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9戒子勉言(戒子前往受戒之前所講)
戒場之中,優劣混雜,賢愚交參。冀望戒子:
見賢思齊,見愚自省;謙恭自牧,謹言慎行。
守默無諍,順緣違緣,不喜不憂,培養安忍。
凡事柔軟,凡事感恩;凡事忍耐,凡事不較。
安分守己,安詳穩重;和樂相處,不起爭端。
遵守規矩,認真學習,專注聽講,不起煩躁。時間很快會過去。
不多話,不多事,不攀緣;不情緒,不脾氣,不生氣;
不批評,不責備,不抱怨;不爭執,不爭理,不爭勝;
不自我,不自是,不對立;不貢高,不競較,不機巧。
避免「六諍根」,即:
生氣怨恨、輕蔑傲慢、妒忌貪婪、虛偽欺詐、惡欲邪見、固執己見。
修持「三業慈」,即:
身慈:注意身業,有否對他人恩慈體貼、謙卑柔和?
口慈:注意口業,有否對他人恩慈體貼、謙卑柔和?
意慈:注意意業,有否對他人恩慈體貼、謙卑柔和?
避免譏譭,不輕易講淨土之法。
和光同塵,不懷爾我親疏之心。
時處念佛,不現賢善精進之相。
戒條制立於二千六百年前的印度,有很多條文現今已不合時宜。
但要體會佛陀制戒目的,實踐佛陀制戒精神,即沙門要:
生活—簡單、樸素。
語言—真誠、和藹。
威儀—安詳、穩重。
身心—端正、清淨、少惱。
修行—不退、身安、道隆。
僧團—無諍、和合、團結。
六和—身慈,口慈,意慈;同見,同戒,同行。
戒的總綱是七佛通偈:「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
開演為「三聚毗尼」,即:「律儀戒、善法戒、饒益眾生戒。」
亦即是「止惡、行善、利益眾生」。
念佛人對戒律的看法,可參研《淨土宗的戒律觀》(隨身書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