妄念是凡夫本體
源信和尚曾說:「妄念原是,凡夫本體;妄念之外,別無心也。直至臨終,猶是一向,妄念凡夫。」
我們凡夫是以妄念為體、為性,昔日明遍僧都拜謁法然上人問曰:「稱佛名時心散亂,妄念起,如何?」
法然上人回答說:「應知,心雖散亂,稱佛名者,乘佛願力,必得往生!生於欲界散地之人,皆散心也,猶如受生人界,則有目鼻(欲界人之有散心,猶如人之有眼睛鼻子一樣必然)。所謂:捨散心而往生,無有是理;散心念佛人之往生,方是殊勝之本願。凡夫之心,何能無散亂?亦唯如此,故名易行。」
法然上人說生在欲界散地之人有煩惱這是必然的,我們散地欲界的凡夫就像煤球,煤球從裏到外都是黑的,是必然的,就好像人一出生下來就有眼睛、鼻子、耳朵,我們為什麼有六根啊,因為心貪執才長六根、才有六塵,所以我們的心就是妄念的心,不然也不會投生到娑婆世界。
所以凡夫一人一日中,八億四千念;拍手彈指間,心九百六十轉。可能很多人說我感覺沒這麽多啊,其實我們很多妄念很微細,境細心粗,有時候細微的妄念很難察覺,所以源信和尚在《往生要集》中說:「盡日念佛,閑檢其實,淨心是一兩,其餘皆濁亂。野鹿難繫,家狗自馴。」
源信和尚說他整天約束檢點的去念佛,可是實際上淨心念佛就只有一二,也就是只有少數,其餘皆是濁亂的。這裏源信和尚打了個譬喻,這個譬喻引自《涅槃經》十五曰:「如家犬不畏於人,山林野鹿見人怖走。瞋恚難去如守家狗,慈心易失如彼野鹿。」源信和尚引用這個譬喻就說明我們凡夫終日妄想紛飛,即使作為天臺宗的高德,十四歲就能在王宮為天皇講法的高僧,也說自己的清淨心就像山中的野鹿抓不住,而煩惱就像是家養的老犬常相伴。《摩訶止觀》有一個譬喻也非常好,說我們的煩惱就像「魚王貝母」一樣,魚王、貝母二者前進的時候,眾魚眾貝悉皆附和隨從之。凡夫眾生一大煩惱起,眾惑亦隨之生起。所以往往想去除煩惱,卻增加了更多的煩惱,所以古云:「欲除妄想,去一添兩。」所以妄念是凡夫的本體。
念佛法門就是為凡夫而說
《無量壽經》序分即說:「欲拯濟群萌,惠以真實之利。」又說:「我哀愍汝等諸天人民,甚於父母念子。」 、「今我於此世作佛,降化五惡,消除五痛,絕滅五燒。」
所以念佛法門就是為常受五惡、五痛、五燒的群萌所說的解脫法門,所謂的群萌,群者眾也,萌謂種子未剖之貌。因為人天皆為無明所覆,所以稱為群萌。所以群萌就是指凡夫眾生。《無量壽經》中又言:「唯此間多惡,無有自然。」所以念佛法門就是為我們這樣的群萌所說的為得大利、真實之利的法門。
《觀經》說:「為未來世一切眾生,為煩惱賊之所害者,說清淨業。」又說:「若佛滅後,諸眾生等濁惡不善,五苦所逼,云何當見阿彌陀佛極樂世界?」
未來世佛滅後的一切眾生,這一切眾生都是被煩惱賊所害,被五苦所逼迫,所以濁惡無善,也就是說娑婆世界一切眾生,是「一切」,只要你是娑婆世界的眾生,都是「身常行惡、口常言惡、心常念惡,曾無一善」的凡夫,所以《地藏經》說:「南閻浮提眾生,舉止動念,無不是業,無不是罪。」而念佛法門就是為我們這樣一切眾生被煩惱賊害、五苦逼迫、濁惡不善的凡夫而說的清淨業、除苦惱法。
《阿彌陀經》說:「我於五濁惡世,說是一切世間難信之法,是為甚難。」所以念佛法門是為五濁惡世眾生所說的易行難信之法。
從淨土正依三經即可知道念佛法門,是為凡說之教。法然上人依善導大師之宗義建立淨土宗就說:「我立淨土宗之元意,為顯示凡夫往生報土也。」
宗祖善導大師在《觀經疏》中就說:「諸佛大悲於苦者,心偏愍念常沒眾生,是以勸歸淨土。亦如溺水之人急須偏救,岸上之者何用濟為?」又言:「本為凡夫,兼為聖人。」再說:「如來說此十六觀法,但為常沒眾生,不干大小聖也。」
法照大師言:「彌陀本願特超殊,慈悲方便引凡夫;一切眾生皆度脫,稱名即得罪消除。」
迦才大師《淨土論》云:「法藏比丘四十八大願,初先為一切凡夫,後始兼為三乘聖人。」
觀徹大師《無量壽經合讚》云:「第十八願十方眾生,三輩眾生,皆是具縛凡夫,是其機也。」
元曉大師云:「四十八大願,初先為凡夫,後兼為三乘聖人。」
窺基大師《西方要決釋疑通規》云:「彌陀本願,誓度娑婆,上盡現生一形,下至臨終十念,俱能決定,皆得往生。」
宗密禪師云:「彌陀願重,偏接娑婆界人。」
從三經和祖師的釋義無不是顯示念佛之教,以妄念凡夫為正機。
有凡夫人煩惱成就
法藏比丘五劫思惟,思維獲取二百一十憶諸佛剎土,選取精妙,選捨粗鄙,經過兆載永劫修行,積植菩薩無量德行,成就淨佛國土,目的就是為了能夠「速成正覺,拔諸生死,勤苦之本」、「拔人勤苦,生死根本,悉令如佛」。
法藏比丘依法性、順二諦去修行真實功德,《無量壽經》說:「勇猛精進,志願無倦。專求清白之法,以惠利群生。恭敬三寶,奉事師長。以大莊嚴具足眾行,令諸眾生功德成就。住空、無相、無願之法,無作、無起,觀法如化。」因為阿彌陀佛順實相二諦去修,所以成就了惠利群生的清白之法,成就了真實功德大利的名號,就是為了「攝眾生入畢竟淨」,所以阿彌陀佛成佛建設極樂世界,就是為我們三界顛倒不淨的凡夫所建立的,《往生論註》說:「佛本所以起此莊嚴清淨功德者:見三界是虛偽相,是輪轉相,是無窮相。如蚇蠖循環,如蠶繭自縛;哀哉眾生締此三界,顛倒不淨。(三界是汙染相,是破壞相。)」
阿彌陀佛正是因為欲置眾生於不虛偽處,於不輪轉處,於不無窮處,得畢竟安樂大清淨處,是故起此清淨莊嚴功德也。所以《往生論》說:「觀彼世界相, 勝過三界道。」
曇鸞大師說:「有凡夫人煩惱成就,亦得生彼淨土,三界繫業畢竟不牽。則是不斷煩惱得涅槃分,焉可思議!」
所以我們這個法門也是不可思議的法門,「有凡夫人煩惱成就」,凡夫的定義就是煩惱成就,從上到下,從內到外,每一滴血都充滿了貪瞋癡,具足煩惱,這個就是凡夫,煩惱是我們的本體,所以說有凡夫人煩惱成就。本來有煩惱是不能脫離三界的,何況往生淨土,可是有凡夫人煩惱成就也能往生淨土,三界六道的業力綁他不得,豈不是不斷煩惱而得到涅槃的身份。所以曇鸞大師就說,唉呀,這不是我們此世界之凡夫所能想像得來的。
所以佛立淨土,正是為了安置「虛偽、輪轉、無窮、顛倒、不淨、汙染、破壞、有漏、邪道、煩惱、繫業」的凡夫。
散心念佛亦得離苦
《大品經》云:「若人散心念佛,亦得離苦,其福不盡。」
我們散亂毛道凡夫,行心不定,如輕毛隨風東西,那我們就以散心去稱名就好,名號的功德不增不減,因為名號就像摩尼寶珠,投之濁心,濁心也不得不佛,如《涅槃經》云:「如摩尼珠,投之濁水,水即為清。」
曇鸞大師在《論註》云:「譬如淨摩尼珠,置之濁水。水即淸淨。若人雖有無量生死之罪濁,聞彼阿彌陀如來至極無生淸淨寶珠名號,投之濁心。念念之中,罪滅心淨,即得往生。」
譬如以清淨的摩尼寶珠放置在渾濁的水中,渾濁的水即時得以清淨。若人雖有無量生死罪業濁染,聞信阿彌陀如來至極無生、至極清淨、至極如意寶珠之名號,以此名號投之於凡夫濁染心中,凡夫於稱念佛名之中,多劫重罪即能消滅,即得往生極樂國土。如《觀經》下品下生,念念中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把生死重罪全滅掉。什麽是生死,我們六道輪迴的眾生是分段生死,菩薩也有生死,他是變異生死,所以即使等覺菩薩的文殊、普賢他們也要念佛往生,因為念佛是滅生死重罪,沒有生死不就是成佛、涅槃、常住嘛,所以「生死」二字,就是告訴我們念佛就能成佛的道理。
曇鸞大師又說:「種種諸苦眾生,聞阿彌陀如來至德名號、說法音聲,如上種種口業繫縛皆得解脫。入如來家,畢竟得平等口業。」
我們這些罪苦眾生,因為有煩惱所以苦,那我們聞到阿彌陀佛的名號,就能解脫,入如來家。極樂世界是諸佛之家,入諸佛之家就是成佛必定的意思。
所以凡夫就以凡夫本來面目去稱名,往生之業,只論稱名。你散心念佛,不影響名號常住之法的變易,就好像蓮花出淤泥而不染,所以源信和尚說:
從妄念中,所出念佛,
猶如蓮花,不染汙泥,
決定往生,不可有疑。
莫厭妄念多,應嘆信心淺;
故以深信心,常稱彌陀名。
如《論註》說:「一心專念阿彌陀如來,願生彼土。此如來名號,及彼國土名號,能止一切惡。」
六字名號就好像「善現藥王」,這個「善現藥王」是一種妙藥之名。在《晉華嚴經》中說:「譬如雪山有大藥王名曰善現,若有見者眼得清淨,若有聞者耳得清淨,若聞香者鼻得清淨,若嘗味者舌得清淨,若有觸者身得清淨。若取彼地土,悉能除滅無量眾病,安穩快樂。」源信和尚引用這個典故,在《往生要集》上末說:「善見藥王,滅一切病。」這個善現藥王它本來就有都攝六根,淨化六根的作用,我們念佛,名號自然就有止惡、滅罪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