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法深信淺說( 三 )
《無量壽莊嚴經》說:
輪迴諸趣眾生類,速生我剎受快樂。
常運慈心拔有情,度盡阿鼻苦眾生。
這一首偈語非常的好、非常的重要,非常地感人,讓我們有希望,心生法喜。對我們淨土宗來講可以說是根本性的、涵蓋性的,所以我們淨土宗念佛人儘量把這一首偈語記下來,涵詠它的意義,會增加我們的信心、智慧跟念佛的法喜,這一首偈語也可以說是阿彌陀佛在法藏菩薩的時代,為十方所有眾生發四十八大願之前所發的總願。從這首偈的前二句就可以看出阿彌陀佛救度的對象與救度的目的,救度的對象是「十方眾生」,尤其是以六道輪迴的凡夫為本,所以這裡說「輪迴諸趣眾生類」,「諸趣」就是六道輪迴的凡夫的意思;那麼救度的目的是使十方眾生統統成佛,所以說「速生我剎受快樂」,這裡所說的「快樂」不是世間上凡夫五欲之樂,也不是阿羅漢斷除見思二惑煩惱之樂,也不是所有菩薩的樂,而是成佛涅槃之樂的樂,超越一切對待的樂。
「輪迴諸趣眾生類」,這句話很能貼切地顯示阿彌陀佛對十方眾生的招引、呼喚。阿彌陀佛主動、積極、平等、無條件地要救度十方眾生,十劫以來一直都在呼喚著十方眾生接受他無條件的救度。
「諸趣」就是六道,「輪迴諸趣眾生類」就是輪迴六道的眾生。不管是在哪一個世界的眾生,不管是輪迴在哪一道,是地獄道、餓鬼道、畜生道、人道、阿修羅道、天道,統統是阿彌陀佛所要救度的對象。《無量壽經》說「正覺大音,響徹十方」,《阿彌陀經》說「十方諸佛,同時證誠」。這兩部經的兩段經文,都在讚歎顯明阿彌陀佛他弘願的宏廣偉大,是盡十方、是遍法界所有一切眾生都要救度的願。
「速生我剎受快樂」,希望快一點往生到我將來成就的極樂世界,才能夠離苦,才能夠獲得永恒的自在安樂。
這兩句顯示彌陀慈悲的呼喚,彌陀無條件的救度。為什麼說是彌陀無條件的救度呢?因為,論天界的眾生,只是享受天樂,沒有在累積福德,憑什麼能夠離開六道往生極樂世界呢?而以我們人道的眾生來講,可說惡多善少,即使再怎樣地修行,因為沒有斷除貪、瞋、癡,所做的功德都是有漏的,都是雜散的功德,也不可能離開六道輪迴;尤其是三惡道地獄、餓鬼、畜生界的眾生,就是因為他們前輩子的業力導致他們墮落三惡道,這輩子不是愚癡,就是當下正受著很深重的苦,他們哪能修行?更毫無功德離開六道往生極樂世界。可是阿彌陀佛呼喚他們,要快快離開三界六道,快快往生極樂世界,肯定背後一定有阿彌陀佛的功德,以阿彌陀佛這樣的功德,就能夠使我們今生離開六道輪迴,今生往生極樂世界,而在極樂世界獲得成佛涅槃之樂。
「快樂」,這個「樂」是涅槃之樂,只有涅槃之樂才是究竟的真正的快樂。如果還沒有達到涅槃之樂,都不是究竟的。所以這句偈語所講的「受快樂」,就是成佛,亦即「速生我剎得佛果」的意思。阿彌陀佛希望輪迴的眾生,不要等到來生,要在今生今世就到極樂世界來,不受六道輪迴之苦,能夠享受自在、安樂的佛果。
在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當中的根本願,也就是第十八願念佛往生願,阿彌陀佛在這第十八願說「十方眾生,欲生我國」,等於是阿彌陀佛呼喚我們十方眾生要往生極樂世界,不只是呼喚甚至是要求、拜託我們接受他的救度,這跟《莊嚴經》這一句偈語所說的「輪迴諸趣眾生類,速生我剎受快樂」是同樣一個涵意,顯示阿彌陀佛是時刻悲切地在呼喚我們,甚至拜託我們接受他的救度,所以阿彌陀佛的救度十方眾生是主動的、積極的,而且是絕對平等,沒有任何門檻、任何條件,因此接著又說「常運慈心拔有情,度盡阿鼻苦眾生」。
淨土法門是彌陀救度的法門,而彌陀的救度是主動、積極而來,不因為眾生是否祈求、拜託,也不問對象,不講條件,所以完全與眾生個人智慧無關,學問無關,修行無關,善惡無關。
因為阿彌陀佛是主動積極,不是被動消極,因此在我們還不知道不祈求的時候,阿彌陀佛就已經主動積極在為我們發願、修行,從一開始就把他點點滴滴所累積的功德,都時時刻刻地迴向給我們,並且呼喚著我們來接受。這就是「輪迴諸趣眾生類,速生我剎受快樂,常運慈心拔有情,度盡阿鼻苦眾生」的一種悲願的流露。
如果我們不能往生極樂世界的話,豈不是阿彌陀佛這一種悲切的呼喚等於空談?要不成為空談,那麼阿彌陀佛就必須為我們完成,能夠讓我們容易往生這樣一個殊勝高妙的世界的資糧功德,來送給我們。為什麼?因為三惡道的眾生,甚至是我們,哪有能夠離開三惡道的力量、功德資糧?何況脫離三界往生成佛。要達到這個目的,如果沒有阿彌陀佛為我們完成這一些資糧功德,是絕不可能達到的,如果不能達到這個目的,那麼阿彌陀佛的願豈不是空願、戲論了嗎?所以,阿彌陀佛是因為我們,要完成我們能夠離開六道輪迴而往生極樂甚至成佛的這一些功德,才廣發四十八願的,現在,阿彌陀佛已經成佛,由此可知,淨土法門完全是阿彌陀佛救度十方眾生的法門。
「常運慈心拔有情」,阿彌陀佛說他「常運」,就是曠劫到現在,直到盡未來際,永遠都會以他的大慈大悲、大願大力來拔度十方眾生。
阿彌陀佛不只成佛之後才運轉慈悲心,而是無量劫以前就懷抱著大慈大悲之心,乃至無量劫之後這個大慈大悲之心也永不停息地要拔度所有眾生,令十方眾生通通往生極樂世界,不願有任何一人獨留在六道輪迴,甚至在地獄受苦。
阿彌陀佛過去、現在、未來,都在救度眾生。阿彌陀佛救度眾生,過去不變、現在不變、未來也永遠不變。阿彌陀佛成佛,十劫以來都一直在不斷地呼喚眾生說:「輪迴諸趣眾生類,速生我剎受快樂。」又說:「常運慈心拔有情,度盡阿鼻苦眾生。」阿彌陀佛成佛以來,於今十劫,一直在呼喚、一直在等待我們,從沒有離開我們。
簡而言之,他的心時時刻刻、分分秒秒都安住在大慈大悲的狀態當中,要救度十方所有眾生。所以說「常運慈心拔有情」。
「度盡阿鼻苦眾生」,一直到將阿鼻地獄的罪苦眾生,全都救到極樂世界為止。所以說「度盡阿鼻苦眾生」。
十方眾生當中罪業最深的、受苦最重的、時間最長的就是阿鼻地獄的眾生,而最難度的也是阿鼻地獄的眾生。
也就是說,眾生所有的罪,最重的就是五逆謗法的罪,他的果報就是阿鼻地獄。沒有比這樣的罪更深重,也沒有比這樣的罪業更難救的。而阿彌陀佛有這樣的愛心,也有這樣的力量能夠救度他。
阿鼻地獄的眾生,一定是在過去世乃至今生今世曾經造了最為深重的十惡五逆謗法的罪業,這種罪業的果報,使得他在阿鼻地獄所受的苦是無窮無盡的。阿鼻地獄又稱為「無間地獄」,《地藏經》說,阿鼻地獄的眾生受苦非常長久,即使娑婆世界已經滅盡了,但是阿鼻地獄的眾生壽命還沒有盡,還要輾轉到其他國土去受阿鼻地獄之苦,等到娑婆世界再度形成的時候,那些眾生又要回到這個世界的阿鼻地獄再繼續受苦。
由於所受的苦非常的重,時間也非常的長,使得阿彌陀佛更加悲愍不忍,更想趕快將他們救出來,讓他們離苦得樂。這是一種自然的現象,因為佛的觀念見解和我們凡夫是不同的,佛的悲心越是深徹,對罪苦的眾生就越加同情,因此自然發起「度盡阿鼻苦眾生」的悲切心願。
阿鼻地獄的眾生可分為兩種:一種是指過去世造了世間最深重的十惡五逆謗法的罪業,因此現在在阿鼻地獄受無窮無盡的無間之苦的眾生;另一種眾生是現在由於無知、無明,正在造作十惡五逆乃至謗法的深重罪業,正在造這種阿鼻地獄的業因,到了臨命終的時候,地獄之火就會來接他,讓他墮落阿鼻地獄。
這兩種阿鼻地獄的眾生是斷滅善根的眾生,罪惡極重,他們沒有行善積德,也沒有依佛法修行,怎麼能夠往生極樂世界呢?
是由於阿彌陀佛悲愍這些世間極苦的眾生,而要將這些眾生全部救度到極樂世界,一方面不但使他們離開這種阿鼻地獄之苦,乃至究竟離開六道之苦,不要再造這樣的罪業,繼續受苦受難。另一方面也要使他們統統往生極樂世界快速成佛,使他們去救度他們曾經惱害過的眾生。
所以,由這個「常運慈心拔有情,度盡阿鼻苦眾生」的總願,就顯示出阿彌陀佛的救度是大慈大悲,是拔苦與樂,是主動積極,平等無差別,不講任何條件的。
這就是阿彌陀佛在法藏菩薩時代的一種悲心、悲願。他現在已經成佛了,就表示他的這些願已經達成了;願心達成就有那一種力量,不是說只有那個心願,但是沒有那個力量。
想想看,連罪業最為深重的阿鼻地獄眾生,阿彌陀佛也要救度,也能夠救度。阿彌陀佛有這樣的悲心悲願,就表示所有眾生沒有一個遺漏,都能夠被救度到極樂世界。
《莊嚴經》另有一段經文,也表明阿彌陀佛有救度三惡道的願心跟願力。
三惡道中,地獄、餓鬼、畜生,皆生我剎,受我法化,
不久悉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這段經文是很淺顯明白的。「三惡道」就是地獄道、餓鬼道、畜生道。
經文是說,三惡道之中,不管地獄道、餓鬼道、畜生道,阿彌陀佛都要救度他們到極樂世界,讓他們很快就成佛。這顯示阿彌陀佛有慈悲的愛心,要救度三惡道眾生,同時也有不可思議威神功德力,能夠令畜生道、餓鬼道、地獄道乃至阿鼻地獄的眾生,都當下離開三惡道而往生極樂世界,快速成佛。這是白紙黑字的經文依據。
阿彌陀佛救度的對象很廣大,此處特別提出三惡道(地獄、餓鬼、畜生),是因為這三種都是罪業深重,受苦也最激烈的眾生,阿彌陀佛說,希望這些眾生全都往生到極樂世界,來接受我的感召和教化,都能夠快速的獲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就是無上正等正覺,也就是成佛,很快的就能全部成佛,和我一樣,所謂「如佛金色身,妙相悉圓滿」。
三惡道的眾生是依靠什麼而能離開六道往生極樂世界呢?都是依靠阿彌陀佛的佛願、佛力,接受依靠阿彌陀佛的救度。
通常天道、人道是行善的眾生,具有善心善德,這兩種眾生比較容易度化;而過去世罪業深重、心腸狠毒的,才會墮落三惡道,基本上,這樣的眾生是比較不容易救度的。
不容易救度,而阿彌陀佛誓言必定救度他們,而且說如果不能救度他們,就不成佛。所以阿彌陀佛的誓願,細細體會,不只會令人痛哭流涕,可說動天地,泣鬼神。
這表明阿彌陀佛有願心、願力能夠救度三惡道的眾生。三惡道的眾生都能夠救度了,何況是人道、天道的眾生呢?
這段願文,至少顯示兩點:
第一點「十方眾生,涵蓋阿鼻」。就是說阿彌陀佛要救度的是十方眾生,希望十方眾生都能離開輪迴,往生極樂世界快速成佛。顯示阿彌陀佛的願就是弘願,是非常弘廣、非常徹底、無邊無盡的悲願。十方眾生之中,以十法界的眾生來講,若已在佛法界內,已經成佛者,就無所謂救不救度;若是三乘——聲聞、緣覺和菩薩,也無所謂救不救度。因為他們都是超凡入聖的聖者,不是凡夫。不過,這三種聖者,如果想要快速成佛,也要往生極樂世界,才能快速達到成佛的目的;再來就是六道的眾生,因為三界是火宅,六道是苦海,所以三界六道的眾生,無論是欲界、色界、無色界的眾生,都是心不安穩,充滿恐怖,都需要阿彌陀佛的救度。因此,阿彌陀佛的救度是盡九法界所有的眾生,包括阿鼻地獄這種罪業最深重、痛苦最激烈的眾生,阿彌陀佛都要救度,而普願一切眾生皆生極樂世界,不願獨留一人在娑婆繼續輪迴,這就顯示阿彌陀佛的悲願非常深廣,包含十方眾生之中的阿鼻地獄眾生,這是第一點。
第二點「沒有條件,全憑佛力」。則顯示阿彌陀佛的救度是沒有任何條件、任何門檻的,同時眾生是完全仰靠阿彌陀佛的佛力離開六道、離開地獄,往生極樂世界,沒有半點自己的力量。為什麼?因為身處三惡道中的眾生,怎麼有能力修行呢?要三惡道的眾生開悟,是不可能的;要三惡道的眾生懺除罪業,也是不可能的;要三惡道的眾生持戒清淨,也是不可能的;要三惡道的眾生斷除煩惱,也是不可能的;要三惡道的眾生念佛念到功夫成片、夢寐一如,或者得到清淨心,更是不可能;更不用說要他們以多大的善事、多少的功德來迴向,來作條件交換,阿彌陀佛才要救他們,絕對不是這樣的!因為三惡道的眾生,尤其是在阿鼻地獄,完全只有受苦,心心念念都在痛苦之中,怎麼會有時間來思維、受持,來行善積德呢?沒有那種環境,也沒有那種心力,這就顯示往生極樂世界的法門是完全靠阿彌陀佛的救度。
以上二點概而言之,像這樣沒有辦法向他們要求任何條件的三惡道眾生,阿彌陀佛都要把他們救到極樂世界,使他們快速成佛。這就顯示,阿彌陀佛的救度是不講條件的,是沒有門檻的,是白白地要將眾生救度到極樂世界的。而眾生也必須是全憑佛力,完全仰靠阿彌陀佛的。
《無量壽經》說:
為眾開法藏,廣施功德寶。
專求清白之法,以惠利群生。
令諸眾生功德成就。
「為眾開法藏,廣施功德寶」,「開法藏」是何意?就是阿彌陀佛為我們完成成佛的功德,這就是「開法藏」。接下來就說「廣施功德寶」,把這廣大的成佛的功德之寶,來迴向惠施給十方眾生,這也是前面經文所說「以不請之法,施諸黎庶」之意。「法藏、功德寶」是指南無阿彌陀佛這六字萬德洪名。阿彌陀佛的成佛是經過五劫思惟、兆載永劫修行,修積了一個大倉庫一樣的法寶,這個法寶就是南無阿彌陀佛六字洪名,一切的功德都在這六字萬德洪名當中。這句南無阿彌陀佛的萬德洪名,就是阿彌陀佛為十方眾生圓滿成佛的法藏,是布施給十方眾生成佛的「功德寶」。這個「功德寶」,天親菩薩在《往生論》就說:「能令速滿足,功德大寶海。」這個「功德寶」猶如大海無量無邊,能夠使我們十方眾生只要念佛,現生就能快速具足功德大寶海,命終往生極樂世界,就能快速成佛。
「專求清白之法,以惠利群生」,阿彌陀佛所求的是清白之法,是白業不是黑業,白業就是善,黑業就是惡,善到達了佛的境界,就是清白,否則白之中還沒有那麼的清純,「專求清白之法」就是以成佛的功德,來惠利群生。
這個清白之法,就是南無阿彌陀佛六字萬德洪名,是隨順法性、不乖法本,所以是不顛倒、不虛假的,是清淨、無染污,能消除眾生罪業,能破除生死無明,能讓眾生往生淨土成佛的六字名號,這六字名號是阿彌陀佛所惠賜給我們的真實利益。
阿彌陀佛為了圓滿極樂世界,為了成就佛身救度我們十方眾生,他所求的是清白之法。反之,我們眾生所累積的善業,所修行的功德,都不是真實的,都不是清白的,都是有漏的、有污染的,因為我們都還有無明惑,還有貪瞋癡的煩惱惑。因此,曇鸞大師《往生論註》說:「凡夫人天諸善,人天果報,若因若果,皆是顛倒,皆是虛偽,是故名不實功德。」印光大師也說:「世間善業,不出輪迴;若對信願具足之往生淨業,則彼善業,仍屬惡業。」
阿彌陀佛「住空、無相、無願之法」,沒有「欲覺、瞋覺、害覺」,也就是沒有貪瞋癡,沒有無明執著,當然所求的法都是清白之法,清白之法都不是為了自身自利,而是為了利他,所以說「以惠利群生」。
「以大莊嚴具諸眾行,令諸眾生,功德成就」,我們眾生所造的業都是黑業;阿彌陀佛所修的功德都是清白之法,那「清白之法」的功德在哪裡呢?就在「南無阿彌陀佛」六字名號當中。也就是,阿彌陀佛將無上功德的清白之法惠施給我們,利益我們,讓我們功德成就。他怎麼讓我們功德成就呢?他修成「南無阿彌陀佛」六字名號,迴施給我們讓我們功德成就。我們沒有功德,阿彌陀佛惠施他的功德讓我們功德成就。
阿彌陀佛在因地修行的時候,所發的每一願,所修的所有六度萬行功德,都是為了我們十方眾生,要使我們離開六道輪迴,往生淨土而成佛,好像慈父,一生的血汗都是為了愛子而付出一般。
「令諸眾生,功德成就」,阿彌陀佛讓我們成就往生極樂世界的功德都在「南無阿彌陀佛」六字名號,阿彌陀佛以這句名號惠賜給十方眾生稱念,使十方眾生也具足清白之法。我們只要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往生的資糧功德就具足了,六度萬行就圓滿了,六度萬行的結晶就是這句名號。所以,我們稱念南無阿彌陀佛,我們往生成佛的功德就已經成就了,不必等我們慢慢修,何況我們也修不來。阿彌陀佛修成這六字萬德洪名,是經過「不可思議兆載永劫」的修行,是以他的清淨願心,發起廣大無邊願行,成就六字名號功德。以我們染污的心,修到什麼時候,能修到六字名號功德?所以,我們只要信受彌陀救度,專稱彌陀佛名,我們就是在領受阿彌陀佛的清白之法,我們就成就了往生彌陀淨土而成佛的功德。
《無量壽經》所說的:「為眾開法藏,廣施功德寶」、「專求清白之法,以惠利群生」、「令諸眾生功德成就」,揭示出阿彌陀佛成就功德之名號,迴向於十方眾生,而由眾生領受之道理。成就指阿彌陀佛成就名號迴向眾生,令諸眾生功德成就。若阿彌陀佛功德名號業已成就,則名號一方面固然是佛之名號,但另一方面也是眾生領受之名號,而眾生之所以可以領受佛成就之名號,其道理也正在於此。
慈父愛子,將其財產全部給予其子;此子領受之,則其父之財產全部為其所有,可是又有誰會說這是不合理的他作自受呢?
同理,我輩一旦領受佛之迴向,則往生之因頓時圓滿,雖未自作卻等同自作,此名為無作而作,而他力教之價值也恰恰就在於此無作而作。
信受彌陀救度的人,有了阿彌陀佛所惠施的往生彌陀淨土成佛的功德寶與清白之法,是否就會洋洋得意,對別人驕慢?是絕不可能會這樣的!因為信受彌陀救度的人本來就知道有三世因果的善惡報應,所以才要棄惡行善。只是因為自覺棄惡無力、行善無能,才徹底地信受彌陀救度,專稱彌陀佛名,領受彌陀為眾生所惠施的法藏功德寶與清白之法。
這一種內涵是善導大師所說「機法深信」的念佛人自然會有的流露。「機法深信」之文說:
一者決定深信:自身現是罪惡生死凡夫,曠劫以來常沒常流轉,無有出離之緣。
二者決定深信:彼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攝受眾生;無疑無慮,乘彼願力,定得往生。
機深信之相:是深信自身極惡,無力出離。自覺自己對於出離輪迴、解脫生死全無任何能力,因而斷然捨棄依靠自力修行了脫生死的想法。這就如同某位鄉下貧窮的蓮友想要前往陝西長安朝拜善導大師祖庭,但因家中欠缺足以提供其旅費之用的錢財,況且尚負債累累,緣此自覺,前往長安的想法便只得作罷(自己完全無力,絕對無力)。這種體悟叫做「機深信」。
法深信之相:是深信乘佛願力,定得往生。乘是乘託依靠之義,如同乘船、乘車、搭機時,將自身全體重量完全交予船或車或飛機。法深信亦是如此,就是徹底體悟到像我這種罪惡深重的眾生,只要當下聞信阿彌陀佛的無條件救度,專稱彌陀佛名,深信彌陀願力,將自身往生極樂之大事完全交託於阿彌陀佛(彌陀完全有力,絕對有力。即完全他力,絕對他力)。當下就成為必定往生極樂的身分。這就好像有人從台北出發,想要前往北京,途中需越海翻山,風餐露宿,長途跋涉,不論此人自認腳力如何超出常人,他都必須知道前途險阻艱困,依智慧抉擇而放棄步行,改為乘船或搭機(捨自歸他)。這種叫做「法深信」。
「機深信」,就是徹底體悟到:自己是個罪惡深重的生死凡夫,以自己的力量不能解脫自己的生死輪迴,不能還清自己所欠的業債,一定會墮落地獄。這種體悟叫做「機深信」。
「法深信」,就是徹底體悟到:像我這種罪惡深重的眾生,只要稱名,必定往生,當下聞信阿彌陀佛的無條件救度,當下決定往生。這種叫做「法深信」,善導大師的解釋是「乘彼願力,定得往生」。
因此,具足機法二種深信的念佛人,可說是在地獄之底蒙受阿彌陀佛無條件的救度,內心充滿了柔軟懺謝與仰謝佛恩,是一點也高傲驕慢不起來的。反而會因為彌陀包容、寬諒、救度我們,我們受了大包容、大寬諒,從地獄之底被救,我們即使不能大包容、大寬諒,也會去寬諒別人、包容別人,不與人計較。因為像我們這種不能被寬諒、被包容的人,不能脫離六道輪迴、必墮地獄的人,阿彌陀佛居然毫無條件的來包容、寬諒、救度我們,我們多多少少也會去包容、寬諒別人,甚至認為自己毫無資格跟人計較。
同時,阿彌陀佛賜給我們生命,這個生命不只是脫離六道輪迴的生命,而且是無量壽的生命,具足與阿彌陀佛同樣的無量壽、無量光,智慧同等高明,神通同樣洞達,願力同樣無量無邊,可以說不只獲得今生,而且獲得豐富的永恆生命。同時,阿彌陀佛將極樂世界白白地、不講條件、免費送給我們,那麼,我們受了這種熏發,也會去布施他人。他人有需要,我們去主動為他說法,就像阿彌陀佛主動來為我們,不經過我們的要求、祈求、拜託等等,這完全是彌陀的悲心。我們領受彌陀的悲心,彌陀的悲心在我們的心中熏染、發酵,我們怎麼會反而去對別人驕慢、不同情對方?反而會吝嗇?反而會任性地為非作歹、放浪自己的習性?不會的!
再者,從佛的立場來講,佛救度我們是悲愍我們無力解脫,但是佛的心中還是希望我們勤守戒善,在世間做一個敦倫盡分的人,在佛法裏面做一個遵守佛教戒規的人。
就好像父母愛護兒女,兒女不管是賢能還是愚劣,父母的慈心都是平等地愛護他們。即使是兒子在外面犯錯了,甚至犯下滔天大罪,被法律判處死刑,父母如果富有,且有地位,父母就會用財富與地位去排解這個滔天大罪。這個兒子平安地回來了,那麼,這個兒子難道會認為說:「我即使造下了滔天大罪還是平安,所以我可以任性地再犯,沒關係。」他會這樣嗎?不會的!父母固然對這個兒子是骨肉般地疼愛,但父母的心中是希望他能夠堂堂正正地立足社會,做個奉公守法並且有人格有道德的人。兒子如果孝敬父母,也一定會順從父母的心意。
所以,體會到這一點的人,就不會說:「我得到了,你們都沒有得到。」驕慢對方,然後自己惡劣的根性本來能夠改的,反而不想改了,甚至更加誇大。這樣放縱惡業的話,就是沒有體悟到機法兩種深信。
淨土法門本來就是站在因果觀、罪惡觀與彌陀救度觀之上的,因此就會對惡謹慎,對善奉行,而且學佛大悲心,自信教人信。
被救度的眾生稱為機,能救度的佛力稱為法。機含有能動、能變之義,法則具有一定、不變之義;為了與能動、能變之機相對應,才將一定、不變的彌陀願力稱為法。因此,深信彌陀願力之救度才名為法深信。
二種深信的二種並非別體二種,而是同體二種,但畢竟所信之內容含有機與法兩種,所以善導大師才將一種信心分別為機與法兩種,因為一種真實信心可以存在兩種不同的表現形式。
本來,所謂對彌陀救度的信心,是指我們確信自己無有出離之緣 (自己完全無力,絕對無力),但是,依靠彌陀願力之救度就必定可以往生(彌陀完全有力,絕對有力)。略言之,即深信彌陀願力要徹底救度我等,可見這種信心是一體一味的,並非存在兩種其體各別的信心。
善導大師之所以說決定深信自身無有出離之緣,是為了令我等眾生捨棄自力修行之思想;進而言之,若不捨棄自力修行的觀念,便表示還無法深信自身無有出離之緣,還不能徹底歸投他力。
同理,所謂深信彌陀願力,就是將自身之往生完全託付於彌陀願力,如此完全仰靠阿彌陀佛之願力即是深信阿彌陀佛之本願力。若不是完全仰靠阿彌陀佛之願力,便是對阿彌陀佛之本願力仍不夠深信。
所以對彌陀救度的信心是指拋棄自力、依靠他力,所以才要通過提出機深信顯示自力觀念的應當棄捨,通過提出法深信揭示出投託他力所應具備的相狀。如前所述,二種深信的要點在於捨棄自力、歸投他力,所以雖言二種,但卻並不意味著有兩種不同的心同時生起,而只是深信無有出離之緣,而且必墮地獄的我等眾生,一旦乘託佛力則必得往生,不至於墮落地獄。簡言之,即深信不論何等眾生,彌陀都必定救度。
總而言之,機深信指捨棄依靠自力修行的想法(自己完全無力,絕對無力),法深信則指完全仰靠阿彌陀佛之他力(完全有力,絕對有力)。
歸結而言,此二種深信是一個信心,是一個他力信心中所具有的兩種內涵,也是他力信心的一體兩面。這就如同硬幣的表裡兩面,若從裡面觀察,可以發現深信自身是無力之機而捨棄自力修行之思想,即機深信;若從表面觀察,則可以發現深信彌陀願力,並將往生大事完全交託於彌陀之他力,即法深信。
全捨自力的同時即意味著全託他力,全託他力的同時也意味著全捨自力,恰似暗去光來與光來暗去。
故二種深信即是二種一具,也是二種互具。
二種一具是說,一個信心之中,同時具足二種深信的內含。
二種互具是說,機深信中具足法深信,法深信中也具足機深信。
二種信心之相是一味的,所以二種深信通於凡夫與聖人。不論凡聖,欲生彌陀報土,都必須具足二種深信。因為彌陀「願力成就之報土,自力心行不能到,大小聖人都一樣,唯託彌陀本願力」。彌陀報土,如憑自力之心行絕對不可能往生的,所以不論是經過多久時間積累修行的聖者,若欲生彌陀願力成就之報土,都必須拋棄自力,乘託彌陀之他力。
一個信佛念佛的人,永遠都跟阿彌陀佛在一起,所謂「與佛同在」、「機法一體」、「佛凡不離」。
在一般佛教來講,「與佛同在」是感應道交的意思,對淨土宗來講,另有特別的名詞,叫做「機法一體」。所謂「機法一體」,「機」是指念佛的人,「法」是指救度的法,也就是指阿彌陀佛本身。
因為阿彌陀佛是以名號度眾生,而阿彌陀佛的名號,跟阿彌陀佛本體是一體的。阿彌陀佛的名號,跟阿彌陀佛的光明,也是一體的。所以我們只要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就在阿彌陀佛的光明當中,所領受的是阿彌陀佛的恆沙功德。
簡單來講,念佛人跟阿彌陀佛,阿彌陀佛跟念佛人,都永遠在一起,這是一體不離;也就是念佛人的內心有阿彌陀佛的生命,阿彌陀佛的心中也有念佛人的生命,阿彌陀佛這一尊佛跟念佛人(也就是凡夫),佛跟凡夫,佛心跟凡夫的心,是交融合和在一起的。
「機」是我們念佛人,我們儘管信佛救度,專念佛名,也願生淨土;儘管再怎麼深入經藏,再怎麼有人格、有道德、有修行、有功夫、有功德,可是畢竟還是貪瞋癡具足的凡夫。當然貪瞋癡當中也有善心,如果沒有善心也不可能遇到佛教,也不可能信受這個法門,所以《大經》說「若人無善本,不得聞此經」、「謙敬聞奉行,踴躍大歡喜」。但貪瞋癡的凡夫,在娑婆世界永遠都還是貪瞋癡,跟佛清淨的心是不一樣的。
佛的心完全是清淨的、真實的、智慧的、慈悲的,而凡夫的我們卻是污穢的、虛假的、貪瞋癡的,這樣的凡夫心跟佛的心是截然不同的,可說天差地別。可是,卻能夠永遠的在一起而永不分開,彼此交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這個就是「機法一體」,或者稱為「佛凡一體」、「佛凡不離」,這樣的教理與用詞,是只有淨土宗才有的。
雖然聖道門各宗各派都從實相上來講一切眾生都有佛性,佛有佛性,凡夫也有佛性。從佛性來講,佛跟凡夫都是一樣的,但凡夫與佛卻不是一體的。畢竟佛是證了佛性,而且也斷了煩惱,同時又經過三大阿僧祇劫之苦修苦行而成就了法身佛、報身佛,擁有了百千萬億化身的應化佛;而我們眾生雖也有佛性,可是並沒有明心見性,也沒有斷除煩惱,所以法身不能證悟;也沒有經過三大阿僧祇劫累積福德智慧,沒有經過三大阿僧祇劫福慧圓滿,當然就沒有報身,也沒有應化身的功能。因此,凡夫雖然有佛性,但畢竟佛性沒有顯發出來,永遠還是凡夫。
所以善導大師要我們認清自己,要有自覺,也就是說,我們雖然有佛性,但是障重惑深不能顯現,沒辦法證悟到我們的佛性,所以善導大師說我們「垢障覆深,淨體無由顯照」,又說我們是「罪惡生死凡夫」;不只是生死的凡夫、罪惡的凡夫,而且是常沒的凡夫,所以說「曠劫以來,常沒常流轉」,除了流轉於六道當中之外,更是常沒於三惡道當中的。
如果以聖道門來講,他們會認為說,儘管曠劫以來常沒常流轉,可是由於這一輩子的累積善根,下輩子或下下輩子,或許有機會可以出離。可是善導大師明白地告訴我們——曠劫以來一直到今生,常沒常流轉,沒有出離之緣,未來的生生世世也同樣沒有出離之緣。我們要認清自己就是這樣的根機。
所以「與佛同在」、「機法一體」、「佛凡不離」,就只有淨土法門才有的,這也是淨土宗的一個特色。當然這都是來自於阿彌陀佛的悲願,如果沒有彌陀的悲願,就沒有淨土宗,也沒有這樣的教理。
機法深信,深到什麼程度呢?它是一種總體性的說法,而不是一種具體的說法;是一種定性的說法,不是一種定量的說法。當這兩種深信在我們心中成為定見,成為決定的認識、見解,就叫作深信。就好像堅如磐石,風吹不動,這個就是深。
打一個比喻,小時候我們經常仰頭看天空,幽深無盡的虛空中,白雲來去,廣闊無邊,非常深非常廣,這是一個在地上的人對虛空深邃的直觀感受,是站在地上一種總的判斷而已。深廣到什麼程度呢?這種直覺不能量化,保持一個大約的概念即可,它是無法用尺來衡量的,如果一定要駕著飛行器去測量虛空的深度,六千米,一萬米,幾萬米……不僅是徒然的,而且也將無量認為是有量而執意要去測量,反而失去了那種其深無底,深不可測的事實現象。
「機深信」的深不可測,我們通過白雲望向湛藍的虛空,這是一種比較,以淺顯深。也就是機深信是以我們看得見的、可以理解的淺顯的罪,而深深地探向內心深處本性的那種罪業——貪瞋癡的劇毒深不見底,以淺顯的罪來領悟深不見底的罪,所以「機深信」說「無有出離之緣」。
「法深信」的深不可測,對彌陀救度的決定深信,也是這樣。對彌陀深不可測的救度的深信,也是以我們可以理解的經教,可以感觸到的、淺顯的來領悟深不見底的彌陀大悲救度,所以「法深信」說「乘彼願力,定得往生」。
善導大師說「決定深信」,有人就想:「我的信心夠深嗎?我要如何進一步加強深信呢?」這些都是徒勞無益之舉。彌陀大悲救度之深我們是測不出的,甚至自身煩惱罪惡之深也是測不出的,我們只是由可感觸到的罪業白雲,透過它來望向彌陀救度的藍天,覺其深不可測而已。只要知其大概,此後一向念佛,即是淨土宗信心決定的念佛人。
即,總體性地領悟機法深信便可,此後一向專念。若在這方面鑽牛角尖,念佛擱一旁,然後去思維探討怎樣體會才是機法深信,如此做法,既不必要,還有可能出差錯。(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