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證.祖傳

  1. 《阿彌陀經》以十方眾生為對象
  2. 必得超絕去之義
  3. 《小經》要文三譯對照
  4. 人身難得之喻
  5. 聖淨二門判
  6. 《往生論註》要點
  7. 《小經》要文善導釋
  8. 法然上人釋「第二十願」的屬性
  9. 皈依即是求救護
  10. 彌陀之救度
  11. 此修福因,彼得樂果
  12. 法照大師《五會念佛讚》之偈摘要
  13. 「乃至十念」即是「稱名念佛」 的經證與祖傳
  14. 彌陀「本願」二字之根據(抄要)

淨土宗教理

  1. 機法深信淺說( 五 )
  2. 機法深信淺說( 四 )
  3. 機法深信淺說( 三 )
  4. 機法深信淺說( 二 )
  5. 機法深信淺說( 一 )
  6. 曇鸞大師之彌陀佛身觀
  7. 淨土宗義略說(下)
  8. 淨土宗義略說(上)
  9. 淨宗原理:二願和合
  10. 淨土宗信仰的內涵
  11. 南無阿彌陀佛之簡釋
  12. 「南無阿彌陀佛」略解
  13. 淨土宗是彌陀之迴向
  14. 往生極樂的條件
  15. 彌陀名號
  16. 彌陀淨土之相
  17. 本願稱名,非定非散
  18. 兜率極樂優劣比較
  19. 阿彌陀佛 名體一如
  20. 「憶念」之義
  21. 「念」之義
  22. 彌陀淨土的特性----超
  23. 阿彌陀佛願力的根本特性
  24. 《往生論註》「讚歎門」解釋
  25. 彌陀願心的根源——《無量壽經》「讚佛偈」
  26. 四十八願分類
  27. 念佛四德
  28. 佛教的核心教理與往生淨土
  29. 「見佛」論
  30. 認真去做時
  31. 大慈悲五要點
  32. 淨土起信
  33. 彌陀夢中顯明攝取之義(唯蓮房典故)
  34. 乘佛願力 凡夫入報
  35. 往生要關
  36. 彌陀.本願.淨土
  37. 譬喻
  38. 本願之念佛

規約 

  1. 手機的規範
  2. 善待老人
  3. 淨土宗教團僧眾共住規約
  4. 僧眾外出弘法共勉事項
  5. 杜氏家廟念佛超薦儀軌
  6. 僧誡
  7. 淨土宗念佛會共修須知
  8. 念佛超薦儀軌
淨土宗
慧淨法師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慧淨法師 > 編述
top

編述

僧眾外出弘法共勉事項

【編  按】:為令念佛人日常行誼有所依循,慧淨法師於2003年訂立淨土宗「宗風.俗諦」;近期因鑑僧眾對外弘法因緣日益增多,今再訂立「僧眾外出弘法共勉事項」。
規約內容乃出於俗諦之精神,除可勉勵淨土宗僧眾之外,其道風亦可與所有念佛人共勉。


 

▲飲食起居

  1. 簡單,樸實,節儉,廉潔。不排場,不浮華,不浪費。

  2. 不吃點心,不吃零食,不喝飲料。

  3. 三餐要家常便飯,不要常在餐廳用餐。

  4. 純素,不吃燕窩及含蛋奶之物。

  5. 不吃高檔菜餚、水果。

  6. 不使用高檔生活用品。

  7. 不購買、不使用過度包裝品(惜福、環保)。

  8. 不住高檔賓館。

  9. 住賓館自備盥洗用品。(使用自備的毛巾、牙刷、牙膏、肥皂等盥洗用品。惜福、環保)。

  10. 在飛機上之飲食與物品,非需要不接受(惜福、環保)。

  11. 不購身外之物,不托信眾購物。

  12. 不隨便接受供養。

  13. 不接受禮品、紀念品、土特產。

  14. 不接受自己不需要、用不到之物。

  15. 不浪費施主物資。為彼此惜福。

  16. 不給居士們添麻煩,增困擾。

 

▲言行舉止

  1. 學習「言無名利,行絕虛浮」(玄奘大師幼時行誼)。

  2. 言語舉止:端莊,安詳,穩重,誠懇,實在。

  3. 不妄言,兩舌,綺語,惡口。

  4. 凡與人言,不談世事;雖說佛法,要歸淨土。

  5. 講話要言不繁,切忌繁複瑣碎,絮絮不休。

  6. 少講話,講短話,講管用的話;不講空話、套話。

  7. 無事即應念佛,不閒言雜語,不無事找話題閒聊。

  8. 不多事,不攀緣,不化緣,不浮誇,不諂媚,不虛偽, 不批評,不責備,不抱怨,不情緒,不脾氣,不生氣。

  9. 不常拿手機,不常拍照。

  10. 輕車簡從,簡化迎來送去。

  11. 不可喜好遊覽觀光,不可耗費信眾資源。

  12. 凡事得體。和而不流,中立而不倚。力戒世俗習氣。

❈每日讀誦思維宗風俗諦

慧 淨 
二○一四.五.廿五

分享到
中華淨土宗協會
淨土宗文教基金會

110049台北市信義路五段150巷22弄41號
電話:02-8789-4818
傳真:02-8780-7050
E-mail:amt@plb.tw

捐 款 護 持

信用卡定期定額護持

本會推薦使用
前往

信用卡單筆護持

單次隨喜護持
前往

四大超商繳費護持

多元化的護持
前往

其他方式隨喜護持

匯款護持方式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