譬喻
佛法幽玄,佛力絕思,佛力之極,在於彌陀救度眾生之超世願力;釋尊極讚彌陀而言:「諸佛中之王也,光明中之極尊也」,又讚:「威神光明,最尊第一,諸佛光明,所不能及」。佛中之王,諸佛不及,《大經》言:「二乘非所測,唯佛獨明了。」故彌陀救度法門,《小經》言:「難信之法」,亦言:「極難信法」,《大經》更言:「難中之難,無過此難」。是以善導大師《觀經疏》〈玄義分〉言:「三賢十聖,弗測所窺;況我輕毛,敢知旨趣。」曇鸞大師言:「非常之言,不入非人之耳。」古人亦言:「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
彌陀本願他力之救度,深具佛智不可思議之力用,致使凡聖善惡,平等往生,皆悉成佛。如此力用,賢聖不測,何況凡智能知,故不可以常情測量。然為除眾生疑惑,經論祖釋,多以譬喻說明,令眾生容易理解領會,使眾生破疑生信,信知念佛功德具足不可思議之無上大利。
一般法門之譬喻,如有名的《金剛經》六喻、《法華經》七喻、《般若經》十喻、《維摩經》十喻、如來藏九喻、獅蟲喻、盲龜浮木喻、無常之虎喻等。淨土法門則《無量壽經》列舉往生人自利利他之勝德二十三喻之外,尚有多類譬喻。而《易行品》有難行易行之判,步行乘船之喻;《 往生論註》第亦有自力他力之釋,並舉他力十喻;《安樂集》第亦有他力七喻,乃至三十喻;《往生要集》倣之,亦另舉他力十喻;《觀經疏》亦多設譬喻,其中「二河白道喻」更為念佛人用以守護信心。
今則略舉《 往生論註》、《安樂集》、《往生要集》等喻如下。
一、《 往生論註》他力十喻
1.鵠持子安,千齡更起;魚母念子,經澩不壞。( 《往生論註》第四三頁)
「住持」者,如黃鵠持子安,千齡更起;魚母念持子,經澩不壞。安樂國為正覺善住持,其國豈有非正覺事耶!是故言「正覺阿彌陀,法王善住持。」
2.鴆鳥入水,魚蚌咸死;犀牛觸之,死者皆活。( 《往生論註》第四九頁)
聲聞以實際為證,計不應更能生佛道根芽。而佛以本願不可思議神力,攝令生彼;必當復以神力,生其無上道心。譬如鴆鳥入水,魚蚌咸死;犀牛觸之,死者皆活。如此不應生而生,所以可奇。然五不思議中,佛法最不可思議。佛能使聲聞復生無上道心,真不可思議之至也。
3.千年闇室,光至即明。( 《往生論註》第六七頁)
云何「在心」:彼造罪人,自依止虛妄顛倒見生。此十念者,依善知識方便安慰,聞實相法生。一實一虛,豈得相比。
譬如千歲闇室,光若暫至,即便明朗;闇豈得言,在室千歲,而不去耶!是名在心。
4.聞除毒鼓,箭出毒除。( 《往生論註》第六七頁)
譬如有人,被毒箭所中,截筋破骨;聞滅除藥鼓,即箭出毒除。(首楞嚴經言:譬如有藥,名曰滅除。若鬥戰時,用以塗鼓,聞鼓聲者,箭出毒除。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住首楞嚴三昧,聞其名者,三毒之箭,自然拔出。)
5.不朽藥力,不爛不燋。( 《往生論註》第八九頁)
住名不異不滅,持名不散不失。如以不朽藥塗種子,在水不爛,在火不燋,得因緣則生。何以故?不朽藥力故。
若人一生安樂淨土,後時意願生三界,教化眾生;捨淨土命,隨願得生。雖生三界雜生水火中,無上菩提種子,畢竟不朽。何以故?以經正覺阿彌陀善住持故。
6.淨珠置水,水即清淨。( 《往生論註》第九四頁)
譬如淨摩尼珠,置之濁水,水即清淨。若人雖有無量生死之罪濁,聞彼阿彌陀如來至極無生清淨寶珠名號,投之濁心,念念之中,罪滅心淨,即得往生。
7.裹珠玄黃,水即玄黃。( 《往生論註》第九五頁)
又是摩尼珠,以玄黃幣裹,投之於水,水即玄黃,一如物色。彼清淨佛土,有阿彌陀如來無上寶珠,以無量莊嚴功德成就帛裹,投之於所往生者心水,豈不能轉生見,為無生智乎!
8.冰上燃火,冰解火滅。( 《往生論註》第九五頁)
又如冰上燃火,火猛則冰解,冰解則火滅。彼下品人,雖不知法性無生;但以稱佛名力,作往生意,願生彼土。彼土是無生界,見生之火,自然而滅。
9.如好堅樹,十地橫超。( 《往生論註》第一○二頁)
彼國菩薩,或可不從一地至一地。
言「十地階次」者,是釋迦如來於閻浮提一應化道耳;他方淨土,何必如此。五種不思議中,佛法最不可思議。若言菩薩必從一地至一地,無超越之理,未敢詳也。
譬如有樹,名曰好堅。是樹地生,百歲乃具。一日長高百丈,日日如此。計百歲之長,豈類修松耶!見松生長,日不過寸。聞彼好堅,何能不疑。即同有人聞釋迦如來,證羅漢於一聽,制無生於終朝;謂是接誘之言,非稱實之說。聞此論事,亦當不信。夫非常之言,不入常人之耳。謂之不然,亦其宜也。
10.劣夫從王,遊四天下。( 《往生論註》第一二二頁)
又如劣夫,跨驢不上。從轉輪王行,便乘虛空,遊四天下,無所障礙。如是等名為『他力』。
二、《 安樂集》他力七喻(其他計三十喻)
《 安樂集》第二大門之三,廣施問答言:
問曰:但一切眾生,從曠大劫來,備造有漏之業,繫屬三界。云何不斷三界繫業,直爾少時念阿彌陀佛,即得往生,便出三界者。此繫業之義,復欲云何?
答曰:有二種解釋:一就法來破,二借喻以顯。
言就法者:諸佛如來有不思議智,大乘廣智,無等無倫最上勝智。
不思議智力者:能以少作多,以多作少;以近為遠,以遠為近;以輕為重,以重為輕。
有如是等智,無量無邊不可思議。
自下第二有七番,並借喻以顯。
1.百年積薪,半日焚盡
譬如百夫,百年聚薪,積高千仞;豆許火焚,半日便盡。
豈可得言,百年之薪,半日不盡也!
2.跛腳乘船,一日千里
譬如癖者,寄載他船;因風帆勢,一日至於千里。
豈可得言,癖者云何一日至千里也!
3.瑞物貢王,頓獲富貴
亦如下賤貧人,獲一瑞物,而以貢王。王慶所得,加諸重賞。斯須之頃,富貴盈望。
豈可得言,以數十年仕,備盡辛勤上下,尚不達而歸者;言彼富貴,無此事也!
4.從輪王行,劣夫騰空
猶如劣夫,以己身力,擲驢不上;若從輪王行,便乘虛空,飛騰自在。
豈可得言,以劣夫之力,必不能昇虛空也!
5.童子揮劍,巨索倏斷
又如十圍之索,千夫不制;童子揮劍,倏爾兩分。
豈可得言,童子之力,不能斷索也!
6.犀牛觸泥,死者還活
又如鴆鳥入水,魚蚌斯斃皆死;犀角觸泥,死者還活。
豈可得言,性命一斷,不可生也!
7.鵠喚子安,千齡更甦
亦如黃鵠喚子安,子安還活。
豈可得言,墳下千齡,決無可甦也!
一切萬法,皆有自力他力,自攝他攝,千開萬閉,無量無邊。汝豈得以有礙之識,疑彼無礙之法乎!又五不思議中,佛法最不可思議。汝以三界繫業為重,疑彼少時念佛為輕,不得往生安樂國,入正定聚者,是事不然。( 《安樂集》第四六至四九頁)
8.業道如秤,重者先牽( 《安樂集》第四九頁)
《大乘經》(業道經)云:「業道如秤,重者先牽。」
9.千年闇室,光至即明( 《安樂集》第五○頁)
彼人造罪時,自依止虛妄顛倒心生。此十念者,依善知識方便安慰聞實相法生。一實一虛,豈得相比也。何者?譬如千歲闇室,光若暫至,即便明朗;豈可得言,闇在室千歲而不去也。是故《遺日摩尼寶經》(意)云:「佛告迦葉菩薩:眾生雖復數千巨億萬劫,在愛欲中,為罪所覆;若聞佛經,一反念善,罪即消盡也。」
10.聞除毒鼓,箭出毒除( 《安樂集》第五一頁)
譬如有人被毒箭所中,徹筋破骨;若聞滅除藥鼓聲,即箭出毒除。豈可得言,彼箭深毒厲,聞鼓音聲,不能拔箭去毒也?
11.對敵破陣,盡一形力( 《安樂集》第五一頁)
《智度論》云:「一切眾生臨終之時,刀風解形,死苦來逼,生大怖畏。是故遇善知識,發大勇猛,心心相續十念,即是增上善根,便得往生。」
又「如有人對敵破陣,一形之力一時盡用。其十念之善亦如是也。」
又「若人臨終時,生一念邪見,增上惡心,即能傾三界之福,即入惡道也。」
12.臨終十念,一形惡滅( 《安樂集》第五二頁)
垂終十念之善,能傾一生惡業,得生淨土。
13.怨賊追殺,一心念渡( 《安樂集》第五三頁)
譬如有人,於空曠迥處,值遇怨賊,拔刀奮勇,直來欲殺。此人徑走,視度一河。未及到河,即作此念:我至河岸,為脫衣渡?為著衣浮?若脫衣渡,唯恐無暇;若著衣浮,復畏首領難全。爾時但有一心作渡河方便,無餘心想間雜。行者亦爾:念阿彌陀佛時,亦如彼人念渡,念念相次,無餘心想間雜。
14.如樹先傾,倒必隨曲( 《安樂集》第五四頁)
如佛告大王:「人積善行,死無惡念,如樹先傾,倒必隨曲也。」若刀風一至,百苦湊身,若習先不在懷,念何可辦?各宜同志三五,預結言要,臨命終時,迭相開曉,為稱彌陀名號,願生安樂國。聲聲相次,使成十念也。
15.蠟印印泥,印壞文成( 《安樂集》第五五頁)
譬如蠟印印泥,印壞文成。此命斷時,即是生安樂國時。一入正定聚,更何所憂。各宜量此大利,何不預剋念也!
16.淨珠投水,水即澄清( 《安樂集》第五七頁)
譬如淨摩尼珠,置之濁水,以珠威力,水即澂清。若人雖有無量生死罪濁,若聞阿彌陀如來至極無生清淨寶珠名號,投之濁心,念念之中,罪滅心淨,即便往生。
17.裹珠玄黃,水即玄黃( 《安樂集》第五七頁)
如淨摩尼珠,以玄黃帛裹,投之於水,水即玄黃,一如物色。彼清淨佛土,有阿彌陀如來無上寶珠名號,以無量功德成就帛裹,投之所往生者心水之中,豈不能轉生為無生智乎!
18.冰上燃火,冰解火滅( 《安樂集》第五七頁)
亦如冰上燃火,火猛則冰液,冰液則火滅。彼下品往生人,雖不知法性無生;但以稱佛名力,作往生意,願生彼土;既至無生界時,見生之火,自然而滅也。
19.劣夫從王,遊四天下( 《安樂集》第六三頁)
如有劣夫,以己身力,擲驢不上。若從輪王,即便乘空,遊四天下。即輪王威力,故名他力。
20.栴檀一出,臭林皆香( 《安樂集》第一○頁)
父王白佛:念佛之功,其狀云何?
佛告父王:如伊蘭林,方四十由旬;有一科牛頭栴檀,雖有根芽,猶未出土。其伊蘭林,唯臭無香,若有噉其花果,發狂而死;後時栴檀根芽,漸漸生長,纔欲成樹,香氣昌盛,遂能改變此林,普皆香美。眾生見者,皆生希有心。
佛告父王:一切眾生在生死中,念佛之心亦復如是。但能繫念不止,定生佛前。一得往生,即能改變一切諸惡,成大慈悲,如彼香樹改伊蘭林。」
所言「伊蘭林」者:喻眾生身內三毒三障,無邊重罪。言「栴檀」者:喻眾生念佛之心。「纔欲成樹」者:謂一切眾生,但能積念不斷,業道成辦也。
21.獅絃一奏,餘絃悉斷( 《安樂集》第一二頁)
譬如有人,用師子筋以為琴絃;音聲一奏,一切餘絃悉皆斷壞。
若人菩提心中行念佛三昧者,一切煩惱,一切諸障,悉皆斷滅。
22.獅乳一滴,餘乳成水( 《安樂集》第一二頁)
亦如有人,搆取牛羊驢馬一切諸乳,置一器中;若持師子乳一渧投之,直過無難,一切諸乳,悉皆破壞,變為清水。
若人但能菩提心中行念佛三昧者,一切惡魔諸障,直過無難。
23.持翳身葯,餘人不見( 《安樂集》第一二頁)
譬如有人,持翳身藥,處處遊行,一切餘人不見是人。
若能菩提心中行念佛三昧者,一切惡神,一切諸障,不見是人;隨所詣處,無能遮障也。
何故能爾?此念佛三昧,即是一切三昧中王故也。
24.寄花五淨,附水靈河( 《安樂集》第二五頁)
譬如寄華五淨,風日不萎;附水靈河,世旱無竭。
25.嬰兒成長,全憑父母( 《安樂集》第三六頁)
《智度論》(卷二九、六七意)云:「新發意菩薩,機解軟弱,雖言發心,多願生淨土。何意然者?譬如嬰兒,若不近父母恩養,或墮阬、落井、火蛇等難,或乏乳而死;要假父母摩洗養育,方可長大,能紹繼家業。菩薩亦爾,若能發菩提心,多願生淨土,親近諸佛,增長法身,方能匡紹菩薩家業,十方濟運。為斯益故,多願生也。」
26.鳥幼羽弱,依林傳樹( 《安樂集》第三七頁)
又彼《論》(卷六一、六六意)云:「譬如鳥子,翅翮未成,不可逼令高翔。先須依林傳樹,羽成有力,方可捨林遊空。新發意菩薩亦爾,先須乘願求生佛前,法身成長,隨感赴益。」
27.逼雞入水,豈能不濕( 《安樂集》第三八頁)
問曰:或有人言,願生穢國教化眾生,不願往生淨土,是事云何?
答曰:此人亦有一徒,何者?若身居不退已去,為化雜惡眾生故,能處染不染,逢惡不變;如鵝鴨入水,水不能濕。如此人等,堪能處穢拔苦。
若是實凡夫者,唯恐自行未立,逢苦即變,欲濟彼者,相與俱沒;如似逼雞入水,豈能不濕。
28.熱湯投冰,不滅反增( 《安樂集》第三八頁)
是故《智度論》(卷二九意)云:「若凡夫發心,即願在穢土拔濟眾生者,聖意不許。」何意然者?龍樹菩薩《釋》(卷二九意)云:「譬如四十里冰,如有一人,以一升熱湯投之,當時似如少減,若經夜至明,乃高於餘者。凡夫在此發心救苦,亦復如是,以貪瞋境界,違順多故,自起煩惱,返墮惡道故也。」
29.多燈雖明,不及日光( 《安樂集》第九一頁)
譬如一大闇室,若燃一燈二燈,其明雖遍,猶為闇也。漸至多燈,雖名大明,豈及日光?菩薩所證智,雖地地相望,自有階降,豈得比佛如日明也?
30.乘船救親,眷屬出離( 《安樂集》第一一五頁)
譬如二人,俱見父母眷屬沒在深淵。一人直往,盡力救之,力所不及,相與俱沒。一人遙走,趣一舟船,乘來濟接,並得出難。菩薩亦爾,若未發心時,生死流轉,與眾生無別。但已發菩提心時,先願往生淨土,取大悲船,乘無礙辯才,入生死海,濟運眾生。」
三、《往生要集》他力十喻
出自《往生要集》下卷之末。以十種譬喻,顯示本願他力之不思議,令信念佛功德之大利無上。大別為前四滅罪,次四生善,後二總喻。與他力七喻,同一旨趣;而前二喻,即引自《 安樂集》第一大門。
1.栴檀一出,臭林皆香--栴檀樹出成時,能變四十里由旬伊蘭林,普皆香美。
2.獅絃一奏,餘絃悉斷--用獅子筋以為琴絃,音聲一奏,一切餘絃,悉皆斷壞。
3.一斤石汁,千銅變金--一斤石汁,能變千斤銅為金。
4.羊角扣之,金剛冰解--金剛雖堅固,以羚羊角扣之,則渙然冰泮。
5.食忍辱草,牛出醍醐--雪山有草,名為忍辱,牛若食者,即得醍醐。
6.見念訶葯,得無量壽--於沙訶葯,但有見者,得壽無量;乃至念者,得宿命智。
7.孔雀聞雷,即得有身--孔雀聞雷聲.即得有身。
8.一見昂星,尸利生 果--尸利沙見昂星,則出生果實。
9.住水瓔珞,入水不溺--以住水寶,瓔珞其身,入深水中,而不沒溺。
10.磬石雖大,寄船能浮--沙礫雖小,尚不能浮;磬石雖大,寄船能浮。
諸法力用,難思如是;念佛功力,准之莫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