶一行記實感懷
  63. 何為「一心不亂」?
  64. 豈能任意隨緣
  65. 凡夫不可盲目地效仿菩薩
  66. 為學與為道
  67. 學淨土門之人 不可相信菩薩不相應教法
  68. 念佛人應建立內心的道場
  69. 念佛人應保持的心態
  70. 念佛人日常生活中的行為準則
  71. 印祖論全仗佛力與兼仗佛力
  72. 監獄裏寄來求法之信
  73. 不敢有疑
  74. 話說「名」與「利」
  75. 什麼叫念好?十念當往生!
  76. 亦論「隨緣」與「攀緣」
  77. 平淡是真 念佛最樂
  78. 人生的希望 生命的歸宿
  79. 一德具萬德 一福納萬福
  80. 瞻禮「龍門石窟」有感
  81. 略談楊仁山與日本學人辯論法義之事

因果記實篇

  1. 因地不真 投身為豬

念佛感應篇

  1. 燒香禮佛 禍去福來
  2. 乞求觀音 兒子病好
  3. 彌陀捶背 倖免車禍
  4. 可愛小鳥 系列感應記
  5. 一念呼救 立蒙感應
  6. 夢見善導 歸入念佛
  7. 我的眼好了 佛眼卻壞了

往生記實篇

  1. 豬聞開示 柔軟往生
  2. 舍利現心字 昭示念佛理
  3. 植物人念佛 安祥往生
  4. 臨終遇緣 奇特往生

法師介紹

  1. 智隨法師介紹

有關自力他力的妙喻

       難行易行,自力他力,為淨土宗對一代時教總的分判。欲學淨土者,不可不知此義也。欲明二法之難易,須先明自力他力之勝劣。欲明自力他力,須先明瞭何者為力?所謂「力」者:功德力量也,即斷惑之力,出生死之力。小而言之,即有了生死出三界之力(小乘);大而言之,即有成佛道度眾生之力(大乘)。欲達此目的,有二種力:謂自力他力。自力者:即依自修行力,斷惑以了生死也。(若無了生死之力,縱有修為,如五戒十善等,仍是有漏人天福業,非此所言之自力也。)他力者:即乘佛願力了生死也。自力之道以戒定慧為本,常人多易理解。他力全是佛境界,唯信乃入。因其絕思絕議,故使本為易行之道,反成難信之法。可知常言之「信佛」是何其難,是以十方諸佛出廣長舌證誠勸信,以消十方眾生「我知我見、我執我慢」之障。如何彰顯他力,使三根普被之道大明於世,自為弘揚淨土諸大善知識之竭力用心處。古大德除以經論要義詳明之外,更巧以譬喻別顯之,將他力超勝絕倫之義簡易平實地展現於吾人面前。使難信之法,易於趣入。雖愚夫愚婦,亦可因喻得解。總而論之,其喻有五:

 

一、乘船渡海喻:

       此一喻古德多有發揮,最早出自龍樹菩薩,其《易行品》言:

 

佛法有無量門:如世間道,有難有易,陸道步行則苦,水道乘船則樂。
菩薩道亦如是:或有勤行精進;或有以信方便,易行疾至阿惟越致者。

 

       自力修行即如陸路步行,勤行精進,久乃可得。他力往生即如水上乘船,以信方便,易行疾至。此喻貫穿於淨土法門整個弘傳過程中,而將此喻發揮至極者,即印光大師,其《文鈔》多有闡發。引用二言以明之:

 

       一、 若以真信切願,念佛求生西方,則無論功夫淺深、功德大小,皆可仗佛慈力,往生西方。此如坐火輪船過海,但肯上船,即可到於彼岸,乃屬船力,非自己本事。信願念佛,求生西方,亦然,完全是佛力,不是自己道力。

 

       二、 若能信佛所說之淨土法門,以真信切願,念阿彌陀佛名號,求生西方,無論業力大、業力小,皆可仗佛慈力,往生西方。譬如一顆沙子,入水即沉,縱有數千萬斤石,裝於大火輪船中,即可不沉而運於他處,以隨意使用也。石喻眾生之業力深重,大火輪喻彌陀之慈力廣大。

 

       沙子雖輕,入水即沉。石頭雖重,乘船可度。自力他力之難易不待言而明矣。故知:無論沙子石頭,皆得乘船,方可安然到達彼岸,任意使用也。意謂無論有修無修,都得乘佛願力,方可確保圓成佛道矣。十大行願導歸極樂,其深遠意義即在於此。

 

二、乘輪王寶喻:

 

       曇鸞祖師及印光大師皆有此喻:

 

       曇鸞祖師《往生論註》言:

 

如人畏三途故,受持禁戒。受持禁戒故,能修禪定。以禪定故,修習神通。以神通故,能遊四天下。如是等名為自力。
又如劣夫,跨驢不上。從轉輪王行,便乘虛空,遊四天下,無所障礙。如是等名為他力。

 

       印光大師言:

 

通途如步行登程,強者日不過百十里。
特別如乘轉輪聖王輪寶,一日即可遍達四大部洲。

 

       觀二位祖師之言,即知所謂自力者,藉三學而得解脫也。即能持戒、修定、得通、遊四天下。所謂他力者,即乘彌陀願力得解脫也。其喻曰:雖是劣夫,跨驢不上,若乘轉輪王行寶,即可遊四天下,無所障礙。劣夫喻無戒定慧之人,業障深重之人,轉輪王寶,即喻彌陀願力。無自力之行人,只要乘彌陀願力,即可往生淨土而超越生死,縱然業力深重,煩惱未斷,亦毫無障礙。如善導大師所言:「諸邪業繫,無能礙者。」

 

三、順水揚帆喻:

       古德云:「餘門學道,如蟻子上於高山,念佛往生,似風帆揚於順水。」即順水揚帆之喻,明念佛一法輕鬆自然,不費絲毫之力,並能快速到達彼岸。安樂易行之道,大顯其中。印光大師顯此義言:

 

淨土法門:契理契機,用力少而成功易,如風帆揚於順水,以仗佛力故也。
其他各宗:用力多而成功難,如蟻子上於高山,全憑自力故也。

 

       兩相比較:仗佛力者,用力少而成功易;仗自力者,用力多而成功難。我們是願如螞蟻一般一步一步往上爬呢?還是順水揚帆,早歸家鄉?久劫輪迴養成的習貫,已使我們有時難免會陶醉於爬山的感覺,感歎於那難能可貴的勇猛精神。只是不知何時才能爬上那高高的山頂(印光大師言:當在驢年),不得不苦了阿彌陀佛十劫的期盼。

 

四、如照山水喻:

       此喻出自印光大師,其言:

 

通途如畫山水,必一筆一畫而漸成。
特別如照山水,雖數十重蓊蔚峰巒,一照俱了。

 

       通途者,自力難行道;特別者,他力易行道。自力修行如畫山水,一筆一畫而漸次成就(漸教);他力修行如照山水,一照俱了,當下圓滿成就,所謂一念具足無上功德也(頓教)。如是巧喻,將二法一漸一頓,一難一易,顯彰無遺。

 

五、太子墮地喻:

 

       此喻出自印光大師,其言:

 

通途教理:如世之士人,由資格而為官。
特別教理:如世之王子,一墮地即為一切臣宰所恭敬。

 

       世之士人,須由自己的艱辛努力,方可混得一官半職。太子墮地,即可承紹大統,貴壓群臣,為一切臣宰所恭敬也。喻淨土一法,仗他力者,圓成佛道,力超眾聖。二法之「難易曲直,不待智者而知之矣。」

 

       如是眾喻,無不闡明淨土法門之易行易往,他力本願之圓頓直截。所謂「至簡至易,至頓至圓」也。若如此明瞭之譬喻仍難信入,則佛亦無可奈何矣!

分享到
中華淨土宗協會
淨土宗文教基金會

11049台北市信義路五段150巷22弄41號
電話:02-8789-4818
傳真:02-8780-7050
E-mail:amt@plb.tw

捐 款 護 持

信用卡定期定額護持

本會推薦使用
前往

信用卡單筆護持

單次隨喜護持
前往

四大超商繳費護持

多元化的護持
前往

其他方式隨喜護持

匯款護持方式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