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證.祖傳

  1. 《阿彌陀經》以十方眾生為對象
  2. 必得超絕去之義
  3. 《小經》要文三譯對照
  4. 人身難得之喻
  5. 聖淨二門判
  6. 《往生論註》要點
  7. 《小經》要文善導釋
  8. 法然上人釋「第二十願」的屬性
  9. 皈依即是求救護
  10. 彌陀之救度
  11. 此修福因,彼得樂果
  12. 法照大師《五會念佛讚》之偈摘要
  13. 「乃至十念」即是「稱名念佛」 的經證與祖傳
  14. 彌陀「本願」二字之根據(抄要)

淨土宗教理

  1. 尋求法門
  2. 淨土宗概念
  3. 淨土宗的創立與流變
  4. 機法深信淺說( 五 )
  5. 機法深信淺說( 四 )
  6. 機法深信淺說( 三 )
  7. 機法深信淺說( 二 )
  8. 機法深信淺說( 一 )
  9. 曇鸞大師之彌陀佛身觀
  10. 淨土宗義略說
  11. 淨宗原理:二願和合
  12. 淨土宗信仰的內涵
  13. 南無阿彌陀佛之簡釋
  14. 「南無阿彌陀佛」略解
  15. 淨土宗是彌陀之迴向
  16. 往生極樂的條件
  17. 彌陀名號
  18. 彌陀淨土之相
  19. 本願稱名,非定非散
  20. 兜率極樂優劣比較
  21. 阿彌陀佛 名體一如
  22. 「憶念」之義
  23. 「念」之義
  24. 彌陀淨土的特性----超
  25. 阿彌陀佛願力的根本特性
  26. 《往生論註》「讚歎門」解釋
  27. 彌陀願心的根源——《無量壽經》「讚佛偈」
  28. 四十八願分類
  29. 念佛四德
  30. 佛教的核心教理與往生淨土
  31. 「見佛」論
  32. 認真去做時
  33. 大慈悲五要點
  34. 淨土起信
  35. 彌陀夢中顯明攝取之義(唯蓮房典故)
  36. 乘佛願力 凡夫入報
  37. 往生要關
  38. 彌陀.本願.淨土
  39. 譬喻
  40. 本願之念佛

規約 

  1. 敬致淨土宗教團出家眾
  2. 手機的規範
  3. 善待老人
  4. 淨土宗教團僧眾共住規約
  5. 僧眾外出弘法共勉事項
  6. 杜氏家廟念佛超薦儀軌
  7. 僧誡
  8. 淨土宗念佛會共修須知
  9. 念佛超薦儀軌

我的命盤

  1. 我的命盤──復興淨土宗與鐵版神數的奇驗(九)
  2. 我的命盤──復興淨土宗與鐵版神數的奇驗 (八)
  3. 我的命盤──復興淨土宗與鐵版神數的奇驗 (七)
  4. 我的命盤──復興淨土宗與鐵版神數的奇驗 (六)
  5. 我的命盤──復興淨土宗與鐵版神數的奇驗 (五)
  6. 我的命盤──復興淨土宗與鐵版神數的奇驗 (四)
  7. 我的命盤──復興淨土宗與鐵版神數的奇驗 (三)
  8. 我的命盤──復興淨土宗與鐵版神數的奇驗 (二)
  9. 我的命盤──復興淨土宗與鐵版神數的奇驗(一)
淨土宗
慧淨法師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慧淨法師 > 編述
top

編述

我的命盤──復興淨土宗與鐵版神數的奇驗(九)

  結語

  佛法重實證,不尚空談;憑真理,不務虛幻。

  我並非研究命理之人,也不以命理為依憑,然而三度親歷「鐵版神數」的批算,卻處處與我一生的信仰歷程相互呼應。當條文逐一浮現,對應過往經歷與內心深處的願行,竟句句鏗鏘,語語不差,尤以條文的數目與內容,更深深交織著我此生的信仰與使命。

  無論是「一字記之曰杜」、「一刀之痛」、「二七二八出家」、「三八出國學法」、「四八一八」、「第十八」,抑或是「蓮華有名」、「革故鼎新」,皆非偶然巧合,實乃願與命的交會、心與法的呼應,然此皆不外於阿彌陀佛悲智的安排與攝護。

  是故,我更加堅定於所信、所行、所弘。不因一己之力而自誇,亦不因命中有定而自限。只為自信教人信,弘傳淨土宗,普令眾生,同信、同願、同行,同生極樂,同成佛果。

  佛陀殷切的開示說:

  諸行有三相:無常、苦、非我。

  又告誡說:

  五陰(世間):無所有、無牢、無實、無有堅固;如病、如癰、如殺、如刺;
     不可喜樂、不可讚歎、不可執著。

  更進一步教導我們應:

  依遠離、依離欲、依滅、向於捨(三依一向)。

  此外,佛陀也強調:

  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提醒我們:

  不要想過去,不要想未來,要專注當下。

  教導我們莫憶過去、莫憂未來,應專注於當下,趣向解脫。

  雖然佛陀教我們不著過去,我仍回憶並記錄這篇《我的命盤——復興淨土宗與鐵版神數的奇驗》,其用意有二:一則,流露我宿世以來與純正淨土宗的深緣所繫;再則,表達我復興淨土宗、成立「中華淨土宗協會」之志願,亦非偶然,而是冥冥之中自有定數。

  我深信,所弘揚的淨土宗,是原汁原味、純正無訛、確實無誤、毫無偏差的,能引導一切眾生三依一向:向於解脫,生於極樂,證悟涅槃。這,正是我命中既定之事,一條條批命的奇應之文,歷歷在目,前世因,今世果,前生決定如此,今生必然法爾如是。

  二十餘年前,我初發心,欲將純正淨土法門重現於世,於是依據淨土宗正依經典「淨土三經」與傳承祖師論著,綜攝其中核心教理,擬定〈淨土宗教章〉,總十八條,作為一宗教理的總綱、行人依奉的規範;其於法門之重要,如同一國之憲法。一宗要素,總攝無餘;法門綱格,一目了然。

  〈淨土宗教章〉十八條:

  一、宗名——淨土宗

  二、本尊——南無阿彌陀佛

  三、根源——第十八願(總攝四十八願)

  四、宗旨——四句偈語:

  信受彌陀救度,專稱彌陀佛名,
  願生彌陀淨土,廣度十方眾生。

  五、特色——四句法語:

  本願稱名,凡夫入報;
  平生業成,現生不退。

  六、宗祖——善導大師(淨土宗之大成者)

  七、相承——龍樹菩薩、天親菩薩、曇鸞大師、道綽大師、善導大師

  八、經論——正依經典:

  (一)《佛說無量壽經》  二卷  曹魏 康僧鎧 譯

  (二)《佛說觀無量壽經》一卷  劉宋 良耶舍 譯

  (三)《佛說阿彌陀經》  一卷  姚秦 鳩摩羅什 譯

        相承論釋:

  (一)龍樹菩薩《易行品》一卷、《十二禮》一卷

  (二)天親菩薩《往生論》一卷

  (三)曇鸞大師《往生論註》二卷、《讚阿彌陀佛偈》一卷

  (四)道綽大師《安樂集》二卷    

  (五)善導大師《觀經疏》四卷、《觀念法門》一卷、《法事讚》二卷、
  《往生禮讚》一卷、《般舟讚》一卷

  九、本典——淨土三經:《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阿彌陀經》

  十、宗典——善導大師《觀經疏》

  十一、教判——淨土宗立「聖道」、「淨土」二門,判釋一代佛教。

  聖道門:於娑婆得道,自力斷惑出離生死之法門,凡夫難修難證;如陸道步行,苦。

  淨土門:於極樂得道,他力救度往生淨土之法門,凡夫易修易行;如水道乘船,樂。

 

 

  十二、行判——淨土門之中,宗祖有「要弘二門判」與「正雜二行判」,如下表:

  要弘二門判

  正雜二行判

 

     

  十三、攝機——上攝等覺菩薩,下攝逆謗闡提。
         不論男女、老少,僧俗、善惡,平生、臨終,中陰身、三惡道,九法界中,所有一切聖凡善惡,悉皆包含,無一遺漏。
         無一人不能學,無一人不能行,無一人不能生。
         三根普被,利鈍全收,萬人修萬人去。

  十四、利益——現當二益:

 

  十五、宗風一——真諦(往生之道):

  (一)一向專稱——望佛本願,意在眾生,一向專稱,彌陀佛名。

  (二)三不疑雜——不懷疑,不間斷,不夾雜(不雜餘佛,不雜餘行)。

  (三)守愚無諍——專崇本宗,不譏他宗;法門高下,不相諍論;唯守愚念佛。

  (四)六不六化——不尚體驗而平凡化,不好玄奇而平實化,
            不求高深而平常化,不純學術而信仰化,
            不涉艱澀而淺易化,不落繁瑣而普及化。

  (五)恪守傳承——著作講演,必依傳承,絕不妄自,越格發揮。
            他宗他流,言論若異,敬而不依,堅持本流。

  (六)親近同門——親近同門,切磋法義;若非同門,不親不近,防退失故。

  十六、宗風二——俗諦(處世之道):

          (一)對彌陀恭敬信順,對他人恩慈體貼,對自己謙卑柔和。

          (二)敦倫盡分,閑邪存誠;奉公守法,為世良民。

          (三)自覺愚惡,過於他人;毫無資格,計較他人。

                   不說是非,不聽是非,不傳是非,不較是非。

                   不求人過,不舉人罪,不揭人私,不爭人我。

                   不背因果,不蓄恨意,不懷虛假,不行諂曲。

          (四)六親眷屬,敬愛和睦;崇德興仁,務修禮讓。

                   和顏愛語,下心含笑;慈念眾生,加厚於人。

                   奉行謙敬,不起驕慢;常懷慚愧,仰謝佛恩。

          (五)給人安心,給人歡喜,給人希望,給人利益。

                   凡事真心,凡事愛心,凡事感恩,凡事恭敬。

                   凡事守大體、有分寸,凡事為對方設想,凡事肯吃虧不計較。

          (六)學佛大悲心——彌陀如何為我,我便如何為人。

  十七、宗歌——(宗祖四十八字願成釋)

若我成佛,十方眾生,稱我名號,下至十聲,
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彼佛今現,在世成佛,當知本誓,重願不虛,
眾生稱念,必得往生。

  十八、宗徽——蓮花地球(請見《淨土宗宗徽之含義》)

  成立「中華淨土宗協會」,也擬定六個目的:

  組織淨土宗教理架構:建立完整理論體系,使教法條理分明,便於學習與傳承。

  確立淨土宗教界地位:彰顯淨土宗於佛教中之殊勝價值,重建其應有地位與尊嚴。

  建設淨土宗僧信教團:凝聚僧信四眾,共同成就淨土宗堅實弘法根基。

  弘傳淨土宗救度法門:宣揚彌陀悲救、稱名得生之易行道,正本清源,導人正信。

  推廣淨土宗念佛生活:提倡「念佛生活化,生活念佛化」,令念佛融入世間,普及大眾。

  擴大淨土宗信仰領域:打破侷限,使念佛之法成為普世共修之法,同獲現當二益。

  此六項目標由內而外,從根本理論建構到弘傳實踐,從僧信內部團結到信仰廣域開展,形成一條清晰的弘法藍圖,期能於末法之中,光大淨教,普傳十方。

  然而,這份使命與願景的實現,不僅需要有德有行,更需仰賴眾緣和合。慚愧的是,深知自己德薄能鮮,距此理想非常遙遠。

  道綽大師《安樂集》言:

  欲使前生者導後,後去者訪前;
  連續無窮,願不休止,為盡無邊生死海故。

  彌陀慈悲救度,主動平等,不簡眾生;

  唯願淨土宗脈,薪傳不絕,普遍十方。

 

 

附一:2015年10月1日,在臺灣的考刻與批命

  考刻:

  3674  占卜之時,未有洞房之喜。
  12967 占卜之時,未有兒女。
  9786  兄弟數人我為二。
  9966  兄弟姐妹六人,先天定數。
  9053  父命牛年生方合。
  9805  母命龍年生方合。
  9184  父牛母龍,先天定數。
  6244  38,三旬外入泮,方合此刻。

  批命:

  5919  此刻生人,六親緣稍薄。
  5523  賦性剛直,仁心仁慈。
  1756  有風火烈性,絕無成心。
  4994  幼年行事實難為,逆水行舟又遇風。
  7510  眉頭不掛煩惱,心境自然安舒。
  11714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何處惹塵埃。
  2977  精修玄妙法,子裡仰純陽。
  10792 靜日佛天行禮拜,生來應合入空門。
  12349 素履輕裳甘寂靜,齋心洗性語長生。
  13002 菩提蓮花上,榜上有名在其中。
  11241 晚年命運勝中年。
  2899 66 風雨霏霏,長途崎嶇。
  10890   病在身,調攝莫延遲。
  4548 67 68 不特無災,相慶壽增。
  9630 69歲寒之時,松柏獨秀。
  7468 70南極祥光照我身,到此古稀臨。
  3548 71祿馬扶持,常多吉慶。
  1731 72人事有恍惚,朝夕有憂疑。
  8085 73福壽康寧,精神倍爽。
  8458 74白虎現行,見者有驚。
  4662 27 28 衣缽一身閒,四時塵不染。

 

附二:2019年3月16日,在香港甲算師的考刻

  15529 一刀之痛,在所難免,怨不得。
         (十歲之時,因盲腸炎開過一刀,開刀時隱隱作痛)

  9911  占卜之時,雙親已逝。(若問椿萱萎何日,定是父先母後歸。)
  9053  父命牛年生方合。
  9805  母命龍年生方合。
  7973  兄弟四人方合。
  10340 兄屬鼠,先天定數。
  11054 弟屬龍,一定之數。
  11114 弟屬狗,一定之數。
  7299  姊妹二人。
  11344 妹屬馬,數由前定。
  11364 妹屬猴,數由前定。
  3674  占卜之時,未有洞房之喜。
  12967 占卜之時,未有兒女。
  2819  焚香晨誦法,點燭夜談經。
  2994  欲成來生佛,早晚須誦經。
  3043  27、28璞玉幸遇良工識,免令終歲隱於山。
  4818  38山橋曲轉,革故鼎新路是阻。
  6739  數止於此矣。

 

附三:2019年4月26日,在香港乙算師的考刻

  15280 西方取經,必有所獲。
  12967 占卜之時,未有兒女。
  16132 占卜之時,人未婚喜。
  17383 一字記之曰杜。
  21238 自然宿世因果,佛道緣分良深。
  9184  父牛母龍。
  2788  父大二十五歲,數也不差。
  27119 一兄屬鼠。
  11054 弟屬龍,一定之數。
  11114 弟屬狗,一定之數。
  11344 妹屬馬,數由前定。
  11364 妹屬猴,數由前定。
  21073 兄弟四人我為二。
  17430 削髮做僧尼,前生善果。

(全文完)

 

分享到
中華淨土宗協會
淨土宗文教基金會

110049台北市信義路五段150巷22弄41號
電話:02-8789-4818
傳真:02-8780-7050
E-mail:amt@plb.tw

捐 款 護 持

信用卡定期定額護持

本會推薦使用
前往

信用卡單筆護持

單次隨喜護持
前往

四大超商繳費護持

多元化的護持
前往

其他方式隨喜護持

匯款護持方式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