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法深信淺說( 五 )
三、彌陀的救度
《觀經》說:
佛心者,大慈悲是,以無緣慈,攝諸眾生。
「佛心者大慈悲是」,《觀經》清楚、明白地對佛心下了定義:說「佛心」就是大慈大悲,也就是「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拔苦與樂」。如果佛教拿掉「慈悲」兩個字,就不是佛教了;如果佛沒有慈悲,或慈悲不夠大,那就不是佛了。可見慈悲對於佛教、對於佛、對於學佛者是多麼重要!
「大慈悲」,大慈悲的「大」不是跟小比較的大,所以不是大小的大,而是超越大小,無限量的大,也是絕對之意。
「以無緣慈,攝諸眾生」,這八個字,就慈悲來解釋,慈悲分為三種層次:小慈悲、中慈悲、大慈悲。小慈悲就是「眾生緣慈」,中慈悲就是「法緣慈」,大慈悲就是「無緣慈」。
「無緣」,就是平等無差別,沒有任何條件,不用根據任何感情、有情,也不用根據任何對象或者理論而生起的慈悲,叫作無緣慈。是自然法爾,非因緣法,非假藉其他各種因緣。無緣慈唯獨佛才有,無緣慈的功能力用是什麼呢?是在於「攝諸眾生」。
「無緣慈」,以世俗所能理解的來講,就是無條件的愛心、無條件的救度,我們是什麼樣子,阿彌陀佛就以什麼樣子救度我們。不管是聖人、凡夫,不講這個條件;是出家、在家,也不講這個條件;是善人、惡人,也不講這個條件;是平生念佛,還是臨終才十念、一念,也不講這個條件;是頭腦清醒,或者是臨終昏迷,也不講這個條件,這個叫做「無緣」。不講條件的慈悲,不講條件的愛心,才是真正的愛心。
父母對兒女的愛也是沒有講條件的,甚至父母對兒女的愛是同體的愛,這種愛當母親的比較能夠體會得出來。
如果自己的兒女病痛在身,做母親的簡直是吃不下飯、睡不著覺,巴不得把兒女的病轉移到自己的身上來。所以這樣的媽媽,她沒有心情去泡茶聊天、卡拉ok、到處觀光遊玩、百貨公司shopping,沒有這個心情,她心心念念的只有兒女的病,這就是同體大悲。
不過這是譬喻,以凡夫來講談不上同體大悲,凡夫還是有條件的,如果兒女叛逆的話,那父母的愛就變了,因為凡夫都是無明愚癡、煩惱深重、我執堅固的,有愛也有憎,而愛與憎是一體兩面的,所謂「愛憎一體」,順我則愛而歡喜,逆我則憎而瞋恚。
但是佛已破了無明,毫無煩惱與我執,因此佛的愛、佛的慈悲,是永遠不會變的,這才是真正的無緣大慈、同體大悲。
「攝」,就是保護、救度的意思。凡是佛,必定具有大慈悲的心懷來保護眾生,救度眾生。所以,大慈悲一方面是就心來講的,就是要有慈悲的心;一方面是就力量來講的,就是要有救度眾生的力量。
這句經文是《觀經》對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的解釋。阿彌陀佛的心是什麼內容呢?就是大慈悲;就是「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目的就是「拔苦與樂」,也就是救度任何眾生,出離輪迴往生極樂。
阿彌陀佛大慈大悲,不勉強眾生做什麼,只有長劫的呼喚、不捨的關懷、無私的給予、絕對的救度。
阿彌陀佛是我們的救主,是我們真正平安、喜樂、希望的來源,在人世間有苦難,在佛懷中有平安。
所謂「月麗中天,影現萬水」,但若不抬頭望明月,或不低頭觀月影,則月與我、我與月,兩不相關。
彌陀愛心徹底,而且無條件;彌陀救度徹底,也是無條件,彌陀願救十方眾生,無有眾生不加救度。彌陀深願十方眾生都往生極樂,不願一人獨留娑婆。但若不念佛,則眾生與佛沒有交集,不能感應道交,猶如不按開關,電燈不亮。若能願生、稱名,誓畢此生無有退轉,則現在已經蒙佛救度了,已經往生決定了,已非生死凡夫,已是極樂聖眾。
《平等覺經》說:
拔人勤苦生死根本,悉令如佛。
《無量壽莊嚴經》說:
三惡道中,地獄餓鬼畜生,皆生我剎,受我法化,不久悉成佛。
又說:
我若成正覺,立名無量壽,眾生聞此號,俱來我剎中;
如佛金色身,妙相悉圓滿,亦以大悲心,利益諸群品。
以上兩部經三段經文,非常簡要明了的顯示阿彌陀佛發願度生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使十方眾生往生極樂世界,離開六道輪迴的分段生死,也超越菩薩的變異生死而成佛。
阿彌陀佛慈悲救度,不因眾生善惡而有分別。只要念佛必定往生,而一旦往生,就沒有任何障緣能夠快速成佛,而且能廣度眾生。阿彌陀佛的第十八願、第十一願、第二十二願,正明其義。
《無量壽經》阿彌陀佛四十八願當中,第十八願說:
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
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第十一願說:
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住正定聚、必至滅度者,不取正覺。
第十八願名為「念佛往生願」,第十一願名為「必至滅度願」,這兩願對我們來講是最為重要的願。
第十八願保證,十方世界任何眾生,只要願生稱名,必定往生極樂。
第十一願保證,一旦往生極樂,全部都能成佛。
第十一願的意思是,我將來成佛的時候,生到我國中的天人,如果不能住於大乘正定聚、必證佛果,我就不取正覺。
這一條願是阿彌陀佛顯示他救度眾生之目的,是曇鸞大師所說「上衍之極致,不退之風航」之處。
《無量壽經》下卷也說:「必得超絕去,往生安樂國,橫截五惡道,惡道自然閉;昇道無窮極。」
可知,淨土宗是橫超速證的法門,彌陀救度眾生有三橫超:
一、直接橫超六道輪迴,永脫苦難;
二、直接橫超聲聞緣覺,不滯小乘;
三、直接橫超三不退轉,直至涅槃。
這三橫超是直接的,同時的,立即的,不經劫,不經位。
這三橫超正是眾生自力斷惑證真的三道難關:脫離生死輪迴難、不滯小乘證入大乘不退轉位難、直趨大涅槃難。
彌陀深知凡夫業深障重,無力出離輪迴,何況成佛?因此以根本願第十八願使眾生念佛,直接脫離六道輪迴,往生彌陀淨土;並以這第十一願使眾生超越小乘與大乘,而直至佛果,使眾生順利度過三關,此即橫超速證。
十方所有一切眾生,只要信佛念佛,必定往生,往生必定成佛,成佛必定廣度十方眾生。
阿彌陀佛必至滅度願,向十方眾生昭示:人生之最高價值與目的,即是往生彌陀淨土圓成佛果。
有些人認為,念佛只能往生到相對粗淺的淨土;如果想到高超的境界,必須加上其他的方法,精進累積功行才有可能,單靠稱名念佛是不夠的:這就是對淨土法門不瞭解。
阿彌陀佛把所有眾生看成他的獨子,要把他的全部毫無保留地傳承給他的獨子。阿彌陀佛有愛心又有能力,能夠使十方眾生——不管聖凡、善惡,一旦往生極樂世界都擁有無量光明、無量壽命,而且具足四十八大願的所有功德利益;一旦往生極樂世界,究竟必至滅度,獲得一生補處的果位:這就是阿彌陀佛的大慈悲、大智慧之所在。
如果瞭解阿彌陀佛這樣的悲心和能力,就不會在彌陀名號之外還要假借其他功行,或想達到什麼樣的境界。因為阿彌陀佛在第十八願已經清楚地說,往生極樂世界只要專稱彌陀名號;一旦往生,自然進入第十一願所講的「住定聚,至滅度」,而且當下如第二十二願所說「超出常倫諸地之行,現前修習普賢之德」。所以往生的因是「本願稱名」,所獲得的果就是「至滅度」,而功用就是「超出常倫諸地之行,現前修習普賢之德」,這些內容在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中,第十八願與第十一願、第二十二願都已經顯現出來了。
四十八願是阿彌陀佛為眾生所發的,願願都是為了十方眾生。四十八願如果有一願未完成,阿彌陀佛就不能成佛。既然每一願都完成了,表示阿彌陀佛就是成為這樣的一尊佛,我們只要依照四十八願中的第十八願,如是因,必然獲致如是果。如果認為「必須修哪一種法、達到哪一種境界,到極樂世界才能獲得殊勝的果報」,這樣的觀念既不信機,也不信法。
一個對機深信的人,他始終知道自己再怎麼聰明、有能力,依舊是罪惡生死凡夫,永無出離之緣;而對法深信的人,他知道阿彌陀佛以四十八願攝受十方眾生,已經為眾生完成高妙、涅槃的報土,凡夫只要依本願稱名,靠著佛願的力量,就可以進入這樣的報土,不須經過任何品位階級。
人身難得,佛法難聞,彌陀救度難遇,既遇彌陀救度,即應信受不疑,以此做為人生最高之價值與終極之目的,以圓滿這一期難得難聞難遇之人生。
曇鸞大師《往生論註》開宗明義說:
易行道者:謂但以信佛因緣,願生淨土,乘佛願力,便得往生彼清淨土。
《往生論註》最後結論說:
凡是生彼淨土,及彼菩薩、人天所起諸行,皆緣阿彌陀如來本願力故。
道綽大師《安樂集》也說:
故《大經》云:十方人天,欲生我國者,莫不皆以阿彌陀如來大願業力為增上緣。
善導大師於《觀經疏》首先也開宗明義的說:
言「弘願」者:如《大經》說:「一切善惡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彌陀佛大願業力為增上緣也。」
並於《觀念法門》解釋阿彌陀佛第十八願說:
若我成佛,十方眾生,願生我國,稱我名字,下至十聲,乘我願力,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善導大師《觀經疏》又說:
一切凡夫,不問罪福多少、時節久近,但能上盡百年,下至一日、七日,一心專念彌陀名號,定得往生,必無疑也!
《觀念法門》又說:
一切造罪凡夫,但迴心念阿彌陀佛,願生淨土,上盡百年,下至七日一日,十聲三聲一聲等,命欲終時,佛與聖眾,自來迎接,即得往生。
善導大師《往生禮讚》又說:
若有眾生,稱念阿彌陀佛,若七日及一日,下至十聲,乃至一聲一念等,必得往生。
又說:
以佛願力:五逆之與十惡,罪滅得生;謗法闡提,迴心皆往。
《觀經疏》也說:
正由託佛願以作強緣,致使五乘齊入。
曇鸞大師說:
有凡夫人煩惱成就,亦得生彼淨土,三界繫業畢竟不牽。則是不斷煩惱得涅槃分,焉可思議!
以上淨土宗三祖師的法語,都在顯明眾生的往生彌陀淨土,都需要仰靠阿彌陀佛的願力,無一例外。也顯示眾生若能以自力往生彌陀淨土,則「若不生者,不取正覺」之誓願,即毫無意義。因此任何眾生的往生彌陀淨土成佛,不是自力,也不是自他二力,而是純他力,完全他力。即使上盡百年的精進念佛而往生彌陀淨土,乃至命終之時才起一念願生之心而往生彌陀淨土,也都是靠彌陀願力,非靠自己之力。
往生之功在彌陀巍巍的本願力,不在濁惡不善的凡夫身;故不問善機惡機、平生臨終,但念佛名皆得往生。所以淨土宗是純他力、完全他力的法門。
源信上人說:
盡日念佛,閑檢其實,淨心是一兩,其餘皆濁亂。野鹿難繫,家狗自馴。
又說:
妄念原是凡夫本體,妄念之外別無心也,直至臨終猶是一向妄念凡夫。
知此念佛,即蒙來迎,乘蓮台時,能翻妄念成為覺心。
明遍僧都問法然上人說:
問:如末代惡世之我等罪濁凡夫,云何離生死乎?
答:唯稱念南無阿彌陀佛,願生極樂,即能離生死。
問:亦知淨土教理如是。然,雖念佛,心散亂,將如何?
答:應知:心雖散亂,稱名號者,乘佛願力,必得往生。
總而言之,念佛為第一之事也。
明遍云:如是,如是,為聞此語而來也。
僧都退出之後,法然上人與當時僧眾言:
生於欲界散地之人皆散心也,
猶如受生人界則有目鼻。所謂捨散心而往生,無有是理;
散心念佛之往生,方是殊勝之本願。
此僧都之雖念佛心散亂將如何之疑問者,多餘之事也。
凡夫之心何能不算亂?雖散亂而得往生,此方名為「易行道」。
善導大師《觀經疏》「二何白道喻」說:
二河各深無底,南北無邊,水火相交,常無休息。
善導大師二河白道喻提醒我們:越要往前走,發現水火越大;越要廢惡修善,制止煩惱,越發現煩惱難斷。
如果我們只在表面上作功夫,就看不到水火。自認賢善者,被救很難;畏懼水火者,才會聽到彌陀慈悲的呼喚:「汝一心正念直來,我能護汝,眾不畏墮於水火之難。」沒有看到自己的罪惡,所以聽不到彌陀慈悲的呼喚。
《華嚴經》說:
我為救度一切眾生,發菩提心。
我願保護一切眾生,終不捨棄。
《不空羂索神變真言經》說:
此是世間尊重父,此是世間尊重母;
此是世間救度者,此是世間大日光。
《大集經》說:
末法億億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
到了末法時代,雖然有很多人在修行,但是在這麼多修行者當中,很難找到有一個人可以得度生死,唯有依靠念南無阿彌陀佛,才可以得度生死。因為往生極樂世界的當下,就能脫離六道生死輪迴。而念佛法門可以使得不論是正法時代的修行人,或者像法時代的修行者,即便是末法時代的罪惡生死凡夫,甚至法滅時代的眾生,只要念佛,都可以平等往生,平等證果,而且不論是上等、中等、下等根器,或是下下等根器的眾生,都能平等往生。原因是大家都不是依自己的身分、功夫、功德來往生,而是完全依念佛來往生極樂世界的。諸佛本來就有無限的大悲,他們出世就是要度盡眾生,因此,他們始終必定要說念佛的法門,否則不能普度眾生。
印光大師說:
使如來不開此法,則末法眾生,無一能了生死者。
就是說,假使釋迦牟尼佛甚至十方諸佛,沒有宣示、開展阿彌陀佛念佛往生的法,那麼,末法時代的眾生就沒有一個人可以了脫生死了。
人身特別難得,此珍貴人身,人道之人身是法器,餘道非法器,故人身要用來修持佛法。此寶貴希有難得,且比石火電光還要短暫的人生當中,若不修持佛法,卻在造罪造業,結果更加沉淪墮落,則極為可惜!不學佛法者,感受不到生命可貴,感受不到人身尊嚴。可說浪費了這麼一個寶貴的法器啊!
人身難得。如果投胎畜生道、餓鬼道或地獄道,則無法緣!唯有人道堪聞佛法。結果得了人身而不修持佛法,反而把自己的精力、生命、光陰都用在追求世間五欲上,這就非常不值得了。
四、彌陀救度與上帝救贖有何不同?(淨宗法師)
彌陀救度與上帝救贖有何不同?
不論何種救贖皆可貴、感動,略說二者有十點不同。
一、空間不同。
上帝救贖僅限地球。
彌陀救度遍及十方一切世界。
二、時間不同。
上帝救贖有末日審判之截止日期。
彌陀救度盡未來際永不止息。
三、廣狹不同。
上帝救贖只及於人類。
彌陀救度廣及一切天、人、地獄、餓鬼、畜生之六道眾生。
四、機率不同。
上帝救贖,一人只有一次機會。
彌陀救度,人人都有無數次機會,即使今生不得度,下入三惡道,彌陀仍然隨逐不捨施救拔,或令再度轉生為人而得度。
上帝救贖不完全,必定有一部分人永陷火獄,不得救度。
彌陀救度則即使造罪已入地獄眾生,也誓必一個不漏地加以救度,故從無窮時劫來看,任何眾生皆有百分之百機率被救往極樂淨土。
五、角色不同。
上帝既是救贖者又是審判者。
阿彌陀佛純是救度者,不是審判者,慈悲哀愍眾生造罪受苦,越是罪苦,越加救度,乃至永陷阿鼻地獄眾生也誓必救度。
六、難易不同。
上帝救贖單一強調信,似乎缺少具體明確簡易的手段,有人信不來或信心無法堅持,便不得其門而入。
彌陀救度可以隨時隨地稱念「南無阿彌陀佛」,方便簡易,令愚癡眾生不論懂與不懂,信與不信,信深信淺都能與阿彌陀佛對接溝通,蒙受阿彌陀佛光照保護。
七、利益不同。
上帝救人生天,並未能與真理完全同體,因受造物與造物主永遠不能平等。
彌陀救度眾生往生極樂則皆平等成佛,與真理究竟一體,無二無別,是絕對平等的真理境界。
八、慈悲不同。
如上可知,上帝救贖,慈悲小而有限。
彌陀救度,慈悲大而無限。
九、理論不同。
上帝救贖以創世論為基礎,即上帝創世造人,而人違背上帝意旨造罪,上帝愛其造物故予救贖。
彌陀救度以佛性及緣起論為基礎,即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佛性清淨平等,一體不二,為真理本體,無造無被造。
眾生迷此佛性,自己顛倒造罪,因而受苦受難;諸佛菩薩覺悟此佛性得大解脫自在,憐愍眾生迷惑顛倒造罪受苦,自然流露平等大慈悲心而欲救拔。
十、覺悟不同。
如果說「愛即真理」,則愛的深度廣度取決於對真理覺悟的深淺。
二相對比,很顯然有神宗教所宣稱上帝(主、神)的愛與阿彌陀佛的慈悲究竟不能相比,說明其對真理的覺悟有限,如霧中觀花,含有臆測的成份,難以經受合理的質疑,非如佛教,由大徹大悟,起大慈大悲,其理與事皆經得起任何質疑。
(摘自2017年3月淨宗法師於多倫多大學講座現場答疑部分)
附:
一、知識觀(善知識的重要)
法照大師說:
彌陀寶界不思議,唯歎娑婆去者稀;
阿鼻地獄人多往,一墮何年更出時。
曠劫以來流浪久,隨緣六道受輪迴;
不遇往生善知識,誰能相勸得回歸?
善導大師說:
一入泥犁受長苦,始憶人中善知識。
善知識是得道的大因緣。若無浮起的緣,石子再小也會沈下去。
隨往西人走,就會往西;隨往東人走,就會往東。
隨無信人走,會墮地獄;隨善知識走,就會遇佛。
善知識與同行有著猶如針與線的關係,
善知識如針,同行如線,針繞路,線也跟著繞路;針所達不到的地方,線也絕對達不到。
自信教人信,難中轉更難;大悲傳普化,真成報佛恩。
自信才能教人信,必先自己信,自己無物,何能與人?
自信必定教人信,若不教人信,必無自信。無「誠於中」,故無「形於外」。
佛於《大悲經》(卷二意)說:
何名為『大悲』?若專念佛,相續不斷者,隨其命終,定生安樂。若能展轉相勸行念佛者,當知此等悉名行大悲人也。(安樂集第五大門)
印光大師云:
成就一眾生往生西方,即是成就一眾生作佛。此等功德,何可思議!
可知:念佛往生,是自行大悲;勸他往生,是化他大悲。能行此大悲者,即是真正知恩報德,功德難思。
善知識的使命是,唯勸人一心一向歸命彌陀。
弘揚彌陀救度之法的善知識,難遭難遇。《無量壽經》的結論說四難,就是:「值佛難,聞法難,修行難,信受難。」信受之難的經文說:
若聞斯經,信樂受持,難中之難,無過此難。
意思是:在四種困難之中,沒有比遇到善知識聽聞信受彌陀救度之法更為困難,因此無盡的在六道輪迴。
二、感應觀
有因必果,有感必應,顯應可見,冥應不可見(靈異體質者可見)。
知此道理便可,不可追求,不可期盼,容易入魔。
寧可千年不悟,不可一朝入魔。
因,就是種子,播下種子必定會收成的,有感,也必定有應的,只是有顯應可見,冥應不可見(靈異體質者可見)。總之,有因必有果,有感必有應,凡事都有因果感應的,這也是緣起法的「此生故彼生,此有故彼有」。
那麼「冥應」有些靈異體質的人就可以看到。甚至也可以感受到他人的心情,愉悅或者苦惱,這就是靈異體質。那我們要怎樣對待感應呢?就是:
知此道理便可,不可追求,不可期盼,容易入魔。
我們曉得有理就有事,事就是一些因果感應事相,我們曉得有感應的事相,念佛更有種種殊勝感應,我們這一套叢書有編了七本大本的《念佛感應錄》,所講的都是念佛的種種殊勝感應。但這一些感應的見證我們知道就好了,我們不要去追求,或者要去期盼「希望自己也有那種感應」、「阿彌陀佛我這麼虔誠的念佛幾十年了,您讓我看一下吧!或者是夢中示現一下吧!」
不要有這樣的期盼,容易入魔。因為道理不瞭解,如果有期盼,那最想念我們的,除了死、閻羅王之外,就是我們的冤家債主,不是我們的先生、太太、父母兒女,不是。那個冤家債主時刻都在自己的旁邊等待,因為我們過去世以來曾經殺他、害他、騙他、欠他,讓他非常的痛苦憤恨。正好,你現在想要有感應,本來鬼魂都有小神通,他多少也會顯現的,那我們不曉得這個感應,是魔或冤家債主所現的,還以為是真的,而沾沾自喜。而且人性是不能滿足的,有了一就希望有十,有了十就希望有百,有了百更希望有千有萬;而人性是驕慢的,一驕慢起來,那不得了了。所以有一句話說:
寧可千年不悟,不可一時著魔。
善導大師《觀經疏》說:
決定深信釋迦佛說此觀經三福九品、定散二善,證讚彼佛依正二報,使人欣慕。
印光大師說:
九品之觀,不過令人知行人往生之前因與後果耳。但期了知即已,正不必特為作觀。
勿存見佛見境界之心。倘正念佛時,或有忽現佛像及菩薩諸天等像,但心存正念,勿生取著。
修淨業人,不以種種境界為事,故亦無甚境界發生。
若心中專欲見境界,則境界便多。倘不善用心,或致受損。
《楞嚴經》云:不作聖心(謂己已證),名善境界;若作聖解,即受群邪(著魔發狂)。
《念佛人六不四平》說:
一、不可自期臨終瑞相,二、不可期盼助念瑞相,
三、不可夾雜觀想念佛,四、不可期盼見佛見光,
五、不可期盼靈異境界,六、不可喜好親近通靈。
七、四平:平凡、平常、平淡、平實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