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宗文集

  1. 善導大師的淨土教及其周邊
  2. 慈雲懺主〈淨土文〉今詮-3
  3. 慈雲懺主〈淨土文〉今詮-2
  4. 慈雲懺主〈淨土文〉今詮-1
  5. 五濁增時多疑謗
  6. 右脇(入住)出胎,大權示現
  7. 阿彌陀佛的形貌
  8. 《淨土宗教理的核心》前言
  9. 一段不可不知的中國淨土宗發展史實
  10. 關於《阿彌陀經》的「執持名號」
  11. 譯經史
  12. 讀《淨土教概論》札記一則
  13. 向死而生的淨土法門
  14. 試析《觀經疏》「化前序」
  15. 曇鸞道綽樹淨土宗萬世不拔之基
  16. 曇鸞與道綽
  17. 量子力學證實:彌陀淨土真存在
  18. 淨土泛論
  19. 淨土感言
  20. 淨土教思想信仰的特徵
  21. 試論道綽時教相應的淨土判教理論
  22. 善導淨土思想特點與稱名念佛法門的流行
  23. 略論善導往生淨土的境界──「報土論」
  24. 善導念佛思想的基本內涵
  25. 善導教學與宋代淨土教──特別以對天台宗的影響為中心
  26. 宋代以後的淨土教與善導
  27. 中國淨土教之時代區分
  28. 論曇鸞的淨土思想
  29. 論《安樂集》的淨土思想
  30. 道綽淨土思想研究
  31. 日本淨土宗的判教論和中國祖師觀
  32. 道綽、善導與唐代淨土宗
  33. 淨土宗十五祖之新判
  34. 玄中寺在中國淨土宗史上地位的再檢討
  35. 玄中寺與中日佛教文化交流
  36. 淨宗二祖道綽和《安樂集》
  37. 「凡入報土」辨正──《安樂集》研學劄記之四
  38. 稱名本願探意——《安樂集》研學劄記之三
  39. 「聖道與淨土」辨析——《安樂集》研學劄記之二
  40. 「約時被機」解讀——《安樂集》研學劄記之一
  41. 再讀《往生論註》
  42. 曇鸞在淨土宗史上的地位
  43. 近代確立蓮宗十三位祖師的過程及其釋疑
  44. 玄中寺——中日佛教文化交流的黃金紐帶
  45. 穿越千年,為師作證
  46. 論善導大師的佛學思想與淨土宗的教義特徵
  47. 道綽《安樂集》的淨土思想
  48. 離業力自然入無為自然之捷徑
  49. 純正的淨土法門能使十方眾生大安心原由之探討
  50. 曇鸞大師
  51. 淨土高僧曇鸞法師的風範
  52. 論淨土宗的成立及其實際創始人的確立
  53. 慧遠與善導之念佛
  54. 辨析信願稱名求生淨土是否為「儜弱怯劣」?
  55. 曇鸞、道綽、善導三大師的淨土學說
  56. 中國淨土理論的開山者曇鸞
  57. 善導淨土思想之特色
  58. 淨土祖師曇鸞與念佛法門
  59.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
  60. 淨土宗的域外淵源與長安立宗及其後世傳承
  61. 日本淨土宗簡介
  62. 論淨土宗的四大特色
  63. 「人以致用.學以致用」——談談教理研究
  64. 善導「要弘二門判」辨析── 要弘二門是偽命題嗎?
  65. 自家寶藏 失而復得
  66. 鑒真大師淨土信仰探微
  67. 玄中寺與淨土宗
  68. 善導大師及其淨土思想
  69. 道綽《安樂集》探略
  70. 不測之人與不測之《註》
  71. 曇鸞大師歷史地位再探討
  72. 中國人口頭心頭的阿彌陀
淨土宗
淨土文庫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淨土文庫 > 淨土宗文集
top

淨土宗文集

辨析信願稱名求生淨土是否為「儜弱怯劣」?

宗佛居士

       八宗共祖龍樹菩薩,在印度享譽為第二佛陀,南天竺諸國為其立廟,敬奉如佛。振興大乘佛教,造論廣被百代,漢譯計有二十餘部。其中《十住毘婆沙論》,是《華嚴經.十地品》之釋論,稱為《大不思議論》十萬偈之二部。共十七卷(或十五卷,又說十六卷)、三十五品(或三十六品)。〈易行品〉在其第九品.第五卷。

 

       〈易行品〉主要闡述菩薩欲至阿惟越致地獲不退轉,分別有兩種路程:一是勤行精進久久乃得,是名「難行道」,如陸路步行則為苦﹔二是以信方便易行疾得阿惟越致地,名「易行道」,如水道乘船則為樂。本文不多介紹「易行道」的修持內容,旨在援引其他經典,看待「易行道」被龍樹菩薩呵斥為「儜弱怯劣」,究應如何理解的探討。首先〈易行品〉開頭便如此自設問答:

 

問曰:是阿惟越致菩薩,初事如先說。至阿惟越致地者,行諸難行久乃可得,或墮聲聞、辟支佛地;若爾者是大衰患,如《助道》法中說:「若墮聲聞地,及辟支佛地,是名菩薩死,則失一切利,若墮於地獄,不生如是畏,若墮二乘地,則為大怖畏,墮於地獄中,畢竟得至佛,若墮二乘地,畢竟遮佛道,佛自於經中,解說如是事,如人貪壽者,斬首則大畏,菩薩亦如是,若於聲聞地,及辟支佛地,應生大怖畏」。是故若諸佛所說,有易行道,疾得至阿惟越致地方便者,願為說之。
答曰:如汝所說,是儜弱怯劣,無有大心,非是丈夫志幹之言也。何以故?若人發願,欲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未得阿惟越致,於其中間,應不惜身命,晝夜精進,如救頭燃。如《助道》中說:「菩薩未得至,阿惟越致地,應常勤精進,猶如救頭燃,荷負於重擔,為求菩提故,常應勤精進,不生懈怠心,若求聲聞乘,辟支佛乘者,但為成己利,常應勤精進,何況於菩薩,自度亦度彼,於此二乘人,億倍應精進」。行大乘者,佛如是說:「發願求佛道,重於舉三千大千世界。」汝言阿惟越致地是法甚難,久乃可得;若有易行道疾得至阿惟越致地者,是乃怯弱下劣之言,非是大人志幹之說。

 

       初閱此段勉力粗揣菩薩聖意,應是要大乘行者莫懼佛道漫長艱苦,不忘初心為人為己,腳踏實地難行能行。世間法中且說「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為者亦若是」,菩薩修行倍超常人,既然意為「大道心眾生、覺有情」,自當苦厲身心百折不撓,昂首闊步勇往直前絕不退縮。

 

       然而感佩菩薩修行豪情萬丈之餘,有心立志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我們,面對自身所處的時空環境,必須要有深刻認知,如此未來修學的路程,才能避免功敗垂成徒勞唐捐。俗言天時地利人和,佛法不悖常理,有志成佛者尤應詳細耙梳。

 

       《悲華經》記載釋尊往昔為寶海梵志時,因為不忍見多達一千四佛不願攝受五濁穢土頑愚眾生,義不容辭於寶藏佛前為惡世有情廣發五百大願,勇猛大無畏的氣魄眾佛難望項背,請看何以我們眾佛走避唯恐不及的原因:

 

是一千四佛所放捨者。所謂眾生厚重煩惱。五濁惡世能作五逆。毀壞正法。誹謗聖人。行於邪見。離聖七財不孝父母。於諸沙門婆羅門所心無恭敬。作不應作。應作不作。不行福事不畏後世。於三福處無心欲行。不求天上人中果報。勤行十惡趣三不善。離善知識不知親近真實智慧。入於三有生死獄中。隨四流流沒在灰河。為癡所盲離諸善業。專行惡業。如是眾生諸佛世界所不容受。是故擯來集此世界。以離善業行不善業行。於邪道重惡之罪積如大山。爾時娑婆世界賢劫中人壽命千歲。是一千四佛大悲不成。不取如是弊惡之世。令諸眾生流轉生死。猶如機關無有救護。無所依止無舍無燈。受諸苦惱而反捨放。各各願取淨妙世界。淨土眾生已自善調。其心清淨已種善根勤行精進。已得供養無量諸佛而更攝取。世尊。是諸人等為實爾不。爾時世尊即告梵志。實如所言。善男子。是諸人等如其所喜。各取種種嚴淨世界。我隨其心已與授記。

 

       嗚呼哀哉!原來我們的根性純然專造罪孽,竟是如此惡貫滿盈,即使釋尊不畏險阻排除萬難垂跡應化,現今正閱讀本文的有緣人啊,我們至今仍舊依然故我業浪漂流,況且釋尊入滅已久,彌勒降生時遙,也是與一千四佛同願不取惡世。今後吾人何所怙恃呢?

 

       或許有些精進的同修正色暗忖,只要經典猶存就是代表釋尊法身恆在,相信自己依法為師以自為洲,嚴持淨戒恪遵律儀,必能生生世世於菩薩道上,持平安穩不斷邁進。在此誠懇勸請同修們披閱《佛說興起行經》 ,(網址:http://ccbs.ntu.edu.tw/BDLM/sutra/chi_pdf/sutra2/T04n0197.pdf)

 

       讀罷不覺周身悚慄,我們必須無奈接受的慘痛事實,即便是萬德圓備久遠實成的本師釋尊,在過去因地修行又躬逢佛世時,尚且不免因無明妄起而誤犯諸多罪行惡狀,死入泥犁受苦無量極久乃出!吾人根性誰能堪比釋迦前身更善利?真有把握自此以往穩操勝券扶搖直上嗎?

 

       由此可知,凡夫位的小菩薩們,常是發心有餘恆心不足,一朝風雲變色,懈怠退墮墜落沉淪者多不勝數。我們到此應有深刻體認,從應然面說,菩薩修行理當勇敢進取衝鋒陷陣﹔但自實然面言,恐怕以卵擊石敗北陣亡比比皆是啊!所以龍樹菩薩在呵斥不知上進後,不忍卒睹大家前功盡棄「砍掉重練」,當然要將易行疾至之道接著全盤托出︱︱阿彌陀佛本願如是:「若人念我稱名自歸,即入必定,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常應憶念」。讓我們從此脫離退墮的風險,順風揚帆悠然自得囉。

 

       另外就發心修行成佛的歷程來說,以自力取證為通途,本師釋尊可謂是堅苦卓絕無人能及,「拋頭顱灑熱血」也莫可名狀!恐怕有志成佛者因此望而卻步,幸好成佛之道不一而足,並非人人都堪當慷慨激昂的重任。慶幸《彌勒菩薩所問本願經》中,在釋尊的開示對比下,我們看到普羅大眾無不適合的最佳選擇:

 

佛告賢者阿難:「我以十事致最正覺。何等為十?一者、所有無所愛惜;二者、妻婦;三者、兒子;四者、頭目;五者、手足;六者、國土;七者、珍寶財物;八者、髓腦;九者、血肉;十者、不惜身命。阿難!我以此十事,疾得佛道。」
佛語阿難:「復有十事,疾得佛道。何等為十?一者、以法立於戒德;二者、常行忍辱;三者、常行精進;四者、常一其心;五者、常行智慧,度於無極;六者、不捨一切;七者、已得忍心,等於一切;八者、不習空;九者、得空法忍;十者、得無想之法。阿難!我以此十事,自致得佛道。」
佛語賢者阿難:「我本求道時,勤苦無數,乃得無上正真之道,其事非一。」
佛語賢者阿難:「彌勒菩薩本求道時,不持耳鼻、頭目、手足、身命、珍寶、城邑、妻子及以國土布施與人,以成佛道,但以善權方便安樂之行,得致無上正真之道。」
阿難白佛:「彌勒菩薩以何善權,得致佛道?」
佛言阿難:「彌勒菩薩晝夜各三,正衣束體,下膝著地,向於十方,說此偈言:
  我悔一切過 
  勸助眾道德 
  歸命禮諸佛 
  令得無上慧」
佛語賢者阿難:「彌勒菩薩以是善權,得無上正真之道最正覺。」

 

       這真是令人喜出望外的福音,不假驚天動地可歌可泣的烈行壯舉,代之以老少咸宜的「方便安樂之行」,讓人人都能輕鬆踏上成佛之道,難怪菩薩化身布袋和尚總是滿懷開心笑臉迎人。還有同本別譯的《大寶積經彌勒菩薩所問會﹙彌勒菩薩本願經﹚》,釋尊開示菩薩修行的兩種取向,恰好彌勒菩薩與釋尊本人正是相異其趣的註腳與寫照:

 

佛告阿難:「菩薩有二種莊嚴、二種攝取。所謂攝取眾生,莊嚴眾生;攝取佛國,莊嚴佛國。彌勒菩薩於過去世修菩薩行,常樂攝取佛國,莊嚴佛國。我於往昔修菩薩行,常樂攝取眾生,莊嚴眾生。然彼彌勒修菩薩行經四十劫,我時乃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由我勇猛精進力故,便超九劫,於賢劫中,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對於釋尊的奮迅勇猛疾速成佛,我們「雖不能至,然心嚮往之」,更進一步說我們無法學習,只能敬佩才是。但如今可喜可賀的是,相較於彌勒菩薩的安樂行仍屬自力漫長的取證,我們先天上擁有比祂更優越的條件,就是信願稱名求生淨土的易行道,完全是阿彌陀佛絕對他力的平等救度,已經預先為我們把成佛的資糧妥善籌備好了,安樂之餘更無退墮的險象環生,穩如泰山臻於化境,直登永不退轉的「阿鞞跋致」,自此開始邁向成佛必定無疑,《無量壽經》形容為「次如彌勒」其來有自呀!

 

       許多同修對此疑慮叢生未敢生信,質疑天下豈有這等天大便宜唾手可得。不能深知尚未成佛的菩薩,往往「頭目髓腦悉施於人」,雖肝腦塗地在所不惜。無上正等正覺的如來世尊,將所得佛果無私分享又有何難?為讓大家破疑生信,敬引法賢大師所譯《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經》,略釋阿彌陀佛真實不虛的本誓弘願:

 

我若成正覺,立名無量壽,眾生聞此號,俱來我剎中; 
如佛金色身,妙相悉圓滿,亦以大慈心,利益諸群品。

 

       第一、二句是法藏比丘成就佛果後的首要志願,讓充滿無量壽光的無量無邊不可思議功德名號揚名立萬,使一切諸佛同心稱歎,令十方眾生聽聞獲益,名聞遐邇遠近周知。

 

       第三、四句更是阿彌陀佛無遠弗屆的廣袤胸懷,只要您聽聞過祂的名號,便已具備往生的要件,資格是何其容易取得。但又恐眾生無心求往,所以《無量壽經》乃言「其佛本願力,聞名欲往生」,事實上法藏比丘成佛以來十劫的慇懃呼喚,你我可曾用心聽聞?

 

       第五、六、七、八句是法藏比丘頂尖的終極成就,阿彌陀佛慈心悲願的澈底展露無遺,慈悲加祐光明照攝,猶勝密教三密加持即身成佛。五、六句令往生者同佛受用,釋尊在《觀無量壽佛經》早已盛讚娑婆的念佛人「若念佛者,當知此人,則是人中芬陀利花,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為其勝友,當坐道場,生諸佛家」,何況是身處微妙莊嚴極樂國土後,終日在阿彌陀佛溫暖的撫觸下,身心自然大改造。善導大師為此頌揚「自然即是彌陀國,無漏無生還即真,行來進止常隨佛,證得無為法性身」。然而阿彌陀佛高瞻遠矚,不以讓往生者獨善其身為足,七、八句開展出利濟萬物兼善天下的圓滿行願。善導大師鼓舞我們「誓到彌陀安養界,還來穢國度人天,願我慈悲無際限,長時長劫報慈恩」,在阿彌陀佛無私的呵護關照下,早就得到兌現而止於至善了。

 

       此偈將往生的條件與受生的福利,白紙黑字朗照青天,萬古不易永遠生效,我們藉此已經得到安身立命的大滿足,可說是「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的寫照,法藏比丘長達五劫的思維,對我們遍撒慈悲的觸網,絕不遺漏勢在必得,真正完美實踐法華一乘究竟真實「開示悟入」,是佛憐眾生更甚世間父母愛子的澈底展現,這無價珍寶就在於你我是否願意信受,直下承擔當體即得呀!

 

       本文探討至此,對於龍樹菩薩「儜弱怯劣」的呵斥,應當理解為自我摸索後深刻的體認,真實面對自己的根性,虛心感恩領受佛慈救度,就是符合《無量壽經》所言「明信佛智乃至勝智」的正確體現。《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經》中釋尊再次為我們授記: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得聞無量壽佛名號,發一念信心,歸依瞻禮,當知此人非是小乘,於我法中,得名第一弟子。

 

       同修們如果不想當佛的乖小孩,還是認為應該獨當一面,不當扶不起的阿斗,努力拼命給佛看,繼續不屑當儜弱怯劣的念佛人,恐怕只能乾瞪眼看到念佛人們,只用這輩子的怯懦換取永生永世永劫的勇猛奮迅,搶先圓滿無上正覺,這的確是比龜兔賽跑還要始料未及的驚人結果啊!

 

       末了,敬引淨土宗大德慧淨長老的書信開示,作為本文的結論,衷心祈願同修們守愚守拙,安之若素老實念佛,必定「到彼華開聞妙法,十地願行自然彰」!

 

《易行品》先貶淨土門之眾生是儜弱怯劣,接著勸修「易行疾至」之易行道,所謂「呵問許說」;其意不在貶抑眾生求生淨土,否則下文之「難易二道判」即成戲論。其意乃如《大經》所言,要我們「謙敬聞奉行」,以「憍慢弊懈怠,難以信此法」故,而善導大師則解釋為「二種深信」。若不知自己是儜弱怯劣之人(信機),誤以為是丈夫志幹之士,則失「易行疾至」之勝法(信法)。「舉三千大千世界」,絲毫非末世我等所能也。

分享到
中華淨土宗協會
淨土宗文教基金會

11049台北市信義路五段150巷22弄41號
電話:02-8789-4818
傳真:02-8780-7050
E-mail:amt@plb.tw

捐 款 護 持

信用卡定期定額護持

本會推薦使用
前往

信用卡單筆護持

單次隨喜護持
前往

四大超商繳費護持

多元化的護持
前往

其他方式隨喜護持

匯款護持方式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