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宗以《大經》為本典,善導大師弘化正意,亦唯在《大經》弘願念佛,似宜釋《大經》以宣素志,何以專釋《觀經》弘化者也?《觀經四帖疏講錄》對此有詳論,略取其要,以明大師睿智悲心。
按弘通《觀經》,有十一由:
一、為對破諸謬誤故。如《疏》言:「某今欲出此《觀經》要義,楷定古今。」大師以前,《觀經》有《淨影疏》《天臺疏》《嘉祥疏》,大師所破,多為《淨影疏》,兼及後二疏。
二、有緣經故。大師入藏,信手探卷,得此《觀經》;並由修《觀經》,發得三昧。有緣如斯,故弘通此經。
三、相傳經故。菩提流支以《觀經》授與曇鸞大師,道綽大師私淑曇鸞大師,著《安樂集》弘《觀經》義。善導大師依止道綽大師,承師所弘,則是相承經,故著疏弘之。
四、為明聖淨二門廢立故。《大經》直說願生淨土,未顯聖淨二門廢立,《觀經》明此。其文云:韋提希白世尊言:「唯願世尊,為我廣說無憂惱處,我當往生,不樂閻浮提濁惡世也。」二門廢立,於此而分。故於「序題門」中,辨此廢立要義。又《般舟讚》亦明此義言:「或漸或頓明空有,人法二障遣雙除。根性利者皆蒙益,鈍根無智難開悟。」乃至「若待娑婆證法忍,六道恒沙劫未期。驗此貪瞋火燒苦,不如走入彌陀國。」欲明此聖淨廢立要義,故弘通《觀經》。
五、為示淨土通別廢立故。九方淨土名通,西方安樂稱別。《大經》直說願生西方,未顯通別廢立分齊,《觀經》說之。於「欣淨緣」中,佛於光台現十方淨國,令捨通取別。韋提白佛言:「世尊,是諸佛土雖復清淨,皆有光明,我今樂生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所。」通別廢立於此而分。何故廢通?《法事讚》釋云:「一切佛土皆嚴淨,凡夫亂想恐難生。」何故取別?《往生禮讚》釋云:「彌陀世尊,本發深重誓願,以光明名號攝化十方,但使信心求念,上盡一形,下至十聲、一聲等,以佛願力,易得往生。是故釋迦及以諸佛勸向西方,為別異耳。」欲示此通別廢立,故弘通《觀經》。
六、為引眾多機類故。若大論之,機有二類:一念佛機,二諸行機。然《大經》專說弘願,以攝念佛往生一機(三輩文中舉說諸行,而一一言一向專念,則是專攝念佛),《觀經》通說諸行、念佛,以遍攝眾多機類。故「序題門」言:「迴斯二行,求願往生」,此明引攝諸行機。又言:「一切善惡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彌陀佛大願業力為增上緣也」,此明引攝念佛機。欲引眾機,故弘通《觀經》。
七、為明正雜二行優劣故。凡明二行優劣,無如《觀經》,如「下品上生」章言:聞十二部經首題名字,除千劫極重惡業;稱佛名故,除滅五十億劫重罪。又佛來迎時,不讚聞經,唯讚稱名,言:「以汝稱佛名故,諸罪消滅,我來迎汝。」優劣如斯。故釋云:「念佛三昧功能超絕,實非雜善得為比類。」為此義故,弘通《觀經》。
八、為明助正二業優劣故。助業勝者,無如觀察;觀中勝者,無過佛觀。此觀成者,但見佛光明不攝觀佛者,唯攝念佛人,意顯佛觀劣於念佛。佛觀尚劣於念佛行,況讀誦、禮拜、讚歎供養!是以疏判二業優劣,專勸稱名念佛。為此義故,弘通《觀經》。
九、為明淨教正所被機故。《大經》初說十方眾生(願文)、諸有眾生(成就文),未顯何機為正,最後舉娑婆世界六十七億不退菩薩,十方世界無量眾生,乘願往生者,似顯善機為正。《觀經》則顯示為煩惱賊所害、臨臨欲入地獄之苦機為正所被機。故「玄義分」引經十文,證明淨土一法,本為凡夫。言:「如來說此十六觀法,但為常沒眾生,不干大小聖也。」為此義故,弘通《觀經》。
十、為明本願攝抑分齊故。願言:「唯除逆謗」。此就未造,為抑止義,未明攝取已造苦機。是暫除?還是永除?此事至要,非金口說,誰肯決信!《觀經》顯此義,借五逆十惡機,示已造逆謗者,迴心念佛,滅罪得生。是以今疏,殷勤料簡已造未造攝抑分齊。為此義故,弘通《觀經》。
十一、為明二尊悲化正意故。釋迦廣開要門,正意唯在弘願。《觀經》所說定散,有教門、行門之別。為令權機隨分修習,則所說定散名為「行門」,如釋言:「但以遇緣有異,致令九品差別。」以定散語讚揚念佛功德超過定散諸善,則為「教門」,如釋云:「定散文中,唯標專念名號得生。」定散是一,義分教、行。就被權機,名為行門;為顯念佛,名為教門。教門定散則是能詮,弘願念佛是其所詮。所以施設定散,旨在攝歸念佛。至流通分顯此義言:「汝好持是語,持是語者,即是持無量壽佛名。」持名二字,即是此經肝要,顯示第十八願心髓。若言持身,則濫定善觀佛,故別言持名,明稱名念佛。二尊悲化正意,以此而顯。故廢行門定散,專勸稱名號。釋言:「上來雖說定散兩門之益,望佛本願,意在眾生一向專稱彌陀佛名。」此即取弘願念佛以釋持名。大師著眼既示正意唯在念佛,將此正意還照經旨,像觀、佛觀、流通念佛,皆指稱名念佛,其理必矣。豈止三文,一部《觀經》,文文皆詮弘願念佛,故云:「此經定散文中,唯標專念名號得生。」欲明此義,故弘通《觀經》。
聖意幽深,凡心難測,竊以如是十一義門,略顯善導大師造疏弘通《觀經》之由。
(節選自《淨土宗判教史略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