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證.祖傳

  1. 《阿彌陀經》以十方眾生為對象
  2. 必得超絕去之義
  3. 《小經》要文三譯對照
  4. 人身難得之喻
  5. 聖淨二門判
  6. 《往生論註》要點
  7. 《小經》要文善導釋
  8. 法然上人釋「第二十願」的屬性
  9. 皈依即是求救護
  10. 彌陀之救度
  11. 此修福因,彼得樂果
  12. 法照大師《五會念佛讚》之偈摘要
  13. 「乃至十念」即是「稱名念佛」 的經證與祖傳
  14. 彌陀「本願」二字之根據(抄要)

淨土宗教理

  1. 機法深信淺說( 五 )
  2. 機法深信淺說( 四 )
  3. 機法深信淺說( 三 )
  4. 機法深信淺說( 二 )
  5. 機法深信淺說( 一 )
  6. 曇鸞大師之彌陀佛身觀
  7. 淨土宗義略說(下)
  8. 淨土宗義略說(上)
  9. 淨宗原理:二願和合
  10. 淨土宗信仰的內涵
  11. 南無阿彌陀佛之簡釋
  12. 「南無阿彌陀佛」略解
  13. 淨土宗是彌陀之迴向
  14. 往生極樂的條件
  15. 彌陀名號
  16. 彌陀淨土之相
  17. 本願稱名,非定非散
  18. 兜率極樂優劣比較
  19. 阿彌陀佛 名體一如
  20. 「憶念」之義
  21. 「念」之義
  22. 彌陀淨土的特性----超
  23. 阿彌陀佛願力的根本特性
  24. 《往生論註》「讚歎門」解釋
  25. 彌陀願心的根源——《無量壽經》「讚佛偈」
  26. 四十八願分類
  27. 念佛四德
  28. 佛教的核心教理與往生淨土
  29. 「見佛」論
  30. 認真去做時
  31. 大慈悲五要點
  32. 淨土起信
  33. 彌陀夢中顯明攝取之義(唯蓮房典故)
  34. 乘佛願力 凡夫入報
  35. 往生要關
  36. 彌陀.本願.淨土
  37. 譬喻
  38. 本願之念佛

規約 

  1. 手機的規範
  2. 善待老人
  3. 淨土宗教團僧眾共住規約
  4. 僧眾外出弘法共勉事項
  5. 杜氏家廟念佛超薦儀軌
  6. 僧誡
  7. 淨土宗念佛會共修須知
  8. 念佛超薦儀軌
淨土宗
慧淨法師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慧淨法師 > 編述
top

編述

此修福因,彼得樂果

一、《梵網經》言:

       父母兄弟死亡之日,應請法師講菩薩戒經,福資亡者,得見諸佛,生人天乘。(大正藏二四.一○○六中)

 

二、義寂大師《菩薩戒本疏》釋言:

       問:相續既別,云何「此修福因,彼得樂果」,自作他受,違因果故。

       答:因果道理,實無我作他受,然彼此相緣,非無互資。故「目連設福,母靈脫於餓鬼;那舍修善,父神免於劇難」。是則相感之義,理數必然。(大正藏四○.六七七上〉)

 

三、目連設福,母靈脫於餓鬼

       《盂蘭盆經》言: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大目乾連,始得六通,欲度父母,報乳哺之恩,即以道眼,觀視世間。見其亡母,生餓鬼中,不見飲食,皮骨連立。目連悲哀,即缽盛飯,往餉其母。母得缽飯,便以左手障飯,右手摶飯,食未入口,化成火炭,遂不得食。目連大叫,悲號啼泣,馳還白佛,具陳如此。

 

       佛言:「汝母罪根深結,非汝一人,力所奈何。汝雖孝順,聲動天地,天神地神,邪魔外道,道士四天王神,亦不能奈何。當須十方眾僧,威神之力,乃得解脫。吾今當為汝說救濟之法,令一切難皆離,憂苦罪障消除。」

 

       佛告目蓮:「十方眾僧,於七月十五日,僧自恣時,當為七世父母,及現在父母,厄難中者,具飯百味五果,汲灌盆器,香油錠燭,床敷臥具,盡世甘美,以著盆中,供養十方,大德眾僧。當此之日,一切聖眾,或在山間禪定,或得四道果,或樹下經行,或六通自在,教化聲聞緣覺,或十地菩薩大人,權現比丘,在大眾中,皆同一心,受缽和羅飯。具清淨戒,聖眾之道,其德汪洋,其有供養此等自恣僧者,現在父母,七世父母,六種親屬,得出三途之苦,應時解脫,衣食自然。若復有人,父母現在者,福樂百年,若已亡七世,父母生天,自在化生,入天華光,受無量快樂。」

 

       時佛敕十方眾僧,皆先為施主家咒願,七世父母,行禪定意,然後受食。初受盆時,先安在佛塔前,眾僧咒願竟,便自受食。

 

       爾時,目連比丘,及此大會大菩薩眾,皆大歡喜。而目連悲啼泣聲,釋然除滅。是時目連其母,即於是日,得脫一劫餓鬼之苦。

 

       爾時,目連復白佛言:「弟子所生父母,得蒙三寶功德之力,眾僧威神之力故;若未來世一切佛弟子,行孝順者,亦應奉此盂蘭盆,救度現在父母,乃至七世父母,為可爾不?」

 

       佛言:「大善快問!我正欲說,汝今復問。善男子,若有比丘比丘尼,國王太子王子,大臣宰相,三公百官,萬民庶人,行孝慈者,皆應為所生現在父母,過去七世父母,於七月十五日,佛歡喜日,僧自恣日,以百味飲食,安盂蘭盆中,施十方自恣僧,乞願便使現在父母,壽命百年無病,無一切苦惱之患,乃至七世父母,離餓鬼苦,得生天人中,福樂無極。」

 

       佛告諸善男子善女人,是佛弟子修孝順者,應念念中,常憶父母供養,乃至七世父母。年年七月十五日,常以孝順,慈憶所生父母,乃至七世父母,為作盂蘭盆,施佛及僧,以報父母,長養慈愛之恩。若一切佛弟子,應當奉持是法。

 

       爾時,目連比丘,四輩弟子,聞佛所說,歡喜奉行。(大正藏一六.七七九)

 

四、那舍修善,父神免於劇難

       《隨願往生經》(佛說灌頂隨願往生十方淨土經)第十一卷言:

       佛告普廣,及大眾人民、天龍八部、諸鬼神等,各各諦聽,思惟吾言。

 

       我今欲於此大眾之中,說那舍長者,本昔因緣,罪福之事。此大長者,居羅閱祇國,恒修仁義,飢窮乏者,沙門、婆羅門,諸求索者,悉欲供養,無所遺惜。父母大慳,無供養心。長者有緣,行至他方。晨朝澡洗,著衣結束已畢,跪拜父母,叉手白言:「今有緣事,往至他方,有少財物,分為三分:一分供養供給父母;一分珍寶,施諸沙門及貧之者;餘有一分,自欲持行。」父母言受,於兒行後,修諸福德,若有人來,從求索者,悉當施與。

 

       於是長者,便辭父母,遠至他方。如是去後,父母邪見,無念子心,沙門婆羅門,及貧乏者,往從乞丐,慳貪邪見,無施與心。子行去後,若干日數,應還到舍,父母計其應還歸家,往到市所,取豬羊骨,頭蹄膏血,果蓏雜穀,持散家中。

 

       那舍長者,從遠方還,見其父母,歡喜無量,接足禮拜,問訊起居。父母亦復歡喜踊躍,語那舍言:「我於汝行後,為汝設福,沙門婆羅門,國中孤老,貧窮乞者,以汝財物,悉施與之。」兒聞設福,布施貧乏,心大歡喜。

 

       又語兒言:「我亦復請諸沙門,設福始竟,今日家中,草穢狼藉,猶未掃除。」兒見狼藉,相貌如是,信其父母,為設福德,倍復歡喜,踊躍無量。

 

       久後之間,父母衰老,得諸病苦,便即命終。那舍即便殯殮屍骸,安厝粗畢。從父母命終,轉讀尊經,燒香禮拜,歌詠讚歎,無一時廢,竟于三七,經聲不絕。作是思惟:「我父母在世,極憂念我,多修福德,今我又復請諸聖眾,想我父母,緣此功德,故應往生,十方剎土,供養恭敬,面見諸佛。」

 

       於是那舍,忽得重病,奄便欲死,唯心上暖。家中大小,未便殯斂。至七日後,乃得蘇解。

 

       家中問言:「那舍長者,病苦如是,本死今蘇,從何而來?」

 

       長者那舍,語其家言:「我數日來,善神將我,示以福堂,無極之樂。又到地獄,靡不經歷,眼中所睹,唯苦痛耳!今我又見,餓鬼住處,所生父母,在中受苦。見我來看,悲號懊惱,欲求免脫,不能得出。我思父母,在世之時,大修福德,意謂生天,而更墮在餓鬼獄中,受諸苦惱。」

 

       那舍長者,說此語已,向其家中,懊惱流淚。「我今家中,當作何方,功德之力,拔我父母,使得解脫?」那舍長者,又自思惟:「我父母昔,病苦之時,大修福德,欲終未終,及命終已,燃燈續明,轉經行道,齋戒一心,乃至三七,未曾懈廢。而今父母,而更生此,罪苦地獄,必當有意。」便問親族,及諸耆宿。耆宿答言:「我不了此深妙之事,可往諮問佛世尊也。」

 

       於是長者,便往到佛所,頭面作禮,胡跪合掌,而白佛言:「欲有啟請,唯願世尊,慈愍不怪。」

 

       佛言便說。長者那舍,說向因緣:「父母在世,常修福德,及命終後,為供三七。至安厝畢,謂言生天,而更墮在地獄中。已問耆宿,耆宿不了,今故問佛,為我決疑。緣我重病,奄便欲死,七日乃蘇。善神將我,經歷地獄,靡不周遍。以是因緣,得見父母,在苦劇地。修福如此,而更墮罪,不解所以,今故問佛。唯願世尊,解釋我疑。修何福業,令我父母,解脫厄難,不遭苦患,悉得生天,封受自然,快樂無極,得涅槃道。」

 

       佛語長者:「汝一心諦聽我之所說。汝前欲行,往至他方,留財寶物,與汝父母,令汝父母,修諸福德。父母邪見,欺誑於汝,實不修福,妄言為作修諸福緣。以慳貪故,墮彼地獄。」

 

       長者聞佛,神口所說,疑惑永除。作如是言:「是我之過,非父母咎。」即於佛前,代其父母,悔過此罪,慳貪之殃。長者父母,於彼地獄,小得休息。

 

       佛語長者:「今我借汝天眼,使汝得見父母休息。」長者於是,承佛威神,見其父母,皆得休息。

 

       那舍長者,又白佛言:「今者又當作何福業,使我父母,解脫彼苦?」

 

       佛語長者:「今請諸聖眾,安居三月,行道欲竟,可還家中,作百味飲食之具,種種甘美,以好淨器,盛持供養,及好衣服,種種華香,金銀珍寶,雜碎供具,以施於僧,令汝得福,使汝父母,解脫此難,不復更受,餓鬼形也。」

 

       長者那舍,即如佛言,還家供辦,不違尊教。作供養已,緣此生天,封受自然,無為快樂。

 

       「汝今欲見汝父母,所生宮殿處不?今更以威神,令汝得見,不復受苦。」長者承佛威神之力,見其父母,生在天上,諸天娛樂,自在隨意,無復罣礙。

 

       佛告那舍:「罪福如是,不可不慎。如長者眼所見、心所開,故言自作自得,非天與人。如長者父母,雖在餓鬼,其罪小輕,一切餓鬼,受罪甚重,不可具說。長者父母,其罪輕者,有小福德,扶接使爾。長者修福,竟于三七日,於諸餓鬼,受罪輕也。所以然者,前章中言,若人在世,不識三寶,不修齋戒,無善師教,過命已後,兄弟父母,親屬知識,為其修福,七分之中,為獲一也。是故長者父母有罪,雖在地獄餓鬼之中,受罪輕者,緣修福故,七分獲一。今修福德,供養眾僧,以是因緣,解脫眾難,故得生天。」

 

       佛告普廣菩薩摩訶薩:「若人未終,臨終之日,若已終竟,又是終日,父母親族、知識朋友,為命終者,修諸福業,齋戒一心,洗浴身體,著鮮潔之衣,一心禮敬十方諸佛,又當稱揚十方佛號,別以華香供養諸佛,可得解脫憂苦之患,得昇天上證泥洹道。」(大正藏廿一.五三○~五三一)

 

 

【附 錄】

助念超度之經文

1.《梵網經》言:

父母兄弟死亡之日,應請法師講菩薩戒經,福資亡者,得見諸佛,生人天乘。

 

2.《優婆塞戒經》言:

若父喪已,墮餓鬼中,子為追福,當知即得。

 

3.《隨願往生經》言:

命終之人,在中陰中,身如小兒,罪福未定,應為修福,願亡者神,使生十方淨土,承此功德,必得往生。

 

又言:

若有臨終,及死墮地獄,家內眷屬,為其亡者念佛,及轉誦齋福,亡者即出地獄,往生淨土。

 

又言:

現在眷屬,為亡者修福,如餉遠人,無不獲果。
譬如世間犯罪之人,心中思惟,望諸眷屬,求諸大力,救其危厄,今日燒香,望得解脫。
為亡者稱其名號,修諸功德,以福德之力,緣是解脫,亦復如是,徑生十方,無願不得。

 

4.《無量壽經》言:

若在三途,極苦之處,見此光明,皆悉休息,無復苦惱;
壽終之後,皆蒙解脫。
註:為亡者念佛,佛放光明,照三惡道,
墮此三惡道受苦之人,其苦則息,壽終之後得解脫。

 

5.《華嚴經》言:

見有臨終勸念佛,又示尊像令瞻敬;
俾於佛所深歸仰,是故得成此光明。

 

又言:

或有眾生臨命終,死相現前諸惡色,
見彼種種色相已,令心惶怖無所依;
若能至心稱我名,彼諸惡相皆消滅。

 

又言:

一一毛孔現光雲,普遍虛空發大音;
諸幽冥所靡不照,地獄眾苦咸令滅。

 

6.《心地觀經》言:

以其男女追勝福,有大光明照地獄;
光中演說深妙法,見佛聞法當成佛。

 

7.《莊嚴經》言:

輪迴諸趣眾生類,速生我剎受安樂。
常運慈心拔有情,度盡阿鼻苦眾生。

 

8.《地藏經》言:

臨命終人,家中眷屬,乃至一人,為是病人,高聲念佛,
是命終人,除五無間罪,餘業報等,悉得消滅。

 

又言:

臨命終時,神識昏昧,不辨善惡,乃至眼耳,更無見聞。是諸眷屬,當須設大供養,轉讀尊經,念佛名號,如是善緣,能令亡者,離諸惡道,諸魔鬼神,悉皆退散。

 

又言:

臨命終時,父母眷屬,宜為設福,以資前路,乃至念佛,一名一號,歷臨終人耳根,或聞在本識,是諸眾生,所造惡業,計其感果,必墮惡趣。緣是眷屬,為臨終人,修此聖因,如是眾罪,悉皆消滅。若能更為身死之後,七七日內,廣造眾善,能使是諸眾生,永離惡趣,得生人天,受勝妙樂,現在眷屬,利益無量。

 

又言:

是命終人,未得受生,在七七日內,念念之間,望諸骨肉眷屬,與造福力救拔;過是日後,隨業受報。若是罪人,動經千百歲中,無解脫日。若是五無間罪,墮大地獄,千劫萬劫,永受眾苦。

 

9.《中陰經》言:

中陰眾生,在如來前,聽受法教。
中陰受身等,將導隨言教,雖非本發心,聞法則得度。我初發道心,誓度眾生類,一人不度者,吾要終不捨。中陰眾生類,譬之亦如是,婬怒癡微薄,聞法即得悟。……
爾時,中陰眾生,聞佛說法,即得阿羅漢果。

 

殺生冥累

       浙江錢塘地方有一位姓金的人,平日持齋守戒,吃素不殺。死後他的靈魂附身在一個孩童身上說話,告訴他家人,由於生前修善不夠,沒能往生極樂世界,現在位於陰界,也很自由快樂。有一天他又附身孩童,責罵妻子,不該為修墳墓的事殺雞造惡業,使他受連累,現在閻王派了一位鬼吏監視他跟隨他,使他不像以前那麼自由。妻子問他媳婦懷孕生產的事,答說:「會生男孩,母子平安。下一胎仍生男,但母子都會死去。」許多人都在場聽到這句話,記了下來,日後果然全應驗。(蓮池大師《竹窗隨筆》)

 

念佛感應

一、自己念佛 父母往生

       清朝,周汪氏,華亭人。夫周文榮,家貧,遊幕遠方,客死湖北,久無音信。女工自活,長齋奉佛,撫子成立,命尋父骨歸葬,旌表節孝。晚年,念佛益虔,願父母翁姑及夫,齊生蓮界。後得疾,閉戶念佛,不問家事。

       臨終謂子曰:「昨夢汝祖父母、外祖父母、及汝父,均住蓮華世界。現前有五色雲,擁一蓮如舟,我即乘此往生也。」言訖而逝,室香如蘭。(染香集、淨土聖賢錄)

 

二、你佛給我 我就好去

       無錫近來念佛者甚多,一人會做素菜,凡打佛七皆叫他做菜,彼日日聽念佛聲。後其子將死,即曰:「我要死了,然不能到好處去,你把你的佛與我,我就到好處去了。」

       其父云:「我不念佛,那有佛?」

       其子曰:「你佛多的很,你只要說一聲,我就好去了。」

       其父曰:「那隨你要多少拿多少。」其子即死。

       自謂「素不念佛,何以有佛?」明白人謂:「汝做菜時,所住之屋,近念佛處。日日常聽大家念佛,故亦有大功德。」

       此係無心聽者,若留心聽,功德更大。念經則無有重文,不能句句聽得明白;即留心聽,亦難清楚,況無心乎。可知念佛之功德殊勝。(《印光大師文鈔》第五冊三○七九頁)

 

三、念佛薦亡 夢中謝別

       予嘗與鎮江士人張繼祖言西方事,繼祖信之。其乳母死,多為念阿彌陀佛追薦。一夜,夢其乳母,借背子衣之,來謝繼祖而別去。此念佛追薦之效也。(王日休《龍舒淨土文》卷八)

分享到
中華淨土宗協會
淨土宗文教基金會

110049台北市信義路五段150巷22弄41號
電話:02-8789-4818
傳真:02-8780-7050
E-mail:amt@plb.tw

捐 款 護 持

信用卡定期定額護持

本會推薦使用
前往

信用卡單筆護持

單次隨喜護持
前往

四大超商繳費護持

多元化的護持
前往

其他方式隨喜護持

匯款護持方式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