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命盤──復興淨土宗與鐵版神數的奇驗 (三)
第十一條:「晚年命運勝中年。」
這一條讖語首先從命理總論的角度指出:我的晚年命運將優於中年,亦即隨著歲月的推移,命運逐步趨於穩定、順遂,生活的福祿、安定感與精神狀態都有改善之象。
依世俗觀點而言,這是一句令人欣慰的吉語。它暗示中年或許經歷波折、艱辛,到了晚年卻有苦盡甘來、雨過天晴之運。也可理解為:身心逐漸成熟圓融,生活與人際漸入佳境,財務、健康、心情皆向好發展。
然而,若依佛法的正見來觀察,所謂「命好」,其實不在於財富、地位、健康等世間五欲之福,而在於:能否在今生得人身、聞佛法、信佛念佛,願生彌陀淨土。這樣的人生,才是真正的「好命」。
佛言:「人身難得,佛法難聞。」若得人身而不聞佛法、不修淨業,則任他王侯將相,富貴雙全,仍是虛幻泡影;就算得生天界,享福無量,終歸難免墮落,仍輪迴不已。《涅槃經》亦言:「雖復得受梵天之身,乃至非想非非想天,命終還墮三惡道中。 」這就是世間命運「好中藏壞」的真相。
從念佛法門來看,晚年確實是一個關鍵階段。就時間而言,是向極樂世界靠近的末段旅程;就使命而言,若有心自度度人、自信教人信,則此身尚有價值,尚可為彌陀弘願盡棉薄之力。但畢竟夕陽在山,時光不再,無常催逼,我人可作的為彌陀手足、作眾生橋梁,日漸有限。
而對於未聞佛法、未信彌陀之人,晚年不過是接近墳墓的里程碑。所謂:「如牛赴市,步步近死;一旦命終,悔懼交至。鬼卒押走之路,流淚獨行;閻王呵責之庭,屈膝孤悲。」這不是恐嚇,而是清醒的真相。
因此,這句「晚年命運勝中年」,若僅停留於命理吉語,是不究竟的。唯有轉為佛法之解讀,才能真正理解何謂「命運轉勝」——即從無明入覺,從輪迴入解脫,從苦海入極樂,這才是人生真正的勝利與成功。
一般人的青春歲月皆為五欲奔忙,若能於晚年之命,此生之夕陽階段,專稱彌陀佛名,願生彌陀淨土,將生死與命運任佛安排,則不僅勝於中年,實勝於百千億劫生死輪轉之過去,將從此進入永恆的光明與安樂,超越時空、苦樂、生死的對待,永住涅槃大樂,所謂「光壽如同大願王」。
第十二條:「風雨霏霏,長途崎嶇。」
第十三條:「病在身,調攝莫延遲。」
批算那一年是民國一○四年(2015),我六十六歲。這一年批了兩條,這兩條是六十六歲的命文,主要講了兩件事,講流年運程與健康狀況,按字面來看,都不太樂觀。
「風雨霏霏」形容風雨密布,陰濕連綿,代表該年會遭遇諸多外在困境與不順,如同行走於風雨交加之中,既看不清前路,又舉步維艱;而「長途崎嶇」則更進一步指出,這段困難並非短暫,而是長期且艱難,需有毅力與耐心才能走過。
然而,實際回顧當年,我感覺過得還算平平穩穩,並無特別困難或波折。那一年五月初不僅在臺南購置道場,成立「淨土宗彌陀寺」,開啟弘法的新里程。也因緣殊勝,五月中旬前往海南省海口市弘法,並因俗姓杜氏,便與當地「道蓋村」(亦名「杜家村」)的宗親相會,締結法緣。更於民國一○七年(2018)三月二十九日,帶領二十幾位僧眾再赴海口市,於三月三十日上午,在「杜氏宗祠」(即「神王廟」,廟裡供奉的正是杜氏一族的先人)簡要莊重地舉行念佛超薦法會,大家均感法喜充滿。總觀之,實為吉祥之年,非但未見風雨與崎嶇,反而種種事情順利圓成。
至於第十三條「病在身,調攝莫延遲」,則屬於健康警語。「病在身」顯示該年身體可能出現毛病,需加注意;「調攝莫延遲」則提醒,身體若有異狀,不可拖延,要及時調養、求醫或調整生活作息,免致病情惡化。
我雖素來體質清瘦、氣弱聲低,但那一年與往常無異,未有重大病痛。從個人體驗來看,這條似亦未準。
然而,我也聽過一位蓮友的親身經歷:他原本健康無虞,某年算鐵版神數時出現「病在肝,調攝莫延遲」的條文,本來半信半疑,卻仍前往檢查,竟查出早期肝硬化,幸而及早治療,深感鐵版之語不可輕忽。
香港影星張國榮與張綠萍兩姐弟從小就感情很好。張綠萍曾憶述:張國榮二十多歲時,乾媽曾拿他的生辰八字去請在業界鼎鼎有名的董慕節算鐵版神數,但算至四十六歲便停下來,並寫道:「到此為止,容後再談。」張國榮當時曾擔心自己命不過此,張綠萍則安慰,指其生命如此豐盛,四十六歲可能是人生的下半場;未料後來果於四十六歲英年早逝,恰如批語所示,令人不勝唏噓,一切就像是冥冥中有主宰。
也有人要開店做生意,也是請鐵版神數批命,裡頭條文有「一字記之曰六,用不得買不得」,但在找店面時,錯將七十六號看成七十四號,與房東打完契約才知道弄錯了,開業半個月左右,業績卻一落千丈。他再請教鐵版神數的老師該如何修改,回答唯有搬遷才是解決方法。命數之妙,令人駭然。
一位新婚女子,去算時命師斷言:「一男一女,先男後女」。果然,一年後兒子出生,四年後女兒出生,此後再無生育。
亦有人去算,批言「一妻一妻又一妻」,果真一生三度婚姻,了無差池。
甚至有算師曾斷某人之弟,童年時曾摔斷手骨,亦準確如親眼所見。
此類鐵口直斷,寥寥數語而奇準無比,令人咋舌。不可思議之處,或可謂冥冥之中自有定數,死生禍福,似皆早已註定。於此,人不免感嘆:天地之間,自有一股不可測的力量,牽繫著眾生的去來與歸宿。
但也因此更顯出佛法的超越與殊勝。所謂「靈前不靈後」,說的是鐵版神數對過去可準確無誤,對未來卻未必定準。原因即在於「命由業定,業由心轉」,而人可以行善,也可以造惡,當下心念即決定未來命運。如《了凡四訓》所說,命可改、壽可增,重業亦能轉輕,皆在「知命」、「立命」、「改過」、「積善」、「謙德」的知與行。
但此皆為世間有為法,尚在因果之內,猶在六道之中。唯有專稱彌陀佛名,念念願生極樂,方能超越三界,出有為法,了脫生死,證入佛果。這是「佛命」,是「不斷煩惱得涅槃分」的奇特法門,是「九界眾生離生死,十方諸佛歎難思」的無上捷徑。
於此可以深深體會:命可算,亦可改;只要念佛,便能直超命網,永脫輪迴。修命,不如修心;改運,不如念佛。唯有願生彌陀淨土,才是徹底的命運轉變,是凡夫化佛的唯一道路。
總之:這兩條的準與不準,其實都啟發我們從更高的層次來看待命理與人生。準,固然令人驚歎;不準,更顯佛法不可思議之大力。最重要的,是我們能從中生起出離心與願生心,將有限的命運,轉為無限的佛命。
第十四條:「不特無災,相慶壽增。」
此條為我六十七、六十八歲兩年之總批文,與健康和壽命有關。雖僅二句八字,卻是滿紙吉祥、溫暖人心。
「不特無災」,即不僅無災,也無病無厄,顯示此兩年中身心安泰、生活平順。這不僅是平安無事,更有「超乎尋常」的平穩,對晚年而言,實屬福分。
「相慶壽增」則進一步言,不僅無災,且壽數增延,眾人為之欣喜,共相慶賀。於我念佛人來說,長壽不在於享年之多,而在於命不虛度,多引導一人往生,即多增一分「報答佛恩」,故壽增之喜,不為個人,而為法緣。
這兩年的命文顯示福壽安康,而實際生活也確如其言,無風無浪,平安自在,亦有諸多弘法機緣與法友交流,法喜充滿,身心皆安。此乃阿彌陀佛慈光攝護之明證,感恩不盡。
接下來,民國一○七(2018)年,六十九歲,命文是:
第十五條:「歲寒之時,松柏獨秀。」
此文典出《論語》:「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在命理中,此語極具象徵意義,尤為晚年之寫照。
意思是說,六十九歲已是老邁之軀了,難免衰病相隨,但你還康泰,比喻松柏獨秀。
「歲寒之時」,比喻人生已步入晚境,歲數漸高,身體機能自然趨於衰退,如同四時已入寒冬。
然而「松柏獨秀」,則顯出雖老而不衰,仍具生氣,堅毅挺拔,傲然於風雪之中。松柏之性,四季常青,象徵晚年能依然保持信念、精神與力量,在世緣行將圓滿之際,猶可顯現人生價值與修行風采。
若從佛法的眼光看,此語更具深義。人生如四季,少年如春,壯年如夏,中年如秋,晚年如冬。春夏秋冬,各有其美,但唯有經歷歲寒,才能彰顯真淨本性。對念佛人而言,晚年更是臨終關頭的準備期,是極樂大業的成熟期。松柏之秀,猶如信心彌堅,願心更切,念佛不懈,往生可期。故曰「歲寒然後知念佛之志堅也」。
當年實際情況亦與此命文相符,雖年歲漸高,體力漸弱,然心志堅定,弘法不輟,亦有諸多法務與因緣順利推展。正如松柏之姿,歷經霜雪,更顯蒼翠挺立。
從「不特無災」到「松柏獨秀」,三年之命文不僅言及平安與健康,更隱寓晚年生命之光華與尊嚴。尤其對一位「自信教人信」的念佛行者而言,長壽,是為了薪傳淨土宗脈於不絕;堅韌,是為了廣弘彌陀本願於十方。如此命文,豈止吉祥?實為淨業行人之佳音也。
第十六條:「南極祥光照我身,到此古稀臨。」
此乃民國一○八(2019)年,七十歲之命文。這句話預示長壽和晚年福氣。
「南極」,即南極仙翁,亦為壽星,主掌壽命之星宿。
「祥光照我身」,指天恩垂照,得壽星福祐,身心康泰,無病無災,能至古稀,實非偶然。
「到此古稀臨」,平安跨越七十,堪稱人生之大關,也是命理之重大節點。
杜甫詩云「人生七十古來稀」。以古代來講,到了七十歲,就是古稀之年。「南極祥光」指南極星,意思是說,人要活到七十歲是不容易的,就是因為蒙受南極祥光的眷顧,才能活到七十歲的古稀之年。
這兩條批命,以現代來講,現代的人活到七十歲的很平常,而目前臺灣人的平均壽命是八十歲左右,所以凡是活到了六十九、七十歲,幾乎都合乎這兩條的命文。
第十七條:「祿馬扶持,常多吉慶。」
此為我七十一歲(民國一○九年)之命文,言語簡明,意義深遠。
「祿」主福祿,象徵財福、資源、順利之事。「馬」主行動、機會與奔走,也有遠行、拓展之意。二者合觀,乃事業上有發展,前途上有契機,凡事得人助、得佛祐,運程上升,吉慶常臨。
然則學佛之人不當執著於祿馬之象。真正的福報,非在財利,而在心地安樂、道業增上。正如佛經所說:「一切福田,不離方寸。」心善處處皆是福地,念佛時時仰蒙佛恩。蓋一切有為之福皆有限,一句南無阿彌陀佛,才是無盡無漏之福報。
此年之命文雖顯吉慶,然我心所繫者,非世間成就,而在淨土教法之弘揚與法緣之成熟。回顧此之前一年,教團發展正值高峰,三重、板橋、林口、桃園、高雄、臺中等各地念佛會,紛紛覓得新道場,臺北念佛會也於民國一一一(2022)年購買,這些道場不僅空間寬敞方正,更充滿信願與念佛之氣氛。這一切,雖可說是「祿馬扶持」,然更是「佛力加持、眾生信願所感」的具體展現。
命理有其作用,但對念佛人來說,命運由心念轉化,一生由佛力主導;如《易經》所說:「積善之家,必有餘慶」,又如《觀經》所示:「念佛眾生,佛光攝護。」
念佛人的一生,不是靠命運,而是靠佛願;不是計畫安排,而是隨順佛意。念佛無懼吉凶,無論命運順逆,皆作增上因緣。
第十八條:「人事有恍惚,朝夕有憂疑。」
此為民國一一○(2021)年,七十二歲之命文。文意顯示此年在人事互動或教團運作方面,可能出現難以捉摸、不甚明朗的情況。
「人事」可指一般人際關係,對教團而言,即是同道間的互動、弘法中的協調。「恍惚」形容事態模糊不清,難以判定,暗示此年或有某些人事上的模糊不安之感,難以定奪。「朝夕有憂疑」,則是憂慮與疑惑如影隨形,心緒不寧,反覆生起。
命文所述,似示一種內在的不安與外在的曖昧,或許在決策、互動中難免感受浮動。然而實際而言,此年教團諸事平穩,人事和合,未有不安動盪之象。
所謂:「心安即身安,人和即事和。」一個團體的穩定與發展,仰賴的不是權謀與策略,而是「和」的力量。所謂「和氣致祥,戾氣致殃」,人心若和,則百事俱順;人事若安,則道業自興。縱有短暫的疑慮與不明,只要歸心彌陀,信心不退,終能撥雲見日,吉祥如常。
第十九條:「福壽康寧,精神倍爽。」
此為民國一一一(2022)年,七十三歲之命文,語意清朗明快,顯示此年為身心俱安、生活順遂之吉年。
「福壽康寧」,為中國古代四大福分之總結:幸福、長壽、健康、安寧。世人辛勤一生,所追求者不過如此四字。
「精神倍爽」,則是說身體安康之餘,心神更感暢快清明,處於一種充實而愉悅的狀態。
從命理角度來看,此年一切順遂,身心安穩,法務進展,人我融洽,誠如命文所示,諸福俱備。然而佛弟子深知,世間之「福壽康寧」,即便長壽百歲,也不過「生滅有為之福」,終將隨緣而散。真正永恆的「福壽康寧」,唯有往生極樂,方得光壽無量、安樂無憂。
而今之世風,多談「身心靈健康」,而佛法則深一層指出:靈性之安,才是身心安康的根本。若能「信受彌陀,專稱佛名」,即得「身安、心安、靈安」,而此三者圓滿,正是「福壽康寧,精神倍爽」的真義所在。
此年也是教團成長穩定的一年,歷年所購之道場逐步開展運作,弘法利生之力更為顯著;此不僅是命理上之「福祿」,更是佛力加持與眾生共修之善業所感。從信佛中得安定,從念佛中得福慧,從弘法中得喜悅,此即「彌陀弟子的人生風景」。
第十八與第十九條,在命理流年中呈現強烈對比:一為「恍惚憂疑」,一為「福壽康寧」,可謂一陰一陽、一憂一樂,前後相生,虛實互顯。若僅以凡情視之,易陷於心隨境轉的憂喜之中;然若以念佛人的心眼觀照,則更能洞見其中深意,轉迷為悟、由憂入喜。
真正的念佛人,即使遭逢不明不順之事,亦能「將疑轉信、將憂轉願」,因為深信佛力,專一念佛,時時與佛感通,吉凶不擾於心,順逆皆為助緣。這正說明了「憂疑」未必為禍,「康寧」亦非可貪,境緣無定,心念才是根本。
是故,這兩條命文若以俗見而觀,則淺;若以信仰而讀,則深。於「福壽康寧」中不貪戀,於「憂疑恍惚」中不動搖,才能顯出「眾生念佛、佛力護佑」的真實不虛。迷惘中念佛不輟,是成就安樂的因;安樂時不忘佛號,是超越順境的路。念佛之人觀命,不在於趨吉避凶,而在於念念不離彌陀本願,處處乘托佛力強緣;凡事任彌陀安排,萬境皆化為道用。
第二十條:「白虎現行,見者有驚。」
此為民國一一二(2023)年,七十四歲之命文。依傳統命理所言,「白虎」為凶星之一,屬五兇神之列,古籍中常與血光、傷病、驚惶、凶喪等不祥之事相關聯。
「白虎現行」,意謂此凶星之力正值流年之中運作發揮,可能於此年招致意外或突發事件,令人不安。
「見者有驚」,則表明遇此之人(可以指自己,也可能指身邊的人),將有驚憂之感,或遭遇使人心神動盪之變化。
白虎屬災星,遇到白虎,不是死,就是傷。他批到此就不再批下去。我試探一問:「這一年有否不吉之事嗎?」他聽我這一問,就特別用紫微斗數很快地算一下,回應道:「這一年慎防身體意外,過了即好。」言下之意,即是提醒注意健康與安全,毋需過度憂慮。
其實念佛人,彌陀光明護祐,不特無災,且增福慧。而這一年自己的身心還算康泰,安定平和,無病無惱;教團人事也相安無事。
「白虎現行」之年,實無驚厄;命師止於「慎防」,我安然度之。由此可知,念佛人之命運,不取決於星盤推演,而取決於信佛念佛。命運雖為宿定,若有彌陀攝護,即使宿命有凶,亦能轉禍為祥。
是故,淨土行人當以念佛為本,見驚不驚,遇凶不凶,反能轉禍為福,顯佛力加被之實證。如《觀經》所言:「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眾生攝取不捨。」命理之數有限,佛願之力無邊。於此與大家共勉:知命而不為命所縛,順命而不為命所限,方為念佛人真正的生命自在。
至此,命師共為我推算二十條,從六十六歲至七十四歲,流年條文多半偏重世俗之吉凶禍福,罕見佛法之氣象,亦未提及教團如何弘展,法門如何振興。
他批算,包括考刻的條文,總共二十八條而已。當時見他算盤熟練推演,劈哩啪啦,珠走如飛,琅琅有聲,一條接一條迅速而出,似有神助。我因對命理之神奇尚有不解,便輕聲請求:「您是否能再費些心力,替我多算幾條?」他面露難色,回答說:「我已經多算給你幾條了,別人我只算二十幾條而已。」我聽後雖覺惋惜,但也體會他的不便,便不再強求。
大約在一個月後,我心中浮現一個念頭:既然他能夠鐵口直斷我三十八歲入泮,那麼我幾歲出家,他是否也能算得出來呢?這個問題揮之不去,我便鼓起勇氣,打電話去請問他。
他曾出版一本書,將那一萬兩千多條條文編排收錄,我買了一本回來當作參考資料。電話中我問他:「能不能幫我算出,我是哪一年出家的?」他爽快地答應說:「你八字再給我,我再算一下,半個小時後你再打來。」
我照辦,把八字給他,半小時後再度撥通電話。他說:「你去找第4662條的條文,看看是否吻合你出家的那一年。如果不對,再打來,我再幫你重新算。」
我立即翻查條文,赫然發現——正是鐵口直斷、毫釐不差!
第二十一條:「27、28,衣缽一身閒,四時塵不染。」
這八個字,不僅虛歲、實歲分毫不差,連出家生活的內涵,也描述得如此準確,真是令人驚歎莫名。
「27、28」——我正是實歲二十七、虛歲二十八,民國六十六年(1977)出家。我出生於民國三十九年(1950)農曆十月下旬,與條文所述完全吻合。
「衣缽一身閒」,乃佛門修行者所持的生活寫照。衣缽,為僧人所必備之物,象徵簡樸清淨的生活方式。「一身閒」,既是遠離俗務之安閒,也是解脫紅塵之自在。
「四時塵不染」更進一步點出:不論春夏秋冬,心境常保清淨澄明,不為外境所染,不隨俗事所擾,真如蓮花出淤泥而不染。
這一條文的出現,簡直令人起雞皮疙瘩。不僅年齡絲毫不差,而且對出家因緣與身心境界的描寫,竟如此契合真實的生命歷程。這已非巧合二字可以解釋,而是真正顯現了命中早已註定的「出塵之緣」。
誠如命理所言,此命格自帶清淨之氣,喜靜厭喧,不戀紅塵,不貪名利,天生具備修道之資。有這樣命格的人,往往自然而然地走上修行解脫之路,傾向於追求精神的安穩與超脫。
這一條神準無比的鐵版神數,不僅驗證了我出家年份,也讓我深感震撼。當初我以為是今生的發心抉擇,是自己生出的志願,但如今方才明白——這份志願其實早已種下於宿世,是因緣成熟、命中註定的結果。
過去我常想,如果能早些出家就好了,那幾年在社會上班,實在太浪費生命的光陰了。但如今我明白,出家之時機既是命中所定,早一步、晚一步都不可得,皆須順緣成熟方能成就。
所謂「死生有命,富貴在天」,但真正的命,不是天命,而是業力所感、因緣所成。世間命數雖神奇,仍是六道輪轉之相,而出家修行,念佛往生淨土,方是真正逆流而上、出離生死的光明大道。
這條確實極具震撼力,幾乎可說是鐵證如山的命中註定,奇特神妙的不可思議。
回顧這二十九條「鐵版神數」之批算,如一部倒放的生命錄影帶,其靈應之準,固然不可思議,然深思其理,所示者,不過是多生以來無明業識所成之影,於此一生凝結成形,宛如鏡中幻影,畢竟無有實法。
鐵版之「準」,準的不是命,而是業感所召;說的不是未來,而是迷時所見。
若不念佛,命即是命,業即是業,生死流轉,無由出離;若能念佛,命便非命,業亦非業。業力雖強,彌陀願力更強。一念歸命,業網頓斷,命途轉向,願力橫出,超越因果樊籠。
宿世所感之苦樂悲歡,若不遇佛法,終將緣生緣滅;而今得聞彌陀本願,方知此生非偶然,此業非決定,此命非終局。
命運縱有其相,然我所依者,不是命,而是佛;我所行者,雖似命中註定之路,實是彌陀悲救之道。若命中有佛,便非虛命;若心中信佛,此命即轉。命中有佛,是福;知命念佛,是慧;轉命歸佛,是道。
我總共請人算了三次鐵版神數。以上所述,是第一次在臺灣所算,但當時覺得仍不夠完整。直到民國一○八年(2019)春天,有因緣兩度前往香港,才又接連找了兩位算師繼續推算,結果一次比一次驚奇,實是命中奇書、不可思議。(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