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經》(四)
《觀經》7光明遍照唯攝念佛
一一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眾生攝取[1]不捨。
【譯文】
無量壽佛有八萬四千微妙之相;一一相中,又有八萬四千隨形好;一一隨形好中,又有八萬四千光明;一一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催熟眾生善根,令其信佛念佛,)眾生一旦念佛,佛光即時攝取,日夜不棄不捨。(現生護念平安,臨終迎歸淨土。)
【註釋】
[1]攝取:救度。現生隨形保護,臨終迎接往生。
【補充教證】
《觀經》:「無量壽佛,有八萬四千相;一一相中,各有八萬四千隨形好;一一好中,復有八萬四千光明;一一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眾生攝取不捨。」(光攝念佛)
《無量壽經》:「眾寶蓮華,周滿世界。一一寶華,百千億葉。其華光明,無量種色,青色青光,白色白光,玄黃朱紫,光色赫然,煒燁煥爛,明曜日月。一一華中,出三十六百千億光;一一光中,出三十六百千億佛,身色紫金,相好殊特;一一諸佛,又放百千光明,普為十方說微妙法。如是諸佛,各各安立無量眾生於佛正道。」(華光出佛)
【討論】
問:阿彌陀佛光明遍照十方,為何只攝取念佛眾生?
答:念佛眾生遵守「稱我名號,必令往生」的誓約,所謂「順彼佛願」,不雜餘心餘行,與佛心親近、相應,彼此相憶,不相捨離。其他修行,心有旁騖,不能與佛光對接,雖可迴向,終顯疏雜。阿彌陀佛的光明,有身光(色光),有心光。身光是「遍照光明」,遍照十方世界,調熟一切眾生;心光是「攝取光明」,攝取念佛行人,接引往生。善導大師《觀念法門》:「但有專念阿彌陀佛眾生,彼佛心光常照是人,攝護不捨;總不論照攝餘雜業行者。」不念佛之人,心與阿彌陀佛「名號度眾生」的誓願不相順,只受身光調熟,不受心光攝取。
《觀經》8救度無條件
佛心者,大慈悲是,以無緣慈[1],攝諸眾生。
【譯文】
佛心即是大慈大悲心,以平等、無分別、無條件的大慈悲,救度一切眾生。
【註釋】
[1]無緣慈:三種慈悲之一,究竟證得諸法實相,斷盡無明,心無所緣,卻使一切眾生自然獲得拔苦與樂之益,雖度眾生而無眾生相可得;唯佛才有這種慈悲。(三種慈悲:眾生緣慈、法緣慈、無緣慈。眾生緣慈,見眾生受苦而起慈悲心,進而視十方眾生皆宿世父母兄弟,常思拔苦與樂;是凡夫所能起的慈悲。法緣慈,不見父母妻子親屬,見一切法皆從因緣生,起平等慈悲,憐憫有情眾生不知諸法緣起性空,終日奔忙,起惑造業,因此隨順眾生,拔苦與樂;是已斷煩惱的三乘聖人所起的慈悲。)
【討論】
問:有人說,「不可以講無條件的救度,不然眾生借此放縱為惡怎麼辦?」
答:佛語教誡,但講無妨。若因「慈悲多禍害」為由對阿彌陀佛的無緣大慈避而不談,眾生就不能如實瞭解阿彌陀佛,難以生起信心,得不到往生利益。聞說阿彌陀佛的無緣大慈,被阿彌陀佛的慈悲感動,自然會謹慎三業,努力勤行,常懷慚愧,仰謝佛恩。
《觀經》9三聖常來
無量壽佛化身無數,與觀世音及大勢至,常來至此行人之所。
【譯文】
無量壽佛化身無數,與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常來到念佛人身邊(,保護他)。
【討論】
問:娑婆眾生原本「獨生獨死,獨去獨來」,一千四佛所放捨,現在卻能彌陀住頂、諸佛證誠、菩薩擁護,是何緣由?
答:1名體不二故,名號即本尊,阿彌陀佛應聲而來。2願力成就故,諸佛菩薩應願來護。3三界隨緣易推故,念佛道心需要守護。4人中稀有人故,佛聖視如珍寶。
問:三聖常來這段文是《觀經》第十二觀「普觀」觀成的果益,口稱六字名號也有此勝益嗎?
答:有。念佛全攝佛功德成自功德,果益遠勝觀佛。
《觀經》10具三心者必生彼國
若有眾生,願生彼國者,發三種心,即便往生。何等為三?一者至誠心[1],二者深心[2],三者迴向發願心[3]。具三心者,必生彼國。
【譯文】
如果有人願往生極樂國土,發三種心,就能往生。哪三種心?一是真實心,二是深信心,三是迴向發願心。具備這三心,必能往生阿彌陀佛極樂淨土。
【註釋】
[1]至誠心:真實心。真心厭穢欣淨。
[2]深心:深信佛語,深信自力無法出離生死,唯有乘佛願力往生淨土。
[3]迴向發願心:善導大師《觀經疏》:「決定真實心中迴向願,作得生想。」
【討論】
問:《觀經》講「三心」,《無量壽經》講「至心信樂欲生」,《阿彌陀經》講「一心不亂」,淨土門到底怎樣發心?如果不瞭解這些名相和內涵,是不是就不能往生?
答:三經所示發心是一致的。《觀經》的「至誠心」就是《無量壽經》的「至心」,《觀經》的「深心」就是《無量壽經》的「信樂」,《觀經》的「迴向發願心」就是《無量壽經》的「願生」,三者合而為一,就是《阿彌陀經》的「一心不亂」。縱觀三經,「一心」「三心」皆為引導淨土宗行者如何安心。當然,若不瞭解這些名相,但能專修念佛、願生淨土,「一心」「三心」自在其中,往生一定,所謂「潛通佛智,暗合道妙」。
《觀經》11芬陀利花
若念佛者,當知此人,則是人中芬陀利華[1];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為其勝友;當坐道場[2],生諸佛家[3]。
【譯文】
如果有人專念彌陀,願生極樂,要知道這樣的人,就是人中的大白蓮花(,極為殊勝稀有);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是他親密的親友(,現生如影隨形保護他);他必當往生諸佛之家,即極樂淨土,最終因圓果滿,端坐道場樹下,成就佛果。
【註釋】
[1]芬陀利華:梵語Pundarika的音譯,一名「百葉華」,開敷的大白蓮華,花瓣數百,光彩奪目,異香芬馥。此華多出於阿耨達池(贍部洲中心的無熱池),人間無有,故稱「稀有華」。經中極讚殊勝稀有,喻為芬陀利華,亦為佛自讚之語,《別譯雜阿含經》:「一切盡知斷後生,如芬陀利善開敷。」「華」,古同「花」。
[2]道場:梵語「菩提曼拏羅」(Bodhimandala),佛陀成道之處。《西域記》:「證聖道所,亦曰道場。」
[3]諸佛家:諸佛的本家——極樂淨土。《楞伽經》:「十方諸剎土,眾生菩薩中,所有法報佛,化身及變化,皆從無量壽,極樂界中出。」善導大師《觀經疏》:「捨命即入諸佛之家,即淨土是也。」
【補充教證】
《楞伽經》:「十方諸剎土,眾生菩薩中,所有法報佛,化身及變化,皆從無量壽,極樂界中出。」(諸佛之家)
善導大師《觀經疏》:「若念佛者,即是人中好人,人中妙好人,人中上上人,人中稀有人,人中最勝人也。」(念佛上善)
善導大師《觀經疏》:「專念彌陀名者,即觀音、勢至常隨影護,亦如親友知識也。」(佛聖護念)
善導大師《般舟讚》:「普勸有緣常念佛,觀音大勢為同學;若能念佛人中上,願得同生諸佛家。」(念佛上善)
【討論】
問:有人說,「我雖念佛,可是煩惱這麼重,遠不如持戒、得定、開悟的修行人,我這樣就能稱為芬陀利花嗎?」
答:佛讚「芬陀利華」,並非看修功、悟境,而是看是否老實稱名,稱名領納佛德,是為大利無上功德。
《觀經》12流通文‧唯囑持名
佛告阿難:汝好持是語,持是語者,即是持無量壽佛名[1]。
【譯文】
世尊付囑阿難尊者:「阿難啊,你要好好受持我講的這部經。所謂受持這部經,一言以蔽之,就是受持南無阿彌陀佛名號。」
【註釋】
[1]持是語者,即是持無量壽佛名:善導大師《觀經疏》:「正明付囑彌陀名號,流通於遐代。上來雖說定散兩門之益,望佛本願,意在眾生一向專稱彌陀佛名。」
【補充教證】
《無量壽如來會》:「如來所應作者,皆已作之。是故我今為大囑累,當令是法,久住不滅。」(唯囑持名)
【討論】
問:定善十三觀滅罪無量,散善三福迴向亦得往生,世尊為何不付囑阿難十三觀及三福?
答:1善導大師《往生禮讚》:「問曰:何故不令作觀,直遣專稱名字者,有何意也?答曰:乃由眾生障重,境細心粗,識揚神飛,觀難成就也。是以大聖悲憐,直勸專稱名字,正由稱名易故,相續即生。」2佛說定善、散善,為鋪墊、烘托一向專稱。不能直接信受名號功德之人,勸以定散要門迴向求生,方便導入;善根漸熟之人,勸以進一步轉入一向專稱,餘善雖繼續作,不再當作求生資糧,轉為「自信教人信」的報恩之行,納入名號功德中。所以,最後付囑稱名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