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彌陀經》這部經典雖然很短,只有一千多字,但是份量很重。在淨土三經,乃至在整個佛法當中,都有突出的、特別的、重要的地位,可以說是淨土三經的結晶。
淨土宗有三部正依經典:《佛說無量壽經》《佛說觀無量壽經》《佛說阿彌陀經》。
三部經中,《阿彌陀經》是總結性的經典。《阿彌陀經》文字為什麼最短?因為前面的兩部經已經講了很多。《無量壽經》講了四十八願,乃至阿彌陀佛因地發願修行,果地功德殊勝莊嚴等,都已經講得很清楚了;《觀經》講了可以迴向往生的各種不同的修行方法;而《阿彌陀經》不同於一般的經典,它是一個結歸。就像我們給別人指方向一樣,講了很多方法,最後一定要指明方向。《阿彌陀經》就是在《觀經》《無量壽經》之後,對淨土三經大意作一個總結,將淨土教法梳理清晰。
《阿彌陀經》最重要的地方就是:「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這兩句話看似簡短,其實意義非常深。
「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這是圍繞《觀經》裡面講的觀想、三福等修行方法而說。
看佛經要會看,要把同一個法門的經典貫通來看,這樣就更容易理解了。
學禪宗的人,除了看《心經》,也會看《金剛經》,乃至《楞嚴經》,會互相對照著看,因為有些觀點是相通的。如果只看《心經》,文字太簡潔,不容易看懂,再去看看《金剛經》等其他經典,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
我們理解《阿彌陀經》,同樣也需要《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作為理論上的支撐。
這部經典雖然很短,但是非常重要,是淨土三部經的核心、關鍵的地方,乃至一代時教的指歸。
「一代時教」是指從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悟道,到涅槃離開人間,四十九年所說的法,統稱為「一代時教」。
「一代時教」指歸的方向在哪裡?「指歸」就像我們給別人指方向一樣。比如我們來到一個路口,面對很多條路,無所適從,就需要別人來指明方向。「指歸」就要指向明確。就像聽人講話,聽了兩個小時,能否抓住重點?會總結的人,可能兩分鐘就把重點找出來了。
釋迦牟尼佛講了四十九年法,到底要指向哪裡?
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
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
號阿彌陀,今現在說法。
這就是指歸的地方。
「汝等眾生,應當發願,願生彼國」,釋迦牟尼佛最後希望眾生都要往生西方極樂。《阿彌陀經》既然是「一代時教」的指歸,就自然成為一切眾生的依靠。所以,《阿彌陀經》是所有眾生都可以修學,可以依靠的經典。
學佛法的目的是解脫,法是讓我們解脫的藥。眾生在輪迴裡面不能解脫,因為有貪、瞋、癡的煩惱。釋迦牟尼佛講八萬四千法門,就是讓我們通過這些法得到解脫。
法不在多少,只要能解脫,一個法也足夠了。有人認為學的法越多越好,《金剛經》《地藏經》《法華經》《華嚴經》《阿彌陀經》……什麼經都念。人生病需要看醫生,需要吃藥,「某某醫生,你把所有的藥都抓來,我都要吃一遍」,有這樣的人嗎?沒有。但是好像有很多這樣的學佛的人。吃藥是有原則的,只能對症下藥。有的藥治感冒,有的治心臟病,有的治其他病。首先要檢查是什麼病,再去吃相應的藥。
學習佛法也是一樣的道理,首先要知道自己的病,再找相應的法,以法來治病。
佛法裡面,可以治一切眾生病的,就是念佛一法。
我們不需要吃很多的藥,不需要學很多的法,只吃這一副藥,只學念佛一法就可以治所有的病了。菩薩可以念佛往生;業障輕的人可以念佛往生;業障深重的,五逆十惡的人也可以念佛往生。念佛一法可以「上下通吃」,是一切眾生的依靠。
我們要「會」吃藥,如果不會吃藥,就會該吃的不吃,不該吃的拚命地吃。
末法時代的眾生就是這樣的,讀了很多經典,也看了很多書,但就是解決不了生死的大問題,這是因為沒有找到最好的藥。最好的藥不一定是最貴的藥,不會讓我們吃不起。最好的藥應該是剛剛適合我們的身心狀況,吃了就能治病,這才是最好的藥。
「南無阿彌陀佛」六字名號是阿伽陀藥,阿彌陀佛是無上醫王,什麼病都可以治,任何人都可以吃。這是一切眾生的依靠,也是諸佛出世的本懷。
「諸佛出世」,所有的佛來到世間,他們的本懷是什麼?「大暢佛懷生淨土」。「佛懷」就是佛的本懷,「本懷」是佛教的專業詞語,「本」就是根本;「懷」是心懷,佛心中的願望。
釋迦牟尼佛出世度眾生,雖然講了很多法,但是佛最想講、最推崇、最看中的法是淨土念佛法門。
依據在哪裡?
六方諸佛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所以,這部經典是一切諸佛所護念的,每尊佛都為我們舒舌證誠。
所以,這部經看似簡單,實則不簡單,是所有諸佛度眾生都要講的一部經典,以此就可知這部經典的重要性了。我們讀了很多經,其他經典裡面有沒有諸佛證誠的經文?《金剛經》沒有,《心經》沒有,《地藏經》沒有,《法華經》沒有,《華嚴經》也沒有。《阿彌陀經》這麼短的一部經典,居然六方諸佛都來證明,因為這部經典是「一切諸佛所護念經」,一切諸佛都在護念這部經典,一切諸佛都在護念念佛之人,可知這部經典的重要性了。
釋迦牟尼佛無問自說,諸佛證誠護念,從這兩點就可以看出這部經典非常重要。
釋迦牟尼佛講了很多法,大多數都是有請才說,而這部經是無問自說。沒人問,佛一個人自言自語就開始講起來了:舍利弗,你聽著,我要講一個重要的事情……。十方諸佛也在各自的地方來配合、讚歎這部經典。
這部經典只有一千八百五十八個字,釋迦牟尼佛在這部經典裡面,每講幾句話就要呼喊一下舍利弗,「舍利弗,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舍利弗……」 舍利弗的名字總共出現了三十六次。一部這麼短的經典,總共才一千多個字,舍利弗的名字就佔了一百多個字,佔了經文的十分之一。我們想過沒有,釋迦牟尼佛為什麼這樣反覆不斷地呼喊舍利弗?
讀經要會讀,而不是文字讀過去了就完了,要學會體會。
每個人都有家,都有父母。父母老了,在孩子面前經常就會一句話反覆講。尤其是老人如果要離開世間了,就會反覆叮囑,一句話翻來覆去不斷地講。我們往往覺得老人很囉嗦,老人為何囉嗦?是怕忘了嗎?其實他沒有忘。如果忘了,就不會再囉嗦了。做父母的,即使還沒有老,才三四十歲,但是對小孩,也是反覆叮囑。
佛三十六次呼喚舍利弗的名字,說明釋迦牟尼佛有殷重的悲心,有重要的事情要告訴舍利弗,要提醒他:你要珍惜,要看重。釋迦牟尼佛生怕我們不記得,生怕我們忘記了這件重要的事情,像老人一樣反覆叮嚀。老人一生經歷了幾十年,是過來人,對人生的看法跟年輕人不一樣,如果他覺得一件事非常重要,一定會一天三遍反覆地講,不斷地重複。
釋迦牟尼佛不是三遍,而是三十六次地叫著舍利弗。世間人也許聽了都覺得煩,覺得佛也挺囉嗦的。其實從這裡可以看出佛的用心,「舍利弗,舍利弗,你要聽著,好好聽著,不要睡著了。」
佛講《無量壽經》時,阿難和佛之間都有對話,佛講一段,阿難也會來問一問。但《阿彌陀經》有沒有人問?舍利弗被佛叫到名字之後,連應一下都沒有。從頭到尾,舍利弗都沒有開口,一句話都沒講,他只是坐在那裡聽著,佛卻不斷地在提醒他,就像一個小孩在受教一樣。這實際上表達了佛的殷重、悲切,更說明了這個法的重要性。
越瞭解這部經的重要,我們才會越珍惜這部經典、這個法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