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法深信淺說( 四 )
二、凡夫的屬性
善導大師《觀經疏》「機」深信之文說:
決定深信:自身現是罪惡生死凡夫,曠劫以來常沒常流轉,無有出離之緣。
「罪惡生死凡夫」,何故是凡夫,因有「三毒,五欲、七情、八風」之故。
「三毒」就是「貪、瞋、癡」,我們貪什麼、瞋什麼?我們貪五欲,五欲滿足就喜歡,五欲不滿足就瞋、就怒、就不喜歡,甚至就哀痛。
所謂「五欲」是什麼呢?就是「財色名食睡」,有一句話說「財色名食睡,地獄五條根」,也就是說,人的一生都是在貪圖追求財色名食睡,而這財色名食睡是墮落地獄的五個種子。我們在這一輩子所播種的都是五欲的地獄種子。
「財」,錢非萬能,但沒錢則萬萬不能,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樣樣都需要錢,可知錢的重要。沒有錢財不能生存,也可說錢財是生活的根本,所以人人都要工作賺錢。古人說:「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小人愛財,不顧體面。」但因為人都是凡夫,都有貪心,為了確保生存,或者為了更好的生活,而往往不當的過度地追求財富,甚至不顧仁義道德,不擇手段,不管金錢的來源是否正當,所謂「人為財死,鳥為食亡」,因而造下了地獄的惡業。
「食」,不吃就不能生存,但人都有貪心,吃喜歡吃的,喜歡吃的吃到了就滿足歡喜,吃不到就會不滿足不歡喜,甚至會生氣瞋怒。而不喜歡吃的就會厭惡。
想吃的,再怎樣的酸甜苦辣,再遠的地方也想去吃,再多的錢也花得下。
我們象山教團的對面,開了一家京都咖啡店,一杯咖啡至少就是一兩百塊,開幕的第一天是八點開門,可是七點多就已經大排長龍了。此後,天天幾乎都是排隊的,排隊的都是一些年輕人比較多。
那麼修行人、出家人,只會「安貧樂道,謀道不謀食,憂道不憂貧」,所以對於吃的就會怎麼樣呢?佛陀規定我們修行人,就是簡單,吃的食物、穿的衣服、住的房子,都要簡單,都要樸素,也就是要過極簡的生活。
吃的不可以要怎麼樣的酸甜苦辣、山珍海味,或滿漢全席。出家人對於吃的觀念就是「食存五觀」,所以寺院的齋堂叫做「五觀堂」,要做五種觀想。其中第三個觀想就是「防心離過,貪等為宗」。要防犯貪心,離開這個過失,也就離開對飲食的貪瞋癡。第四個觀想就是「正事良藥,為療形枯」,只要可以療治飢餓,不使身體枯萎,能夠飽就好,這就是出家生活的飲食觀。修行人如此,在家修行人也應該有這樣的觀念。
「色」,對於色,男女都一樣,生為男人就喜歡女人,生為女人就喜歡男人,一直到老死都不會消除。沒有食跟色,就不可能出生在這個欲界。
所謂「飽暖思淫欲」,就是說吃飽了、穿暖了、身體強健了,就會增強欲望,因此,「飽暖」就成了障道因緣,也在增強地獄的種子。
「食色」,經典說「一切眾生,皆依食住」,《圓覺經》說「一切眾生,皆以愛欲而正性命」,古人說「食色性也」,食跟色是人的本性,出生下來就自然擁有的,不用學習就會去貪求的。
「睡」,適當的睡眠是應該的,過分的貪睡,每天就懈怠昏沉。睡眠如果真正睡著的話,一天只要睡幾十分鐘,精神就飽滿了。可是我們一般人有的睡了七八個小時,還覺得精神不夠,就是因為沒有完全睡著,也是因為煩惱重,妄想雜念多。
食與睡,這兩件事是天天要面對的,所以難免有時會忘了尺度而縱容了它,造成鬆懈、放逸、或者貪求,而荒廢了道業。
「名」,人都有我執,都喜歡人說自己好,不喜歡人說自己不好。人都喜歡好的名聲,甚至希望有高度的地位,高度的名聲。其實名就是利,一般人喜歡人家稱讚是個好人,是個孝順的人,是個有愛心的人,甚至喜歡人家稱讚他是個有錢人,都喜歡聽好的不喜歡聽不好的,如果聽到自己不好的,就不高興。而修行人也一樣,喜歡人家稱讚他是個上根利器、很精進、很會修行、很有功夫、很有功德的修行人,也喜歡人家稱讚他是個很有智慧,很會寫文章,辯才無礙,很會講經說法,人氣旺盛的出家人。修行人容易被「名聞,利養,勝他」所迷惑,被名枷利鎖所囚困,這些都是地獄的種子。
「七情」,七種情緒:「喜、怒、哀、懼、愛、惡、欲」。人的所有情緒,都可歸納為這七情,它指的是凡夫本能的需求與發洩,是「弗學而能」的,因而使人造業造罪,這些也都是地獄的種子。
「八風」,「利、衰、毀、譽、稱、譏、苦、樂」。這是四順四逆一共八件事,順利成功是利,失敗是衰,別人背後誹謗是毀、背後讚美是譽,當面讚美是稱,當面詈罵攻擊是譏,痛苦是苦,快樂是樂。
得到利益,或被人家讚歎,我們都會心飄飄然的;失去利益,或被人家批評、誹謗,那就會一夜難眠。可說人生一輩子都在八風之中,只要八風稍微一吹,我們立刻東倒西歪。這八風使人喜怒哀樂,也使人造業造罪,這些也同樣都是地獄的種子。
《心地觀經.八》說:「心如猿猴,遊五欲樹,不暫住故。」
《涅槃經.二十九》說:「眾生心性,猶如獼猴。獼猴之性,捨一取一。眾生心性亦復如是。」
這些都是我們生死凡夫的煩惱習性,因此我們都是「罪惡生死凡夫」。
善導大師《往生禮讚》也說:「自身是具足煩惱凡夫,善根薄少,流轉三界,不出火宅。」
真正一個有修行的人,他會是怎麼樣呢?莊子說:「古之真人,其寢不夢,其覺無憂,其食不甘,其息深深。真人之息以踵,眾人之息以喉。」字面的意思就是說,真正有修行的人,他睡覺是不會作夢的,他醒過來了,不會有憂悲苦惱的,他吃東西是不執著味道的,他的呼吸很深沉,直到湧泉穴,就是腳底,一般人的呼吸只是到喉嚨或到胸部而已。
他的意思是說,真正的修行人,煩惱少,心很寂靜,沒有妄想雜念,所以他很好睡,睡覺也不會做夢;所以他平常不會有憂悲苦惱、喜怒哀樂的,他對於吃啊、穿啊,就像禪宗所講的,整日吃飯沒有咬到一粒米,整日穿衣沒有掛到一條絲。也就是說,他只要吃得飽,在他的口中沒有酸甜苦辣的那個執著,他只要穿在身上能夠禦寒遮蔽身體,對於好不好看,質料高不高貴,他完全是不放在心中的。但是,我們要達到那個地步是不可能的,所以我們就是「罪惡生死凡夫」。
這個只是粗略的講,我們的心沒有那麼細,不了解我們起心動念的快速,因此也不了解我們心中惡念的多寡。經典上怎麼講呢?
《淨度菩薩經》:「一人一日中,八億四千念,念念中所做,皆是三塗業。」
《仁王經》卷上:「九十剎那為一念,一念中,一剎那經九百生滅。」
佛教指極短的時間單位是一剎那,一念有90個剎那,一個剎那有900個生生滅滅的念頭經過。
以現在的時間計算,一剎那相當於75分之一秒,也就是一秒鐘有75個剎那。
如果以量化顯示:
一秒鐘:75個剎那,就有67,500個生滅的心。
一天有86400秒(八萬六千四百秒),就有五十八億三千二百萬個生滅的心。
假設一念為一秒鐘,1分鍾60秒,1小時60分鐘3600秒,一天24小時=3600秒×24=86400秒(八萬六千四百秒),人一天就至少有「八萬六千四百」個「念」頭以上。而這還要乘以900的生滅心。這顯明我們單單一天之中的惡念就難以計數,何況一輩子的惡念?。
老式的電影是每秒24張照片相續不斷地轉動,才有一個似乎會動的人物在我們眼前活動。
一秒鐘:24張照片。
一分鐘:24×60=1440張照片。
一小時:24×60×60=86,400張照片。
一天:24×60×60×24=207,3600(兩百零七萬三千六百)張照片。
看一個小時的電影,就有86,400張的照片轉動過去,但我們都不感覺只經過這一小時,就已經有將近九萬張的照片轉動過去了。
但是,我們凡夫心念的轉動比它還快速好幾倍。
在印度的文化裡面,經常會用「八萬四千」或「八億四千」這個數字來顯示數量極多的意思。譬如形容煩惱很多,就會說有「八萬四千煩惱」;而佛陀為了要對治眾生的八萬四千煩惱,所以說了「八萬四千法門」。所以《淨度菩薩經》所講的「一人一日中,八億四千念,念念中所做,皆是三塗業」,是指我們凡夫的心念非常多非常快,凡夫發覺不來,而心念的本身本質就是煩惱,念念都從煩惱所生,因此念念都不離開煩惱,所以單單一天的煩惱罪惡的念頭,就非常非常的多,而念念都是三惡道的種子。
《無量壽經》也說:「心常念惡,口常言惡,身常行惡,曾無一善。」「心口各異,言念無實。」
《地藏經》:「南閻浮提眾生,舉止動念,無不是業,無不是罪。何況恣情殺害、竊盜、邪淫、妄語,百千罪狀。」
《地藏經》所說「舉止動念,無不是業,無不是罪」,正是娑婆眾生的真實寫照。
「舉止動念」,「舉」就是動,「止」就是靜。人每日行為,不是動就是靜,而動靜之間所起念頭何只成千上萬?如前面所引《仁王經》說:「一念中有九十剎那,一剎那經九百生滅。」《安般經》也說:「彈指之間,心九百六十轉。」《菩薩處胎經》說:「拍手彈指之頃,三十二億百千念,念念成形,形形皆有識,識念極微細。」
「舉止動念,無不是業,無不是罪」:人之舉止動靜,所作一切,不出身口意三業。而身口二業,都由意業所主導。三業之本,以心為源,命終之時,也是意業之心識接受果報。動念若善,就有無量的善果報;動念若惡,就有無量的惡果報。然而娑婆眾生煩惱厚重,常懷貪瞋,因此,檢點自心,於二六時中,起惡念時多,起善念時少。故《八大人覺經》說「心是惡源,形為罪藪」。「心」指意業,「形」指身口二業,由意業的思維帶動身口二業而付出行動。所以,心不正則百罪生。貪瞋癡等,都是心所犯的罪。心念既然惡多,身口自然善少,故說「舉止動念,無不是業,無不是罪」。
「何況恣情殺害、竊盜、邪淫、妄語,百千罪狀。」:人之心中,由於煩惱厚重之故,微細之惡念多如恆河之沙,善念則少如麟角。所以二六時中,舉止動念,惡多於善,罪多於福,何況放縱此心,任意造作身口意三業。「殺害、竊盜、邪淫」是身三惡業,「妄語」則包含口四惡業。所謂「百千罪狀」,就身之殺業輕重,大概分為上中下,細分則無量;乃至意業之貪瞋癡,也分為上中下,細分則不勝枚舉,所以總說「百千罪狀」。不論輕重,受報之時纖毫不爽,故《地藏經》亦言「莫輕小惡,以為無罪,死後有報,纖毫受之」。
由於娑婆眾生煩惱厚重,常懷貪瞋,因此念念結罪,所以《淨度菩薩經》說:「一人一日中,八億四千念,念念中所作,皆是三塗業。」
以我們來講,可說生生世世所累積的三業行為都是在造罪造業,沒有脫出六道輪迴的力量,只有日益累積、加劇輪迴的業力而已。所以,善導大師說我們是「常沒常流轉」的眾生,「曠劫以來,無有出離之緣」。簡要而言,我們若不念彌陀,必將墮落地獄,因為誰敢說他生生世世都能擁有人身、遇到佛法、不會墮落三惡道?
我們都有無明,都有貪瞋癡。在無明、貪瞋癡沒有降伏的情況下,我們的起心動念都是從貪瞋癡延伸出來的。既然這樣的話,再怎麼行善積德,都還是有無明、有貪瞋癡摻雜在裏面。
曇鸞大師《往生論註》言:
凡夫人天諸善、人天果報,若因若果,皆是顛倒,皆是虛偽,是故名不實功德。
「人天諸善」即是五戒十善,五戒為人,十善生天。然而五戒十善仍是有漏,所以為人或生天,還在輪迴。既在輪迴,就會墮落。
故佛於《地藏經》說:
天人受天福盡,有五衰相現,或有墮於惡道之者。
又於《涅槃經》說:
雖復得受梵天之身,乃至非想非非想天,命終還墮三惡道中。
又於《正法念處經》說:
無始生死中,業網覆世界。從天生地獄,從地獄生天。
五戒十善還是不離三界六道的生死輪迴,何況成就五戒十善並不容易,所以出離輪迴更不可能。
故善導大師於《法事讚》說:
人天少善尚難辨,何況無為證六通。
尤其是我們這些出生在娑婆世界五濁惡世的眾生,貪瞋癡三毒很強盛,煩惱業障很深重,善心微微,而造惡卻如狂風暴雨那麼強烈。
我們不用去尋找書本上的其他批註,也不必問別人,我們問問自己——自己是什麼東西!
曇鸞大師於《讚阿彌陀佛偈》說:
我從無始循三界,為虛妄輪所迴轉。一念一時所造業,足繫六道滯三塗。
道綽大師《安樂集》說:
若論起惡造罪,何異暴風駃雨。
善導大師於《法事讚》說:
人天少善尚難辨,何況無為證六通。
又於《般舟讚》說:
萬劫修功實難續,一時煩惱百千間;
若待娑婆證法忍,六道恆沙劫未期。
貪瞋即是輪迴業,煩惱豈是無生因。…
一食之時尚有間,如何萬劫不貪瞋。
貪瞋障受人天路,三惡四趣內安身。
親鸞上人說:
無明煩惱,繁如塵數遍滿;愛增違順,何異高峰岳山。
雖凝定水,識浪瀕動;雖觀心月,妄雲猶覆。
穢惡污染,無清淨心;虛假諂偽,無真實心。
貪愛之心常能污善心;瞋憎之心常能燒法財。雖急作急修,如救頭燃,眾名雜毒雜修之善,亦名虛假諂偽之行,不名真實業也。
凡夫者,無明煩惱充斥吾等心中,慾望多,瞋心、嫉妒心重,無有間息。至臨終一念,不止、不消、不絕。猶如水火二河譬喻所示。
《悲華經》:
是一千四佛所放捨者,所謂眾生厚重煩惱,專行惡業。如是眾生,諸佛世界,所不容受。如是眾生,斷諸善根,離善知識,常懷瞋恚,皆悉充滿娑婆世界;悉是他方諸佛世界之所擯棄,以重業故。
《悲華經》所說「厚重煩惱,常懷瞋恚,皆悉充滿娑婆世界」、「悉是他方諸佛世界之所擯棄,以重業故」,正如《大集日藏經》所說「諸惡眾生,悉集其國(娑婆世界)」。
《雜阿含經》說:
從闇入闇,從冥入冥,從廁墮廁,以血洗血,捨惡取惡。
《法華經》說:
三界無安,猶如火宅,眾苦充滿,甚可怖畏。
真正下功夫認真去做時,才知盡做些表面工夫。
近代律宗祖師弘一大師說:「出家以後二十年之中,一天比一天墮落,身體雖然不是禽獸,而心則與禽獸差不多。我自從出家以後,惡念一天比一天增加,善念一天比一天退失,一直到現在,可以說是醇乎其醇的一個埋頭造惡的人。」
又說:「就我自己而論,對於菩薩戒是有名無實,沙彌戒及比丘戒決定未得;即以五戒而言,亦不敢說完全,止可謂為出家多分優婆塞而已,這是實話。」(弘一大師講演錄)
明末清初蓮宗九祖蕅益大師三讀律藏,也由比丘戒退守至但三歸。
戒是聖道門自力修行的基礎,此基礎祖師級的人物已自嘆不堪,何況一般人,更何況鈍根之輩?
次論禪宗,虛雲老和尚是近代禪宗代表人物,一九四七年春,朱鏡宙居士問:「老和尚座下,修持有心得者究有幾人?」虛老嘆息說:「現在連找一個看門人竟不可得,遑言其他。」
人為妄念所造,所謂心猿意馬,心猿不定,意馬四馳,本為濁水,何能自淨,唯彌陀名號,源頭活水,淨化我等混濁之體。
若把身口二業所作所言,作為標準,則天下尚有完人;
若把心中意業所思所念,作為標準,則天下無一完人。
若從人所見處,作為標準,則世間尚有賢人;
若從人不見處,作為標準,則世間皆是罪人。
百善孝為先,論心不論事,論事天下無孝子;
萬惡淫為首,論行不論心,論心萬古無完人。
越是努力修行的人,越是看到自己的罪惡。唯有深智博覽、切實修行、嚴格微細檢視自心,才能觀察到內心深處盤踞著堅固厚重的無明癡愛、貪瞋煩惱、分別執著與微細快速的心識。若是一般修行人,不但看不到自己的罪惡,還誤以為自己心能清淨,甚至已證果位。
立志行善由得我,只是行出來由不得我。
雖然做了似乎布施的行為,但可悲的是無論到了何時,總是留著記憶,
並且在心中悄然存著卑賤之自負。
人之善是有限度的,只能累積雜毒之善。此心是雜毒的塊壘。
想也好,不想也好,皆妄念;做也好,不做也好,皆罪體。
在X光之前無貴賤貧富之別,無男女老少之隔,亦無善惡美醜之是非,
只見醜陋的骨與骨之連接而已。
在絕對的佛光之前,無善惡淨穢之隔,也無大小凡聖之別,更無修善逆謗之差,
十方眾生都是曾無一善、一生造惡、逆謗屍骸。
凡夫的本性都是煩惱,都是妄念,如同泥塑土人,即使磨成最後一粒渣也是泥土。又煩惱具足的凡夫,猶如黑炭,再怎麼磨洗,也不能變白,始終都是黑。
如石必沈是其自性。我人必墮是自性,必定地獄。
罪惡凡夫,今生欲靠自力出離,如油洗油,無有是理。
印光大師說:
世間善業,不出輪迴;若對信願具足之往生淨業,則彼善業,仍屬惡業。
修行用功,原為了生死。生死不了,危險太大;
輪迴未出,難免墮落。努力今生,以了生死。
來生做人,比臨終往生還難。不生西方,將來必墮惡道。
以上所引用的經文祖語以及所說的內容,都可以顯明善導大師所說「機深信」之文所講「罪惡生死凡夫」的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