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談開示

  1. 「二河白道喻」給念佛人的啟發
  2. 《示病友》講記(二)
  3. 《示病友》講記(一)
  4. 愛的建設
  5. 淨土宗宗旨與特色
  6. 學法「十二防」
  7. 出家「三隨」「三不」
  8. 如何面對法義之爭
  9. 認識「觀世音菩薩」
  10. 淨土法義的修學次第與弘法原則
  11. 淨土思想的善導者
  12. 《觀經》教眼
  13. 純粹的淨土宗(三)
  14. 純粹的淨土宗(二)
  15. 純粹的淨土宗(一)
  16. 學僧工作 愛心為本
  17. 好好照顧自己
  18. 惜福與環保
  19. 念佛與做人
  20. 三好念佛人
  21. 做事與念佛
  22. 不問罪福 稱名必生
  23. 關於道場的軟硬體建設
  24. 下品下生之安心
  25. 宗風學習(三)
  26. 宗風學習(二)
  27. 宗風學習(一)
  28. 彌陀之家 愛心為本
  29. 於「弘願寺」為蓮友開示
  30. 為「福聖寺」常住僧眾開示
  31. 書讀百遍 熏法入心
  32. 如何讓法義入心──多聞熏習
  33. 流通法寶即是做彌陀的手足
  34. 南寧問答
  35. 淨土宗宗旨與特色(四)
  36. 淨土宗宗旨與特色(三)
  37. 淨土宗宗旨與特色(二)
  38. 淨土宗宗旨與特色(一)
  39. 淨土宗特色
  40. 淨土宗宗旨(二)
  41. 淨土宗宗旨(一)
  42. 人生之目的
  43. 答網上蓮友問(三)
  44. 《佛說阿彌陀經》淺釋(下篇)
  45. 《佛說阿彌陀經》淺釋(中篇)
  46. 《佛說阿彌陀經》淺釋(上篇)
  47. 淨土宗行人的時代感與使命感
  48. 「淨土宗如理論答七要事」概述
  49. 湖北仙桃彌陀寺念佛法會開示(三)
  50. 湖北仙桃彌陀寺念佛法會開示(二)
  51. 湖北仙桃彌陀寺念佛法會開示(一)
  52. 於「淨土宗中山念佛會」答蓮友問
  53. 於「淨土宗中山念佛會」開示
  54. 於「弘願寺」為僧眾開示
  55. 弘願寺「護法聯誼會」皈依開示
  56. 弘願寺「護法聯誼會」開示(二)
  57. 弘願寺「護法聯誼會」開示(一)
  58. 淨土宗如理論答七要事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

  1.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十二)
  2.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十一)
  3.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十)
  4.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九)
  5.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八)
  6.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七)
  7.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六)
  8.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五)
  9.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四)
  10.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三)
  11.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二)
  12.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一)

《淨土宗概論講記》

  1.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八)
  2.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七)
  3.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六)
  4.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五)
  5.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四)
  6.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三)
  7.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二)
  8.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一)
  9.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
  10.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九)
  11.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八)
  12.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七)
  13.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六)
  14.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五)
  15.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四)
  16.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三)
  17.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二)
  18.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一)
  19.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
  20.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九)
  21.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八)
  22.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七)
  23.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六)
  24.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五)
  25.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四)
  26.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三)
  27.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二)
  28.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一)
  29.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
  30. 《淨土宗概論講記》(九)
  31. 《淨土宗概論講記》(八)
  32. 《淨土宗概論講記》(七)
  33. 《淨土宗概論講記》(六)
  34. 《淨土宗概論講記》(五)
  35. 《淨土宗概論講記》(四)
  36.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
  37.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
  38. 《淨土宗概論講記》(一)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

  1. 第43課:釋去普通疑惑(三)
  2. 第42課:釋去普通疑惑(二)
  3. 第41課: 一、三經要點(二) 二、答疑(一)
  4. 第40課: 一、善導大師淨土思想特色 二、三經要點(一)
  5. 第39課:稱名一行,總超萬行 ──善導大師「念佛絕比」之文(五)
  6. 第38課:稱名一行,總超萬行 ──善導大師「念佛絕比」之文(四)
  7. 第37課:稱名一行,總超萬行 ──善導大師「念佛絕比」之文(三)
  8. 第36課:稱名一行,總超萬行 ──善導大師「念佛絕比」之文(二)
  9. 第35課: 一、彌陀光明,唯攝念佛──善導大師「唯攝念佛」之文(二) 二、稱名一聲,頓超生死——《觀經》「稱名往生」之文 三、稱名一行,總超萬行──善導大師「念佛絕比」之文(一)
  10. 第34課: 一、彌陀大悲,急救苦者──善導大師「溺水偏救」之文 二、彌陀光明,唯攝念佛──善導大師「唯攝念佛」之文(一)
  11. 第33課: 一、不顧貪瞋,稱名必生──善導大師「二河白道」之喻(二) 二、不論凡夫,只論彌陀──善導大師「凡夫入報」之文
  12. 第32課:不顧貪瞋,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二河白道」之喻(一)
  13. 第31課:不慮妄念,稱名必生 ──源信大師「不染污泥」之文(二)
  14. 第30課:不慮妄念,稱名必生 ──源信大師「不染污泥」之文
  15. 第29課:不問罪福,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不問罪福」之文(二)
  16. 第28課:不問罪福,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不問罪福」之文(一)
  17. 第27課:不問時節,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不問時節」之文
  18. 第26課:不擇眾機,稱名必生 ──法照大師「瓦變成金」之偈
  19. 第25課:諸佛作證,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諸佛舒舌」之文(二)
  20. 第24課: 一、名號本義,稱名必生──善導大師「六字釋」之文(三) 二、諸佛作證,稱名必生──善導大師「諸佛舒舌」之文(一)
  21. 第23課:名號本義,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六字釋」之文(二)
  22. 第22課:名號本義,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六字釋」之文(一)
  23. 第21課:本願不虛,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本願四十八字釋」之文
  24. 第20課:定業與助業 ──善導大師判「正助二業」明傍助業專正定
  25. 第19課:正行與雜行 ──善導大師判「正雜二行」勸捨雜行歸正行(三)
  26. 第18課:正行與雜行 ──善導大師判「正雜二行」勸捨雜行歸正行(二)
  27. 第17課:正行與雜行 ──善導大師判「正雜二行」勸捨雜行歸正行(一)
  28. 第16課:要門與弘願 ──善導大師判「要弘二門」而引要門入弘願(三)
  29. 第15課:要門與弘願 ──善導大師判「要弘二門」而引要門入弘願(二)
  30. 第14課:要門與弘願 ──善導大師判「要弘二門」而引要門入弘願(一)
  31. 第13課:聖道與淨土 ──道綽大師判「聖淨二門」而捨聖道歸淨土(三)
  32. 第12課:聖道與淨土 ──道綽大師判「聖淨二門」而捨聖道歸淨土(二)
  33. 第11課:聖道與淨土 ──道綽大師判「聖淨二門」而捨聖道歸淨土(一)
  34. 第10課:信機與信法 ──善導大師釋「機法深信」而棄自身歸彌陀
  35. 第9課:自力與他力 ──曇鸞大師釋「自他二力」而貶自力乘佛力(四)
  36. 第8課:自力與他力 ──曇鸞大師釋「自他二力」而貶自力乘佛力(三)
  37. 第7課:自力與他力 ──曇鸞大師釋「自他二力」而貶自力乘佛力(二)
  38. 第6課:自力與他力 ──曇鸞大師釋「自他二力」而貶自力乘佛力(一)
  39. 第5課:難行與易行 ──龍樹菩薩判「難易二道」而捨難行取易行(二)
  40. 第4課: 難行與易行 ──龍樹菩薩判「難易二道」而捨難行取易行(一)
  41. 第3課:善導大師思想概述
  42. 第2課:印光大師讚善導和尚(二)
  43. 第1課:印光大師讚善導和尚(一)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

  1.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臨終時示門第之法語)
  2.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辨食魚之法語)
  3.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妓女之法語)
  4.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四郎之法語)
  5.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重衡之法語)
  6.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忠綱之法語)
  7.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賴綱之法語)
  8.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無品之法語)
  9.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尼眾之法語)
  10.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信寂之法語)
  11.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隨蓮之法語)
  12.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道遍之法語)
  13.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乘願之法語)
  14.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聖光之法語)
  15.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隆寬之法語)
  16.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述《阿彌陀經》大意之法語)
  17.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從配流上洛之後開示之法語)
  18.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21~25)
  19.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16~20)
  20.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11~15)
  21.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6~10)
  22.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1~5)
  23.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白道之事)
  24.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三心料簡(一))
  25.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二部分21~總結)
  26.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二部分16~20)
  27.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二部分11~15)
  28.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二部分6~10)
  29.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二部分1~5)
  30.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46~小結)
  31.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41~45)
  32.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36~40)
  33.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31~35)
  34.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26~30)
  35.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21~25)
  36.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16~20)
  37.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11~15)
  38.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6~10)
  39.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1~5)

石家莊念佛開示

  1. 石家莊念佛開示(四)
  2. 石家莊念佛開示(三)
  3. 石家莊念佛開示(二)
  4. 石家莊念佛開示(一)

念佛往生開示

  1. 念佛往生(問答部分)
  2. 念佛往生開示(正文)
淨土宗
淨宗法師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淨宗法師 > 法談開示
top

法談開示

如何讓法義入心──多聞熏習

--慧淨法師、淨宗法師2011年10月22日於福聖寺開示

 

 

       (緣起:熱心弘法的西安石居士,帶領部分蓮友來福聖寺拜見慧淨上人和淨宗法師,上人和師父即興開示)

 

淨宗法師:

       南無阿彌陀佛!

 

       我這張面孔大家可能熟悉,認起來也不難。慧淨上人從遠方來,大家也想見見面,上人已經坐在這裏了。

 

       首先很抱歉,為什麼呢?昨天一些蓮友(有寶雞來的,還有我們當地的),都趕到福聖寺,希望能見見面。上人也不隨便來大陸,我們這次來是有特別的事由,主要是為了弘願寺的建設、規劃,包括福聖寺後面這塊地的規劃,我們要和當地的設計院、專業技術人員交流意見。另外,也想廣泛地考察一下西安的古建築,它的佈置,設計的精華,涉及到古典跟現代的結合,甚至包括燈光、裝潢。當然,我們算是外行,看不明白。我們有設計師,特別是孫居士,以他為主。我們都要有概念,這樣下面的設計就會相對地少一些遺憾。這兩天腿都跑細了,到處看,還要拍照,這樣走來走去。孫居士心臟不好,搭了四個橋,支架也很多,心臟不好不能快,而他看得特別細,比如蓮花燈、柱礎,他跟我們看得不一樣;交通也很麻煩,昨天我們五點鐘坐車去吃晚飯,趕了一個半小時;晚上還想抽點時間看一下燈光,因為弘願寺淨土堂的設計或許可以借鑒現代風格,同時也能符合佛教特點,符合佛法,世間的東西相對也有可借鑒之處,比如雕塑呀,很多的內容。只怪西安旅遊資源太豐富了,我們走得腿都邁不動了。昨天晚上回來已經是十一點多了,累得要散架了。所以很抱歉,分身乏術,昨天沒能和大家見面,讓大家空等。(眾蓮友:南無阿彌陀佛。)

 

       石居士,他有「四心」:一是很發心,他非常發心,願意承擔;二是很熱心,很熱心地為大眾服務,弘宣這個法門;三是很忠心,忠實於善導大師的教法和思想,對於慧淨上人所開展的這些教理非常忠誠,忠心地宣揚;四是很專心,他是一定要專,很專,這也是淨土法門的特點,善導大師強調的就是專。這幾點很值得讚歎。

 

       石居士在弘法的過程當中積累了很多經驗,而且在不斷改進、提高,前天我跟他交流了一下,我有點想法,也跟大家吹吹風。這個不光是這個地點,也是全國蓮友,我們經書流通到這個時段,學習方法要上一個臺階。

 

       弘願寺經書法寶的流通面比較廣泛,時間也算是有十幾年了,法寶流通下去之後,還是發揮了很大作用,大家看過之後得到法益、法喜。另一方面,還需要進一步強化,讓它更加地落實。

 

       在各個地方,大家都盼望:「最好上人來跟我們講法;上人那麼遠,來不了,最好淨宗法師、智隨法師來跟我們講法。」結果左盼右盼,法師一個都不來,這就是一個問題。

 

       這個呢,也不是一個辦法,我們也各自有各自的事情在做,上人有一些綱要性的東西要整理,要總結。我想在居士隊伍當中,在各個地方,應該怎麼學法呢?石居士的方法就可以借鑒。他很熱心,也有能力帶領大家學習。聽了石居士的彙報,大家都有這麼一個想法,就是要建立讀書會。當然,具體怎麼操作,還要再做計畫,但大致方向是讀書會的形式。

 

       讀書,倒不是直接拿著《無量壽經》《觀經疏》或者《往生論註》來讀,主要是讀上人也包括我所講的白話文的書,比如說《第十八願講話》《阿彌陀經核心講記》《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把善導大師的教法變成白話文之後呢,讀的人就有一個文本依據,讀的時候可由一位居士(比如說石居士)帶領大家,他先看一遍,消化吸收,變成他的語言,結合大家的具體情況(他瞭解你們的程度、深淺),邊讀邊講解。當然,不脫開書本。如果脫本講解,講完之後,別人沒有講稿,聽完了就過了,然後說「法師能講,石居士能講,我又不能講」,這樣,弘法除了你就沒有別人了,那就打不開點了。讀書會好在哪個地方呢?只要你識字,只要你熱心,你就可以讀;讀完之後,大家可以交流,深也好,淺也好,都可以摸索,有問題也可以把它記下來。現在通訊、網路都很發達,將來如果廣泛開展這個活動,我們就要有一個支持的平臺,各地讀書會的問題集中在一起,法師可以統一地加以解釋,這樣不就有指導了嘛。

 

       當然,具體做法有待進一步完善,我想大致來講,有一個讀書會。有時間大家都可以讀,讀完之後各個點可以交叉讀,將法義學習落實下來。       

 

       組織學習的人可能有一種想法,「反正上人的書、師父的書都是白話文的,你們也看得懂,就不要我帶大家學習了,我來給你們講《觀經疏》《往生論註》吧」,其實不是這樣,因為我們不是以學習為目的,我們的目的是建立信仰,就是把「念佛決定往生」這件事情落實在心中。上人所講的,我所講的,都是消化吸收善導大師的思想,變成大家好理解的語言,解決大家的問題。如果直接啃原著,那就要事倍功半,所以應該從白話文的書入手。

 

       比如甘肅的劉居士,我發現他讀書很有辦法。他在鼓山湧泉寺看了一本薄薄的《淨土宗大意》,他一看就非常相應。按說他這麼年輕,也有文化,可以看更多的書啊,他不是,他就把這本書放在包裏,不管出差到哪個地方,反來復去就看這本書,看得特別法喜,上面密密麻麻的筆記。他說:「我就裝在隨身的包裏。」他到弘願寺去拜訪,把那本書給我看,他說,「法師,你的書我看了很感動,重點的地方,筆記做得很細。」這本書看得很深入之後呢,他再看第二本。這樣,一本書就把他的信仰問題解決了。不然的話,走馬觀花,沒有落實,貪多嚼不爛。《觀經疏》和《往生論註》,到現在為止,上人也好,我也好,還沒有完整講一遍,我想大家自己來學習還是有困難。《觀經疏》,以法然上人的智慧,讀過八遍才悟到真髓,我們一般的信眾,甚至弘願寺的法師,要想學這本著作(還有《往生論註》),如果沒有人指導,那還是要摸索,很多地方把你擋住了。我也看過有人解釋的,確實需要進一步引導。當然我本人也很膚淺,只是起步早一點,摸索得多一點。目前這個階段,有這些弘願寺白話文的書,包括手掌書,足以解決我們的信仰問題。只是在法義學習的形式方面,我們沒有開展好。將來,上人的很多講義資料,可以一篇一篇講解,錄成文字;還有手掌書,像《念佛放光》《人生之目的》《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這些都很淺顯好懂,我也可以講。這樣講,大家都看得懂,有故事——我也做讀書會的一員。像上人的《第十八願講話》,我也可以拿來讀,跟大家共同學習,弘願寺、福聖寺都要開展這項工作,形成一個好的學習氛圍。法寶流布出去之後,要發揮它的作用,像杜甫寫的詩一樣,「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不斷地熏習,「書讀百遍,其義自見」,上面有人讀,你可以看;讀書會讀完了之後,你自己還可以複習。這些書,讀一遍有一遍的味道,讀兩遍有兩遍的味道,慢慢地就把法義落實在心中——「潤物細無聲」。像春天的雨,細細密密,滋潤萬物,沒有聲音,不知不覺,無形當中法義就滲透到我們心中。

 

       信仰一旦建立起來,智慧就開發了。這個時候如果學有餘力,如果你還年輕,身體還好,有弘法利生的才能和願望,那就可以涉獵得廣一些,對祖師的教典可以加以研究,那時候我們第二批的法寶也會出來,這樣你就可以鑽研了。

 

       就大眾來講,目前次第上是這樣的。

 

       總之,將來的學習,一方面共修念佛,另一方面儘量把讀書會的活動開展得轟轟烈烈,蓬蓬勃勃,生動活潑。這方面可以交流,可以探討,有組織地加以普及。這樣的話,就不是出現一兩個會講法的居士,而是可以批量複製。讀書活動,十個人八個人都可以。這樣,整個法寶的功效就會大大增加。現在可能四本書能撈一個人,如果有讀書會的話,一本書能撈四個人。為什麼呢?一般情況下,老太太眼睛不好,還可能不識字,不太會自己讀。如果大家共修,有人帶領,一起來讀,和她自己在家裏看還是不一樣的。自己在家裏看,沒人組織,容易打瞌睡,然後看成厭倦心,「這本書我看過了」。集中在一起學習,有老師,有小組長,有宣講員,大家在學習的時候,互相之間還有交流,還有互動,興致就來了。第一課,第二課,第三課,大家像學生一樣,這樣就有共修的力量,就有互相扶持的作用,就比較好。這個形式值得推廣,甚至還可以來一個學習競賽。

 

       我想,大家平時對於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或許有疑問,今天上午剛好上人也在,時間還有四十五分鐘,請上人給大家開示。

 

慧淨法師:

       這個團體都是石居士帶來的嗎?

 

淨宗法師:

       今天居士比較多,有跟著石居士的念佛團體,也有福聖寺當地的,也有寶雞來的。時間比較倉促,人還沒有到齊,有的在半路上。

 

慧淨法師:

       我們得難得的人身,聞難聞的佛法,尤其是能夠遇到這個千生萬劫難遭遇的易行難信的淨土法門,這是應該捨身、所謂「盡形壽獻身命」來把握的。

 

       我們在八萬四千法門當中選擇淨土法門,在淨土法門當中選擇善導大師的教理思想。

 

       一提善導大師,我想大家會感覺很親切。為什麼?談到善導大師,就談到長安(就是現在的西安);談到長安的佛教黃金時代,就會想到念一聲佛號就放一道光明的善導大師。他教導長安城的老百姓念佛,使得念佛之聲充滿全城,甚至因為念佛學佛的人多了,使得屠夫的肉賣不出去。屠夫找善導大師算賬,哪曉得一見到善導大師,就被善導大師的慈悲威嚴震攝住。善導大師為他顯現極樂世界的清淨微妙、快樂莊嚴,屠夫自慚一生殺生造惡,苦不堪言;極樂世界那麼清淨莊嚴,那麼微妙快樂,那麼無憂無慮,有這種地方,何不趕快去呢!屠夫當下就把屠刀一丟,立刻爬上光明寺門面的柳樹,念著佛號往下一跳,有人看到他的神識坐著蓮花往生而去。所以我們想到善導大師就想到長安,就想到這些故事,而我們大家都是西安這一帶的人,那麼我們學淨土法門、選擇善導大師的教法,豈不是對我們更貼切,對不對?(蓮友答:對。)自古以來,講說淨土教理的高僧大德不只善導大師一人,有好多位,我們為什麼不選擇其他大師所闡釋的淨土教理,而唯選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為什麼?當然,不是說善導大師在長安弘法,所以我們就選擇他,不是的,是因為他所開展的淨土教理是最純粹的,最純正的,最簡要明瞭的,我們一看就懂,容易懂,容易做,容易安心,容易獲得法喜,是因為這樣。善導大師的高德偉跡,一千三百多年來一直口口相傳,所以我們除非不瞭解善導大師和他的淨土教理,否則的話,當然就要完全依循善導大師,對不對?(蓮友答:對。)大家都是長安這一帶的人,對善導大師感不感覺親切?(蓮友答:親切。)

 

       我來自臺灣,隔山隔水,我把善導大師頂戴為淨土宗的宗祖,把他開展的教理當作自己的生命,當作保命丹,那何況大家呢,對不對?(蓮友答:對。)

 

       自古相傳,善導大師是彌陀所化身。有人會說:「這或許是傳說,未必是事實,你又沒有根據。你把根據拿出來,人家才容易相信,不然的話是騙人的。」的確,只是口口相傳,久而久之,就有傳訛,甚至會斷層。大家想不想要有根據?(蓮友答:想。)有幾則現代故事,顯示出善導是彌陀化身。我在這裏簡要地來談兩件,跟大家分享。

 

       第一件,大概在2003年,甘肅有一位出家師父,有一天,他在麥積山上靜坐,不知不覺當中,看到前面的天空出現了一座佛塔,巍巍莊嚴古老的佛塔,佛塔的上面卻是缺了一個頂,大概是十一層;佛塔上方又出現一尊彌陀古佛(他說是彌陀古佛)。他看到這座佛塔,看到這尊阿彌陀佛古佛,也不曉得代表什麼含義,也不曉得這座佛塔是在哪裡,這尊彌陀古佛跟這座佛塔有什麼關係。後來他從麥積山下來,到外地去參學,坐車到了西安。一下車,四顧茫茫,人生地不熟,不曉得往何處去。就在這個時候,有一位居士來到他的面前,問:「法師,你到哪裡去?」「我是外地來的,剛剛到,我想來參學,但還不曉得要到哪裡去。」「既然這樣,我帶你到香積寺去。」就帶他到香積寺。之後呢,才曉得香積寺就是善導大師淨土宗的祖庭,而且香積寺就有一座佛塔——崇靈塔,供奉著善導大師的舍利。他一見崇靈塔,正是他在麥積山打坐所看到的佛塔,一模一樣!香積寺的崇靈塔原來是十三層,但是經過一千三百多年的風雨,最上面兩層就不在了,所以目前只剩下了十一層。所以這位法師打坐所看到的,就是這座崇靈塔,而且上面缺了一個頂,一模一樣。正逢守塔的師父有事要到外地去,就拜託這位法師替他守塔,所以這位法師就守了十天崇靈塔。過了一段期間,他回到了甘肅。2009年,甘肅有位居士,專學專弘善導大師淨土思想,跟這位法師有一面之緣,就想把介紹善導大師思想的法寶送給這位法師。不過呢,這位居士瞭解到法師並非專修淨土,心中顧慮他能否接受善導大師的教法,就說:「這幾本善導大師思想的書,您願看就留下,不願看我就帶回去。」沒想到法師很歡喜地說:「我要,我要,我和善導大師有緣。」這位居士問他怎麼和善導大師有緣,他才把「跟善導大師有緣」的故事講出來。至於塔上的那尊彌陀古佛,這位居士就問他:「你怎麼能認定那是彌陀古佛呢?」他說:「這尊佛就是很早以前畫像中常見的那尊阿彌陀佛,現在這種畫像不常見了。」

 

       各位蓮友,由這則故事,可以顯現出什麼含義?善導大師跟阿彌陀佛有很直接的關係,所以才會有一尊彌陀古佛就在善導大師崇靈塔的上方,好像崇靈塔跟這尊阿彌陀佛是分不開的,顯示出善導大師就是阿彌陀佛所化身,對不對?(蓮友答:對。)

 

       2008年,我跟淨宗法師到重慶去,在和當地蓮友座談當中,有一位蓮友就很歡喜地報告他的一件感應事蹟。他說,當地有一位老居士,也是學淨土的,可是不曉得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一天早上,這位蓮友帶著善導大師教理思想的法寶到老居士家,在老居士家的客廳與他談話,介紹善導大師的教理思想,跟他說:「善導大師,是彌陀化身。」說時手自然向前一揮,當他的手一揮的時候,客廳的電視機自動打開,出現一個彩色畫面,畫面中有九個蒼勁有力的大字。是什麼大字呢?「善導大師係彌陀化身」。他們兩個人非常驚訝,「怎麼這麼不可思議!電視機都沒有去按它的開關,怎麼會自動打開?而且即使打開電視機,也不可能有電臺來播放佛教節目,特別又播出這九個字,『善導大師係彌陀化身』,這不可能啊!」他們就覺得,「哎呀,善導大師慈悲,阿彌陀佛慈悲,特地以這種感應現象來引導我們學淨土法門,來肯定善導大師就是阿彌陀佛所化身,所以善導大師所講的淨土教理等同阿彌陀佛直接所講的,是最正確的。」

 

       各位蓮友,這則事蹟又是什麼含義呢?大家覺得怎麼樣?(蓮友答:好。)是不是在顯示善導大師確確實實是彌陀所化身?(蓮友答:是。)通常情況下這個畫面需要特別製作,然後用播放機通過電視螢幕顯示出來,可是這一切都沒有,你說神奇不神奇?可惜的是,大家沒有親眼所見;雖然沒有親眼所見,內心已經很感動了,對不對?(蓮友答:對。)

 

       善導大師佈教的足跡,是在臺灣還是在日本?不在臺灣也不在日本;是在廣東還是福建?也不是。那在哪裡?古都長安,在我們的家鄉。其實我的家鄉也算是在長安,因為我俗姓杜,追考歷史,祖籍是長安杜林。善導大師曾在終南山的悟真寺修行,獲得念佛三昧也是在悟真寺,他的「五部九卷」大部分也是在悟真寺所寫的。悟真寺在相對寂靜的山上,人煙稀少。當時的長安人口有一百多萬,所以善導大師佈教是在長安。所以,大家在這裏念佛,專學淨土,又是專依善導,都是踏著善導大師一聲佛號一道光明的腳步在前進,對不對?

 

       法然上人從九歲當沙彌,十幾歲到京都的佛教聖地比壑山參學,一直到四十幾歲,可以說是苦修苦行;雖然苦修苦行,一檢討自己,如果當下果報已盡的話,能到哪裡?能脫離三界六道輪回嗎?能到極樂世界或者諸佛淨土嗎?法然上人的無常觀很深刻,他一反省自己,茫茫然沒有把握。一直到第八次讀《觀經四帖疏》(因為法然上人在這之前已經讀《大藏經》讀了五遍了),讀到「一心專念彌陀名號,行住坐臥,不問時節久近,念念不捨者,是名正定之業,順彼佛願故」,才眼睛一亮,這個時候他才曉得,人人都可以往生,為什麼呢?因為人人都可以念佛,只要他專,專念彌陀佛名,就必定往生。為什麼呢?所謂「一心專念」,「一心」就是專,「專念」還是專,「一心專念彌陀名號」;「行住坐臥,不問時節久近」,不管你的根機是聖人也好,凡夫也好,善人也好,惡人也好,出家眾也好,在家眾也好,士農工商也好,心清淨也好,心不清淨也好,通通不管,只要你是一心專念彌陀名號(一心專念就是不雜修雜行,一直到臨終還在念佛,就叫做一心專念),這樣的話呢,就是念念不捨。在家眾,士農工商,每個人的職業都不一樣,根機也不一樣。以你的根機,不離開你所從事的行業,同樣可以念佛往生。

 

       我們想想看,出家在家,佛法的深入程度,不同的人確實根機不一樣。有的人念佛念得很多,一念佛心就比較清淨,有的人念佛比較少,一念佛就妄想雜念很多。但是,同樣都是靠阿彌陀佛,不是靠他本身。只要是靠阿彌陀佛,那就平等了。儘管念佛的數目有多有少,念佛的心境各不一樣,但這些都不管,念佛往生,完全靠這句彌陀名號。好比要從此岸到彼岸,必須要靠船。你是皇帝,皇帝也要靠船;我是乞丐,乞丐同樣靠船。不是說乞丐要到對岸需要靠船,皇帝可以不靠船直接飛過去,不是。那麼到了彼岸,彼岸是佛的境界,不管眾生根機高低,所謂三根——上中下,不管他的身份,不管皇帝也好,百官也好,或者是貧無立錐之地的乞丐也好,一字不識的文盲也好,你只管念佛,只管依靠佛力,到了極樂世界,通通變鐵成金,通通轉凡成聖。極樂世界是佛的境界,到了那裏通通受用同佛,所謂「念佛成佛」「念佛即是涅槃門」。

 

       所以,法然上人通過這段法語,就領悟到:眾生根機各不一樣,那沒關係,只要一心專念彌陀名號,行住坐臥不問時節久近,這樣就是念念不捨,這樣就是正定之業,必定百分之百往生成佛。

 

       所謂「念念不捨」是什麼呢?士農工商,各就其位,各司其職,在他的崗位上盡他的職責,一方面盡崗位職責,一方面念佛。該做事就做事,該動腦筋就動腦筋,該睡覺就睡覺,等到事情做完了、腦筋動完了、睡完了,那就念佛。甚至人都有貪嗔癡,都有妄想雜念,妄想雜念打完了那你就念佛,這樣叫做念念不捨。並不是說「哎呀,念念不捨,那必須分分秒秒都要念佛才算念念不捨,那這樣的話,要睡覺怎麼辦,就不用睡了?要工作怎麼辦,就不用工作了?」「念念不捨」就是有空你就念南無阿彌陀佛,有念你就念南無阿彌陀佛,專念南無阿彌陀佛。不是說「我要念這尊佛、念那尊佛,念這尊菩薩、念那尊菩薩,持這個咒、持那個咒,誦這部經、誦那部經」——雜修雜行,不是!有時間、要念就念南無阿彌陀佛,這就叫「念念不捨」。

 

       這樣的話,就是正定之業。所謂「正定」,就是百分之百地從因到果;如果未必能從因到果,那就是「不定」;如果業因與所期待的果報互無關係,那就是「邪定」。念佛是正定的法,是正定的行,百分之百能夠往生極樂世界,這叫「正定之業」。如果不能百分之百往生極樂世界,都不能算正定之業。所以,我們只要一心專念彌陀名號,那就必定百分之百往生極樂世界,不管是聖人也好,凡夫也好,出家也好,在家也好,善也好,惡也好,念佛的時候清淨心也好,不清淨心也好,念佛的時候有妄想雜念也好,沒妄想雜念也好,這一些都不管。

 

       為什麼呢?善導大師特別強調「順彼佛願故」。原理在哪裡?在順彼佛願。我們念佛就隨順了阿彌陀佛的本願,就跟阿彌陀佛的本願感應道交,就跟阿彌陀佛的本願相應了。跟阿彌陀佛感應道交,那不往生會到哪裡去?不可能啊。

 

       就好像開關跟電燈是一條線,是一體的,你按這個開關,電燈就亮。為什麼呢?因為順這個線路。你如果按別的開關,這個燈會亮嗎?不會亮。你念別的佛,修別的法門,是正定之業嗎?不是正定之業。當然,迴向也可以往生,但不是正定之業;往生之後在蓮花裏面,不能立刻花開見佛。為什麼呢?因為不是順彼佛願,不是正定之業。你要這盞燈亮,必須按這個開關。

 

       我們要往生極樂世界,只要按「南無阿彌陀佛」這個開關,出聲念也可以,心中默念也可以,只要我們專念彌陀名號就可以,因為專念彌陀名號就是專靠彌陀救度,就是信受彌陀救度。阿彌陀佛這個開關接觸非常良好,不會潮濕,不會接觸不良,非常靈光,你只要輕輕一按(念佛),立刻電燈就能亮起來(佛光照攝)。

 

       善導大師「五部九卷」當中有關彌陀救度的法語非常多,我們只要掌握《觀經四帖疏》的「五正行」就可以了。至於說深入瞭解,這個就交給比較有文化的人,像石居士,或者年輕一輩。一般的蓮友,只要能夠掌握「五正行」就可以了;至於年邁的蓮友,只要一心專念彌陀名號就可以了。教理懂的非常多,可是他不念佛,那能往生嗎?不能往生。懂得那麼多的教理跟念佛有什麼關係?有。因為懂得那麼多的教理才曉得一心專念彌陀名號就必定往生彌陀淨土。所以,教理是為了導歸實踐。我們既然懂得教理,就直接邁開腳步去實踐,那就是專念彌陀名號。為什麼講這些呢?因為善導大師的「五部九卷」當中,也談到其他的,譬如說《觀念法門》裏面就談到說要持戒、誦經,然後念佛多少、禮拜多少,這樣就能獲得上品生。善導大師把這些法門通通歸納在「五正行」當中。

 

       什麼是「五正行」?

 

       你要讀誦的話,就讀誦淨土三部經——讀誦正行。

 

       你要觀想的話,你就想像極樂世界的莊嚴。倒不用去打坐、息慮凝心,或者觀想極樂世界的十三種定觀。想像極樂世界的莊嚴,引起自己的嚮往之心、願生之心就可以了——觀想正行。

 

       你要禮拜,就專禮拜南無阿彌陀佛,不要雜拜其他的諸佛菩薩。這不是說我們貶斥諸佛菩薩,一點都不是。諸佛菩薩我們理當感恩,因為生生世世以來,由於諸佛菩薩的引導,我們才能夠今生今世信受彌陀的救度。只是諸佛菩薩的本懷、本意,也是要我們專心仰靠阿彌陀佛,「某某人,你不要雜,你只要專拜阿彌陀佛就可以。你如果要拜我們,不如專拜阿彌陀佛,因為我們也不離開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是法界藏身,十方諸佛菩薩都在阿彌陀佛一佛當中。十方諸佛那麼多,你拜不來的;拜三千佛,拜萬佛,你也拜不來的,而且很雜、很累,你只要專拜一佛,等同拜了一切諸佛、一切菩薩。所以善導大師在五正行當中就說:你要拜佛,就專拜阿彌陀佛——禮拜正行。

 

       你要念佛的話,就專稱念南無阿彌陀佛——稱名正行。

 

       你要讚歎供養的話,就專讚歎阿彌陀佛,專供養阿彌陀佛——讚歎供養正行。

 

       「五正行」當中,念佛是「正定業」,其餘四種是「助業」,幫助你來成就正定業,引導你來專一地稱念南無阿彌陀佛。

 

       如果以禮拜為正定業,老居士拜不了幾拜就累了,躺在病床上的人也不能拜,所以阿彌陀佛不選擇禮拜為正定業。如果以讀誦經典為正定業,沒有經典、不認識字、沒有時間,都不容易讀誦,還是有局限性。如果以觀想為正定業,想像極樂世界,頭腦不靈光的人就被排除在外了。如果以讚歎供養為正定業,我們頂多就是一天一炷香,表達自己的誠意,其他我們又沒有能力。唯有念佛,是大家都可以做得到的,不是大聲念,就是小聲念,不然就是金剛念,即使是啞巴,也可以在心中默念,哪怕是躺在床上的病人,也可以在心中默念,所以念佛容易,而且念佛直接跟阿彌陀佛感應道交,我們的心直接跟阿彌陀佛的心相通。所以,念佛既容易,又是正定之業,念佛本身既容易又殊勝。

 

淨宗法師:

       剛才上人把最核心的都點出來了。就是說善導大師的「五部九卷」濃縮在「五正行」,五正行當中,念佛是正定業,其他是為了引導念佛,導入正定業。所以,淨土宗的宗旨,第一句就是「信受彌陀救度」,如何信受呢?「專稱彌陀佛名,願生彌陀淨土」,這就是信受彌陀救度。如果不願生彌陀淨土,又不專稱彌陀佛名,你說你信受,你信受什麼?信受,自然就會稱名,自然就會願生極樂世界。這樣瞭解嗎?念佛、願生極樂世界,就是信受彌陀救度。淨土宗的宗旨,大家會背嗎?好!請合掌,跟我念:

信受彌陀救度,專稱彌陀佛名,
願生彌陀淨土,廣度十方眾生。

 

       謝謝!請放掌。

 

慧淨法師:

       第一句顯示出淨土法門的內涵,也就是說淨土法門是講彌陀救度的法門,不是靠我們修行的功夫,或者靠我們累積的功德,以此來迴向給阿彌陀佛,拜託阿彌陀佛來接引我們,不是的,完全是講彌陀救度的。阿彌陀佛在兆載永劫以前就準備要救度我們,一直在呼喚我們,要我們接受他的救度。

 

       由於根機漏劣,我們所修的,都是有漏之善、雜毒之善,以此迴向極樂世界,阿彌陀佛要把這些功德放到哪裡?沒有地方可放。為什麼呢?極樂世界都是清淨的,都是光明的,內外通透,光明亮麗。我們是不清淨的,曇鸞大師說我們凡夫所做的,頂多是人天之善(就是五戒十善),不管是因還是果,都是顛倒的,都是虛假的,都不是真實的。極樂世界是真實清淨的,如果迴向我們的功德想往生極樂世界,因和果根本不相吻合。所以,迴向自己的功德往生去的,都在蓮花裏面,不能馬上花開見佛。

 

       所以,我們要完全信受彌陀救度。

 

       信是相信,受是接受。因為你相信這個東西能讓你填飽肚子,能讓你健康長壽、青春永駐,所以你才接受——相信了你才會接受;你不相信,你懷疑,就接受不來。為什麼呢?因為事關重大,大家就會加倍謹慎,「萬一吃下去是毒藥,不是甘露呢?」所以越是重大的事情,越會謹慎地去明辨,肯定了,相信了,才會去接受。

 

       打個比方,有一群貧困的人,從遠地而來,七天沒吃飯,三天沒喝水,已經奄奄一息了。有個長者(所謂長者,就是他有愛心,又有能力),想要佈施這些奄奄一息的人,把食物拿出來,這些人要不要接受?要,就這樣地接受。

 

       你是受饑受寒的人,如果沒有人救濟的話,當下就要死了。現在有好心人端來了稀飯,而且捧著金銀財寶,又邀請你去他七寶樓閣的家,你相信不相信,接受不接受?接受,就這樣地接受。

 

       我們接受彌陀的救度。彌陀有愛心救度我們,彌陀有能力救度我們。彌陀說:無量劫以來,我不成為一個大佈施的主人,來救濟貧困的人,我就不成佛。

我於無量劫,不為大施主。
普濟諸貧苦,誓不成等覺。

 

       你看,無量劫以前,阿彌陀佛就發了一個誓願,如果不成為一個大佈施的主人,來佈施貧困的人,他就不成等覺。這個「等覺」就是等正覺的意思。無量劫以來,阿彌陀佛都是大施主,佈施我們成佛的功德,使我們能夠離開六道輪回,使我們能夠往生極樂世界成佛,所以《無量壽經》就說:

為眾開法藏,廣施功德寶。

 

       「開」就是完成、圓滿;「法藏」就是成佛的功德,離開六道輪回,到極樂世界的資糧,也稱為功德;「廣施功德寶」,廣施這個成佛功德之寶。       

 

       又說:

專求清白之法,以惠利群生。

 

       「清白之法」就是成佛之法,來佈施給我們。

 

       又說:

心或不堪常行施,廣濟貧窮免諸苦,
利益世間使安樂,不成救世之法王。

 

       如果他沒有那個心量,平等地救度十方眾生(不管聖人、凡夫,善人、惡人,都平等地救度),他就不成為救世的法王。那如果他能夠成為救世法王的話,他才能夠成佛。一旦成佛,他就是一個救世法王、救世主。

 

       所以,淨土法門是講彌陀救度的法門,彌陀為我們開法藏,彌陀以這個無量功德寶來佈施給我們,消除我們生生世世以來的種種業障,使我們有功德資糧往生極樂世界,也可以在極樂世界快速成佛,這些都是在他的法藏裏面;那法藏在哪裡呢?在這句六字名號裏面,所以六字名號就是萬德洪名。

 

       淨土宗的宗旨,第一句,信受彌陀救度,顯現出淨土法門是彌陀救度的法門。彌陀怎樣救度?彌陀有功德寶來佈施給我們;我們怎樣獲得救度?相信,然後領受;怎樣領受?「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這就是領受,專稱彌陀佛名就是領受彌陀救度。那你念佛不往生極樂世界,不可能!念佛就往生極樂世界啊,所以說願生彌陀淨土。

 

       極樂世界是成佛的地方,不怕不會說法度眾生,只怕不成佛;不怕不成佛,只怕不生極樂世界。所以,你一旦往生極樂世界,就能夠成佛,就能夠廣度十方眾生,所以我們的宗旨就是「信受彌陀救度,專稱彌陀佛名,願生彌陀淨土,廣度十方眾生」。

 

       「哎呀,廣度十方眾生,我的器量不夠啊……」只要成佛就好了,成佛自然就有那個慈悲心,自然就有能力來廣度眾生,而且不辛苦,是無功用行、不假造作的。

 

       怎樣是無功用呢?如果是經過思考,經過規劃,找一批人來分工合作,經過一定的階段,之後才完成的,這叫有功用。我們到極樂世界是無功用行,一點也不用規劃,不用流血流汗,這叫無功用行。所以,到了極樂世界,我們就可以自自然然地廣度十方眾生。

 

淨宗法師:

       感恩上人,南無阿彌陀佛!簡短的開示,都是最重要的——大家聽法,不要聽熱鬧,聽法要聽最重要的。哪裡最重要?就是五種正行裏面的正定業。專稱彌陀佛名,「一向專念彌陀佛名,是名正定之業,順彼佛願故」。

 

       剛才上人特別慈悲,首先就跟我們拉關係,說「我也是長安人,杜林這一帶,我們長安人跟善導大師有緣啊,踏著善導大師的足跡,一聲佛號一聲光明,邁向淨土」,說得我們心花怒放,滿臉放光,善導大師是我們當地人,那我們就信靠善導大師;講了兩個故事,一個古塔古佛,一個「善導大師係彌陀化身」,電視機,現代物品也在證明古佛,啟發我們對善導大師的崇仰,專依專靠,這是第一點。

 

       第二點,善導大師的五部九卷很廣泛,我們專依專靠,靠什麼呢?五部九卷的內容濃縮為五種正行。五種正行,第一是「讀誦正行」,剛才我們講的讀書會也算之內,專讀淨土三部經,專讀宣講善導大師淨土思想的這些著作。第二是「觀察正行」,專門觀察極樂莊嚴。第三是「禮拜正行」,專門禮拜阿彌陀佛。第四是「稱名正行」,專稱彌陀名號。第五是「讚歎供養正行」,專門讚歎供養阿彌陀佛。五種正行的核心是稱名正行,其他四種正行還是比較難一點,受身體、時間、環境、根機的限制,有可能做不到,只有第四稱名正行,嘴上念、心中念都可以,這個最簡單,是正中正又正,五種正行裏面最正——正定之業。光是一個「正」字還不足以形容,還有「定」;光是一個「定」字還不足以形容,還要「正」。「正」就是沒有任何偏頗,念阿彌陀佛,就是正念直來,就直接往生,而且百分之百都能往生,叫做「定」。我們的心雖然是散亂的,不能凝定,但是有這個正定之業,我們也是定;你的心再清淨,有禪定,如果不念佛,就不是「正定」,而是雜。雜散之業就是不定業,還有邪定業,這是三個名詞。「正定業」是百分之百能往生的;「不定業」是或許能往生或許不能往生的,雜行迴向,就有不確定的因素,不迴向就不能往生,迴向或許能往生,但是也難,「回生雜善恐力弱,無過一日七日念」,這叫「不定業」;如果不求往生,也不迴向,修行世間善法也好,修行佛教的六度萬行也好,甚至已經開悟了,那都和往生扯不上關係,所以叫「邪定業」。念佛法門是正定之業,這是善導大師五部九卷的核心。

 

       第三,上人講到淨土宗的宗旨,我們每本書的後面都有這四句話。這四句話是相互關聯的,上人說得很清楚,我也在這裏跟上人配合一下,開個現場讀書會,上人講完了,我來說說我的心得,把它串一串。

 

       第一句,「信受彌陀救度」,大家要知道,這個法門是彌陀救度的法門,我們是有罪業的人,需要救度;我們是能力弱的人,能力弱的人也需要救度;我們是三界火宅裏的人——你看那些消防隊員,房子一著火,他們就去救人啦——我們在三界火宅裏面,阿彌陀佛拿著六字名號的噴水槍,「哧哧哧」來救我們;我們是沉溺在水中的人,溺水之人需要救度;我們是饑餓的人,沒有法食,所以需要救度;我們是煩惱深重的人,快要死了,快要墮落了,阿彌陀佛是大神醫、大醫王,拿著六字名號的法藥來救度。

 

       我們是需要救度的人,我們要修持什麼法門?修持救度的法門。

 

       溺水之人需要救度,哪些人不需要救度呢?游泳冠軍,跳水冠軍,他們不需要救度。他們身體好,很健康,很有能力。這是指哪些人呢?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彌勒菩薩,這個級別的,至少也是阿羅漢,他們在岸上,「岸上之者何用濟為」;我們不是啊。他們的解脫法門,不對我們的根機。

 

       我們是重病號,馬上就要進加急病房,要我們鍛煉身體,打打太極拳,打不動了;要我們跑步鍛煉,訓練怎麼去救人——我們是讓人家來救的,不是去救人的。

三界無安,猶如火宅。
眾苦充滿,甚可怖畏。

 

       我們在一棟房子裏面,門窗都著火了,需要外面的人把我們救出來。如果你還在裏面講大話,「我救你!我給你弘法,我教你怎麼行六度萬行……」火都燒來了!這是不知道形勢危急。

 

       所以,第一句,「信受彌陀救度」,「救度」兩個字聽起來才相應,我們是凡夫罪人,要相信、接受阿彌陀佛的救度。「不行不行!我還要學別的法門」,那你就是沒有智慧。

 

       怎麼信受彌陀救度,阿彌陀佛拿什麼來救度我們呢?拿六字名號,所以要「專稱彌陀佛名」。救度我們的方法是稱念南無阿彌陀佛,我們只要專念彌陀名號。如果來救度我們,卻搞得很複雜,讓我們要這樣修那樣修,那就來不及了,就救不了了。所以阿彌陀佛救度我們的方法就是專稱彌陀佛名。

 

       救度的方向是到哪裡呢?救度到極樂世界啊,不是救到娑婆世界,在這裏發個小財,得個小福報,不是這樣。「願生彌陀淨土」,這是第三句。

 

       那只是救度我一個人嗎?不是的。救度我一個,就能救度一大片——「廣度十方眾生」。

 

       所以,這四句都體現了「救度」兩個字,大家要記住。第一句顯示我們這個法門的本質——救度,我們是罪業凡夫,需要救度,所以我們要信受彌陀救度。第二句是彌陀救度的方法——專稱彌陀佛名。第三句是救度的地方,是成佛的場所——願生彌陀淨土,不是救度我們去成一個阿羅漢,更不是成為人、天,當然,來世福報就更談不上了,而是救度到成佛的境界。救度到那裏去以後呢,阿彌陀佛會盤算啊,他救度一個,你到那裏成佛,你也可以廣度十方眾生。

 

       淨土宗宗旨的四句話,大家要記住。

 

       好!感恩上人的慈悲。

 

       南無阿彌陀佛

 

 

 

分享到
中華淨土宗協會
淨土宗文教基金會

11049台北市信義路五段150巷22弄41號
電話:02-8789-4818
傳真:02-8780-7050
E-mail:amt@plb.tw

捐 款 護 持

信用卡定期定額護持

本會推薦使用
前往

信用卡單筆護持

單次隨喜護持
前往

四大超商繳費護持

多元化的護持
前往

其他方式隨喜護持

匯款護持方式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