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證.祖傳

  1. 《阿彌陀經》以十方眾生為對象
  2. 必得超絕去之義
  3. 《小經》要文三譯對照
  4. 人身難得之喻
  5. 聖淨二門判
  6. 《往生論註》要點
  7. 《小經》要文善導釋
  8. 法然上人釋「第二十願」的屬性
  9. 皈依即是求救護
  10. 彌陀之救度
  11. 此修福因,彼得樂果
  12. 法照大師《五會念佛讚》之偈摘要
  13. 「乃至十念」即是「稱名念佛」 的經證與祖傳
  14. 彌陀「本願」二字之根據(抄要)

淨土宗教理

  1. 機法深信淺說( 五 )
  2. 機法深信淺說( 四 )
  3. 機法深信淺說( 三 )
  4. 機法深信淺說( 二 )
  5. 機法深信淺說( 一 )
  6. 曇鸞大師之彌陀佛身觀
  7. 淨土宗義略說(下)
  8. 淨土宗義略說(上)
  9. 淨宗原理:二願和合
  10. 淨土宗信仰的內涵
  11. 南無阿彌陀佛之簡釋
  12. 「南無阿彌陀佛」略解
  13. 淨土宗是彌陀之迴向
  14. 往生極樂的條件
  15. 彌陀名號
  16. 彌陀淨土之相
  17. 本願稱名,非定非散
  18. 兜率極樂優劣比較
  19. 阿彌陀佛 名體一如
  20. 「憶念」之義
  21. 「念」之義
  22. 彌陀淨土的特性----超
  23. 阿彌陀佛願力的根本特性
  24. 《往生論註》「讚歎門」解釋
  25. 彌陀願心的根源——《無量壽經》「讚佛偈」
  26. 四十八願分類
  27. 念佛四德
  28. 佛教的核心教理與往生淨土
  29. 「見佛」論
  30. 認真去做時
  31. 大慈悲五要點
  32. 淨土起信
  33. 彌陀夢中顯明攝取之義(唯蓮房典故)
  34. 乘佛願力 凡夫入報
  35. 往生要關
  36. 彌陀.本願.淨土
  37. 譬喻
  38. 本願之念佛

規約 

  1. 手機的規範
  2. 善待老人
  3. 淨土宗教團僧眾共住規約
  4. 僧眾外出弘法共勉事項
  5. 杜氏家廟念佛超薦儀軌
  6. 僧誡
  7. 淨土宗念佛會共修須知
  8. 念佛超薦儀軌
淨土宗
慧淨法師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慧淨法師 > 編述
top

編述

機法深信淺說( 二 )

       第十八願之中,「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八個字,有四個顯示:

       一,使不能生者皆能得生。何以故?法藏菩薩已取正覺而成為阿彌陀佛之故。若有不能生者,則此願尚未完成,以不取正覺故。

       二,凡是往生彌陀淨土者,都須靠彌陀願力,若以自力能生者,則此願多餘,失去意義。即使文殊菩薩與普賢普薩要生彌陀淨土,也需靠彌陀願力。故文殊菩薩「願生偈」說:「願我命終時,除滅諸障礙,面見阿彌陀,往生安樂國。」;普賢菩薩「願生偈」也說:「願我臨欲命終時,盡除一切諸障礙,面見彼佛阿彌陀,即得往生安樂剎。

       三,顯示一體:在佛方機法一體,在眾生方佛凡一體。

       四,若不生者之「生」,是「如來淨華眾,正覺華化生」的「生」,顯示往生即成佛。故此「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八字的內涵,涵蓋第十一願「定聚與滅度」的內容。

       這「若不生者,不取正覺」的彌陀誓願,正顯明不管聖凡善惡的任何眾生,要往生彌陀淨土,也就是說要往生阿彌陀佛這樣高妙的報土,都需要靠阿彌陀佛的願力,無一例外。否則,眾生若能以自力往生彌陀淨土,則阿彌陀佛「若不生者,不取正覺」的誓願,即毫無意義。也顯明阿彌陀佛的願力弘廣徹底,也就是阿彌陀佛一定要使無力斷除煩惱,無力脫離輪迴的眾生,必定往生彌陀報土,同證彌陀光壽。使任何一切眾生都往生成佛,不獨漏任何一人,否則阿彌陀佛絕不成佛。

       因此,不管任何眾生,只要念佛願生彌陀淨土,就是依靠了彌陀的願力,必定往生彌陀淨土,這才是「若不生者,不取正覺」的真義,也才是「若不生者,不取正覺」之誓願的目的。

       這段「法深信」的法語,善導大師單以第十八願來解釋,可見第十八願是阿彌陀佛的生命,是淨土三經的本質,是淨土宗的根源。

       善導大師在《往生禮讚》也提出機法深信:

信知自身是具足煩惱凡夫,善根薄少,流轉三界,不出火宅。
信知彌陀本弘誓願,及稱名號,下至十聲、一聲等,定得往生。乃至一念無有疑心。

       這是《往生禮讚》所說的機法二種深信,這與《觀經疏》所說的機法二種深信之文,兩相對比,可知文句雖不同,但內容意涵完全相同,沒有兩樣。對比如下。

       機深信說:

       「自身是具足煩惱凡夫,善根薄少」,即是「自身現是罪惡生死凡夫」,非清淨福善的聖者。

       「流轉三界」,即是「曠劫以來常沒常流轉」,一直在三界中流轉。

       「不出火宅」,即是「無有出離之緣」,不能出三界火宅。

       法深信說:

       「彌陀本弘誓願」,即是「彼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攝受眾生」。

       「及稱名號,下至十聲、一聲等」,即是「乘彼願力」。

       「定得往生」,即是「定得往生」。

       「乃至一念無有疑心」,即是「無疑無慮」。

       也可知「乘彼願力」,就是「稱名號,下至十聲、一聲等」,顯明「專稱彌陀佛名」,即是「乘彼願力,定得往生」。

       《觀經疏》與《往生禮讚》所說「機法二種深信」的法語,善導大師單以第十八願來解釋,正確的說,是以「機法二種深信」來解釋阿彌陀佛四十八願中的第十八願。可見第十八願是阿彌陀佛的生命,是淨土三經的核心本質,是淨土宗的根源。

       第十八願說:

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其中「十方眾生」的屬性,善導大師以「機深信」的內容闡釋說明,顯明「十方眾生」有「五逆誹謗正法」的罪惡心性,因此自身「無有出離之緣」。

       而「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的意義,善導大師以「法深信」的內容闡釋說明,顯明這樣的「十方眾生」,只要信佛念佛,就「定得往生」,也就是「無疑無慮乘彼願力」,也是「稱名號,下至十聲、一聲等」,「定得往生」。

       因此,善導大師在《法事讚》說:「以佛願力:五逆之與十惡,罪滅得生;謗法闡提,迴心皆往。」顯示「十方眾生」,只要信佛念佛,就「定得往生」,就「平生業成」。

       我們知道自己是這樣的根機,我們這樣的根機是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所攝受的對象,不要懷疑,不要顧慮,不要退轉,不要說自己不夠資格。而應該「無疑無慮,乘彼願力」,專稱彌陀佛名:「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步步踏在淨土蓮花之上,聲聲活在彌陀光明當中,日日邁向極樂淨土,「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一句一句,一聲一聲,念念相續,畢命為期。

       深信只要專靠彌陀願力救度,專念彌陀萬德洪名,一定能夠往生極樂,必定能夠往生極樂,肯定能夠往生極樂,決定能夠往生極樂。

       「機深信」是就「法深信」來講的,沒有「法深信」就不算「機深信」,就是罪惡感、罪惡觀。單具罪惡感、罪惡觀而沒有救度,就只有在絕望痛苦中離開這個世間,從這一輩子的苦又進入到下一輩子的苦,這情形顯示出此人沒有解脫的盼望,但是「機法兩種深信」是有解脫、有盼望的。

       所以我們這一個法門就是瞭解自己,也了解阿彌陀佛。如果對這兩個都沒有瞭解,往往會認為念佛往生哪有那麼容易的呢?不能達到禪定上的事一心不亂,至少也要功夫成片,夢寐一如,這樣才能夠往生,都抱持著這一種錯誤的觀念。甚至錯誤的以為念佛以外,還要假藉其他的善事功德,這樣結合在一起,往生才更有把握。這就對自己不知,以為自己能夠累積種種的善事功德,不曉得自己所累積的都是有漏之善,不是三輪體空的真正善根福德。我們凡夫在這世間所做的善根福德,都是跟往生極樂世界不相應的,不是往生的正因,是不能夠往生的。只有阿彌陀佛這一句名號,他的功德是真實的功德,是有無量無邊不可思議的功德,只有念這一句名號才是往生的正因。

       所以對自己不了解,也對阿彌陀佛不了解,誤以為佛總是高高在上的,高不可攀也遙不可及,讓我們仆伏在大地,低低的膜拜;一般學佛者都是抱著這一種錯誤的觀念。這就是剛剛所講的,對自己不知,也對彌陀不知。

       善導大師說,信受彌陀救度的人,就是具足「機深信」與「法深信」的人,也是「捨自力歸他力」的純粹念佛人。

       《大寶積經.如來會》說:

心或不堪常行施,廣濟貧窮免諸苦,
利益世間使安樂,不成救世之法王。
能救一切諸世間,生老病死眾苦惱。

       阿彌陀佛親自表白,說他發願的目的是要成為救世的法王,也就是眾生的救主,承擔眾生的苦難,救度所有眾生,給予眾生功德寶藏,清白之法,使眾生功德成就而成佛。

       「法王」二字是對佛的尊稱。「王」有最尊、最勝、及自在之義;佛為法門之主,於法自在,能自在救度眾生,故稱法王。如《無量壽經》卷下說︰「佛為法王,尊超眾聖,普為一切天人之師,隨心所願皆令得道。」《法華經》〈譬喻品〉說︰「我為法王,於法自在,安隱眾生,故現於世。」佛為法王,於法自在,而一生補處的菩薩則稱為法王子,如《阿彌陀經》所說「文殊師利法王子」等。

       「救世」是救度世間所有眾生。

       「不成救世之法王」,意思就是,阿彌陀佛親自表白,他自己要成為能夠救度世間任何眾生的一尊佛,如果他沒有這種願心及願力,平等地救度十方眾生(不管聖人、凡夫,善人、惡人,都平等地救度),他就不成為救世的法王。如果他能夠成就這種願心及願力,他才能夠成為一個救世法王、救世主。阿彌陀佛早已成佛,所以阿彌陀佛是一位救度眾生的佛,因此又稱為「救世法王」。

       「心或不堪常行施」,如果阿彌陀佛沒有那種布施眾生福慧,使眾生離苦得樂的慈悲心,他就不成為救度世間的法王。他必須要有這種心,而且廣濟十方沒有福慧的眾生,能夠使十方眾生離開三界六道輪迴的苦海,而且成佛得到徹底地安穩和快樂,如果他不能達到這種地步,他就不成為「救世之法王」。

       法王就是佛,阿彌陀佛是救度十方眾生的法王,顯示淨土法門是救度的法門,而且是確實真正的救度,因為是救度我們離開三界六道苦海,救度我們離苦得樂,使我們超凡入聖,使我們往生極樂世界和阿彌陀佛一樣,這種的救度不是其他的救度所能比擬的。

       淨土宗是「救度」的法門,是信受彌陀的救度的法門。既然講救度,就表示解脫不是靠我們自己的能力,也不是我們有能力解脫的。因為我們沒有能力達到,所以能力或力量的本身是在另一方,在哪一方?在彌陀那一方,我們眾生的解脫是全靠彌陀救度的。

       淨土法門是救度的法門,有救度的佛和被救的凡夫,有救度和得救這二件事。我們修學淨土法門的人,對此重點都應該先要研究清楚。

       什麼叫作「救度」和「得救」呢?

       「雲梯救火喻」:若以火宅和苦海來譬喻,釋迦牟尼佛說「三界無安,猶如火宅,眾苦充滿,甚可怖畏」,好像我們在房子裡,這間房子發生火災,到處都是火,我們無法可逃。而救火的人在外面,也無法進入將我們救出。眼看就要被燒死了,可以說非常危急。就在這千鈞一髮之時,消防員突然從空中降下雲梯將我們救出。終於,我們得救了,這就是「拯濟、救度」的意思。這是以救火來作譬喻。

      「大船救溺喻」:若以救溺水之人來作譬喻,在三界六道的苦海裡面,我們在水中浮沉,「浮」就是出生在人間、天上,「浮」的時間比較少;「沉」就是在三惡道中,「沉」的次數比較多,時間也很長。在這茫茫無邊的大海之中,眼看自己就要沉入水裡,這時儘管呼天叫地,也無人相應,因為四周沒有任何船隻經過,當然也沒有救生人員。在這千鈞一髮之際,快要溺斃之時,忽然間一艘大船快速移近,放下了救生艇,救生人員迅速將我們從水裡拉出,救入船中,自己就得救了。

       可知,在命懸一線的危急中被救出,即是「得救」,即是「拯濟」的意思。

       《無量壽經》說「欲拯濟群萌,惠以真實之利」、「專求清白之法,以惠利群生」、「為眾開法藏,廣施功德寶」,這裡所說的「惠」與「施」都是相同的意思,惠就是毫無條件的白白贈送、白白給與,施也是毫無條件的布施或迴施,都是白白贈送給與之意。

       就佛法來講,一般「自因自果,自作自受」,比較容易為人接受;若說「他因自果,他作我受」,那就有點難信。以世間法而言:

       父親辛苦賺錢,供給兒女讀書就學,這是父親把自己賺的錢(果報),給與兒女享用。就兒女來講就是「他因自果,他作我受」。

       兒女辛苦賺錢,供養年老雙親生活費用,這是兒女把自身賺的錢(果報),給與父母享用。就父母來講,也是「他因自果,他作我受」。

       善心人士將自己辛苦賺的錢,布施窮人,慈善機構救急救困救苦,這也是一種給與。就接受者來講,就是「他因自果,他作我受」。

       諸佛菩薩廣發四弘誓願救度眾生,也是一種給與。若眾生只能「自作自受」,不能他作我受,則諸佛菩薩四弘誓願有何意義?

       行者把自身所修功德迴向給與家親眷屬,或有緣無緣,同此道理。

       「老闆惠施員工喻」:譬如我們去上班,做一天工,領一天錢,或者一個月領多少薪水,這是理所當然、天經地義的事。如果去上班,沒有領薪水,這樣就不合道理。所以,上班付出了時間、體力,領薪水,很合理,是公平交易。但是,在此世間如果沒有去上班卻可以領薪水,那幾乎是不可能的,除非對方白白要送給我們。

       有一位員工,他每個月上班領薪水,可是有一天他身染重病,沒辦法上班,住在醫院裡,不但沒有薪水可領,還要付很高額的醫藥費,可說已經付不出醫藥費,甚至連家裡的生活都產生問題了。所幸,他老闆非常有愛心,財力也很豐厚,這時帶了禮物來慰問他說:「你這麼不幸,身染重病還經濟困乏,沒有關係,我為你支付醫藥費,你雖然無法上班,但是每月的薪水我也照常付給你,你出院以後需要調養身體的費用以及家庭的經濟也完全由我來負擔。」這樣說起來,這位老闆對他的員工有恩惠嗎?是有恩惠,因為是白白來送給他的,他白白得到的,這叫「惠」。

       學佛的目的在於成佛,成佛要先發普度眾生的四弘誓願,然而反觀自身,自己煩惱業障未除,六道輪迴未脫,如《華嚴經》所言「不能自救,何能救他」;自己沒有,何能給人?自己在苦海中哀嚎掙扎,亟須被救,何能救人?因此,我們都需要彌陀的救度,而一旦蒙受彌陀救度,往生彌陀淨土,則不但當下脫離六道生死輪迴,而且必定斷除煩惱,快速成佛,與彌陀同證無量光壽,亦以大慈悲,廣度諸眾生,圓成學佛目的。(待續) 

 

分享到
中華淨土宗協會
淨土宗文教基金會

11049台北市信義路五段150巷22弄41號
電話:02-8789-4818
傳真:02-8780-7050
E-mail:amt@plb.tw

捐 款 護 持

信用卡定期定額護持

本會推薦使用
前往

信用卡單筆護持

單次隨喜護持
前往

四大超商繳費護持

多元化的護持
前往

其他方式隨喜護持

匯款護持方式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