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宗信仰的內涵
一、淨土宗信仰的內涵
(一)淨土宗名:所謂「淨土宗」,即是以往生彌陀淨土為其目標的宗教,故可說是「往生淨土宗」;而往生的方法即是念佛,故也可說「念佛往生淨土宗」,簡稱「念佛宗」;往生淨土的目的是為了快速成佛,而彌陀淨土是涅槃的境界,任何人只要專一念佛都必定往生彌陀淨土,而一旦往生彌陀淨土,則必定快速成佛,故亦可說是「念佛往生淨土成佛宗」,此九個字完整的宗名,非常明確地標舉出淨土宗的方法、目標與目的。
善導大師說:「真宗叵遇,淨土之要難逢。」
法照大師說:「念佛成佛是真宗。」
(二)信仰對象:淨土宗以阿彌陀佛及其極樂淨土為其信仰的對象,即是信受彌陀救度,目的是願生彌陀淨土。
彌陀與淨土,是淨土宗的根本;信彌陀、生淨土,是淨土宗全部教理的基礎。
人生歸處,明確指向彌陀淨土;修持方法,明確提出信佛救度。
唯依他力易行,不依通途常軌,超越各宗難行,直趨涅槃境界。
(三)佛生呼應:阿彌陀佛呼喚十方所有一切眾生讓其救度,眾生若能呼應阿彌陀佛的救度,亦即信受彌陀救度、願生彌陀淨土,則阿彌陀佛及眾生,亦即佛凡雙方之間,二願和合,如磁鐵相吸,即時產生感應道交、一體不離的關係,當下達成救與被救,而實現往生彌陀淨土的目的。此亦名「佛願生願,機法一體」。
(四)淨宗原理:淨土宗原理:二願和合。佛願生願,二願和合,成淨土宗。佛願成就淨土,生願成就往生,如磁鐵相吸。磁吸鐵不吸銅,鐵合磁不合玉。佛願已成,無可疑慮,眾生願生則生,法爾道理。二願和合則生,往生僅憑願。
(五)彌陀名號:佛生呼應皆以彌陀名號為橋梁,彌陀以其名號呼喚眾生,眾生稱念名號回應彌陀,以表信受救度、願生淨土之心。
南無之眾生與救度之彌陀,二者一體不離,此亦名「六字名號,機法一體」。
(六)五個要素:彌陀、彌陀淨土、彌陀名號、眾生信受願生念佛、往生淨土成佛,這五個要素構成淨土宗信仰的內涵。簡言之,即是彌陀、淨土、名號、眾生、往生。
(七)宗旨特色:淨土宗的信仰內涵,可說全在淨土宗之宗旨與特色之中。
(八)淨宗貢獻:一、舉出人生歸處,二、舉出易行法門,三、達成佛教目的,四、解決佛教問題,五、實踐自利利人,六、圓滿今生來生。
二、阿彌陀佛是救主
阿彌陀佛於因地法藏菩薩之時,悲心深徹,廣發弘願,誓欲以光明名號救度十方所有一切眾生,選取二百一十億諸佛國土之精華,經五劫思惟廣發四十八大願(超世大願),經兆載永劫積植菩薩無量德行,願行圓滿,已於十劫之前成佛。故阿彌陀佛可謂「本願成就身」。而此本願成就之阿彌陀佛,其目的全在救度眾生,救度眾生之外無彌陀,故阿彌陀佛即是「救度眾生身」。四十八願所成就之阿彌陀佛,當然是無量光、無量壽之體現者,永恆地以「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眾生攝取不捨」,而成為「光明攝取身」。阿彌陀佛以光明名號救度十方所有一切眾生,無一捨離,直至臨終,顯現來迎,故阿彌陀佛即是「來迎接引身」。
故阿彌陀佛是本願成就身、光明攝取身、來迎接引身,因而成為救度十方眾生的救主,並且與念佛人產生感應道交,機法一體的關係。在淨土宗正依經典的《大經》諸譯中說阿彌陀佛發願的根源是:
救世之法王。
拔人勤苦,生死根本,悉令如佛。
輪迴諸趣眾生類,速生我剎受快樂。
常運慈心拔有情,度盡阿鼻苦眾生。
三惡道中,地獄餓鬼畜生,皆生我剎,受我法化,不久悉成佛。
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四十八大願都是由這些根本願心所開展的,這根本願心顯示出阿彌陀佛是一位主動、平等、無條件的救度之佛。
三、願生者都是凡夫
《涅槃經》雖說「一切眾生,悉有佛性」,然而善導大師於《觀經疏》玄義分則說:「垢障覆深,淨體無由顯現。」
悉有佛性乃是立足於眾生的佛性而言,而與此相對,善導大師則是立足於客觀的現實。亦即,善導大師所注目的是隱覆佛性的「煩惱」。
善導大師重視現實之中客觀的自己,更進一步,建立了「九品皆凡說」,亦即:上品三生是遇大凡夫,中品三生是遇小凡夫,下品三生是遇惡凡夫。認為所有的人都是「常沒眾生」,而說:「自身現是罪惡生死凡夫,曠劫已來常沒常流轉,無有出離之緣。」
這裏所說的凡夫,不是像聖道門所說的內凡(十住十行十迴向)、外凡(十信)、底下凡夫,那樣被列出了等次的凡夫,而是說,人從一生下來,只要肉體尚存,煩惱就如影隨形,一輩子不相捨離。具足如是煩惱之人,不只是「凡夫」,而是「煩惱具足的凡夫」、「罪惡生死的凡夫」、「無有出離之緣的凡夫」,而且是「常沒眾生」。
亦即,人始終以煩惱為本性,在貪欲、瞋恚、愚癡三大煩惱的纏縛之中度日,時而被不知厭足的貪欲之水所染污,時而被不平不滿而生氣瞋憤之火所焚燒,時而因為不明道理而胡作非為,廣造罪業。
而這個現實之中客觀的自己——煩惱具足的「常沒眾生」,才是阿彌陀佛所要救度的對象。如前面所引《大經》諸譯中所說。因此,善導大師道出諸佛出世的本懷而說:「諸佛大悲於苦者,心偏愍念常沒眾生,是以勸歸淨土。」諸佛出世的本懷,在《大經》「發起序」中已有所說明,即:「如來以無盡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興於世,光闡道教,欲拯濟群萌,惠以真實之利。」
「拯濟」,救度之意,救度眾生脫離六道輪迴之苦海。「群萌」,眾生的異名,像草一樣多的眾生。「惠」,是不講條件白白地給予。「真實之利」即是彌陀本願。彌陀誓欲救度所有一切眾生的根本願,任何眾生,只要信受彌陀救度,稱念彌陀佛名,即得往生彌陀淨土而成佛之利。簡言之,即是「念佛往生淨土成佛」之利。
「群萌」亦是煩惱凡夫之別名,煩惱是人類的本性,人一生下來便有煩惱,而此煩惱以自己的力量是無法斷除的。正因如此,淨土宗的修行不以現生明心見性、斷除煩惱、證悟佛果為目標,而是以信佛救度念佛名號,往生彌陀淨土成佛為目標。
四、稱名往生因緣果
以專稱彌陀佛名為「因」,並以彌陀願力為「緣」,而達成往生淨土之「果」,這便是淨土宗的特徵。
因為不是靠自己在娑婆世界,生生世世修行之力斷除煩惱之後而成佛,而是今生今世靠念佛往生彌陀淨土而成佛,所以,是他力而易行,不是自力而難行。因此,煩惱凡夫,常沒眾生,雖不斷煩惱也能容易出三界生淨土證涅槃,故曇鸞大師強調淨土宗乃是:「凡夫人煩惱成就,亦得生彼淨土,三界繫業畢竟不牽,則是不斷煩惱,得涅槃分。」
《大經》說:「超出常倫諸地之行。」又說:
必得超絕去,往生安樂國,橫截五惡趣,惡趣自然閉;
升道無窮極,易往而無人,其國不違逆,自然之所牽。
「必」是自然之意,「不違逆」也是自然之意,「橫截五惡趣」「升道無窮極」都是阿彌陀佛願力自然之所致,故說「自然之所牽」。故《大經》「第十八願成就偈」說:
其佛本願力,聞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國,自致不退轉。
可說,淨土宗在大乘頓教之中,特別具有佛力自然橫超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