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念佛是本願行,餘行非本願行。
彌陀本願者,即第十八願:「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此願唯說念佛,不論餘行。故知:念佛一行,順佛本願。餘行則非本願行也。善導大師判念佛為正定業,云:「一心專念彌陀名號,行住坐臥,不問時節久近,念念不捨者,是名正定之業,順彼佛願故。」法然上人云:「正定之業者,即是稱佛名;稱名必得生,依佛本願故。」
二、念佛往生決定,餘行往生不定。
彌陀酬因報土,高妙殊勝,非以餘行為往生因,唯以念佛為往生因。所謂:「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善導大師《往生禮讚》云:「當知本誓,重願不虛,眾生稱念,必得往生。」
又云:「但使專意作者,十即十生,百即百生;修雜不至心者,千中無一。」
《法事讚》云:「極樂無為涅槃界,隨緣雜善恐難生;故使如來選要法,教念彌陀專復專。」
故知:專修念佛,順佛本願故,決定往生;雜修餘行,不順本願故,往生不定。
三、念佛偏蒙讚歎,餘行不蒙讚歎。
《觀經》下品上生者,臨終化佛菩薩來迎之時,不讚聞經之事,唯讚念佛一行,云:「善男子,以汝稱佛名故,諸罪消滅,我來迎汝。」
又《觀經》讚云:「若念佛者,當知此人,則是人中芬陀利花,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為其勝友;當坐道場,生諸佛家。」
善導大師以「五嘉譽」讚歎念佛之人,云:「若念佛者:即是人中好人,人中妙好人,人中上上人,人中稀有人,人中最勝人也。」
四、念佛蒙光攝,餘行不蒙光攝。
彌陀光明無量,唯攝念佛一行。《觀經》云:「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眾生,攝取不捨。」
善導大師《觀經疏》云:「佛光普照,唯攝念佛者。」
《觀念法門》云:「但有專念阿彌陀佛眾生,彼佛心光常照是人,攝護不捨;總不論照攝餘雜業行者。」
《般舟讚》云;「不為餘緣光普照,唯覓念佛往生人。」
五、念佛滅罪多,餘行滅罪少。
任修何行,都能滅罪。然念佛一行滅罪多,餘行滅罪少。《觀經》〈下品上生〉章云:「聞大乘十二部經首題名字,但除千劫極重惡業;念佛一聲,則滅五十億劫生死之罪。」《觀經疏》釋云:「聞經十二部,但除罪千劫;稱佛一聲,即除罪五百萬劫。」故知:念佛滅罪多,餘行滅罪少矣。善導大師讚云:「利劍即是彌陀號,一聲稱念罪皆除。」
六、念佛是無上功德,餘行是有上功德。
眾行雖多,唯念佛一行,勝易超絕,以果覺為因心,全攝佛功德成自功德,所謂「念佛成佛是真宗」也。《大經》云:「聞其名號,歡喜踴躍,乃至一念,當知此人,為得大利,則是具足,無上功德。」故知念佛是無上功德(果地覺),餘行是有上功德(因地行)。
七、念佛諸佛證誠,餘行諸佛不證誠。
《彌陀經》中,十方諸佛,出廣長舌,特為證誠此法。餘行則無如是諸佛之證誠也。《觀念法門》云:「六方各有恆河沙等諸佛,皆舒舌遍覆三千世界,說誠實言:若佛在世,若佛滅後,一切造罪凡夫,但回心念阿彌陀佛,願生淨土,上盡百年,下至七日一日、十聲三聲一聲等,命欲終時,佛與聖眾,自來迎接,即得往生。如上六方等佛舒舌,定為凡夫作證,罪滅得生。」
又《往生禮讚云》:「十方如來舒舌證,專稱名號至西方。」
八、念佛諸佛護念,餘行諸佛不護念。
《彌陀經》中六方諸佛出廣長舌讚云:「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觀念法門》釋云:「如《彌陀經》中說:若有善男子女人,七日七夜及盡一生,一心專念阿彌陀佛願往生者,此人常得六方恒河沙等佛共來護念。」故知:念佛者,常蒙十方諸佛之護念,餘行則無此利益矣。
九、念佛為釋迦付囑,餘行不為付囑。
《觀經》因韋提希夫人之請,初開定散二門,後特為下三品之極重惡人,別說念佛一行。最後於流通文中,不付囑餘行,唯付囑念佛一行:「佛告阿難,汝好持是語,持是語者,即是持無量壽佛名」。善導大師釋云:「上來雖說定散兩門之益,望佛本願,意在眾生 一向專稱彌陀佛名。」
十、念佛為佛所特留,餘行不為佛所留。
《大經》云:「我以慈悲哀憫,特留此經,止住百歲;其有眾生,值斯經者,隨意所願,皆可得度。」特留此經者,特留念佛也。
念佛之勝,莫能比擬,略述十例,以顯其要。觀如是眾因,知念佛一行,超勝一切諸行,是多善根,非少福德。是「善中之善,福中之福」。名號萬德,乃彌陀正覺果體,超異一切因中之行。眾行雖廣,無一能比念佛。如同千江萬河,不能同大海比也。故善導大師云:「自餘眾行,雖名是善,若比念佛者,全非比較也。」原非比較之法,而欲比者,實乃對待之法,應機之道,攝化之方便也。若橫超者,左右不顧,直入念佛矣,所謂「正念直來」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