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證.祖傳

  1. 《阿彌陀經》以十方眾生為對象
  2. 必得超絕去之義
  3. 《小經》要文三譯對照
  4. 人身難得之喻
  5. 聖淨二門判
  6. 《往生論註》要點
  7. 《小經》要文善導釋
  8. 法然上人釋「第二十願」的屬性
  9. 皈依即是求救護
  10. 彌陀之救度
  11. 此修福因,彼得樂果
  12. 法照大師《五會念佛讚》之偈摘要
  13. 「乃至十念」即是「稱名念佛」 的經證與祖傳
  14. 彌陀「本願」二字之根據(抄要)

淨土宗教理

  1. 尋求法門
  2. 淨土宗概念
  3. 淨土宗的創立與流變
  4. 機法深信淺說( 五 )
  5. 機法深信淺說( 四 )
  6. 機法深信淺說( 三 )
  7. 機法深信淺說( 二 )
  8. 機法深信淺說( 一 )
  9. 曇鸞大師之彌陀佛身觀
  10. 淨土宗義略說
  11. 淨宗原理:二願和合
  12. 淨土宗信仰的內涵
  13. 南無阿彌陀佛之簡釋
  14. 「南無阿彌陀佛」略解
  15. 淨土宗是彌陀之迴向
  16. 往生極樂的條件
  17. 彌陀名號
  18. 彌陀淨土之相
  19. 本願稱名,非定非散
  20. 兜率極樂優劣比較
  21. 阿彌陀佛 名體一如
  22. 「憶念」之義
  23. 「念」之義
  24. 彌陀淨土的特性----超
  25. 阿彌陀佛願力的根本特性
  26. 《往生論註》「讚歎門」解釋
  27. 彌陀願心的根源——《無量壽經》「讚佛偈」
  28. 四十八願分類
  29. 念佛四德
  30. 佛教的核心教理與往生淨土
  31. 「見佛」論
  32. 認真去做時
  33. 大慈悲五要點
  34. 淨土起信
  35. 彌陀夢中顯明攝取之義(唯蓮房典故)
  36. 乘佛願力 凡夫入報
  37. 往生要關
  38. 彌陀.本願.淨土
  39. 譬喻
  40. 本願之念佛

規約 

  1. 手機的規範
  2. 善待老人
  3. 淨土宗教團僧眾共住規約
  4. 僧眾外出弘法共勉事項
  5. 杜氏家廟念佛超薦儀軌
  6. 僧誡
  7. 淨土宗念佛會共修須知
  8. 念佛超薦儀軌
淨土宗
慧淨法師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慧淨法師 > 編述
top

編述

尋求法門

       佛法修學,貴在解行兩門,目的皆在斷除煩惱,解脫生死輪迴之苦。

       「解」如眼,能辨方向,指示正道;若無正解,則盲修瞎練,終致誤入歧途;

       「行」如足,能向前進,通向彼岸;若無力行,則空談理解,仍在輪轉六道。

       故「解與行」如鳥之雙翼、車之兩輪,缺一不可,所謂「解行並重,解行相應」。然而解乃為了行,所謂「行由解起,行起解絕」,終歸著力於實行一途。

       這正是佛法所說「信、解、行、證」與「聞、思、修、慧」之道次第;儒家亦云:「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我於民國六十六年(1977)出家,實歲二十七,虛歲二十八。出家前約有半年期間,幾乎每日晨昏打坐念佛,並閱讀經論;出家後,則不斷尋覓一條今生能實現解脫的修行法門。此法門,非但能自度,亦可普度一切人等——士農工商、賢愚善惡、僧俗男女老幼、有修無修——皆能依法得度。我一心所求者,正是此等普被三根、利益群生的究竟之道。

       中國佛教歷來歸納為八大宗派:法性宗、法相宗、天台宗、華嚴宗、律宗、密宗、禪宗、淨土宗,簡稱「性、相、台、賢、律、密、禪、淨」八字。然八宗流傳至今,若論真正能令眾生於現生得度、解脫輪迴之苦者,唯有淨土宗。試分別論述如下。

 

(一)法性宗(三論宗)

       法性宗,又稱三論宗,因以《中觀論》《百論》《十二門論》為宗依而得名。其教義以真俗二諦為總綱,徹悟中道實相為究竟目標。

       「諦」意即真實之理。從法性之理體觀之,為真諦;從緣起之現象觀之,為俗諦。從俗諦而言,諸法宛然有相;從真諦而言,諸法畢竟空寂。故真俗二諦,亦名空有二諦。法性宗強調「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主張色空不二、真俗無礙,即是中道實相,亦名「諸法實相」,為本宗教義之核心所在。

       其修學法門以「只破不立」為特徵,徹底否定一切執著,著重從真空理體立場,揭示諸法皆虛妄不實,以破除迷執、啟發正觀,最終建立「無所得」之中道正見,實現圓融無礙之解脫宗旨。

       此宗義理深奧、玄旨難窺,雖標舉理觀之極致,然實踐殊為不易,故學人罕見。流傳數代之後,遂漸趨式微,終致傳承斷絕。

 

(二)法相宗(唯識宗)

       法相宗,又稱唯識宗,其教義可概括為「五法、三自性、八識、二無我」。主張一切唯識,離識無法,謂宇宙萬象皆由心識所變現,唯心識為真實,諸法現象如水中月、鏡中像、空中花,皆屬幻有而非實有。

       法相宗建立八識之說,以第八識阿賴耶識為輪迴之根本,統攝諸識,藏攝業種,是眾生生死流轉之主體。其修行體系提出「五重唯識觀」,由淺入深、由廣入狹、由粗入細,引導修行者逐層觀破執著,契入真實。

       惟因法相宗教義繁複、義理綿密,修行之道亦極艱深,故至唐代已漸呈式微之勢。傳數世之後,遂告衰落。由於修持門徑不易入手,影響未及其他宗派,終成邊緣學派。在中國佛教發展史中,如曇花一現,對民間信仰影響力甚微。

       雖今日仍有學者研習三論與唯識之教理,然多視之為哲學、心理、邏輯等學術探討,與佛法本旨之解脫實踐,漸行漸遠。

       近代歐陽竟無先生以一代宗師之風,創辦支那內學院,致力於復興法相唯識學,為近現代中國佛教思想研究開啟先河。然而,臨終時卻語諸弟子:「一生所學,到此都不得力」,並殷殷叮囑:「老老實實念佛」,可見即使唯識通宗之學人,終極所歸,仍在淨土法門。

 

(三)華嚴宗

       天台與華嚴兩宗,教理雖磅礡宏大、高深玄妙,但可說「解門」深奧難懂,「行門」艱辛難行。

       以華嚴宗來講,廣談法界緣起、四法界、十玄、六相、圓融三觀等義理,雖有六相十玄之所觀理體,與圓融三觀之能觀智慧,但其理幽微深遠,難得具體可行之修持法門。

       華嚴宗所揭示的法界緣起,強調一即一切、一切即一、重重無盡、圓融無礙,其思想雖極為殊勝,足以啟發深層智慧,然對於一般凡夫而言,實難於生起真實信受。即便深入經藏,對於十玄門、六相觀、乃至普賢行願的實踐內容,往往仍停留於知解層面,難以轉為身心實修。再者,其修行過程需具大根器與高度的定慧資糧,方能貫通理事圓融之旨,對現代人而言,無疑更增門檻。

 

(四)天台宗

       至於天台宗,雖以五時八教判釋一代佛法,建立三諦、三觀、十如是、一念三千、三種絕待、六即佛等精微教義,並重視止觀實修,被譽為「教觀雙美」,然其思想綱領與修行方法,皆屬難行之道。

       不談他人,僅以天台宗開宗祖師——智者大師為例。大師智慧卓絕、禪定功深,辯才無礙,剃度弟子一萬四千,隋煬帝賜號「智者」,後世尊稱為「東土小釋迦」。根據其門下第一弟子章安灌頂所撰《隋天台智者大師別傳》記載:大師臨終之時,「右脅西向而臥,專稱彌陀、般若、觀音」。並令弟子們誦《法華經》與《無量壽經》為最後聞思。當誦念《無量壽經》之時,有五位弟子見佛堂中,石佛忽然變大數倍,光明滿山;還有種種瑞相。經文誦畢,大師乃讚歎極樂世界之莊嚴與往生極樂世界之容易。

       此時,弟子智朗問了三件事:「不審何位?歿此何生?誰可宗仰?」意思是:「師父證得何等果位?師父死後往生何處?師父不在我們依靠誰?」

       就第一問,智者大師回答:「吾不領眾,必淨六根;為他損己,只是五品位耳。

       「五品位」是天台宗圓教八位(十信以前的凡夫位)中的第一位,此位雖然成就五種功德,然尚未斷除見惑。唯有斷除見惑,方證初果羅漢,永離三惡道,得在人天中繼續修行;若見惑猶在,則仍於六道中輪轉。

       連天台宗開宗祖師智者大師,尚且止於此位,可見此道之深奧難行。學佛之人,豈能不自知其艱難呢?

       就第二問,智者大師回答:「吾諸師友,侍從觀音,皆來迎我。」意思是:「我的師父(慧思禪師)以及師兄弟們,已跟隨觀音菩薩來迎接我,所以我即將往生極樂世界。」

       由是觀之,智者大師雖總一切法,持一切義,禪定功深,辯才無礙;但深知以自力脫離輪迴之困難,故仍以求生彌陀淨土為其終極歸趣。此舉不僅體現大師智慧之高遠,更為天台宗學人樹立了真實修行的榜樣。故其後天台宗諸多法師,亦皆兼念彌陀,以西方極樂為指歸。如天台宗九祖荊溪湛然大師《止觀輔行》卷六所說:「諸教所讚,多在彌陀;故以西方,而為一準。

 

(五)律宗

       就律宗而言,雖能通曉開、遮、持、犯之義,並嚴謹奉行,清淨無犯,然終究僅為戒、定、慧三學中最初之基礎,尚未進入以止觀斷惑之定慧階段,仍屬世間法、有為法,未達究竟解脫之無為境界。

       況且,真正發心精進修持之際,方知多止於外相形式。誠然,能搭衣持缽、謹守威儀,已屬難得,然亦應自問:三聚淨戒是否真能圓持?七聚毘尼有無違犯之處?

       律宗祖師弘一大師曾坦言:「就我自己而言,對於菩薩戒是有名無實,沙彌戒及比丘戒,決定未得;即以五戒而言,亦不敢說完全。只可謂為出家多分優婆塞而已,這是實話。」(《弘一大師講演錄》)

       又如蓮宗九祖蕅益大師,三讀律藏,亦終由比丘戒而退守至「但三歸」,可見戒律雖為聖道門自力修行之基礎,而連祖師大德尚自嘆難持,況乎常人?況乎鈍根凡夫?

       若把身口二業所作所言,作為標準,則天下尚有完人;

       若把心中意業所思所念,作為標準,則天下無一完人。

       若從人所見處,作為標準,則世間尚有賢人;

       若從人不見處,作為標準,則世間皆是罪人。

       百善孝為先,論心不論事,論事天下無孝子;

       萬惡淫為首,論行不論心,論心萬古無完人。

 

(六)密宗

       再說密宗,亦稱真言宗或金剛乘,其宗旨在於「三密相應,即身成佛」,即藉由身密(手印)、語密(真言)、意密(觀想)三業相應,迅速成就佛果。此一法門,表面看似捷徑,實則難行。密宗自稱「速疾圓滿之道」,強調於現生中即可成佛,然實能於一生圓滿證果者,古今罕見,幾乎鳳毛麟角。

       原因在於,密宗所依教法與修行程序極其嚴謹,非如泛泛學人所能輕涉。真實的密乘修行,須自幼入佛門,長年積累聞思修的功夫,通達顯教經論,方有資格依次接受灌頂、守護密戒,進入壇城,修行本尊觀與瑜伽法門,並須歷經閉關長期苦修,才能獲得相應之果報。若無深厚根器、堅固信願、長養福德、具格上師之攝受指導,即使形式上受了灌頂,也不過是名分而已,毫無真實意義。

       此外,密宗法門密嚴深奧,若不依法次第修學,極易錯行偏執,甚至著魔入邪。故藏密歷來皆強調「不依上師,不可修密」;而具格上師稀有難遇,真修密行之人,更屬寥寥無幾。密宗雖於西藏地區仍具影響力,然今之世風日下,修行者多流於儀式表面,真實依教奉行、閉關苦修者日益稀少,其傳承與影響亦漸呈式微之勢。

       觀密宗修行之艱難,不禁令人反思:若非宿植善根、上上根器,實難於此法中得究竟利益。故古德云:「密宗非凡器,非大智不入。」若無具足信願與忍力,莫若依易行之道,專稱彌陀佛名,乘佛願力,往生淨土,直入不退之地,更為穩當可靠。

 

(七)禪宗

       就禪宗而言,亦屬一條難行之道。其修行次第大致分為二:初階為「悟道」,即明心見性;次階為「修證」,稱性起修,以期斷惑證真。然則,若未悟道,無從起修;若未見性,修行亦屬虛妄。故首須明心見性,方能進入實證之路。

       然而,欲明心見性、大徹大悟,實為千難萬難;即便真能悟道,亦僅是開悟凡夫,非證果聖人。其煩惱依舊存在,生死業力仍未消除,尚在輪迴之中。蓋因惑業未斷,則悟歸悟,生死仍是生死;若有一絲一毫煩惱未斷,便難出離輪迴。既在輪迴之中,從迷入悟者甚少,從迷入迷者甚多。即使今生大徹大悟,來生也可能全然忘失,甚至憑今生所積福報而得人天享樂,進而放逸造業,再度沉淪。

       更何況,今日禪宗之中,真正開悟者幾已難見,無人得法,自無人能為人開示。禪門遂漸趨衰微,淪為形式。雖當今中國大陸與臺灣仍有多所禪堂,參學人數亦不少,實則多流於形式打坐者居多,真正參禪者稀,真能悟道者幾無。故無堪任指導之禪師,所遺留下者,多為禪宗的文化與儀軌之傳承而已。

       近代高僧虛雲老和尚,為禪宗之泰斗,曾於1947年春,面對朱鏡宙居士問:「老和尚座下,修持有心得者究有幾人?」虛老長嘆曰:「現在連找一個看門人都不可得,遑論其他。」語意沉痛,感人至深。

       倓虛大師亦言:「我一輩子沒見過,也沒聽說過有人真正開悟。所謂開悟,是指大徹大悟。那個時代沒有,即使有,也無從印證。所謂『隔羅望月』,隔著一層薄紗,看得不真不實。」

       台灣惟覺老和尚,一生專修專弘禪宗,於南投埔里創建「中台山」為本山,成為台灣佛教四大山頭之一。然而老和尚深知,開悟殊為不易,即使悟後起修,欲以自力斷除煩惱、超脫生死輪迴,更不可能。是故,他在生前亦特別強調「臨終助念」的重要:臨終之際,若能聽聞佛號、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即得往生彌陀淨土。

       老和尚並且親囑弟子,自己臨命終時亦須助念「南無阿彌陀佛」,以迴向往生極樂。果然,當他於2016年4月8日晚上從台大醫院被送返中台山途中,隨侍弟子就一路持續念佛。老和尚捨報之後,中台山隨即暫停對外開放,舉行二十幾天名為「報恩念佛」的法會,每日七支香,每支香約五十分鐘,以誦經念佛為主,每一支香圓滿,皆以「願生西方淨土中」為迴向。自捨報、入殮乃至荼毘,全程亦皆以念佛為核心,至誠迴向老和尚往生極樂。

       由此可見,惟覺老和尚一生專弘禪宗,然而深切體會以自力悟道、斷惑證真的困難,故於晚年尤其重視淨土法門,並囑咐弟子臨終助念,迴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顯示即便禪門大德,亦不得不承認「自力」修行在末法時代的難行,臨命終時仍須仰賴阿彌陀佛大願救度。這正顯示了禪門大德「禪歸淨土」的普遍趨向。

       然而,若從善導大師所闡揚的「純正他力淨土」觀之,則可進一步看到兩者的根本差異。善導大師明言:眾生自力修行難斷煩惱,唯有一心「信受彌陀救度,專稱彌陀佛名」,全憑佛力攝受,方能決定往生淨土,並且直入報土,不在九品之中;若以自力修功迴向往生,則在九品之內。此乃淨土宗的核心精神——「本願稱名,凡夫入報」。惟覺老和尚雖重視念佛,但仍以禪宗為本,於修行方法上偏向「自力」,只是在臨終之際,回歸彌陀本願救度,作為最後的依靠。而善導大師則一開始即徹底放下自力,專依佛力,於平生之時即有往生決定、必生報土的安心,不等待臨終才臨時抱佛腳。

       由此觀之,禪宗行者即便修證高深,最終仍須歸趣淨土;而善導大師所開顯的純正他力淨土,則更直截了當,揭示了眾生在生死海中唯一真實可靠的解脫之道。

       禪宗之修行,對上根利器尚屬艱險難證;至於中下根性之廣大群眾,則更無福消受。他們無時間、無條件深入佛理、靜坐參禪,遑論見性成佛。對此類人而言,若欲離苦得樂、出離輪迴,則唯有淨土宗為其真正的心靈歸宿與安身立命之所依。

       佛法東傳二千年,罕有人證阿羅漢

       綜合而言,佛教聖道門諸宗諸派,其教理無不深奧玄微,其行門亦皆艱難險峻。自佛教二千餘年前自天竺傳入中土以來,能真實證得阿羅漢果者,寥若晨星;即使初果須陀洹,亦少有人證。

       明末蓮池大師曾言:「震旦當時(宋、明)無一須陀洹人。」

       被譽為「近代佛學復興之父」的楊仁山居士亦曾明言:「震旦國中,凡夫而現證四果者,未之前聞也。自西竺來者,除迦葉摩騰外,餘僅三果耳。應化菩薩,往往有之,不在此例。」(《評阿彌陀經衷論》)

       若佛法之修持,僅止於深入經藏、嚴守戒律、精勤禪定、斷惑證真,則尋常凡夫、世間百姓,實難入門。何況現今時代,生活緊湊,世務繁忙,眾生多處於疲憊焦慮之境,又有幾人能抽身靜坐、閉關苦修?更遑論潛心研讀深奧教理、斷除煩惱業障?

       若佛法只為上根利智、得道高僧所專享,則芸芸眾生豈非永無解脫之望?若凡夫無法修行,則當長沈輪迴,永墮苦海!然佛之慈悲,本為普度一切有情,豈有棄下根、偏救上智之理?

       今值五濁惡世、末法時期,正是眾生業重福輕、最需救度之時。若佛法沒有殊勝易行、契機契理的解脫法門,則眾生何以得見光明?又從何而得希望?

 

(八)淨土宗
 

       (1)淨土宗:是彌陀救度的法門

       所謂淨土宗,特指唐代善導大師所傳之法脈,唯有此一法脈的淨土宗,方為原汁原味、純正無雜的淨土宗。

       淨土宗在整個佛教體系中,是屬於彌陀慈悲、平等、無條件救度的法門。無論何人,只要信佛念佛,便能蒙佛救度。這是一個「他力」、「易行」的法門。若是自己依戒定慧,斷貪瞋癡,脫離輪迴,則不是淨土門他力易行的法門,而是聖道門自力難行的法門。

       因此淨土宗是不論根器高低的宗派,任何眾生,只要信受彌陀救度,專念彌陀佛名,皆能蒙佛救度,脫離六道輪迴之苦,往生極樂世界,最終證得佛果。

       佛教之根本精神,即是「大慈大悲,救苦救難,拔苦與樂」,亦即是超越分別、純淨平等的大悲之愛。佛教若無「大慈大悲」,不能「救苦救難,拔苦與樂」,便非佛教。在佛教八萬四千法門之中,能圓滿實現「拔除輪迴之苦,獲得成佛之樂」的法門,唯有「淨土宗」。
 

       (2)淨土宗:是易行道,也是殊勝之道

       龍樹菩薩於《易行品》(取意):

       淨土法門為易行道,如同水道乘船,安樂,且速證佛果;
       其餘法門為難行道,猶如陸道步行,艱苦,且證果不定。

       曇鸞大師則讚歎淨土宗為「上衍之極致,不退之風航」。

       彌陀救度十方眾生,絕對平等,無有差別。因此,聖人往生,速成正覺;凡夫往生,亦證佛果。以同一念佛、同乘佛願故。如曇鸞大師說:

       凡是生彼淨土,及彼菩薩人天所起諸行,皆緣阿彌陀如來本願力故。

       善導大師也說:

       一切善惡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彌陀佛大願業力為增上緣也。

       以淨土宗方法極易,只要念佛;證果極高,直入補處。是故,釋尊於二百多部經中,一再稱揚彌陀與極樂之勝事。因此,善導大師讚歎說:

       自餘眾行,雖名是善,若比念佛者,全非比較也。
       是故諸經中,處處廣讚念佛功能。

       又說:

       念念相續,畢命為期者,十即十生,百即百生。

       只要一輩子「專稱彌陀佛名」,十個人念佛,十個人必生極樂;百個人念佛,百個人必生淨土。不論何人,只要「專稱彌陀佛名」,都「必生彌陀淨土」。

       故淨土宗念佛法門,是易行道,也是殊勝之道。
 

       (3)淨土宗:以彌陀名號為密碼的救度法門

       阿彌陀佛將自己無量無邊不可思議的功德融入其名號中,「南無阿彌陀佛」六字洪名是脫離輪迴通往極樂世界的密碼,專稱彌陀佛名即具足彌陀本願功德。繁忙的現代任何人,隨時隨地都可以念這密碼,都必定往生極樂世界,往生極樂世界都必定成佛。

       救度末法眾生的鑰匙,就藏在這簡單的念佛之中。放下一切繁瑣、高深、艱難的自力修行法門,不顧貪瞋,不慮妄念,更不問智慧深淺、功夫高下、功德大小、罪福多少、時節久近,只要「信受彌陀救度,專稱彌陀佛名」,現生就能在念念之中,消滅無量億劫生死重罪,獲得無量無邊不可思議功德。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自會前來接引,往生極樂世界,永超生死,不再輪迴,與佛同證無量光壽。
 

       (4)淨土宗:最適合現代凡夫的究竟法門

       淨土宗教理淺顯,信仰單純,念佛簡易,無論男女老少、貴賤貧富、善惡賢愚,皆可行持,無有障礙。

       淨土宗的修行方式,不需深入經藏,博學繁雜深奧的教理;不需參禪悟道,明心見性;不需勤修苦行,止觀雙運;不需入深禪定,開發智慧;也無須誦經、拜懺、持咒,或做大量布施以累積功德。對於文化程度不高,乃至目不識丁,無力修學種種自力法門、亦無能力廣行布施的平凡人而言,淨土宗是一條極其適合的解脫之道。

       只要稱念佛名,不論出聲念、金剛念或默念,皆為正行。無論身處何時何地,閒忙鬧靜皆可實踐;不求特定環境條件,不拘形式儀軌,只要念佛,皆無禁忌,亦無障礙。此一法門,使修行者無須憂慮自身根器、環境、能力等限制,不因不能共修、誦經、修定、布施而心生退轉,真正做到了普及平等、一切皆攝。

       因此,淨土宗最契合現代人繁忙緊張、身心壓力巨大的生活狀態,尤其適合「末法時期」業障深重的凡夫根機。於五濁惡世之中,三學六度難行難證,文化程度低下的下層大眾,尤其是根機劣弱、宿障深重之人,唯有稱名念佛的淨土法門,方為契機得度之道。正如所言:「藥無貴賤,對症者良;法無高下,應機者妙。」在此末法時代,若不依淨土宗,沒有即生解脫的希望。

       淨土宗為我們這些平凡眾生帶來了無比的希望,為無數顆驚懼不安的心靈注入安寧與平靜。現代人不僅工作壓力沉重,回到家後又被電子裝置綁架,導致心思雜亂、煩惱叢生。即使現代科技進步、生活便利,但人心的迷茫與痛苦,並不比古人少。念佛,不僅能改善現世人生,更能照亮未來的生命歸宿,使人們在茫茫生死苦海中,找到究竟安樂的方向。一句佛號,翻轉命運;彌陀之光,照向了普羅大眾;拯救末法眾生,無所遺漏。

       對於廣大的普羅大眾而言,這句「南無阿彌陀佛」,無疑是一劑救命的心靈良藥,猶如無明長夜中的一盞不滅明燈,在絕望之中燃起希望之火,帶來安慰與力量,指引眾生走出輪迴苦海。佛法,不再是上根利器、得道高僧的專利,而是成為苦難凡夫的普遍依靠,人人皆可入手、人人皆得救度。

       佛教八萬四千法門,除淨土宗之外,皆屬自力修行之難行道,無論哪一法門,莫不需歷經多生多劫、艱辛苦行,方有可能成就而證果。唯獨淨土宗,只要念佛,即可滅除八十億劫生死重罪;臨命終時,必蒙阿彌陀佛慈悲接引,往生極樂,速證佛果,實為易行之極。所需極少,所獲無窮,正是最契當今時代,最應凡夫根機的解脫妙法。

       在各宗各派之中,能實際派上用場,不需要過人稟賦,不需要明師、機緣和充足的福慧資糧就能應用的,唯有易行道的淨土宗。因為淺顯易行,這是人人可行的平等教法。

       世間失敗的人,可以在佛法中找到希望和慰藉;但在佛法中失敗的人,唯有淨土宗才能給予最後的希望和依靠。

       此乃阿彌陀佛本願大悲所致,以最簡單的法門,救度最無力的眾生,使每一個人都能往生彼國,出離輪迴,究竟成佛,真是阿彌陀佛不可思議的大慈悲、大願力所成就的無上法門。
 

       (5)淨土宗:易行、殊勝、安樂、普及的成佛大道

       淨土宗可謂是佛教中最「易行、殊勝、安樂」的法門。此法門以念佛一行為核心,不僅給入門者提供了徹底解除生死焦慮的保證,也完全契合末法時代眾生的宗教需求與修行條件。因此,自古以來,便在大乘佛教圈廣受信仰與實行,成為中國、日本、韓國等地最為普及的佛教宗派。正如民諺所說:「家家彌陀佛,戶戶觀世音」,可見其深入民間,信仰廣布。

       韓國小學的佛教教科書中有這樣一段文字:「學佛的目的是什麼?是成佛。那成佛是不是很難呢?也不一定。根據古代高僧元曉法師的著作,成佛也可以很容易,只要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就可以成佛。」這段話充分顯示,正因念佛之法簡易,故成佛也容易;所謂「念佛成佛」,正是阿彌陀佛本願所成就的莊嚴果實。

       在整個佛法浩瀚的體系中,唯有淨土宗最為簡單平實,三根普被、利鈍全收。無論老幼貧富、智愚善惡,上中下根,無不普攝。上自等覺大菩薩如文殊、普賢,亦需仰仗念佛而入極樂;下至罪業深重、五逆十惡之凡夫,只要信願稱名,亦能乘佛願力,即生出離輪迴之苦,往生成佛。

       在所有佛教宗派中,淨土宗最具「平民化」特質。因其根本教理所彰顯的阿彌陀佛「慈悲」與「平等」的救度,淺顯易懂,容易使人信受。無論眾生根機如何,只要信願稱名,皆得往生,無一遺漏。此一普攝萬機的法門,悉由阿彌陀佛本願之「慈悲無條件」「平等無分別」所成就。正因其教義平易近人,遂得以廣泛普及於社會各階層,成為真正的通俗佛法、平民佛教,體現出阿彌陀佛「普度十方眾生」的大悲本懷。

       「南無阿彌陀佛」,是阿彌陀佛將無量光明與無量壽命、一切功德願行,融攝於六字名號之中的「萬德洪名」。這句佛號不僅具有無上功德,更是人生各種境遇中的依靠與祝福:在危難時,它是心靈的呼喚;在喜悅時,它是感恩的讚詞;在人際中,它是彼此的招呼語。不清淨之境,念佛能令其清淨;不吉祥之地,念佛能轉為吉祥;面對災難,念佛能化險為夷;福薄慧淺,念佛能增長福慧。

       念佛,是心中的明燈,家庭的福蔭。人人念佛,家家平安,社會祥和。

       淨土宗所倡導的稱名念佛,是最簡單、最穩妥、最直接、最圓頓的修行法門。念佛成佛,法爾如是。

       淨土宗不僅是一條救度末法眾生的「解脫之道」,更是一條人人可行、今生成辦的「成佛之道」。
 

       (6)念佛感應與往生證據

       眾生或許誤入歧途,或者自甘墮落、造作諸惡業,後生必墮地獄受無量苦。即使臨終之時已見地獄猛火現前,若能蒙善知識勸導,至心念佛,縱下至十念乃至一念而斷氣,亦能滅除重罪,蒙佛接引。

       若確信淨土宗的教理,確信有彌陀慈悲、平等、無條件的救度,則死亡不是絕望、悲慘、恐懼,而是離開輪迴,往生極樂,成就佛道。這反而成為一件慶幸、喜樂之事,如囚出獄,如子歸家,如貧獲寶,如賤得貴。

       自古以來,大量實例證明:淨土宗的蓮友有不少因念佛而治癒癌症或減輕癌症,以及其他重病的事例。而臨終時大多安詳,有的人預知死期,從容告別親友,沐浴禮佛之後安詳往生。

       念佛往生彌陀淨土的證據,如前面所說,有預知時至,屆期合掌念佛,安詳往生;或臨終者自言夢見、親見彌陀聖眾前來接引;或有親屬、蓮友親見佛菩薩現身;有面色紅潤,身體柔軟,頂門尚溫,或聽到天樂,聞到妙香,見光見花,現種種不可思議之瑞相。
 

       (7)念佛解決「生」與「死」的問題

       佛學就是生死學,佛教之淨土宗既解決生的問題,同時也解決死的問題。

       只要念佛,現生彌陀佛光就會護佑我們,業消慧朗,障盡福崇,解救災厄危急,即是排除我們「生」的苦難問題。

       只要念佛,臨終彌陀蓮花就會接引我們,脫離輪迴,往生極樂,成佛廣度眾生,更是解決我們「死」的歸宿問題。

       信佛念佛,不但今生無憂無慮,來生更能徹底離苦,往生極樂成佛,廣度十方眾生。信佛念佛,阿彌陀佛令我們走上平安、喜樂、幸福之道,此誠今生安穩、來世成佛,兩世圓滿、兩世成功之大道。
 

       (8)現代佛教的困境與淨土法門的誤區

       佛陀出世的根本目的,是要指出眾生在生死輪迴中受苦的真相,教導眾生如何解脫三界六道之苦。佛教的根本精神,是「出離」與「解脫」,每個人都有佛性,每個人都應該、也能夠成佛。因此,學佛的根本,不在於追求哲學、文化、藝術層面的提升,而在於實際的生死解脫。如果離開了這個核心目標,即使學習佛法,也只是增長世間福報與智慧,屬於「世間法」「有為法」「有漏法」,仍舊在六道輪迴之中。

       然而,今日臺灣佛教雖表面興盛,真正能直指生死、契入解脫的法門卻少之又少。綜觀當代,除淨土宗外,幾乎沒有其他能廣泛適應普遍根機、真正達到解脫的法門。尤以善導大師為核心的純正淨土宗法脈,自北宋以後在中國幾近失傳,反而在日本代代相承、流傳至今。因此,自宋明以來,中國修學淨土者多不知此正統法脈,遂無從辨別「隋唐淨土」與「宋明淨土」的根本差異。

       「隋唐淨土」為純正的他力救度法門,徹底依憑阿彌陀佛本願,信行專一;而「宋明淨土」則往往摻雜各宗自力修行觀念,導致法義混亂,失卻本來風貌。更有甚者,未曾認識「聖道門與淨土門」的根本分判,不辨自力與他力、難行與易行之別,致使本應簡單易行的念佛法門,被誤作艱難繁複的修行,令無數念佛人信心不足,對往生缺乏把握,心中常懷憂疑。
 

       (9)我為何選擇淨土宗

       我出生於民國三十九年(1950),民國六十六年(1977)出家,至今已經四十八年。出家前約有半年,幾乎每日晨昏打坐念佛,並閱讀經論;出家後,更不斷尋覓一條能於今生實現解脫的修行法門。此法門,不僅能自度,還能普度士農工商、賢愚善惡、僧俗男女老幼,一切人等皆能依法得度。我一心所求者,正是此等普被三根、利益群生的究竟之道。多年深入探究後,我深切體會:唯有「淨土法門」最契合現代眾生的根機,是人人可行、人人皆可解脫六道輪迴的法門。

       然而,當時臺灣流傳的,多為宋明以來融合諸宗的「一般淨土法門」,並非善導大師所弘揚的純正教法。善導法脈在中國早已失傳,相關教理與著作在臺灣幾乎無跡可尋。出人意表的是,這條正統法脈卻在日本代代相承,著作汗牛充棟,至今仍廣為弘傳。

       當我得知此事,內心震動不已,遂立下決心,要親赴日本探尋這條千年失傳的正統法脈。當時我心志非常堅定,深信「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唯有親自深入其源,方能徹底理解這門教法的真實義,進而弘揚於世,使更多人得以安心念佛,決定往生。
 

       (10)初識善導大師法脈

       約在民國七十五、七十六年(1986、1987)期間,我偶然讀到幾本介紹日本法然上人淨土教理的書籍,其中多次提及善導大師及其著作,令我眼睛為之一亮,驚喜地發現,竟有如此契合淨土宗核心教義的思想。當時內心深受震撼,直覺善導大師的教理,才是真正能令眾生今生安穩往生極樂的依據與指南。
 

       (11)「稱念必生」的驚歎與省思

       其中,善導大師以四十八字總攝第十八願與成就文的法語,尤使我印象深刻:

       若我成佛,十方眾生,稱我名號,下至十聲,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彼佛今現,在世成佛,當知本誓,重願不虛,眾生稱念,必得往生。

       這段法語的最後結論:「眾生稱念,必得往生」八字,震撼人心。我與幾位道友反覆研討這段法語的深義:「眾生」涵蓋極廣,無論聖凡、智愚、善惡、男女老幼、僧俗二眾,乃至三惡道中受苦的眾生,無一不在其內。如此千差萬別的眾生,顯然不可能都具足戒定慧或修行功夫,但只要「稱念」彌陀佛名,皆「必得往生」——此等教義,實在不可思議!

       這段法語使我一方面驚訝,幾難置信,一方面又生起無限歡喜與希望:若此是真實的教義,則不僅我自己解脫有望,親屬朋友、大眾群黎,乃至地獄、餓鬼、畜生等苦難眾生,也皆能蒙佛救度,往生極樂。如此簡單、平等、廣大的教法,真是前所未聞。若其為真,則正是當今世間最迫切的救度之道,也是唯一的解脫希望。  
 

       (12)決志赴日求學善導法脈

       然而,我不禁反思:為何在寺院學習期間,從未聽聞善導教法?為何歷經各地道場諸多法會與佛七,竟無人講述?又為何市面上的淨土書籍,幾乎不見善導法語?如今才驚覺,這條正統法脈不但存在,且在日本已弘傳千年,著作宏富,歷久不衰。

       我深知,自己對善導法脈的理解尚屬初淺,而此法又攸關生死解脫,絕不可輕忽。必須追根究柢,清楚明白地了解其真實性與傳承脈絡。因此,我發下堅定的願心,無論如何,一定要親赴日本京都求學參訪,以深入研習善導教法。此即我當年赴日求學、廣參知識的初衷與動機。正因有此動機,再加上阿彌陀佛不可思議的安排,才有今日純正淨土法門的再度呈現;亦可謂淨土宗的回歸與復興。

 

分享到
中華淨土宗協會
淨土宗文教基金會

110049台北市信義路五段150巷22弄41號
電話:02-8789-4818
傳真:02-8780-7050
E-mail:amt@plb.tw

捐 款 護 持

信用卡定期定額護持

本會推薦使用
前往

信用卡單筆護持

單次隨喜護持
前往

四大超商繳費護持

多元化的護持
前往

其他方式隨喜護持

匯款護持方式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