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净土宗概论》

  1. 第十章 净土宗宗旨与特色
  2. 第九章 凡夫入报
  3. 第八章 本愿称名
  4. 第七章 作业行仪
  5. 第六章 起行
  6. 第五章 安心
  7. 第四章 净土宗相承论释
  8. 第三章 净土宗正依经典
  9. 第二章 净土宗教相判释
  10. 第一章 净土宗义概说
  11. 前言.目录

贰、《佛说阿弥陀经》要义

  1. 《阿弥陀经》要义(十六)
  2. 《阿弥陀经》要义(十五)
  3. 《阿弥陀经》要义(十四)
  4. 《阿弥陀经》要义(十三)
  5. 《阿弥陀经》要义(十二)
  6. 《阿弥陀经》要义(十一)
  7. 《阿弥陀经》要义(十)
  8. 《阿弥陀经》要义(九)
  9. 《阿弥陀经》要义(八)
  10. 《阿弥陀经》要义(七)
  11. 《阿弥陀经》要义(六)
  12. 《阿弥陀经》要义(五)
  13. 《阿弥陀经》要义(四)
  14. 《阿弥陀经》要义(三)
  15. 《阿弥陀经》要义(二)
  16. 《阿弥陀经》要义(一)

参、《佛说阿弥陀经》讲义

  1.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四十三)
  2.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四十二)
  3.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四十一)
  4.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四十)
  5.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三十九)
  6.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三十八)
  7.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三十七)
  8.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三十六)
  9.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三十五)
  10.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三十四)
  11.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三十三)
  12.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三十二)
  13.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三十一)
  14.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三十)
  15.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二十九)
  16.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二十八)
  17.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二十七)
  18.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二十六)
  19.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二十五)
  20.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二十四)
  21.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二十三)
  22.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二十二)
  23.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二十一)
  24.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二十)
  25.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十九)
  26.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十八)
  27.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十七)
  28.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十六)
  29.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十五)
  30.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十四)
  31.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十三)
  32.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十二)
  33.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十一)
  34.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十)
  35.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九)
  36.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八)
  37.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七)
  38.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六)
  39.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五)
  40.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四)
  41. 《阿弥陀经讲义》讲义(三)
  42.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二)
  43.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一)

肆、《往生论》讲义

  1. 《往生论》研究
  2. 《往生论》要义
  3. 天亲菩萨之教判思想
  4. 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

伍、《往生论注》讲义  

  1. 再读《往生论注》有感
  2. 《往生论注》玄义略解
  3. 现生不退论
  4. 平生业成论
  5. 佛身佛土论
  6. 凡夫论
  7. 称名论
  8. 易行论
  9. 愿力论
  10. 真实功德之垂救
  11. 一线四点
  12. 净土宗第一奇书
  13. 昙鸾大师之教判思想

陆、其他

  1. 阿弥陀佛的救度(中英对照)
  2. 《观经疏》四重判
  3. 《阿弥陀经》「三段要文」之经证、祖释
净土宗
净宗法师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净宗法师 > 讲义
top

讲义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三十六)

第三篇    正宗分

二、劝念佛往生
(一)念佛往生

28.心不颠倒

(1)《法事赞》言:

临终圣众持华现,身心踊跃坐金莲。
坐时即得无生忍,一念迎将至佛前。

①释不颠倒有二:先住正念。後得无生。

②正以得忍为体。

 

(2)《往生论注》言:

颠倒善果,能坏梵行。
一者从有漏心生,不顺法性。
所谓凡夫人天诸善、人天果报,若因若果,皆是颠倒,皆是虚伪,
是故名「不实功德」。
二者从菩萨智慧清净业起,庄严佛事,依法性入清净相,
是法不颠倒、不虚伪,名为「真实功德」。
云何不颠倒?依法性,顺二谛故。
云何不虚伪?摄众生入毕竟净故。
哀哉众生,缔此三界,颠倒不净。
总以三界有漏因果,皆是颠倒;依法性、顺二谛,为不颠倒。同上。

 

(3)《弥陀要解》言:

事一心不为见思所乱,理一心不为二边所乱,即修慧也。
不为见思乱,故感变化身佛及诸圣众现前,
心不复起娑婆界中三有颠倒,往生同居、方便二种极乐世界。
不为二边乱,故感受用身佛及诸圣众现前,
心不复起生死涅盘二见颠倒,往生实报、寂光二种极乐世界。

①释一心不乱虽异,释心不颠倒相同。

②专称佛名,报佛来迎故,不起三界颠倒,即证中道实相。

 

(4)《心经》言:

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盘。

 

(5)《无量寿经》言:

一切恐惧,为作大安。

 

(6)《往生论注》言:

不断烦恼,得涅盘分。

 

       念佛人,因有弥陀本愿安心,光明摄护利益,心无挂碍,无有恐怖,为根本上远离颠倒,现时虽未究竟涅盘,已得涅盘一分;临终依佛力住於正念,乘花即证无生。又何虑哉!

 

 

29.念佛人临终依佛力住於正念

       人在生时,受第六意识的强力主控,便觉得心能做得了主。到将死时,随着身体器官功能停止,前五识到第六意识渐次消失。失去第六意识的主控作用,主宰投胎轮回的阿赖耶识当中,生生世世的善恶业力种子就会浮现,如同国中无王,盗贼蜂起,强者称王,这时心的状况就是混乱性的,称为「乱心位」。所以一般人死的时候,根本做不了主,便出现所谓的颠倒:或起恶念,或生邪见,或生系恋,或发癫狂,或起恩爱等等。

 

       但是念佛之人,不会出现这种状况;平时恒在佛光照护之中,临终在明了心位之时,亲见佛圣来迎,佛力加持故,命终之时,自然心不颠倒,住於正念,随佛往生,证悟法忍。

 

       有人以为先要自己有能力保持心不颠倒,然後阿弥陀佛才来接迎,但又做不到,所以心生恐惧;这显然是对经文的误解。经文先说「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然後说「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可知阿弥陀佛来迎在先,以佛来迎故,心住正念而不颠倒。唐译「慈悲加佑,令心不乱」,至为明了。可知念佛人命终心住正念,乃依佛力自然之事,并非自己道力功夫。

 

30.念佛人临终无颠倒事之经证(引自《弥陀要解略注》)

       以佛现前摄受故,得心不颠倒;非心不颠倒,佛方现前。此义多有曲解,略引经论以广明此。

 

(1)《称赞净土佛摄受经》言:

临命终时,
无量寿佛,与其无量声闻弟子、菩萨众俱,前後围绕,来住其前。
慈悲加佑,令心不乱。

 

(2)《无量寿经》言:

今此经典,甚深微妙,广利众生。
若有众生,於此正法,受持、读诵、书写、供养,彼人临终,
假使三千大千世界满中大火,亦能超过,生彼国土。

 

(3)《无量寿经》偈:

假使大火满三千,及彼庄严诸牢狱,如是诸难悉能超,皆是如来威德力。

 

(4)《悲华经》言:

临终之时,我时当与大众围绕,现其人前。
其人见我,即於我所,得心欢喜。
以见我故,离诸障阂,即便舍身,来生我界。

 

(5)《悲华经》言:

所有众生,若闻我声,发愿欲生我世界者,
是诸众生,临命终时,悉令见我与诸大众前後围绕。
我於尔时,入无翳三昧。
以三昧力故,现在其前而为说法,
以闻法故,寻得断除一切苦恼,心大欢喜。
其心喜故,得宝寘三昧。
以三昧力故,令心得念及无生忍,命终之後,必生我界。

 

(6)《称扬诸佛功德经》言:

若有得闻无量寿如来名者,一心信乐,持讽诵念,
其人当得无量之福,永当远离三涂之厄,
命终之後,皆当往生彼佛刹土。
命欲终时,一心信乐,念念不舍,
阿弥陀佛将诸众僧,住其人前,
魔终不能毁坏斯等正觉之心。

 

(7)《鼓音王经》言:

若有四众,能正受持彼佛名号,
以此功德,临欲终时,阿弥陀佛即与大众,往此人所,令其得见。

 

(8)《圆中钞》言:

娑婆众生,虽能念佛,浩浩见思,实未伏断,
而能垂终心不颠倒者,原非自力而能主持,
乃全仗弥陀乘大愿船而来拔济;
虽非正念,而能正念,故得心不颠倒,即得往生。

 

(9)印光大师言:

唯念佛求生净土法门,专仗弥陀愿力。
无论善根之熟否,恶业之轻重,乃至五逆十恶,
但得生信发愿,持佛名号,
临命终时,定蒙弥陀接引,往生净土。

 

又言:

无论证悟与否,乃至烦惑丝毫未断者,
均可仗佛慈力,即於现生,往生西方。

 

(10)善导大师言:

唯恨众生疑不疑,净土对面不相忤。
莫论弥陀摄不摄,意在专心回不回。
但使回心决定向,临终华盖自来迎。

 

(11)昙鸾大师言:

有凡夫人,烦恼成就,亦得生彼净土;三界系业,毕竟不牵。
则是不断烦恼,得涅盘分,焉可思议?

 

 

31.念佛瑞相说

(1)南无阿弥陀佛,灵瑞之体,自具相用。

(2)念佛放光,念佛光摄。

(3)念佛佛来,念佛佛护。

(4)妄念心中所出佛名,犹如莲花不染污泥,微妙香洁。

(5)念佛除恶,如一香树,改伊兰林,悉使香美。

(6)凡夫念佛,天人致敬,除恶人名,称芬陀利。

(7)身心安定,身心柔软,人乐亲近,所作皆吉。

(8)临终佛现,心大欢喜,乘花随佛,直入宝池。

 

       诸相昭彰,贯一生,遍法界,信心即见,岂必拘命终身软、舍利等。

 

 

32.三段文、两重因果

       这一段说明念佛必生的经文,细分起来有所谓的「三段文、两重因果」。

 

       第一段:「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七日……一心不乱」,说平生专修念佛。

 

       第二段:「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说临终佛圣来迎。

 

       第三段:「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说命终正念往生。

 

       第一段与第二段,是第一重因果,即平生专修念佛为因,临终佛圣来迎为果。

 

       第二段与第三段,是第二重因果,即临终佛圣来迎为因,命终正念往生为果。

 

       有第一「平生专修念佛」,必有第二「临终佛圣来迎」;有第二「临终佛圣来迎」,必有第三「命终正念往生」。环环相扣,关键在第一「平生专修念佛」。既已专修念佛,则佛力保证命终心不颠倒,正念往生。

 

 

33.专是核心

       就此一段经文,善导大师的解释就是「专」--专称佛名。

       专称佛名,就是「多善根」。

       专称佛名,多善根故,称为「善男子、善女人」。

       专称佛名,随其寿命,长短不限,就是「若一日……若七日……」。

       专称佛名,无二无杂,就是「一心不乱」。

       专称佛名,平生业成,临终佛自来迎;佛力护佑,自然心不颠倒,正念往生。

 

34.称名入报偈言:

极乐无为涅盘界,随缘杂善恐难生;
故使如来选要法,教念弥陀专复专。
七日七夜心无间,长时起行倍皆然。
临终圣众持华现,身心踊跃坐金莲。
坐时即得无生忍,一念迎将至佛前。
法侣将衣竞来着,证得不退入三贤。

 

(1)极乐无为涅盘界

①判极乐报土。

②总上依正庄严,别指诸上善人聚会之「一处」。

③凡夫得与菩萨上善一处,乃专称佛名,乘佛愿力,五乘齐入故。

 

(2)随缘杂善恐难生

①释「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

②随缘杂善:随各自业习因缘,所修之杂毒诸善。

③念佛外一切行。定散二善,六度万行,若比念佛,悉是少善福。

 

1 凡夫障重,妄爱迷深,不谓三恶火坑暗在人之足下;
随缘起行,拟作进道资粮,何其六贼知闻,竞来侵夺。

 

2 外现贤善精进之相,内怀虚假。
贪瞋邪伪,奸诈百端,恶性难侵,事同蛇蠍。
虽起三业,名为杂毒之善,亦名虚假之行,不名真实业也。

 

3 念佛三昧功能超绝,实非杂善得为比类。

 

④经「不得生」,释「恐难生」,或断然,或从容,巧适众机故。见「诸行回向能否往生」。

⑤何故难生?有漏无漏,因果不相应故。

 

(3)故使如来选要法

①故使,所以使得。谁使?外由机劣,内由大悲。

1 人天少善尚难辨,何况无为证六通?
虽得见闻稀有法,粗心懈怠益无功。
纵使连年放脚走,趁得贪瞋满内胸。
贪瞋即是身三业,何开净土里真空。

 

2 故使如来选要法,教念弥陀专复专。

 

3 寄语同生善知识,念佛慈悲入圣丛。

 

《观经疏》言:

但以垢障覆深,净体无由显照。故使大悲隐於西化,惊入火宅之门。

 

《法事赞》言:

但为凡夫乱想,寄托无由;故使释迦诸佛,不舍慈悲,直指西方。

 

②如来:弥陀、释迦、诸佛,真善知识。

③选:谁选?如来。为谁选?五浊恶业凡夫,我等。选何法?念佛。

④要法,重要、关键、必不可少之法。八万法门非要,唯有念佛为要。

 

(4)教念弥陀专复专

①释「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一心不乱」。

 

②佛说即教,生闻奉行。《大经》言:

是故我法如是作,如是说,如是教,应当信顺,如法修行。

如是我闻。

 

③心也专,行也专。信力故执受在心,念力故任持不忘。初一念信受,後念念相续。

 

④今也专,明也专。七日七夜心无间(专),长时起行倍皆然(复专)。

 

⑤殷重四修。专,无间修、无余修;复专,恭敬修、长时修。

 

(5)七日七夜心无间

①释「若一日……若七日……一心不乱」。

②问:凡夫一时烦恼百千间,何能七日七夜心无间杂,又长时皆然?

③答:虽烦恼百千间,然信愿念佛之心永不退转,永不变异,不以疑杂来间。即是信心淳一相续,一心归命,一心不乱。

 

(6)长时起行倍皆然

释「若一日……若七日……」之「若」。若,不定之词,不限一日七日,随寿命延长,皆如是专称佛名。

 

(7)持花,据义增释。

 

(8)身心踊跃、即得无生,释「心不颠倒」,前者是相,後者是体。

 

(9)坐时即得无生忍

明在此界,不俟彼国。义同韦提见佛得忍,释为「多是十信中忍」。

 

(10)一念迎将至佛前

释「即得往生」,明其快,道路虽遥,去时一念即到。

 

(11)法侣将衣竞来着

①法侣,同念佛人。是先生者,已是菩萨,等观音势至。又如:

耳目精明身金色,菩萨徐徐授宝衣。
弥陀心水沐身顶,观音势至与衣被。
乘船直入莲华会,化佛菩萨与衣被。
莲华大众皆欢喜,即与天衣随意着。

②此初生时情景,示新生者备受关爱,入诸大菩萨行列,尔我一类。亦如从军之人即换军服,则同一行伍。

 

③然第三十八愿:「应法妙服,自然在身。」衣表知惭。此界胎生,人无惭愧,故裸体。净土既莲花化生,依佛功德,知惭愧故,必当有服在身。然初生故,不如诸大菩萨殊胜,故法侣将衣来着。虽说将衣来着,一切皆是自然。

 

(12)证得不退入三贤

①三贤:菩萨阶位,十住、十行、十回向三十心,内凡位,与十圣(十地)相对。

②此是借通途名相,以说极乐菩萨,然差即无差,如水与波。前已屡明。

 

35.选择念佛

《选择本愿念佛集》言:

私云:凡案三经意,诸行之中,选择念佛,以为旨归。
先《双卷经》中有三选择:
一选择本愿,二选择赞叹,三选择留教。
一「选择本愿」者:
念佛是法藏比丘於二百一十亿土中,所选择往生之行也,
细旨见上,
故云选择本愿也。
二「选择赞叹」者:
上三辈中,虽举菩提心等余行,释迦即不赞叹余行,
唯於念佛而赞叹云:「当知一念,无上功德」,
故云选择赞叹也。
三「选择留教」者:
又上虽举余行诸善,释迦选择,唯留念佛一法,
故云:选择留教也。
次《观经》中又有三选择:
一选择摄取,二选择化赞,三选择付嘱。
一「选择摄取」者:
《观经》之中,虽明定散诸行,
弥陀光明,唯照念佛众生,摄取不舍,
故云选择摄取也。
二「选择化赞」者:
下品上生人,虽有闻经、称佛二行,
弥陀化佛选择念佛云:「汝称佛名故,诸罪消灭,我来迎汝」,
故云选择化赞也。
三「选择付嘱」者:
又虽明定散诸行,唯独付嘱念佛一行,
故云选择付嘱也。
次《阿弥陀经》中有一选择,所谓「选择证诚」也。
已於诸经中虽多说往生之诸行,六方诸佛,於诸行而不证诚。
至此经中,说念佛往生,
六方恒沙诸佛,各舒舌覆大千,说诚实语,而证诚之,
故云选择证诚也。
加之《般舟三昧经》中又有一选择,所谓「选择我名」也。
弥陀自说言:「欲来生我国者,常念我名,莫有休息」,
故云选择我名也。
「本愿、摄取、我名、化赞」,此之四者是弥陀选择也。
「赞叹、留教、付嘱」,此之三者,是释迦选择也。
「证诚」者,六方诸佛之选择也。
然则释迦、弥陀,及十方各恒河沙等诸佛,
同心选择念佛一行,
余行不尔,故知三经俱选念佛以为宗致耳。计也夫:
欲速离生死,二种胜法中,且搁圣道门,选入净土门。
欲入净土门,正杂二行中,且抛诸杂行,选应归正行。
欲修於正行,正助二业中,犹傍於助业,选择专正定。
正定之业者,即是称佛名,称名必得生,依佛本愿故。

 

36.三经选择

       (1)《大经》,优选。法藏从二百一十亿诸佛土往生之行中,择优选取称名为往生行。

       (2)《观经》,筛选。

①释尊以逆恶临终之机为筛,机孔大而法细故,定散诸善悉漏筛网;唯念佛一法其大无外故,剩留筛面。

②亦——用定善、行善、戒善、世善之法为筛,法孔大而机细故,所能筛取者甚少,造恶之机悉漏筛底;唯念佛法筛,一实无漏故,逆恶临终之机悉皆不漏。

 

《往生礼赞》言:

问曰:何故不令作观,直遣专称名字者,有何意也?

答曰:乃由众生障重,境细心粗,识扬神飞,观难成就也。
是以大圣悲怜,直劝专称名字,正由称名易故,相续即生。

 

《般舟赞》言:

种种思量巧方便,选得弥陀弘誓门。
一切善业回生利,不如专念弥陀号。

 

       (3)《小经》,挑选。机选凡夫,益选报国,欲令凡夫入报,唯有弥陀本愿称名一法。

为我凡夫来出世。偏心指授向西行。
极乐无为涅盘界,随缘杂善恐难生。
故使如来选要法,教念弥陀专复专。
直为弥陀弘誓重,致使凡夫念即生。

 

       (4)又《大经》以「末法万年悉皆度脱」为筛,《小经》以「五浊恶人当生成就」为筛,唯有念佛一法。

 

       (5)又三经三佛同以「凡夫入报」为筛,唯选得弥陀本愿称名一法。

 

 

37.《观》《小》二经对比

       (1)《弥陀要解》言:

执持名号,既简易直捷,仍至顿至圆;
以念念即佛故,不劳观想,不必参究,当下圆明,无余无欠。

 

问:《观经》专明作观,何谓不劳观想?

 

答:此义即出《观经》。
彼经因胜观非凡夫心力所及,故於第十三别开劣像之观;
而障重者犹不能念彼佛,故於第十六大开称名之门。
今经因末世障重者多,故专主第十六观。
当知人根虽钝,而丈六八尺之像身,无量寿佛之名字,未尝不心作心是。
故观劣者不劳胜观,而称名者并不劳观想也。

 

①持名易而胜。

②以《小经》为第十六观称名所开出。

③上根可观佛,下根可称名,功等观佛。

④心作心是有二:一观佛。二称名。

⑤虽叹称名不劳观想,未如称名正定业,胜於观佛助业。

⑥未及本愿义故。权顺自力情故。

 

       (2)莲池大师言:

观虽十六,言佛便周。

以称名统十六观,几近从观入念。

 

       (3)法然上人言:

《观经》虽初广说诸行,遍逗机缘;後废诸行,结归念佛一行。
然尚彼经,诸行文广,念佛文狭,是以行学之徒,义路易迷,是非难决。
故今此经,废舍诸行,唯明念佛,是即为於念佛行,令生决定信也。

①《小经》为承绪《观经》念观废立。

②念观废立,一宗宗骨。

 

 

38.三经念佛本愿成就对比

       诸经念佛,悉从第十八愿开出。正依三部,必无二致。

 

《观经疏》言:

《无量寿经》四十八愿中,唯明专念弥陀名号得生。
又如《弥陀经》中,一日七日专念弥陀名号得生。
又十方恒沙诸佛证诚不虚也。
又此经定散文中,唯标专念名号得生

 

第十八愿文 第十八愿成就文 观  经  阿弥陀经 备  注
设我得佛 闻其名号 十六观门
下三品
闻说阿弥陀佛 此经定散文中,唯标专念弥陀名号得生。
释迦佛说此《观经》三福九品定散二善,证赞彼佛依正二报,使人欣慕。
十方众生 诸有众生 善恶九品
下下品
善男女
五浊凡夫
九品俱回得不退
至心信乐
欲生我国
信心欢喜
至心回向
愿生彼国
至诚心
深心
回向发愿心
一心不乱 专复专
心无间
乃至十念 乃至一念 一日乃至七日
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
持执名号,若一日……若七日…… 上尽一形,下至一日、一时、一念等;或从一念十念,至一时、一日、一形。
大意者:一发心以後,誓毕此生,无有退转,唯以净土为期。
长时起行倍皆然。
若不生者
不取正觉
即得往生
住不退转
发三种心,即便往生。
命终之时见金莲华……如一念顷即得往生。
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 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
闻是经受持者,皆得不退转。
欲生阿弥陀佛国者,皆得不退转。

临终圣众持华现,身心踊跃坐金莲。
坐时即得无生忍,一念迎将至佛前。
法侣将衣竞来着,证得不退入三贤。

 

 

39.《弥陀要解》余义

问:天奇毒峰诸祖,皆主参念佛者是谁,何谓不必参究?

 

答:此义即出天奇诸祖。
前祖因念佛人不契释迦彻底悲心(以名号果觉全体授予浊恶众生),
故傍不甘(称名之外,别觅新奇),直下诘问(念佛是谁),—猛提醒,
何止长夜复旦(能称、所称当体皆是无量光寿,始本合一,念念即佛)。
我辈至今日犹不肯死心念佛(故傍不甘),
苦欲执敲门瓦子(话头)
向屋里打亲生爷娘(阿弥陀佛。执参话头为究竟,不死心念佛),
则於诸祖成恶逆,非善顺也。

 

进问:此在肯心者(死心念佛人)则可,未肯者何得相应?

 

曰:噫,正唯未肯,所以要你肯心相应。
汝等正信未开,如生牛皮,不可屈折。
当知有目者(深信念佛之人,明信佛智,耳目开明),
固无日下燃灯之理(直下念佛如明日,参究开悟如燃灯)。
而无目者(於念佛尚未起信之人),
亦何必於日中苦觅灯炬(口念阿弥陀佛,还要苦参是谁)。
大势至法王子云:
不假方便,自得心开(舍一切思虑,但称佛名,自得大利)。
此一行三昧中大火聚语也,敢有触者(以思虑心测度称名),
宁不被烧(越推越远)。

 

问:七日不乱,平时耶,临终耶?

 

答:平时也。

 

问:七日不乱之後,复起惑造业,亦得生耶?

 

答:果得一心不乱之人,无更起惑造业之事。

 

       依善导大师意,蒙光触者心不退。愿力白道,不被贪瞋水火所坏。《观经疏》言:「汝一心正念直来,我能护汝,众不畏堕於水火之难。」《往生论注》言:「一心专念阿弥陀如来,愿生彼土;此如来名号,及彼国土名号,能止一切恶。」以称佛名力,心渐柔软。触光柔软愿之功也。

 

问:《大本》十念,《宝王》一念,平时耶,临终耶?

 

答:十念通二时。晨朝十念属平时。
十念得生,与《观经》十念称名同,属临终时。一念则但约临终时。

 

问:十念一念并得生,何须七日?

 

答:若无平时七日功夫,安有临终十念一念?
纵下下品逆恶之人,并是夙因成熟,故感临终遇善友,闻便信愿。
此事万中无一,岂可侥幸。《净土或问》斥此最详,今人不可不读。

 

问:西方去此十万亿土,何得即生?

 

答:十万亿土,不出我现前一念心性之外,以心性本无外故。
又仗自心之佛力接引,何难即生。
如镜中照数十层山水楼阁,层数宛然,实无远近,一照俱了,见无先後。
「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亦如是。
「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亦如是。
「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
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亦如是。
当知字字皆海印三昧,大圆镜智之灵文也。

 

问:持名判行行,则是助行,何名正行?

 

答:依一心说信愿行,非先後,非定三。
盖无愿行不名真信,无行信不名真愿,无信愿不名真行。
今全由信愿持名,故信愿行三,声声圆具,所以名多善根福德因缘。
《观经》称佛名故,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此之谓也。
若福善不多,安能除罪如此之大。

 

问:临终猛切,能除多罪,平日至心称名,亦除罪否?

 

答:如日出,群暗消。称洪名,万罪灭。

 

问:散心(与至心相对,不具信愿)称名,亦除罪否?

 

答:名号功德不可思议,宁不除罪,但不定往生。
以悠悠散善,难敌无始积罪故。
当知积罪假使有体相者,尽虚空界不能容受,
虽百年昼夜弥陀十万,一声灭八十亿劫生死,
然所灭罪如爪上土,未灭罪如大地土。
唯念至一心不乱(具足信愿),则如健人突围而出,
非复三军能制耳(信愿庄严一声阿弥陀佛,圆转五浊)。
然称名便为成佛种子,如金刚终不可坏。
佛世一老人求出家,五百圣众皆谓无善根。
佛言:此人无量劫前为虎逼,失声称南无佛。
今此善根成熟,值我得道,非二乘道眼所知也。
由此观之,《法华》明:「过去佛所,散乱称名,皆已成佛。」岂不信哉!
伏愿缁素智愚,於此简易直捷无上圆顿法门,
勿视为难而辄生退诿,勿视为易而漫不策勤。
勿视为浅而妄致藐轻,勿视为深而弗敢承任。
盖所持之名号,真实不可思议。能持之心性,亦真实不可思议。
持一声,则一声不可思议。
持十百千万无量无数声,声声皆不可思议也。

 

 

分享到
中华净土宗协会
净土宗文教基金会

11059台北市信义路五段150巷22弄41号
电话:02-8789-4818
传真:02-8780-7050
E-mail:amt@plb.tw

護 持 捐 款

● 郵局劃撥
戶 名:社團法人中華淨土宗協會
帳 號:50230511

● 銀行匯款
一、一般及ATM:
銀行名稱:台北富邦銀行莊敬分行
銀行代號:012
戶 名:社團法人中華淨土宗協會
帳 號:00461102022480
註:匯款/轉帳成功後,敬請來電告知捐
款人資料,以便開立收據。
電話:02-8789-4818

二、國外匯款:
Bank Name:
TAIPEI FUBON COMMERCIAL BANK CO.,LTD.
JUANGJING BRANCH
Bank Address:
NO.286, JUANGJING ROAD, TAIPEI CITY,
TAIWAN, R.O.C.
Tel:002-886-2-2722-6206
Fax:002-886-2-2720-6967
Swift Code:TPBKTWTP
Account(A/C):00461102022480
Name:Chinese Pure Land Buddhist Associ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