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佛問答

  1. 如何確定親人是否往生
  2. 既然講念佛往生,為何有人只是聽到佛號還沒念出來,也能往生
  3. 怎樣增強學佛念佛的信心
  4. 如何根本的改善社會物欲之風?
  5. 如何構建和諧社會的正能量
  6. 求福報與求解脫是否矛盾
  7. 為何定善比散善殊勝
  8. 如何平衡生活與念佛?
  9. 念佛滅罪與因果矛盾嗎?
  10. 受苦便能消業嗎?
  11. 雖念佛仍然貪瞋重,是否沒有機法深信?
  12. 念佛人福德具足,為何會福報不夠
  13. 為什麼有時念佛不如念別的經咒有效
  14. 念佛了,為什麼大部分時間高興不起來?
  15. 名號自然具足三心,為什麼有人念佛卻沒有往生?
  16. 為什麼經中說還有世界比極樂世界更殊勝
  17. 如何面對臨終的孤獨
  18. 為什麼我們往生稱為「回家」?
  19. 如何看待往生咒?
  20. 極樂世界也是緣起空性嗎?
  21. 如何理解「別人是自己的鏡子」
  22. 《大經》「五德瑞現」文略解
  23. 念佛是有為法還是無為法
  24. 只要願往生不稱名也能往生嗎?
  25. 機法深信應側重從機還是從法來入手
  26. 善導大師有提倡「睡前發願見佛文」嗎?
  27. 身體不柔軟也能往生是否有違觸光柔軟的經文
  28. 臨終往生不往生之確證
  29. 念佛人怎樣積極利世
  30. 適應無常的秘訣
  31. 在世間生活很迷茫壓力大,該如何面對
  32. 一個寺院的帶頭人如何讓寺院正行興盛
  33. 六道輪迴是否實有存在?
  34. 怎麼看待佛系人生?
  35. 極樂報土與實報莊嚴土是一回事嗎?
  36. 往生極樂世界再來還要還報嗎?
  37. 佛弟子如何過農曆新年?
  38. 信心深淺不一樣,念佛功德是不是一樣?
  39. 應該怎麼用彌陀的慈悲來對治誹謗正法之人?
  40. 五種正行任修一種都能往生嗎?
  41. 淨土法門如何看待阿彌陀佛心咒
  42. 為什麼他人念佛靈,我念佛祈求就不靈
  43. 為何一句阿彌陀佛包含一切諸佛
  44. 怎樣在這個娑婆世間獲得真實的快樂
  45. 什麼是功德、福德?能否互換
  46. 如何理解「佛有三不能」
  47. 念佛能否轉換現世因果
  48. 為何念佛自然可以得到世間福報
  49. 至誠念佛與佛願感應道交
  50. 富貴貧賤也是因果報應嗎?
  51. 念佛人如何人眾場合不加入閒話
  52. 次如泥洹
  53. 念佛每天一聲與一萬聲的區別
  54. 如何保持願生心不退直到臨終
  55. 臨終助念懺悔滅罪往生
  56. 為什麼天天念佛,還會生病
  57. 念佛念睡著了沒迴向,有用嗎
  58. 平時具足信願只念十聲佛,臨終是否也能蒙佛接引
  59. 如何對大乘佛法生起信心
  60. 怎樣才算老實念佛?
  61. 十念往生是別時意嗎?
  62. 雜行、三心與報土的關係
  63. 佛教認為女性卑劣嗎
  64. 既然不問罪福,為何又說地獄門前僧道多
  65. 只要信了就不必多念佛嗎?
  66. 多倫多大學講法現場答疑(中英對照)
  67. 施食就念佛號可以嗎?
  68. 為樂願生,能不能往生
  69. 眾生念佛平等之問
  70. 「念佛往生的前提是求生心切?」
  71. 懷孕時念佛、聽經
  72. 人真的有命運嗎?
  73. 念佛只會變好,不會變壞
  74. 善導大師為何以《觀經》開宗?
  75. 淨土答問
  76. 有關「藏傳淨土法」之答問
  77. 宗祖初祖之問
  78. 答蓮友二問
  79. 淨土宗經釋問答
  80. 佛堂應該怎樣佈置?
  81. 念佛人應該怎樣對待妄想雜念?
  82. 於「弘願寺」答蓮友問
  83. 答王子九問
  84. 「念佛」與「懺悔」 ——兼答觀生蓮友問
  85. 論「三福」與「念佛」 ——兼答觀生蓮友問
  86. 答「功課、吃素」等問
  87. 答「錯寫牌位」等三問
  88. 答「為他念佛」等五問
  89. 答某人舉某大德有關本願之疑難
  90. 一向專稱與諸行迴向
  91. 《觀經疏》二處眼目問答
  92. 「願生」與「往生」義
  93. 答蓮友「報土化土」之問(一)
  94. 關於三生果遂
  95. 是消業還是帶業往生?
  96. 往生淨土品位之事
  97. 答蓮友問(一)
  98. 金州念佛問答
  99. 王佛臣佛問答
  100. 十念記數問答
淨土宗
淨宗法師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淨宗法師 > 念佛問答
top

念佛問答

王佛臣佛問答

1問:淨土宗以阿彌陀佛為王佛,以十方諸佛為臣佛,有何經典依據?

  答:《大阿彌陀經》讚說阿彌陀佛是:「諸佛中之王也,光明中之極尊也。」

 

2問:可經中只說彌陀是王,並沒有說諸佛就是臣?

  答:王臣相對。如對父言子,對子言父;對臣稱王,對王稱臣。彌陀既是王佛,諸佛即為臣佛,理在不言。

 

3問:同一佛教,或說諸佛平等,或存王臣差別,彼此矛盾,是何道理?

  答:為利眾生故,勸化巧說故。

 

4問:怎樣利益眾生?

  答:或有眾生,聞平等理,堪能入道,即為說諸佛平等,此是聖道門意;或有眾生,聞差別事,能起欣求,即為說彌陀佛王,此是淨土門意。聖道淨土皆一佛所說,莫信一不信一,執一謗一。

 

5問:如何是聖道門平等意,如何是淨土門差別意?

  答:聖道修行,欲自悟佛性,證極涅槃;佛性在聖不增,在凡不減,平等一如,更無二致。故聖道修行,偏取平等之理,每談:淨穢一如,生佛不二;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生佛尚且平等,何況諸佛而不平等也。此是聖道門意。淨土門本為不能證悟佛性平等之理之下根罪人,說阿彌陀佛慈悲救度,莫說生佛不等,即諸佛平等,於聖道門雖謂稱理極說,於今淨土門翻為無益戲論,乃至毒害。何以故?說諸佛等,為令悟平等理,出生死界,今既劣根無由啟悟,故成戲論;又既諸佛等,心向誰歸?命由誰救?無歸無救,永陷流轉,故成害語。善導和尚《觀經疏》云:「隱顯隨機,望存化益;或可故隱彼(諸佛)為優,獨顯西方(彌陀)為勝。」
凡淨土諸經,處處獨顯彌陀最勝,總不說諸佛平等,為令事相差別凡夫歸心有在,仰投有主故。如《無量壽經》十方諸佛皆共讚歎:「無量壽佛,威神光明,最尊第一;諸佛光明,所不能及。」又《阿彌陀經》諸佛共讚、共證、共護「專念彌陀名號得生」。又《般舟三昧經》說三世諸佛皆念彌陀三昧而成佛。《楞伽經》說:「十方諸剎土,眾生菩薩中,法身及報身,化身及變化,皆從無量壽,極樂界中出。」阿彌陀佛於十方三世諸佛中,最高、最上、為尊、為王,經證煌煌,何可不信!

 

6問:然則彌陀諸佛為究竟等,究竟不等?

  答:究竟等,亦究竟不等;究竟不等,亦究竟等。不等而等,是真等;必等而等,非真等。又說等不等,皆為凡夫。諸佛唯是「不可說」。既不可說,一切說語皆是方便;既方便說,說等不等皆無妨也。又方便說者,為利眾生故,淨土門意,常存彌陀諸佛差別。

 

7問:罪障凡夫,心存諸佛彌陀不等之念,口說諸佛彌陀不等之語,有無對諸佛藐蔑不敬之過?

  答:若心中實存藐蔑諸佛之念,即有大過,速速懺悔。既聖道門,以罪業凡夫等諸佛,尚不為過;何淨土門,顯彌陀獨能為有過。既稱經教而說,若有過者,則過屬諸佛。然則順諸佛誠言,豈能有過!非唯無過,亦令諸佛歡喜,亦知諸佛深恩,亦能普利眾生。因諸佛如來大慈謙讓,獨推彌陀諸佛中王,使我凡夫歸心有在,一向專念,速歸樂邦,而後乃能一一面覲諸如來,報諸佛恩。
若偏存聖道諸宗諸佛平等道理,則釋迦所說「諸佛光明所不能及」為無益剩語,諸佛舒舌為無益之事,彌陀超發別意弘願亦成虛設。
又位在下凡,縱口說諸佛平等,心非如實知;既非如實知,不免凡夫見;既墮凡夫見,即成過失語。既歸心淨土門,何不順淨土教意,獨讚彌陀,一心繫念,為如實無過,深順諸佛心,聞者皆喜。

 

8問:善導和尚《往生禮贊》亦言:「諸佛所證,平等是一。」

  答:全文如下:「諸佛所證,平等是一;若以願行來收,非無因緣。然彌陀世尊,本發深重誓願,以光明名號,攝化十方,但使信心求念,上盡一形,下至十聲一聲等,以佛願力,易得往生。」
先順聖道門意,說諸佛所證理體平等是一;後顯淨土門意,說彌陀願行因緣事相差別。以別願超諸佛,光號願力、攝化眾生超諸佛,諸佛度生難,彌陀度生易。以至釋迦諸佛,皆偏歎彌陀,別勸西方。

 

9問:聖道門諸佛平等,淨土門彌陀獨尊,永如水火不融嗎?

  答:此是何見!如前已明,諸佛境界唯是不可說,不可說而說者,皆成方便;既皆方便非實,本不相妨,何存水火。又聖道門平等道理,不壞差別事相,唯不以此立宗;淨土門指方立相,豈礙平等道理,唯不以此勸化。

 

10問:淨土門一向不談諸佛平等嗎?

答:唯不壞淨土宗意,可談諸佛平等。此又有二:一權順聖道,二獨顯淨宗。獨顯淨宗又二:一除彌陀而外,談諸佛平等。諸佛皆平等證取、平等讚歎念佛往生之法,同以此法為度生本懷,無一不證不讚,故說諸佛平等;即是諸佛以同讚彌陀故,智等悲等。二含彌陀在內,諸佛既同讚彌陀名號,則與彌陀智等悲等。彌陀之智即成諸佛智;彌陀圓滿大悲,諸佛亦圓滿大悲。如此,雖謂彌陀諸佛平等,仍不失主從之位。

 

11問:淨土宗既尊善導,善導和尚不說之語,後人不可說;若說即是另立新義,非尊善導。

     答:此說有理,然當分別。若不分別,即成愚學。

 

12問:如何分別?

   答:善導和尚所不說之事,有違本願宗義不可說故不說,有雖合本願宗義可說然不曾說。
前一種和尚不說,後學定不可說,因違本願宗故。如善導和尚不說念佛往生別時意,不說念佛往生必須要有戒定慧,不說念佛往生靠自力功夫等;後之學者,豈可反改。
合本願宗可說然不曾說又有多種,試舉一二:一經文顯著,眾無異議,不需別辯故不說,非不能說;如彌陀稱佛王,諸佛為臣佛。二時節因緣未至故不說,非不能說;如以《普賢行願品》、《念佛圓通章》為淨土第四經、第五經,和尚時尚未譯來,然則為顯諸經皆讚稱念彌陀,合本願一向專念之宗,故可說。又如以念佛機音聲助同念佛,頗便初機大眾,唐時豈有念佛機。若因善導和尚不曾說而強執不可說不可用,豈非太愚。

分享到
中華淨土宗協會
淨土宗文教基金會

11049台北市信義路五段150巷22弄41號
電話:02-8789-4818
傳真:02-8780-7050
E-mail:amt@plb.tw

捐 款 護 持

信用卡定期定額護持

本會推薦使用
前往

信用卡單筆護持

單次隨喜護持
前往

四大超商繳費護持

多元化的護持
前往

其他方式隨喜護持

匯款護持方式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