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宗法語

  1. 淨土宗精要法語解(十一)
  2. 淨土宗精要法語解(十)
  3. 淨土宗精要法語解(九)
  4. 淨土宗精要法語解(八)
  5. 淨土宗精要法語解(七)
  6. 淨土宗精要法語解(六)
  7. 淨土宗精要法語解(五)
  8. 淨土宗精要法語解(四)
  9. 淨土宗精要法語解(三)
  10. 淨土宗精要法語解(二)
  11. 淨土宗精要法語解(一)
  12. 淨土詞十二首
  13. 千字文
  14. 弟子規
  15. 三字經
  16. 人生甘露
  17. 朱子家訓
  18. 朱子治家格言
  19. 昔時賢文 (增廣)
  20. 《人生必讀》
  21. 勸孝詩
  22. 孝 經
  23. 十來偈
  24. 謙德法語
  25. 文昌帝君陰騭文
  26. 太上感應篇
  27. 寒山拾得問對
  28. 百丈大智禪師叢林要則
  29. 「寶王三昧論」節錄
  30. 羅狀元十嘆無常歌
  31. 羅狀元醒世詩
  32. 憨山大師醒世歌
  33. 懷淨土詩
  34. 齋堂聯語
  35. 死的恐怖
  36. 人生之實相
  37. 人生像什麼
  38. 無常法語
  39. 益世格言
  40. 益世詩偈
  41. 益世聯語
  42. 佛法法語
  43. 佛法偈語
  44. 佛法聯語
  45. 淨土法語
  46. 淨土偈語
  47. 淨土聯語
  48. 念佛感應錄按語
  49. 法照大師偈語
  50. 善導大師法語
  51. 善導大師偈語
淨土宗
淨土文庫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淨土文庫 > 淨土宗法語
top

淨土宗法語

淨土宗精要法語解(八)

《觀經》(一)

【簡介】

  《觀經》,淨土宗正依三部經的第二部,釋迦牟尼佛應韋提希夫人所請而講定善,又自開散善,普勸眾生欣慕淨土、迴向往生;雖廣開定散二善,但於流通分只付囑念佛一法,勸歸彌陀弘願一向專稱。善導大師著《觀經四帖疏》註解此經,闡釋「念佛往生」的三經一致之旨,並由此創立淨土宗。

《觀經》1稱名除五逆罪

  下品下生者,或有眾生,作不善業,五逆十惡[1],具諸不善。如此愚人,以惡業故,應墮惡道,經歷多劫,受苦無窮。如此愚人,臨命終時[2],遇善知識,種種安慰,為說妙法,教令念佛。彼人苦逼,不遑[3]念佛。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彼佛者,應稱無量壽佛。」如是至心[4],令聲不絕,具足十念,稱「南無[5]阿彌陀佛」。稱佛名故,於念念中,除八十億劫[6]生死之罪。命終之時,見金蓮華,猶如日輪,住其人前;如一念頃,即得往生極樂世界。

【譯文】

  下品下生是極惡凡夫的往生。之所以稱為極惡凡夫,因為他一生造惡,像五逆十惡這樣的極重之惡,以及其他一切大大小小的惡業,無不造遍。像這樣的愚人,既然造下如此重的惡業,本來必定應該墮落地獄,累生累劫遭受無窮無盡的痛苦。可是,由於他在臨命終時,恰巧遇到佛法善知識,以種種方法善巧安慰引導,為他講說阿彌陀佛名號救度的功德,教他心中存念佛德。然而此人被臨終眾苦所逼,無法靜心繫念。善友見狀,轉而告訴他:「你如果過於痛苦,無法靜心存念,只管隨口呼喊阿彌陀佛就好。」此人聞言,一心求救,聲聲相續,「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圓滿十聲。因為稱念佛名的緣故,聲聲當下,滅除八十億劫生死輪迴之罪。命終之時,看到一朵金色蓮花,光華燦爛,猶如太陽,停在他的面前。此人於一念間,即乘此寶蓮往生極樂世界。

【註釋】

  [1]十惡:殺生、偷盜、邪淫、妄語、綺語(雜穢語)、惡口(粗惡語)、兩舌(挑撥語)、貪慾、瞋恚(憤怒怨恨)、愚癡(不明事理)。十惡之罪,令眾生墮三惡道。

  [2]臨命終時:臨終遇法,意同「朝聞夕死」,形容法緣淺薄,聞法後無暇思維,並非設臨終清醒為往生條件。瀕死迷悶之人,也有可能神識不昧,經善知識助念得往生。

  [3]不遑:來不及,沒有時間;心緊迫,失從容。「遑」,閒暇。

  [4]至心:至誠懇切。

  [5]南無:梵語namo的音譯,又作「那謨、那模、納莫、南摩」等,歸順從命,歸順如來教命;歸付身命,身命歸付如來。「南無」,可譯為:歸命、歸趣、歸禮、歸依、歸敬、恭敬、敬禮、禮拜、禮敬、救我、度我。

  [6]八十億劫:依罪業而流轉生死的劫數。

【補充教證】

  法照大師《五會念佛誦經觀行儀》:「十惡五逆至愚人,永劫沉淪在六塵;一念稱得彌陀號,至彼還同法性身。」(不捨逆惡,念佛大利)

【討論】

  問:有人說,「我罪障重,念佛心不淨,修行時間短,怕不能往生」,是這樣嗎?

  答:比之下下品人,罪障重,不至於「五逆十惡,具諸不善」;心不淨,不至於「不遑念佛」;修行時間短,不至於臨終遇法。他能往生,沒有人不能往生。

  問:有人說,「下下品之人之所以往生,是因為宿善深厚。比如提婆達多,雖犯五逆,本地是深位菩薩」,是這樣嗎?

  答:下品下生人若解釋為菩薩,不是凡夫,則眾生得救無望。此是善導大師「楷定古今」的重要方面。《觀經疏‧玄義分》以很大篇幅破斥諸師「九品非凡夫」之說,力倡「凡夫入報」,大意:菩薩神通自在,悲化十方,不染生死,「更憂何事,乃藉韋提請求生也?」所言九品,皆是地地道道的凡夫,「但此《觀經》,佛為凡說,不干聖也」。

  問:有人說,「經中說『如是至心』,『至心』就是用心真誠到極處,自性現前,所謂明心見性」,是這樣嗎?

  答:下品下生的實際狀況是「不遑念佛」「苦逼失念」,如果將淨土教作聖道解,一則不符合實情,二則有違阿彌陀佛大悲救苦的度生本懷,增設條件,眾生望而興嘆,往生之門堵塞。

  問:有人說,「下品下生是五逆罪人,我們不能自甘下品,應力爭上品上生」,是這樣嗎?

  答:見賢思齊之心應當隨喜,若為自勵勤稱佛名,也是可取。如果為了提升品位轉而廣修雜行,恐失往生,對名號退失信心故;又,厭嫌凡夫現狀,攀緣淨境而不能得,導致內心不安。對於往生結果,不宜過高期望、過多思慮。

  蕅益大師《靈峰宗論》:「只圖下品蓮生,便是終身定局。豈敢大言欺世,致使法門受辱。」「獨有阿彌陀佛藏污納垢,金手接向下品蓮花安置。」

  自視為下品根機,才能生起急迫求救之心,全憑彌陀救度。猶如病人,自知病重將死,才能渴望醫生診治。

  其實,用佛法的鏡子自照,我們正是下下品人。《華嚴經‧普賢行願品》:「菩薩自念,我於過去無始劫中,由貪瞋癡,發身口意,作諸惡業,無量無邊,若此惡業有體相者,盡虛空界不能容受。」

  問:《無量壽經》言「唯除五逆、誹謗正法」,《觀經》五逆罪人念佛得生,是否矛盾?

  答:不矛盾。五逆、謗法罪業極重,眾生未造之時誡止,不可因為有阿彌陀佛的慈悲而放縱為惡,因此警告若造不救,此為抑止門;此前已造五逆謗法,若能回心,阿彌陀佛還要慈悲攝取,此為攝取門。

  問:五逆十惡的極罪眾生,釋迦牟尼佛為何稱其為「愚人」而非「惡人」?

  答:佛憐憫其不知因果,不知自身具足佛性,造惡受苦。世人善惡分明,自謂剛正,稱其為「惡人」,帶有憤恨情緒,以為不可原諒;佛稱其為「愚人」,為他分析原因,予以包容、體諒、救度。

  問:平時念佛,念六字還是四字?

  答:宜念六字。《觀經》言「如是至心,具足十念,稱南無阿彌陀佛」。經土三經具體講到如何念佛,唯是六字。

  但若四字稱念多年,不習慣六字,那也無妨。病苦之人,若稱六字困難,也可改稱四字。臨終前氣息短促,四字也跟不上,可隨念一個「佛」字,無礙往生。

  問:「汝若不能念彼佛者,應稱無量壽佛」,轉「念」為「稱」有何原因和意義?

  答:口稱容易,心念不易。口稱而得救,顯易行之極致,明「乃至十念」真實義,也由此確定了淨土宗往生正行,《觀經疏》說口稱佛名為「正定之業」。

  教人念佛時,也以口稱念佛為易。「南無阿彌陀佛,你跟我念」,對方依樣隨學即可,這很容易;「你心裡憶念」,對方不知道從何念起。

《觀經》2聞名除破戒罪

  下品中生者,或有眾生,毀犯五戒、八戒及具足戒;如此愚人,偷僧祇物[1],盜現前僧物[2],不淨說法[3],無有慚愧,以諸惡業而自莊嚴。如此罪人,以惡業故,應墮地獄。命欲終時,地獄眾火一時俱至。遇善知識,以大慈悲,即為讚說阿彌陀佛十力[4]威德,廣讚彼佛光明神力,亦讚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5]。此人聞已,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地獄猛火化為清涼風,吹諸天華。華上皆有化佛菩薩,迎接此人。如一念頃,即得往生。

【譯文】

  下品中生是破戒凡夫的往生。如破五戒、八戒、具足戒;偷竊僧家不動產及一切臨時用度物資;口說佛法,心術不正,為求名利,損佛自肥,而毫無慚愧(內住惡心,外現惡儀,惡聲遠布,人見人憎)。像這樣的愚惡之人,衡量其所造惡業,本來應該墮落地獄,以致臨命終時,惡業相現,地獄眾火一時紛聚,焚燒其心。這個時候,恰巧遇到佛法善知識,以大悲心為他講說阿彌陀佛的救度法門,解說阿彌陀佛救度眾生之十力威德,詳細說明阿彌陀佛光明名號不可思議救度之力,又稱讚佛的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五種功德之偉大。此人聽完,當下滅除八十億劫輪迴生死之罪。地獄猛火化為清涼之風,伴隨著天花飄落,一一花上都有化佛菩薩,前來迎接,此人一念之間,即得往生極樂世界。

【註釋】

  [1]偷僧祇物:偷盜僧眾共有之物,即寺院的公共財產。

  [2]盜現前僧物:偷盜現前分施僧眾之物。

  [3]不淨說法:或說邪法,或以邪心說正法。《優婆塞戒經》:「不清淨者復有五事:一者為利故說,二者為報故說,三者為勝他說,四者為世報說,五者疑說。」《佛藏經》:「不淨說法者,有五過失:一者自言盡知佛法,二者說佛經時出諸經中相違過失,三者於諸法中心疑不信,四者自以所知非他經法,五者以利養故為人說法。」

  [4]十力:如來所具有的十種力用:1知覺處非處智力(能知一切事物的道理和非道理);2知三世業報智力(能知一切眾生三世因果業報);3知諸禪解脫三昧智力(能知各種禪定及解脫三昧等);4知諸根勝劣智力(能知眾生根性的勝劣與得果大小);5知種種解智力(能普知眾生種種知解不同);6知種種界智力(能普知眾生種種境界不同);7知一切至所道智力(能知一切眾生行道因果);8知天眼無礙智力(能以天眼見眾生生死及善惡業緣而無障礙);9知宿命無漏智力(知眾生宿命及知無漏涅槃);10知永斷習氣智力(於一切妄惑餘習,永斷不生,能如實知之)。(見於《大智度論》《俱捨論》。)

  [5]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五分法身。佛以五種功德法成就佛身:1戒法身(三業遠離一切過失);2定法身(真心寂滅,離一切妄念);3慧法身(真智圓明,觀達法性);4解脫法身(身心解脫一切繫縛);5解脫知見法身(了知自己實已解脫)。

【討論】

  問:有人說,「破戒也得往生,這樣提倡,是否會造成鬆弛戒律?」

  答:佛經實語,應當諦信。往生是因聞名願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不因持戒,更不因破戒。破戒眾生也不遺棄,正顯阿彌陀佛的慈悲與智慧。「反正破戒也能得救,何必費力持戒?」這是誤解佛的慈悲。已經破戒之人,佛特加憐憫,但能迴心向佛,佛皆救度。「像我這樣的破戒之人,佛也不棄,唯有勤心奉法,仰謝佛恩」,這是真具信心。若是放逸無慚,猶如聽說有接骨神醫,自殘雙腿以求醫,這樣只能自己受苦。

分享到
中華淨土宗協會
淨土宗文教基金會

11049台北市信義路五段150巷22弄41號
電話:02-8789-4818
傳真:02-8780-7050
E-mail:amt@plb.tw

捐 款 護 持

信用卡定期定額護持

本會推薦使用
前往

信用卡單筆護持

單次隨喜護持
前往

四大超商繳費護持

多元化的護持
前往

其他方式隨喜護持

匯款護持方式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