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談開示

  1. 「二河白道喻」給念佛人的啟發
  2. 《示病友》講記(二)
  3. 《示病友》講記(一)
  4. 愛的建設
  5. 淨土宗宗旨與特色
  6. 學法「十二防」
  7. 出家「三隨」「三不」
  8. 如何面對法義之爭
  9. 認識「觀世音菩薩」
  10. 淨土法義的修學次第與弘法原則
  11. 淨土思想的善導者
  12. 《觀經》教眼
  13. 純粹的淨土宗(三)
  14. 純粹的淨土宗(二)
  15. 純粹的淨土宗(一)
  16. 學僧工作 愛心為本
  17. 好好照顧自己
  18. 惜福與環保
  19. 念佛與做人
  20. 三好念佛人
  21. 做事與念佛
  22. 不問罪福 稱名必生
  23. 關於道場的軟硬體建設
  24. 下品下生之安心
  25. 宗風學習(三)
  26. 宗風學習(二)
  27. 宗風學習(一)
  28. 彌陀之家 愛心為本
  29. 於「弘願寺」為蓮友開示
  30. 為「福聖寺」常住僧眾開示
  31. 書讀百遍 熏法入心
  32. 如何讓法義入心──多聞熏習
  33. 流通法寶即是做彌陀的手足
  34. 南寧問答
  35. 淨土宗宗旨與特色(四)
  36. 淨土宗宗旨與特色(三)
  37. 淨土宗宗旨與特色(二)
  38. 淨土宗宗旨與特色(一)
  39. 淨土宗特色
  40. 淨土宗宗旨(二)
  41. 淨土宗宗旨(一)
  42. 人生之目的
  43. 答網上蓮友問(三)
  44. 《佛說阿彌陀經》淺釋(下篇)
  45. 《佛說阿彌陀經》淺釋(中篇)
  46. 《佛說阿彌陀經》淺釋(上篇)
  47. 淨土宗行人的時代感與使命感
  48. 「淨土宗如理論答七要事」概述
  49. 湖北仙桃彌陀寺念佛法會開示(三)
  50. 湖北仙桃彌陀寺念佛法會開示(二)
  51. 湖北仙桃彌陀寺念佛法會開示(一)
  52. 於「淨土宗中山念佛會」答蓮友問
  53. 於「淨土宗中山念佛會」開示
  54. 於「弘願寺」為僧眾開示
  55. 弘願寺「護法聯誼會」皈依開示
  56. 弘願寺「護法聯誼會」開示(二)
  57. 弘願寺「護法聯誼會」開示(一)
  58. 淨土宗如理論答七要事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

  1.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十二)
  2.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十一)
  3.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十)
  4.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九)
  5.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八)
  6.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七)
  7.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六)
  8.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五)
  9.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四)
  10.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三)
  11.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二)
  12.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一)

《淨土宗概論講記》

  1.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八)
  2.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七)
  3.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六)
  4.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五)
  5.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四)
  6.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三)
  7.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二)
  8.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一)
  9.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
  10.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九)
  11.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八)
  12.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七)
  13.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六)
  14.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五)
  15.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四)
  16.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三)
  17.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二)
  18.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一)
  19.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
  20.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九)
  21.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八)
  22.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七)
  23.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六)
  24.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五)
  25.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四)
  26.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三)
  27.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二)
  28.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一)
  29.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
  30. 《淨土宗概論講記》(九)
  31. 《淨土宗概論講記》(八)
  32. 《淨土宗概論講記》(七)
  33. 《淨土宗概論講記》(六)
  34. 《淨土宗概論講記》(五)
  35. 《淨土宗概論講記》(四)
  36.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
  37.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
  38. 《淨土宗概論講記》(一)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

  1. 第43課:釋去普通疑惑(三)
  2. 第42課:釋去普通疑惑(二)
  3. 第41課: 一、三經要點(二) 二、答疑(一)
  4. 第40課: 一、善導大師淨土思想特色 二、三經要點(一)
  5. 第39課:稱名一行,總超萬行 ──善導大師「念佛絕比」之文(五)
  6. 第38課:稱名一行,總超萬行 ──善導大師「念佛絕比」之文(四)
  7. 第37課:稱名一行,總超萬行 ──善導大師「念佛絕比」之文(三)
  8. 第36課:稱名一行,總超萬行 ──善導大師「念佛絕比」之文(二)
  9. 第35課: 一、彌陀光明,唯攝念佛──善導大師「唯攝念佛」之文(二) 二、稱名一聲,頓超生死——《觀經》「稱名往生」之文 三、稱名一行,總超萬行──善導大師「念佛絕比」之文(一)
  10. 第34課: 一、彌陀大悲,急救苦者──善導大師「溺水偏救」之文 二、彌陀光明,唯攝念佛──善導大師「唯攝念佛」之文(一)
  11. 第33課: 一、不顧貪瞋,稱名必生──善導大師「二河白道」之喻(二) 二、不論凡夫,只論彌陀──善導大師「凡夫入報」之文
  12. 第32課:不顧貪瞋,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二河白道」之喻(一)
  13. 第31課:不慮妄念,稱名必生 ──源信大師「不染污泥」之文(二)
  14. 第30課:不慮妄念,稱名必生 ──源信大師「不染污泥」之文
  15. 第29課:不問罪福,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不問罪福」之文(二)
  16. 第28課:不問罪福,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不問罪福」之文(一)
  17. 第27課:不問時節,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不問時節」之文
  18. 第26課:不擇眾機,稱名必生 ──法照大師「瓦變成金」之偈
  19. 第25課:諸佛作證,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諸佛舒舌」之文(二)
  20. 第24課: 一、名號本義,稱名必生──善導大師「六字釋」之文(三) 二、諸佛作證,稱名必生──善導大師「諸佛舒舌」之文(一)
  21. 第23課:名號本義,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六字釋」之文(二)
  22. 第22課:名號本義,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六字釋」之文(一)
  23. 第21課:本願不虛,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本願四十八字釋」之文
  24. 第20課:定業與助業 ──善導大師判「正助二業」明傍助業專正定
  25. 第19課:正行與雜行 ──善導大師判「正雜二行」勸捨雜行歸正行(三)
  26. 第18課:正行與雜行 ──善導大師判「正雜二行」勸捨雜行歸正行(二)
  27. 第17課:正行與雜行 ──善導大師判「正雜二行」勸捨雜行歸正行(一)
  28. 第16課:要門與弘願 ──善導大師判「要弘二門」而引要門入弘願(三)
  29. 第15課:要門與弘願 ──善導大師判「要弘二門」而引要門入弘願(二)
  30. 第14課:要門與弘願 ──善導大師判「要弘二門」而引要門入弘願(一)
  31. 第13課:聖道與淨土 ──道綽大師判「聖淨二門」而捨聖道歸淨土(三)
  32. 第12課:聖道與淨土 ──道綽大師判「聖淨二門」而捨聖道歸淨土(二)
  33. 第11課:聖道與淨土 ──道綽大師判「聖淨二門」而捨聖道歸淨土(一)
  34. 第10課:信機與信法 ──善導大師釋「機法深信」而棄自身歸彌陀
  35. 第9課:自力與他力 ──曇鸞大師釋「自他二力」而貶自力乘佛力(四)
  36. 第8課:自力與他力 ──曇鸞大師釋「自他二力」而貶自力乘佛力(三)
  37. 第7課:自力與他力 ──曇鸞大師釋「自他二力」而貶自力乘佛力(二)
  38. 第6課:自力與他力 ──曇鸞大師釋「自他二力」而貶自力乘佛力(一)
  39. 第5課:難行與易行 ──龍樹菩薩判「難易二道」而捨難行取易行(二)
  40. 第4課: 難行與易行 ──龍樹菩薩判「難易二道」而捨難行取易行(一)
  41. 第3課:善導大師思想概述
  42. 第2課:印光大師讚善導和尚(二)
  43. 第1課:印光大師讚善導和尚(一)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

  1.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臨終時示門第之法語)
  2.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辨食魚之法語)
  3.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妓女之法語)
  4.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四郎之法語)
  5.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重衡之法語)
  6.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忠綱之法語)
  7.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賴綱之法語)
  8.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無品之法語)
  9.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尼眾之法語)
  10.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信寂之法語)
  11.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隨蓮之法語)
  12.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道遍之法語)
  13.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乘願之法語)
  14.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聖光之法語)
  15.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隆寬之法語)
  16.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述《阿彌陀經》大意之法語)
  17.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從配流上洛之後開示之法語)
  18.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21~25)
  19.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16~20)
  20.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11~15)
  21.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6~10)
  22.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1~5)
  23.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白道之事)
  24.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三心料簡(一))
  25.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二部分21~總結)
  26.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二部分16~20)
  27.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二部分11~15)
  28.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二部分6~10)
  29.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二部分1~5)
  30.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46~小結)
  31.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41~45)
  32.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36~40)
  33.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31~35)
  34.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26~30)
  35.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21~25)
  36.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16~20)
  37.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11~15)
  38.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6~10)
  39.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1~5)

石家莊念佛開示

  1. 石家莊念佛開示(四)
  2. 石家莊念佛開示(三)
  3. 石家莊念佛開示(二)
  4. 石家莊念佛開示(一)

念佛往生開示

  1. 念佛往生(問答部分)
  2. 念佛往生開示(正文)
淨土宗
淨宗法師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淨宗法師 > 法談開示
top

法談開示

第30課:不慮妄念,稱名必生 ──源信大師「不染污泥」之文

       淨宗法師2006年9月24日講於長春「般若寺」

 

凡夫的妄念

       請合掌。

 

       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

 

       好,請放掌。

 

       幾乎走到任何地方,都有蓮友來問:「師父啊,念佛妄想很多怎麼辦?妄念特別多!」每個地方都有人這樣來問。沒有問的,也有這個問題存在。就是有妄想、妄念。

 

       本來大家都在世間塵勞當中,隨忙隨閑稱念彌陀名號,我們內心裏邊都希望能夠一心無二,能夠很寂靜、很清淨地念佛。

 

       可是,它也不聽話!誰不聽話呢?就是它不聽話,它就喜歡東想西想,你讓它不想,它也要想:念著佛、念著佛、念著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好,它就跑到幼稚園了,要接小孫子了,「哎呀,時間還沒到」,好,回來,「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又想到:「哎呀,那個商店的衣服真漂亮!」念了一圈兒佛,西方國土沒有去,在娑婆世界繞了好多圈。

 

       這麼一想,「怎麼辦呢?」

 

       所以,有的老太就說:「師父啊,我真沒辦法!我有時候都自己氣自己,氣得我都拿頭往牆上撞!這個腦袋也不聽話,哎,撞你!」

 

       我說:「撞完之後怎麼樣?」

 

       「撞完之後還老樣。」還是那樣。

 

       所以,苦惱!覺得這個事兒解決不了。

 

       她問我:「師父,你有什麼好辦法?」

 

       我講:「我也解決不了。」

 

       她說:「你也解決不了嗎?」

 

       這就是我們散心凡夫心散亂的緣故。其實我們每一個人都是心散亂的,只是相對而言有的重一點、有的輕一點罷了。
如果拿我們凡夫和阿羅漢相比,可能阿羅漢看我們凡夫都像神經病。

 

       我們一個正常人,如果和精神有毛病的人相比──精神有毛病的人,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接觸過?如果跟他有比較近距離的接觸,你就發現:他的思想很不集中,很恍惚。你說這個,他自己老是一些狂想,想這兒、想那兒,精力很難集中。講一句話,他也有反應,然後馬上就跑掉了。他是病態,沒有辦法的。

 

       其實,我們每一個人也都是病態。我們認為他是精神病,主要是因為他精力不能集中,難於在一件事情上凝定心神,嚴重了,就說叫精神病。其實,每一個人多多少少都是這樣子。

 

       如果以阿羅漢的標準來看我們凡夫,我們都是精神病,東想西想,這個沒辦法,不能做主。

 

       所以,才要念佛。

 

光照塵埃喻:知有妄念已是進步

       世間的人如果不念佛,反而感覺不出來自己有妄念。世間人,他不知道什麼叫妄想紛飛,「我不錯啊!挺好啊!」因為他整個都埋沒在塵勞妄念當中。

 

       所以,古人也很善於打比喻,說:「你啊,念佛還知道自己有妄念,你這個進步就很大,恭喜你!」

 

       「哎呀,這個有什麼值得恭喜的?妄念這麼多還恭喜呀?」

 

       「如果你不念佛的話,你連這一點進步都沒有。」

 

       他說:像一個房間,在這個房間裏掃地,掃地自然塵土飛揚,可是,如果沒有陽光從窗戶照進來的話,這個房間看上去也看不到灰塵。如果有一縷陽光照進來,就看見灰塵很多,對不對?這樣的經驗大家都有。

 

       不是說:「哎呀,太陽光一進來,我房間就髒了。你看,有了光線,我這個房間這麼多灰塵!」

 

       是本來就有灰塵,但是,沒有陽光來反顯,就看不出來。

 

       這一縷陽光,就代表我們念念的念「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是無量光嘛!我們一念佛,就照到我們心中來了;妄想塵念,就是那些灰塵。你不念佛,整個埋沒在灰塵裏邊,根本看不到。一念佛,光透進來,就發現自己是妄念紛飛的凡夫。就是如此。

 

不易覺察的動中妄念

       所以,也有的人誤解說:「師父,我坐在佛堂念佛不行,妄念特別多。我有時候念佛比較清淨。」

 

       我問:「你坐在佛堂念佛妄念多,那什麼時候比較清淨啊?」

 

       他說:「我走著念、唱著念,在大街上走著念很清淨,沒有妄念。」

 

       「哦,」我說,「你功夫深哪!大街上念佛清淨、沒有妄念,在佛堂裏有妄念。」

 

       這個,是他不明所以,因為他的心浮動,在大街上,他唱啊、走啊……他感覺到跟他的心的頻率吻合了,就覺得比較舒暢一點;坐在那裏念呢,因為一靜,心很動,那麼,這個心靜下來,那個心又動了,動靜反差特別大,他就感覺到妄念多。其實,在大街上妄念更多,但是,都是動的,反正都在動,他就感覺不出來。

 

       所以,每一個人或多或少都是這樣的狀況,有的重一點、有的輕一點。也因為這一點,就起了懷疑心,認為說:「雖然念佛,如此妄念紛飛,怎麼能往生呢?」

 

定善色彩的「喊破喉嚨也枉然」

       昨天也有師父來問:「師父,這幾天講的我都聽明白了。但是,有兩句話老是在我心中梗著。」

 

       「哪兩句話呢?」

 

       「口念彌陀心散亂,喊破喉嚨……」

       (「也枉然。」)

 

       這兩句話你們都會背啊?不該背的都會背,該背的不會背。

 

       「口念彌陀心散亂,喊破喉嚨也枉然。」他說,「我喉嚨也沒喊破,那就更枉然啦!」

 

       這不是我們淨土宗的說法,淨土宗歷代的大德、善知識、祖師都不這樣講,善導大師就更不這樣講。這個應該是修禪定的人站在心要禪定、清淨這個立場上,也就是善導大師所說的定善──「息慮凝心」,以這種修持方法,那麼,不是弘願門的,它是帶有禪定色彩的念佛,不是弘願門原汁原味的念佛、原原本本的念佛。

 

原汁原味的念佛

       什麼叫原汁原味念佛呢?

 

       念佛啊,法然上人有一個弟子,叫證空上人,他有一篇文寫得很好,大致的意思我記得,這篇文我現在手邊沒有資料。這篇文章名字叫《白木之念佛》,「白」是白色的白;「木」是木頭的木,「白木之念佛」,它是一個比喻,「白木」是指從山上砍下來原原本本的木頭,沒有加色彩,沒有加油彩、圖畫。他是說我們念佛的人,就以我們本來的狀況,就這樣子念佛,這樣就可以。這個叫「白木之念佛」。

 

       一般的人念佛,就叫有色彩的念佛。比如說:念佛加上清淨心的色彩,認為說:「雖然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如果有清淨心的話,才能往生。」這個就加了清淨心的色彩;或者加了開悟的色彩:「雖然念佛,如果能開悟的話,這樣才能往生,如果不能開悟,可能不能往生。」

 

       這樣就等於說這塊木頭塗了很多顏料,不是那麼原原本本的南無阿彌陀佛,在南無阿彌陀佛名號上面,他畫了很多顏色,心就被這些顏色動搖了,「我如果念佛達到清淨了,達到什麼水準了,我能夠有如何勇猛的道心了……」總之有很多的色彩,「我能夠讀誦多少經典了,能夠修持其他法門了」,心裏感到安慰了。這樣的念佛,不是原汁原味的。

 

       我們每一個人念佛,要原汁原味,就順著這句南無阿彌陀佛六字名號本身,我們是什麼樣子,就是什麼樣子來念佛,這樣就好,不必要認為說「我要達到另外某一個狀態,才能符合念佛的標準」──沒有的!十方眾生每一個人,當下的樣子就夠了。

 

鶴腳長,鴨腳短:任何人皆有資格念佛往生

       有這麼一個故事,有人問一位念佛的大德,她說:「念佛應該怎麼念啊?」

 

       法師很善於打比喻,說:「鶴腳長,鴨腳短,就這樣子念佛就可以。」

 

       鶴就是丹頂鶴、白鶴,白鶴的腿很長,對不對?鴨子的腿很短。這是代表我們眾生根機各有不等,「你就這樣念佛就可以了!你是一隻鴨子,腿很短,你不要拉得很長,做一隻鶴再來念佛,那樣你的腿拉得也很痛;鶴的腿本來很長,它也不必變成鴨子、腿那麼短來念佛,它就那個樣子念佛就行」。

 

       所以,阿彌陀佛救度十方眾生,是「乃至十念」,各契合自己的根機來念佛,不要以人家哪一個為標準。我們以阿彌陀佛的誓願救度為準繩,這樣就行。

 

       那位老太一聽,說:「哎呀,那很好!」她說,「我已經達到了被佛救度的標準了嗎?」

 

       這位法師又開示她說:「沒有什麼叫達到標準,就是這個樣子。」

 

       我們每一個人念佛,就我們這個樣子來念佛,不要嫌棄。我們因為念佛的緣故,自然,只要你來一心投靠南無阿彌陀佛,嚮往淨土,厭離娑婆。

 

投靠阿彌陀佛,內心就有主宰

       我們為什麼念佛呢?娑婆染污,煩惱深重,內心對這些不喜好。可是,我們自己沒有力量改正惡業、習性。所以,我們投靠這句萬德洪名,投靠大慈大悲阿彌陀佛,這樣,內心就有主宰、就有定力。這個定,就是有決定性,那自然煩惱能夠……不能說完全止息,但至少能夠平息很多。然後在我們身上,向善、向淨(清淨的淨)的力量會增強。

 

       如果靠我們自己鬥,是越鬥越沒有信心,「完了完了完了……」,越來越退下來。

 

       可是,我們靠南無阿彌陀佛,會增長這一方面,假以時日,我們會逐漸知道該怎麼做了。總之,念佛也沒有什麼多講的,就是你多念,你念的時間久了,念得多了,你自己就知道:我是什麼樣的一個人,該如何了。

 

       在這個過程當中,阿彌陀佛自然就有加持。

 

第十五講:不慮妄念,稱名必生

       今天我為大家講述的標題是「不慮妄念,稱名必生」:不要顧慮我們有很多妄想雜念,只要我們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必然往生彌陀淨土。

 

水波無礙江流喻:妄念無礙信願

       這裏先講一個比喻,這個比喻我覺得挺好,出自於《徑中徑又徑》這本書,《徑中徑又徑徵義》的序文。「徑」就是走近路。淨土法門是近路當中的近路,超直的路,所以叫「徑中徑又徑」。

或者疑而問曰:

 

       作者設了一個問答。有人有疑心,來問:

我但晨昏念佛,
日間浩浩,俱屬塵勞。

 

       「我時間忙碌,忙於家庭事務,只不過是早晨、晚上念佛。白天一天的時間我都幹什麼呢?都在忙一些世間的雜事。」所以講「日間浩浩,俱屬塵勞」,東忙西奔,忙來忙去。

且口念佛時,

 

       那麼,早晚念佛又怎麼樣呢?

也不免雜念起滅,

 

       雜想念頭起起滅滅。

恍惚無定,
欲求一心不亂甚難。

 

       我要想達到制心一處、不起雜念,太困難了。

未識亦能往生否?

 

       不知道像這樣子的,是不是也可以往生呢?

 

       我想這樣的狀況可能很多人都有,就是說:早晚在念佛,平常當然也念一念,但是大多數時間都忙於一些事情。而且念佛的時候也是雜念起滅、恍惚不定,不知道這樣能不能往生?

答曰:
切勿多疑!

 

       啊,你千萬不要懷疑!不要多疑了。

亦無論一心、散心。

 

       也不管你是定心──禪定一心,還是散亂心。

特患信行願三者,
發心不真耳。

 

       其實我們的心是禪定、散亂並不重要。怕是怕在哪個地方呢?就怕你的信心、願心、念佛心──這叫信、願、行,就怕你這三心不真切:信,信不過、信不及;願,願不切,不是真願往生;行,你又在懷疑,不是很踏實篤定。如果這樣發心不真的話,那可能就值得擔心了。

 

       如果你發心真,「我完全靠倒南無阿彌陀佛,信順不疑;我真求往生,沒有半點不願意往生的;我就是這一句名號,踏踏實實地念」,這樣發心真,果然發真心(下面這個比喻挺好的),這個真心一發:

此心如長江水,
種種雜念如水上波。

 

       這個心一發起來,就像長江的水一樣。長江的水在流動,水面上也有波紋,起伏不定。我們的雜念就像水上的波紋一樣。

往生如同江流入海。

 

       往生就好像長江之流進入大海一樣。

豈有江流入海之時,
波不消散,
而反能阻礙長流乎?

 

       哪有江流入海的時候,水波能夠阻礙它呢?

 

       這個波到大海裏邊,自然就跟大海一樣了。

 

       這個比喻大家應該能聽明白吧?就是說:我們的願心發起來,真信切願,信願行如果真實的話,這個歸命阿彌陀佛的心,就像長江水一樣;我們日常生活中起的一些妄想雜念,就像水上的波浪一樣。我們是在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但是,還在這個娑婆世界經營、奔走,忙於家務,忙於其他事情,難免對境起心分別、起雜念的波浪。但是,雖然如此,江水入海,是不會被波浪所阻擋的。雖然我們日常也有妄想雜念,但是,昨天的就過去了,今天的還要過去,它不會障礙我們往生淨土。所以,這個波不能阻礙長江之流,就表示我們雖然有妄想雜念的起滅,不會障礙我們回歸阿彌陀佛的極樂淨土。也不是說要長江的水沒有起波浪才可以入大海的,是不是?長江的水有波浪也無妨。

 

       我們念佛往生淨土,就是這麼一個狀況。我覺得這個比喻很好。

 

源信大師與《往生要集》

       今天我們要學的,主要是源信大師的念佛法語。這段法語不長,講得特別妙。

 

       源信大師是大約一千年前日本的一位高僧,挺有名的,他有一本著作,叫《往生要集》。

 

       蕅益大師在《彌陀要解》裏邊,提到源信大師的這部著作,曾引用到。因為源信大師這部著作寫得非常好(他本來是學天臺教理的),寫完之後又送到我們中國來,所以中國也有流通。

 

身雖貧賤,勝於三途

       這段法語非常好,分成兩大部分。前面一部分是勸導我們生在人世間應該感到慶喜,第二部分說我們作為一個人的本質狀況、如何念佛。

離三惡道,
生於人間,
應大慶喜。

 

       這是一句總的標題。我們既然離開三惡道了,生在人間了,應該大大地慶賀一番,大大地喜悅一番。

 

       「為什麼呢?我慶喜不起來呀!我家裏沒錢,我身體有病苦,我有許多事兒啊,我哪裡能慶喜啊?」底下大師就跟我們說:

自身雖賤,
不劣於畜生。

 

       我們雖然地位卑賤,不是高官厚祿,不是名位顯貴。但是,比畜生就要高明多了,「不劣於畜生」,畜生四隻腳在地上爬著走,它就更卑賤了。

吾家雖貧,
猶勝於餓鬼。

 

       我們家雖然貧窮,但是比餓鬼就富足多了。

 

       這個餓鬼呀,五百歲都喝不到一滴水,不僅喝不到一滴水,甚至連漿水的名字都聞不到(說有什麼葡萄漿啊、什麼水的名字,它都聽不到)。偶爾遇到江河裏有水,它要去喝的時候,馬上河水都起火,這個就是它本身的業力障礙。所以,餓鬼是非常饑餓、非常貧乏。

 

       我們再怎樣貧窮,比餓鬼就好多了。

 

       餓鬼呀,有時候你吐一口痰,它就很高興了:「哎呀,剛好我有一口痰吃了。」都搶著來吃,它要能吃著,還算是有福報的,沒有福報還吃不到。所以,你看餓鬼多麼的苦惱。

 

       有各種各樣的餓鬼,有膿血鬼,專門吃膿吃血;有便廁鬼,專門在廁所裏吃便糞,環境非常的惡劣。

 

       我們再貧窮,還沒有墮在三惡道裏邊。

 

       按照我們本身的業力,今生如果不往生,來生就是畜生、餓鬼,到那個時候,你就羡慕了:「哎呀……」就像上次淨德法師講的,它墮落成一條蟒蛇了,它就羡慕說:「我當年威風啊!」它就羡慕它做人了。等到我們成餓鬼了,回憶起來:「哎呀,做人多好啊!」所以,三惡道的眾生很羡慕人道。

 

仙堂之災難

       在東北這個地方……講起來,我要找個時間專門講講仙堂的事情。它們為什麼來到人間呢?羡慕人間的福報、生活,它不是來保護你,是來討好處的。

 

       討好處,它知道:做一個乞丐來討,你未必給它,所以,它就做妖做邪,妖惑人世。到你家來討飯,知道你不給,它就說:「我是縣長!你不給嗎?縣長來了,不給,我找你麻煩!」結果,鄉下小民又不認識縣長,就把這個叫花子當作縣長,請到家裏,坐到堂上,結果它就作威作福,升堂了:「啊!給我好吃好喝!」再不給,馬上找一幫小痞子、流氓阿混(就是它那一幫)來作祟你,讓你這樣那樣。所以,給他一作祟,就認為:「哎呀,這真是縣長,你看,多厲害!」又給它蒙住了。

 

       這種事情,東北地區我看是個重災區,災難很嚴重,比SARS病毒還嚴重。SARS病毒、什麼癌症,也只是得一個病;這個讓我們不得安寧,讓我們舉家陷入災難、驚恐當中,身心、慧命受到摧殘,讓我們不能踏上正確的信仰之路。所以,這是一件大事情。

 

       作為佛弟子,要有正知正見,要正念堅固,不要被它們矇騙。它們是畜生道、餓鬼道。我們可以發菩提心,但是,我們不要發恐懼心,怕它們。

 

       好,找時間再談。

 

地獄之巨苦

       底下說:

事雖不如人意,

 

       世間的事情,難以盡如人意。

難比地獄之苦。

 

       比較起來,你總比地獄裏面的苦惱好多了!

 

       地獄裏面有多苦呢?是怎樣的苦惱呢?

 

       阿難曾經問佛:「佛陀啊,請您老人家慈悲開示地獄的苦惱,讓眾生能夠知苦厭離。」問了好幾遍,佛都默然無語。

 

       阿難說:「哎?佛啊,為何不為我們開示啊?」

 

       佛說:「地獄的苦惱不能說、不能想。如果有人能夠把地獄的苦如實地說,而另外有人也能夠如實地聽,這兩個人當下就要斃命,當下就要吐血,身暴而亡。」

 

       為什麼呢?佛說:「地獄的苦惱,太苦了!超過我們人的心力,你無法接受、無法想像,只要想到,就要爆炸;聽的人能夠聽懂、能聽明白,也要爆炸,沒法接受。所以說無法形容、無法想像。」

 

       現在有人專門做恐怖電影。看恐怖電影,有的人一看,當場就得心臟病死掉了,因為太恐怖了。那個跟地獄來比,簡直是千萬億分不值一分,那個還是人間可以想像、可以表達的。

 

       所以,佛陀慈悲地說:「我打一個比喻給你們聽,略微知道地獄的苦惱:有一個人叛國投敵,被國王抓起來治罪,怎麼治罪呢?早晨給他身上紮一百槍,紮遍了身上每一片,一百槍紮進去、拉出來,血肉模糊。中午國王就問:『哎,那個囚犯死了沒有?』獄卒回答說:『這個人命大,紮一百槍沒有死。』國王說:『沒有死啊,再紮一百槍。』身上已經是血肉模糊了,再紮一百槍。晚上國王又問:『這個人死了沒有?』『還沒有死。』『還沒有死啊,再紮一百槍。』他說:『沒有地方紮了,全部都紮滿了。』『哎,不管,就在這個血肉模糊上,再紮一百槍。』」

 

       世尊就講:「一個人日受三百矛,」(就是一天被紮三百槍,這樣的苦惱──我們大家想一想,我們身上紮一根小刺兒,「哎喲哎喲!」一根刺紮在手指上就感覺難過;如果在腳上踩一根刺,或者有一個瓦片把我們的腳割了,就痛得不得了!那麼,從早上到中午、到晚上,身上紮三百槍的苦惱,我們不敢想像。)然後,世尊在地上撿起一塊小石頭,對阿難說:「日受三百槍之苦,如同這塊小石頭;地獄之苦,比須彌山還要大!」須彌山我們不知道了──比喜馬拉雅山還要大。你說這塊小石頭跟喜馬拉雅山怎麼比?

 

       所以說,地獄的苦惱是難以形容的苦惱。

 

       有的人說:「我不往生,下地獄就下地獄,無所謂。」這可不是開玩笑的。

 

       大家離開三惡道,應感到慶倖。

 

故生人間,應該慶喜

世間之難住多憂,
即是出世間之緣。

 

       我們在世間感到種種的逆緣、困難,有很多憂愁。「好啊!這剛好讓我們厭離世間、厭苦求樂。」如果生在天上、五欲自在的話,你就在那裏享樂,不知道求解脫了。所謂「富貴人求道難」,也是這樣的道理。他在那裏恣意五欲,認為說:「娑婆世界就是淨土了,就是天堂了,我不要到別處去了。」將來反而墮落下去。所以,我們知道世間苦惱,「難住多憂」,反而成為我們的逆增上緣,我們就厭苦求樂、厭穢欣淨。

身雖卑賤不高貴,
亦是入菩提之導。

 

       我們身體卑賤、不高貴,這個反而會引導我們證悟圓滿菩提。一旦往生淨土,就可以成就像佛陀一樣的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成為兩足之尊,分身百千萬億,遍滿塵剎,度化一切有緣。所以,這個都是逆增上緣。

故生人間,應該慶喜。

 

       得出結論:我們來到人間,應該感到慶喜!大家在這個地方,還能安安穩穩地坐著聞法,這個值得慶喜!

 

大船木筏喻:靠彌陀與靠自己

信心雖淺,
本願深故,
任憑必往生。

 

       這裏講到念佛了。

 

       有人說:「師父,我念佛啊,但是,我願心也沒那麼強,信心也沒那麼深。」

 

       大師引導我們說:

 

       「信心雖淺,本願深故」:阿彌陀佛的本願很深厚啊!所以:

 

       「任憑必往生」:你任憑阿彌陀佛,必然往生極樂淨土。

 

       打一個比喻,比如說我們坐船過海,海上風浪非常大。那我們坐在船上,我們信心不夠,「哎呀,這個船能不能過海?」──「信心雖淺」;但是,這條船很堅固。所以,雖然你信心淺,船堅固故,你必得過海,是不是?

 

       你信心雖然深,如果你坐了一條小木筏子,「我信心充足」,結果坐的是個小木舟,這樣能過海嗎?

 

       (「不能。」)

 

       所以,能不能往生,其實不在我們這邊看。我們這個因很弱,我們只要有這個因,我們只要願往生、信順彌陀──這個深和淺,其實是靠阿彌陀佛那一邊。你信心雖然強,比如像雜行雜修的人,「我堅信我能往生……應該這樣堅信」,可是你所修的功德是不實功德,就好像是駕了一條小木船,你再怎樣的有信心,也難以渡過波濤洶湧的大海。

 

       我們念佛,雖然想到「我是一個無智無識的老太婆,信心很弱」,但是,只要任憑這一句名號,全靠南無阿彌陀佛,雖然害怕說:「哎呀,我怕暈船哪,風浪這麼大,哎,船長,你穩當一點,這船千萬別翻。」但是這條船──本願之船堅固,不受任何破壞。所以,必定可以渡過生死海、到達極樂岸。

 

       「信心雖淺,本願深故,任憑必往生」,這些話都是落地有聲,乾脆俐落不含糊。

 

自歎不精進,慶喜遇彌陀

念佛雖倦,
功德大故,
稱念定來迎。

 

       有人說:「我念佛偶爾也感到懈倦,不是那麼勇猛精進,也有疲倦的時候。」你念佛雖然倦怠,但是因為名號功德很大的緣故,所以「稱念定來迎」。你只要稱念南無阿彌陀佛,決定來迎接!

 

       我們大家念佛,會不會覺得自己念佛有懈倦的時候?

       (「有。」)

 

       對,有。就是覺得我念佛不夠精進、不夠勇猛。所以,祖師講話都能安慰我們。

 

       有人問法然上人:「我念佛,感到不夠精進、不夠勇猛,這樣能夠往生嗎?這樣怕不行吧?」

 

       祖師都會安慰我們,一方面鼓勵我們,一方面提攜我們,就我們的根機,不講那麼太高、太遠、做不到的話。法然上人說:「你念佛感到懈倦、感到不精進、感到自己道心疲軟,好像願生心也不是那麼很切、念佛也不是那麼很猛。這正說明你是有道心的人,也說明你是在努力進步的人。」

 

       「哎,那怎麼說呢?」

 

       他說:「譬如說走路,你很想走得快,心裏很著急,很想快一點到達目的地,你就嫌自己走得慢,是不是?」

 

       大家有沒有這個心態?你急著想到達目的地,就感到自己走得太慢了。

 

       「其實走得不慢,其實你走得挺快的。但是跟你的心相比,你感到慢。」

 

       因為我們很想往生,我們很想念佛念得多。哎,這麼一比,就覺得自己念佛念得少、道心不夠。

 

       如果一個人對於到達目的地無所謂,那麼,他走得再慢都不覺得慢,悠悠忽忽的,晃晃蕩蕩的。

 

       覺得念佛懈倦、不勇猛,覺得「我罪過深,道心也不是那麼強」,像這樣的人,他就有鏡子,照到自己的內心了,就說明還是有心,這個就是有真願往生心的人,你能保持這樣的心來念佛,肯定往生!

 

       不是真願往生的人,他就沒有這種感覺。

故遇本願,更應慶喜。

 

       生在人間,都值得慶喜了,比三惡道強多了。可是,如果不遇到阿彌陀佛本願的話,雖然慶喜,也是短暫的幾十年。這短暫幾十年一過,又要去六道輪轉。所以,在人間遇到阿彌陀佛本願,才是「喜中之喜,無過此喜」。

 

妄念原是,凡夫本體

       好,下面就解決我們的妄念病。這篇短文寫得好啊!

妄念原是,凡夫本體,
妄念之外,別無心也。

 

       我們不是擔心有妄念嗎?源信大師說:「妄念就是凡夫的本體。」什麼叫「本體」呢?就是說我們凡夫啊,就叫「妄念凡夫」,我們凡夫,整體就是妄念所做成的,從裏到外、從上到下、從頭到腳、徹頭徹尾、徹徹底底是妄念,是妄念構成的。離開妄念之外,沒有心了,「妄念之外,別無心也」,你只要有心,都是妄念。沒有悟得真如本性,就是如此嘛!起心動念都是妄念。

 

       打個比喻:像泥巴做的一個人,你怎樣用水來洗它,它都是泥體,對不對?塵土為它的體性,你能洗得乾淨嗎?你怎麼洗,它也是塵土,把它的皮洗沒有了,肉也是土;肉沒有了,裏邊還是土;你把它打得粉碎,全都是土。

 

       我們這個凡夫,你怎麼洗、怎麼洗,都是妄念,徹徹底底、內內外外全是妄念,洗不乾淨的。像一個泥人,把它磨得粉碎,每一塵都是土。我們的所有念頭,把它分析起來,都是妄念。

 

       所以,你就認命吧!你就這樣,你不認了嗎?認了「我是罪惡生死凡夫,就是如此」。

 

       北方取暖是燒煤、供暖氣,南方是燒炭,黑炭就是燒熟的木頭──黑炭作為體。你怎麼去刮它,裏邊有白的出來嗎?你再刮也是黑的。

 

       這個黑炭也好、這個泥人也好,它的體性就是如此,內內外外都是如此。所以,我們每一個人不要起這種分別心,以為說「我還有更好的,沒有妄念」──不可能的事情!

 

       所以,這四句話,就叫「打得妄想死」:你就是這樣的人!就給你分析出來,你就是如此!給你畫了像。

 

       大家是不是這樣?

       (「是。」)

 

       是這樣啊!真心沒有發露,我們都是妄心、妄念,所以,起心動念都是錯,通通是妄想雜念,沒有一個是真念。

 

       所以,「妄念原是,凡夫本體,妄念之外,別無心也」,除了這個妄念,你沒有心了,除非你不要心,無心,成為石頭。石頭沒有妄念──我們不是石頭,我們是有情凡夫,我們有情感、有意識分別,這樣,我們只要有心,就是妄念。除了妄念,沒有心了。

直至臨終,
猶是一向妄念凡夫。

 

       從生下來,直到臨終,判決書判定下來了:從生到死,你都是一向妄念凡夫,改不了的。

 

       就好像這個泥人,它做出來了,是泥巴的,它經過風吹雨淋,淌下去了,還是泥巴的。

 

       我們從生下來就是妄念凡夫,一直到臨死都改不了,這個叫「江山易改,本性難移」,我們改不了。所以,從內到外、從生到死、從頭到腳,爛透了、壞透了,妄念凡夫,我們是妄念做成的。這個叫「妄念原是,凡夫本體」。

 

       比如這個桌子,它是木頭做出來的,所以,木頭就是桌子的本體。

 

       我們是怎麼做出來的呢?我們凡夫是妄念做出來的,所以,妄念是我們的體。如果沒有妄念了,就不是凡夫了。阿羅漢是清淨功德做出來的;菩薩呢,由菩薩的清淨功德所構成的;那阿彌陀佛的報身呢,更是阿彌陀佛萬德莊嚴的清淨功德所組成,所以,他沒有妄念。我們雖然佛性跟佛平等,可是我們被遮蓋住了。妄念原是我們凡夫本體,所以,「直到臨終,猶是一向妄念凡夫」。

 

念佛即來迎,妄念成覺心

       哎,底下轉彎了:

知此念佛。

 

       知道我是這樣的一個眾生,我來念南無阿彌陀佛。

即蒙來迎。

 

       臨終的時候,就蒙受阿彌陀佛來接引。

乘蓮台時,
能翻妄念,成為覺心。

 

       一旦乘上蓮花寶台,剎那之間,妄念翻轉,自然成為覺悟之心──不好嗎?

       (「好。」)

 

       我們本身,「妄念」和「覺心」是一對相對的名詞:你大徹大悟了、徹底覺得了真如實相,這樣就得到無生法忍了。在這個娑婆世界,我們雖然是妄念凡夫,但是,「知此念佛,即蒙來迎,乘蓮台時,能翻妄念,成為覺心」,也不是說我們就死定了,我們還有起死回生的時刻:乘蓮台的時候,翻轉妄念,成為覺心,佛性顯發。

 

       所以,善導大師也講:阿彌陀佛臨終來接引的時候,這個臨終的人登上蓮花台,一旦登上蓮花台,當下就獲得無生法忍。

 

蓮花喻:名號功德不被妄念所染

從妄念中,所出念佛,
猶如蓮花,不染污泥,
決定往生,不可有疑。

 

       雖然我們是妄念凡夫,我們是妄念組成的本體,從妄念裏邊出來的念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這一句名號呢:

 

       「猶如蓮花,不染污泥」:就好像清淨的蓮花不被污泥所染污一樣。蓮花,就代表這句名號;污泥,就代表我們的心。

 

       請問大家:這句六字名號是不是污泥呢?是不是妄念呢?

       (「不是。」)

 

       六字名號是清淨的。那我們雖然是妄想凡夫,我們的體是妄念,但是我們這個妄念的體裏面能念出南無阿彌陀佛──這句名號是清淨的,是不被染污的。就好像在污泥當中長出來的蓮花,蓮花從污泥裏長出來,不被污泥所染 污。所以,我們淨土宗叫「蓮宗」。蓮花有一個特點,就是出污泥而不染,它從污泥裏面長出來,但是不被污泥所染污。

 

       我們念的這句南無阿彌陀佛,從我們的妄想心裏長出來,但是,不被我們的妄心所染污。這就是六字名號。

 

       六字名號會不會被我們染污呢?

       (「不會。」)

 

       不會。我們有沒有能力讓六字名號更清淨呢?

       (「沒有。」)

 

       如果我們有能力讓六字名號更清淨的話,那你就犯大妄語了,那就犯大過失了,那說明你超過阿彌陀佛了,那還了得嗎?

 

       六字名號是真如實相。我們說過了:「不垢不淨」。所謂「不垢」,就是說我們雖然是妄念凡夫,我們不能染污它。本來它的體性絕對清淨,超出相對,這叫「不垢」,你不可能讓它染 污的;「不淨」,它也是絕對的本然淨體,你也不可能以凡夫的造作讓它更加清淨。如果能令它更加清淨,你就能讓它染污;能夠令它染污,就能令它清淨。所以,六字名號是圓滿實相,不垢不淨。

 

       像這個黑板,就不一樣了,我能把它擦得乾淨,它也會落灰塵。

 

       但是,南無阿彌陀佛六字名號徹底圓滿、不垢不淨。這個大家能不能思維得過來?「不垢嘛,就是淨嘛;不淨嘛,就是垢嘛……」這是我們凡夫的想法。這個不垢不淨,是徹底、本體,法爾如是,就是如此,超過我們的有為造作,這個叫不垢不淨。

 

消毒間喻:不垢不淨

       很難打比喻,因為世間確實沒法比喻不垢不淨,權且打一個比喻,比如說:大醫院裏的消毒間,這個消毒間是整個醫院裏最乾淨的。你不能讓它更乾淨,你只要把手放進去──我們手上都有細菌,對不對?只要你放東西進去,都比它更染 污,跟它的體性來比,不能讓它更清淨了,因為它是最清淨的地方。但同時,你也不能染污它,因為你有細菌,一走進去就殺菌了。

 

       那麼,阿彌陀佛六字名號呢,雖然你有妄念,妄念碰到它,不能染污它。就好像黑暗不能碰到光明一樣。黑暗再多,使勁向光明沖,能夠把光明包圍嗎?能夠將光明吃掉嗎?不可能!碰到光,暗就沒有了。

 

       所以,我們的妄念碰到南無阿彌陀佛,不可能染污它,你想碰也碰不上去。它是無量光,它是清淨本體。所以這個叫「不垢不淨」。

 

       從我們這樣的一個凡夫嘴裏念出的南無阿彌陀佛,「猶如蓮花,不染污泥」。

 

大街上的千朵萬朵蓮花

       所以,大家走在大街上,嘴裏都含著一朵蓮花,「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出來一個,「南無阿彌陀佛」,蓮花就從我們心裏出來──清淨的蓮花。所以,我們今天的法會一散,長春市的大街上就有成百上千的蓮花,而且都是極樂世界的蓮花。

此界一人稱佛名,
西方便有一蓮生。
但使一生常不退,
此花還到此間迎。

 

       所以,這個是非常殊勝高妙的。

 

       我們的口,「哎呀,師父啊,口臭,口有味道,要天天刷牙。」對!我們刷牙,只是用牙膏刷一刷;用六字名號來刷牙──刷心,刷得更乾淨!我們念佛就有蓮花的香味,這個蓮花的香味,凡人聞不到,你問旁邊的人,他聞不到。但是,諸大菩薩都聞得到。所以,極樂世界的蓮花呀,香飄十方法界,「其香普熏一切世界」,熏到哪個地方呢?我們念佛,就熏到我們心裏邊來。

 

念佛之人,是人中芬陀利花

       我們念南無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都聞到了,「哦!這個人是念佛之人,是人中芬陀利花,他身上有大白蓮花的香味。」諸佛菩薩就來到我們的身邊護念我們,就好像蜜蜂跟著花一樣。我們念佛了,諸佛菩薩就像蜜蜂來圍繞我們,「嗡嗡」,保護我們──就是如此啊。

 

       所以,念佛之人很尊貴,念佛之人,蒙受諸佛的光明護持;念佛之人,心中有佛的正覺蓮花;念佛之人,身上有彌陀的攝護光明;念佛之人,和極樂世界的聖眾成為一體,在極樂世界也有我們的位子。

 

       我們常住很慈悲,建設這麼大的講堂,但是位子還不夠,所以,有的蓮友在外邊聽法。在極樂世界的話,很簡單,你想要在極樂世界有個位子啊,只要稱念南無阿彌陀佛,那裏就訂了一個位子,就訂了,是你的,你念佛就是你的,誰都搶不去──這個就很好啦!

 

       我們要上火車,還要先訂個位子,還要花錢,還要托人。到極樂世界訂位子、訂票很簡單,不要複雜的手續,只要你念南無阿彌陀佛,馬上「呼」一朵蓮花,上面寫著你的名字——張蓮娣,有你的名字了。

 

       也有這樣的說法:你念佛,你念得越多,蓮花就開得越大;如果你退心了,你不念了,這朵蓮花就萎縮了。如果要讓我們的蓮花開得大、放得光明、光彩,那我們就多念、經常念。這也是鼓勵我們念佛。

 

       「從妄念中,所出念佛,猶如蓮花,不染污泥,決定往生,不可有疑」。

 

莫厭妄念多,應歎信心淺

       下面四句說:

莫厭妄念多,應歎信心淺,
故以深信心,常稱彌陀名。

 

       我們往往在討厭說:「哎呀,妄念這麼多,這麼多!」你討厭也討厭不了,它還是來。

 

       如果是外面的蒼蠅,你還可以搞個紗窗擋著,還可以用扇子趕一趕。妄念在裏邊,你怎麼辦呢?它在裏邊啊,你拽也拽不出來,到醫院找醫生,X光看也看不出來,你說:「醫生啊,你給我做個手術,把我的妄念拿出來。」

 

       他說:「癌細胞我都有辦法拿出來,妄念拿不出來。」

 

       所以,我們沒辦法制服它。我們往往感到討厭:「哎呀,妄念這麼多!」

 

       大師就跟我們講:

       「莫厭妄念多」:你不用厭煩妄念多,你本來就是妄念為體,你又怎麼厭呢?那麼,應該從哪個角度來想呢?

 

       「應歎信心淺」:應該感歎說:「哎呀!我還是對阿彌陀佛本願信順不夠啊!覺得說這樣妄念念佛,怕不能往生啊!」應該在這個地方感到有所虧欠,因為我們本來都是妄念,徹頭徹尾都是妄念,哪有什麼多和少?所以,「莫厭妄念多,應歎信心淺」。

 

       「故以深信心,常稱彌陀名」:所以,大家應該信順不疑,就是這樣子的一個眾生,我稱念彌陀名號,「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這樣決定往生。

 

       這一段文,前面講「信心雖淺,本願深故,任憑必往生」,說:「信心淺也沒關係!」這個地方又說「故以深信心,常稱彌陀名」,又勸我們要有深信心。這個都是祖師相對說法,都是讓我們能夠安心於念佛,這個是說:你跟妄念相比,覺得「我妄念多了,往生恐怕不定吧?」針對這樣的心念,說:「你不必懷疑妄念多,你只管深信彌陀的本願,念佛往生就好了。」結果有的人就誤解了:「哎呀,那我信到什麼程度呢?我要信到什麼樣的程度才算深信呢?」祖師又怕你誤解,說:「信心雖淺,本願深故,任憑必來迎。」既然任憑阿彌陀佛,不管我的心是深還是淺,我任憑這句南無阿彌陀佛,這個就是深。

 

       大家有沒有聽明白?

       (「聽明白了。」)

 

       就說:不在我們這一邊,我心清淨也好,不清淨也好,只管一向稱名。

 

送禮喻:信靠的心態

       比如說有兩個人,我們來看他們對佛的信心、對於這句名號的信心哪個深、哪個淺:這兩個人都念佛,都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都很願意去往生,但兩個人都有妄念。

 

       甲說:「哎呀,我雖然念佛,如果不達到清淨心,這樣念佛可能作用不大。」

 

       乙說:「既然念佛,我決定信順!雖然沒有達到清淨心,念佛也必定往生。」

 

       那麼,甲和乙兩個人,哪個人更信念佛啊?

       (「乙。」)

 

       對了嘛!甲信念佛是有條件的,「如果不這樣,念佛沒有用;如果能這樣,念佛才有用」。

 

       就好像我們找人辦事兒一樣,甲和乙都找老王辦事兒,甲就講了:「老王這個人,很熱心辦事兒,不過如果不送點禮,我估計辦不了,要給他一點好處。」

 

       乙就說:「老王這個人大公無私,熱忱為人,我們雖然沒有什麼禮品送給他、巴結他,只要你有困難,他肯定會幫忙的。」

 

       你說這兩個人,哪個人對老王更相信啊?

 

       第一個人把老王就看扁了嘛!「老王,你就是要貪人家的好東西。」他不是真正地相信老王。老王如果給他辦事之後,他會覺得說:「雖然你給我辦了事,老王,你給我辦了,但是,也靠我送的禮品,不然,沒有我的禮品,你辦不了。」他心裏對老王就不是很通暢、很相信、相互之間很友好,沒有那種關係。

 

       另外一個呢,可能也會送一點禮物,但是他心裏面不一樣,「哎呀,朋友,你辦事了,我沒有什麼好東西,就一點土特產,你收下吧!」但是,他心裏並不認為說:「你不收,就不辦。」這才是朋友啊!有朋友的感情。

 

把阿彌陀佛的慈悲忘到腦後

       所以,我們念佛的人跟阿彌陀佛,怎麼叫近、怎麼叫遠呢?跟阿彌陀佛遠:「阿彌陀佛雖然救度我,如果我不修一點功德迴向給阿彌陀佛,不給阿彌陀佛迴向一點點,阿彌陀佛可能不會救我……」這個等於是在說:阿彌陀佛救你有條件,要收你一點禮品。

 

       另外一種人,知道:「阿彌陀佛大慈大悲,就是我們的大慈悲父,無條件救度我們,所以,我們作為子女的,無論如何都要持戒更加精嚴,行善更加努力,念佛更加勇猛。」這個心就不一樣了。

 

       就像孝子感到父母無限的慈愛,而略表孝順之心,我雖然再怎樣地表達我的孝順之心,我的血肉骨髓都是父母所賜的,都無法來報答。

 

       結果有的人很傲慢:「我之所以能往生,是因為我修了這個、這個、這個、這個……」他把阿彌陀佛的本願早就忘到後腦勺去了,這樣的人叫「憍慢弊懈怠」,不瞭解彌陀的恩德。

 

       所以,善導大師也說了:「無有慚愧懺悔心故;又不相續念報彼佛恩故;心生輕慢,雖作業行,常與名利相應故。」

 

       所以,我們念佛,不是跟阿彌陀佛討價還價,也不是跟阿彌陀佛比功勞:「佛,你有一半功勞,我也有一半功勞。」

 

一元錢買大樓喻:往生功德乃是彌陀所賜

       再給大家打一個比喻:如果有一天我們上大街買東西,一塊錢能買一棟大樓,這個可能嗎?不可能,對不對?如果說你一塊錢能買一棟大樓,一定是這棟大樓的主人想送給你。白白地送給你呢,你又不接受,然後說:「我這個大樓好賣。」賣給誰呢?就專門指定賣給你。好,你出了一塊錢,其他人都像競標一樣。樓主和其他人提前講好了:「你們都不要發價,就等他發價。」好!一塊錢!沒有人抬價,好!賣給你了,一塊錢。

 

       其實,樓主就是你父親。如果大樓白白地送給你,你覺得說:「天下哪有這麼好的事,送給我的?」也不知道大樓的價值,然後自己出了一塊錢,覺得心安理得了,「哎呀,這是我買來的!所以我就心安理得接受。」

 

       我們很多人雜行雜修,修一些功德迴向求生阿彌陀佛極樂世界──我們一旦到達極樂世界,是什麼樣的身份?阿鞞跋致,對不對?

       (「對。」)

 

       一旦到達極樂世界,決定成佛,對不對?

       (「對。」)

 

       你就是一輩子,從生下來修到死,這一百年修的功德,跟你到極樂世界所得到的無上功德利益相比,何止是一塊錢跟一棟樓的差距呢?為什麼認為說你這樣的往生是你修的這一點點功德換來的呢?如果抱這樣的想法,這個根本不懂。

 

       但是,眾生就是很驕慢,心跟阿彌陀佛隔得很遠,阿彌陀佛為了把你循循善誘回來,把全部的功德免費送給你;送不掉,只好採取拍賣的辦法──阿彌陀佛這個六字名號免費送給你,說:「你只要念佛,決定往生。」但是你的根機不敢接受,所以說三福迴向。

 

       懂得這一點,我們真的是要徹底地感恩於阿彌陀佛的救度,不要認為說「這就是我三福修來的」──你三福能修到一個極樂世界嗎?你的三福能修到一個阿彌陀佛的正報之身嗎?不可能啊!所以,大家要有這樣的覺悟。

 

窮子喻:往生功德乃彌陀所賜

       我打這樣的比喻,也是有經典來歷的。大家如果讀過《法華經》就知道,《法華經》裏邊有一個「窮子喻」,這個比喻非常好!

 

       「窮子喻」是說有一個大富長者,他的兒子從小丟失了,在外遊玩,不慎丟掉了。時間長了,大富長者年紀也慢慢老了,時刻在思念他這個獨生的兒子,說:「我年紀也老了,兒子還沒找到,我所有的家業無所委付,我交給誰呢?沒有繼承人了!」所以,白天晚上,從東地找到西地,從西地找到東地,到處在尋找。

 

       這個丟失的兒子也在外面到處流浪,他是從東到西打工、從西到東乞討。

 

       有一天,偶爾,哎!這個兒子轉來轉去,碰巧來到大富長者的莊園,他是來討飯的,抬頭一看,「哎呀,這家莊園,簡直是勝似皇宮啊!這裏面的主人身相威嚴,旁邊侍從如雲,哎呀!出入都非常的豪華氣派。」他探頭一看:「哎呀!完了!這樣的地方,不是我該來的,我沒有資格到這個地方來,我只能到小酒館兒、小地方找一點最低賤的活兒幹,這個地方如果呆久了,可能會有是非,怕人家找我麻煩。」因為他卑賤嘛!心裏難免產生卑賤想。

 

       大富長者剛好坐在裏邊,這個窮子一抬頭,他也看見了,他認識,「哎!這是我兒啊!」心裏高興不高興?幾十年兒子沒找到,想不到在這兒碰到了,非常高興!就跟左右的侍從說:「趕緊出去!把他請進來。」

 

       大富長者的左右侍從長得人高馬大,又莊嚴、又魁梧有力量,很壯實,不是那麼瘦巴巴的。這兩個人就出來了。

 

       窮子正在懷疑的時候,看見兩個人,高大英俊,像保鏢一樣出來了,「哦,壞了,員警來抓我了!」他心裏就恐慌了,怕壞事兒,拔腿就跑。

 

       一跑,後面兩個人就緊追不捨,因為長者有命令啊!越追呢,他越怕,又餓得腿上沒勁兒,心裏又恐慌,路也不平,「嘭」,一塊石頭絆倒了,這個時候,又嚇、又怕、又累、又餓,一下摔倒在地上,摔昏過去了。

 

       好!我們下一堂課接著講。

 

       請合掌。

 

       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

分享到
中華淨土宗協會
淨土宗文教基金會

11049台北市信義路五段150巷22弄41號
電話:02-8789-4818
傳真:02-8780-7050
E-mail:amt@plb.tw

捐 款 護 持

信用卡定期定額護持

本會推薦使用
前往

信用卡單筆護持

單次隨喜護持
前往

四大超商繳費護持

多元化的護持
前往

其他方式隨喜護持

匯款護持方式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