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小常識

  1. 持經持佛
  2. 除苦惱法
  3. 引業與滿業
  4. 紫磨金色身
  5. 佛後普賢
  6. 自力不退與佛力不退
  7. 十力佛名
  8. 法藏志願
  9. 十方眾生
  10. 真正、絕對的「三好」
  11. 臨終三隨
  12. 三在釋
  13. 「唯除逆謗」之義
  14. 實相身、為物身
  15. 三重念佛
  16. 念佛人的自覺
  17. 救度凡夫的念佛法門
  18. 凡夫的意義
  19. 阿彌陀佛光壽關係
  20. 《阿彌陀經》名義
  21. 極樂之立名
  22. 「五德瑞現」文略解
  23. 無量壽光的體性力用
  24. 「迴向偈」之意
  25. 迴向有二
  26. 念觀音聖號往生,仍不出彌陀願力
  27. 往生成佛因果三願
  28. 三橫超
  29. 彌陀名體之關係
  30. 佛門分宗的理由
  31. 對比勸善,彰往生益
  32. 一願意三願意
  33. 淨土宗的極致
  34. 十劫久遠
  35. 指方立相論
  36. 無欲的世界
  37. 淨土泛論
  38. 極樂淨土之真相
  39. 門餘大道
  40. 方便與真實
  41. 三種自然
  42. 圓融至德嘉號
  43. 門餘大道
  44. 蓮花五德
  45. 二種深信(二)
  46. 二種深信(一)
  47. 他力往生
  48. 二種迴向(二)
  49. 他力迴向
  50. 名體不二
  51. 二種迴向(一)
  52. 二種法身
  53. 二種深信
  54. 無量壽佛
  55. 南無阿彌陀佛
  56. 阿彌陀佛
  57. 歸命
  58. 南無
  59. 一代結經
  60. 一代化前
  61. 淨土最上根
  62. 順他意與順自意
  63. 彌陀本願之行
  64. 乃至
  65. 具足三心
  66. 下品下生的折與攝
  67. 念佛即是乘佛願
  68. 懺喜念佛
  69. 念佛超越諸善萬行
  70. 專稱彌陀佛名即是念佛三昧
  71. 念觀廢立
  72. 別意弘願之佛
  73. 六字名號如摩尼寶珠
  74. 靜默往生人
  75. 金剛信
  76. 略安心
  77. 一生輕鬆成佛
  78. 一分鐘教你認識「淨土宗」
  79. 隨順佛教、佛意、佛願
  80. 信以客觀為據
  81. 無需印證
  82. 成佛度生之極則
  83. 厭穢欣淨
  84. 圖久當生西
  85. 至親路各別
  86. 身獨不相代
  87. 一切無可樂
  88. 悉令如佛
  89. 泥洹無雙
  90. 快樂安穩
  91. 為作大安
  92. 速生我剎
  93. 罪惡觀、救度觀
  94. 過火聞佛名
  95. 三界如火宅
  96. 彌陀救度的特點
  97. 必信之法
  98. 必說之法
  99. 謗法
  100. 五逆
  101. 三福田
  102. 光號攝化
  103. 入正定聚
  104. 現當二益
  105. 名體一如
  106. 特留此經
  107. 第三世怨
  108. 不苦不樂受
  109. 常沒眾生
  110. 樂受
  111. 正、像、末三時
  112. 苦受
  113. 五濁
  114. 萬行結晶
  115. 強緣
  116. 天人五衰
  117. 他力迴向
  118. 三界相狀
  119. 輕毛
  120. 十方眾生
  121. 真實之利
  122. 他作自受
  123. 無為自然
  124. 願力自然
  125. 業力自然
  126. 萬德洪名
  127. 臨終機相
  128. 眾生機相
  129. 取意文
  130. 機法一體
  131. 大慈大悲
  132. 攝生三願
  133. 光號攝化
  134. 釋尊本懷
  135. 胎生
  136. 化生
  137. 三輩
  138. 九品
  139. 三福
  140. 凡夫入報
  141. 佛身土報化
  142. 五增上緣
  143. 三緣
  144. 四修
  145. 學律方知自己罪
  146. 五念門
  147. 專雜得失
  148. 五種正行
  149. 入正定聚
  150. 正助二業
  151. 正雜二行
  152. 現當二益
  153. 名體一如
  154. 三心
  155. 迴向發願心
  156. 深心
  157. 至誠心
  158. 厭欣心
  159. 菩提心
  160. 安心
  161. 宗祖
  162. 初祖
  163. 相承論釋
  164. 《觀經疏》
  165. 五部九卷
  166. 《安樂集》
  167. 《往生論註》
  168. 《易行品》
  169. 《往生論》
  170. 《佛說阿彌陀經》
  171.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
  172. 淨土宗
淨土宗
淨土文庫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淨土文庫 > 淨土小常識
top

淨土小常識

指方立相論

淨土宗編輯部

       關於阿彌陀佛的淨土位於西方,古來有很多議論。或說是釋尊的方便說;或說「自性彌陀,唯心淨土」,佛與淨土都在我們的心中;或說娑婆即常寂光土,離開此土別無西方世界等。

       然,淨土宗是遵守「指方立相」的綱格。「指方」是指出方向,釋尊在經中指明西方;「立相」是分辨色相,確立有一尊佛叫阿彌陀佛,今現在說法。

       關於淨土的所在,為什麼會生起種種的議論呢?因為在《大經》中說「開廓廣大,超勝獨妙」,「恢廓曠蕩,不可限極」。天親菩薩亦在《往生論》說:「觀彼世界相,勝過三界道,究竟如虛空,廣大無邊際。」而《大經》又說「現在西方」。淨土既然恢廓無邊,就不能說只限西方。說法不一,難免引起議論。

       這樣相反的解釋是如何產生的?這是因為萬事萬物都有「平等觀」與「差別觀」二種看法。

       若從「平等觀」來看,本無淨穢之別,淨土可說「恢廓曠蕩,無邊無際」。

       若從「差別觀」來看,以凡夫迷妄為因所成的娑婆,和以佛願行圓滿為因所成的淨土,當然有很大的差別,這就是淨土何以在西方十萬億佛土之外的原因。

       平等與差別有很大的差異,但本體是一。如同波浪和海水,風平浪靜和驚濤駭浪時的海都是水,波浪沒有離開水。故淨土「有限的西方說」和「無限的廣大說」,也只是一體兩面,「差別」並無離開「平等」。即不離無限而有限,不離有限而無限;有限之內沒有無限,但無限包含了有限。為了顯出這兩面,在《大經》中才有二種說法。

       佛教不同宗派在說明淨土時,聖道門傾向從「無邊」說起,而淨土門則傾向從「有邊」開始。

       聖道門強調「此土入聖」,先在娑婆世界修行入聖證果,體悟平等之理,再出差別之門比較方便。

       淨土門則是「彼土得證」,到淨土才入聖證果,所以先從「有限差別」漸進之後,才入「無限平等」。

       故《安樂集》引曇鸞大師文說:「吾既凡夫,智慧淺短,未入地位,念力須均。如似置草引牛,恆須繫心槽櫪。豈得縱放,全無所歸?

       大師謙自己是生死凡夫,智慧、念力淺短,尚未入不退轉位,不能漫無目的,完全沒有歸向。就像引牛吃草,須把草料放在槽櫪,牛才能專心依附。所以凡夫必須繫心一處——西方極樂,方能一向專念,得生淨土。

       以上從差別面來說,有淨土、穢土之差別;然而十方世界中為什麼特指西方?這亦是以差別界為中心的說明。這個差別的世界,「東方」表萬物之發生,「西方」表萬物之歸趨。如日出於東而沒於西。阿彌陀佛選擇含有歸趨意義的西方,特別建設安樂世界,作為我們最後的安住處。人生之夕來時,識心就靜靜回歸西方彌陀慈父的佛國。

       其實,若深入探究,淨土是尚在迷中的凡夫所不能推其究竟之事,我們只有仰信彌陀從西岸不斷傳來的悲切呼喚聲而已。

分享到
中華淨土宗協會
淨土宗文教基金會

11049台北市信義路五段150巷22弄41號
電話:02-8789-4818
傳真:02-8780-7050
E-mail:amt@plb.tw

捐 款 護 持

信用卡定期定額護持

本會推薦使用
前往

信用卡單筆護持

單次隨喜護持
前往

四大超商繳費護持

多元化的護持
前往

其他方式隨喜護持

匯款護持方式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