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另隻眼
○○○○慈鑒:
上人轉來法師函,命為代答。一方面在下深為法師孜孜求道之心所感動,另一方面也覺得或許是因為法師沁心禪門時間較長的緣故,總是自覺不自覺地用聖道門的觀念來比附淨土門,同時又想努力地說明淨土門的超勝。淨土門須另具隻眼,不必也不可局於聖道門之理念。譬如乘飛機之超過步行,非可用腳步輕快相喻,因腳步輕快或滯緩皆是步行之感受,乘飛機自是另一番感受。法然上人說:欲信念佛之人,縱使能學一代之法,亦成一文不知、愚鈍之身。即是說要完全拋棄聖道門的觀念。
一、 關於念佛之「即相而修無相」
名號是有相的,可聞可稱。執相而求的凡夫,體知名號救度之義,稱念有形有相的名號,當下即是實相修,此之謂「即相而修無相」。
《往生論》說:「稱彼如來名,如彼如來光明智相,如彼名義,欲如實修行相應故。」
彼如來光明智是何等相?彼如來名是何等義?善導大師解釋說:「彼佛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所障礙,唯觀念佛眾生攝取不捨,故名阿彌陀。」也就是說念佛之人,深信念佛蒙光攝而一向念佛者,皆是如實修行。這是任何一個老太婆都做得到的。《往生論註》解釋說:二不知、三不信為「與名義不相應,不如實修行」。二不知:不知如來是實想身,是為物身;三不信,信心不純、不一、不決定。反之,體知如來是實相身、為物身,信心純、一、決定,即名如實修行。如實修行者,實無修行。如真如實相而行故。淨土宗之念佛者,如實修行也是平常普通之事,為救度下凡造罪眾生所成就之名號(為物身)本身即是至極實相法故。
此下幾節,為拙作《阿彌陀經直解》(草稿)中相關部分。
【指方立相】
佛教法門修持,所證真如是一,入手方便不同,大分為二:一平等門,二差別門。聖道證果乃平等門,無方無相;淨土往生是差別門,指方立相——指出極樂之方位處所,言立依正之莊嚴境相。
二門比較,聖道門悟平等理,破分別執,逆凡情故,必須是聖人根機才能修習;然而理縱悟到極則,至其修證,仍然是煩惱分分斷,惑習分分除,功德分分滿,果位分分證,雖說平等,還見差別。此即自力所限。淨土門不需悟平等理,不必破我見執,直就凡夫分別取捨心境之上,勸厭穢欣淨,離苦得樂,巧順凡情故,任何人皆可修持;雖在凡夫分上不離妄想分別,至其往生,則頓證無生,位超十地,入佛境界,同佛受用。此即以有相而巧入無相,即事求而頓證極理,乃因佛力無限,以果地覺,為因地心,因賅果海,果徹因源故。故知聖道門下手難而證果仍漸,淨土門入手易而證果極頓極高。人多以聖道無方無相為高妙,不知淨土指方立相為尤高尤妙者。
凡淨土三經,皆以指方立相為則,不取無相離念。善導大師《觀經疏》言:
今此觀門等,唯指方立相,住心而取境,總不明無相離念也。如來懸知末代罪濁凡夫,立相住心,尚不能得;何況離相而求事者,如似無術通人,居空立舍也。
【光壽與名號】
無量光,是心性清淨的本然智慧;無量壽,是不生不滅的真如本體。按照一般的修行方法,只有當眾生悟得自性清淨智慧,證入不生不滅的真如本體,才能與佛的心光相交集,契入佛的壽命;而處於雜染不淨、生滅無常的罪障眾生,也就永遠隔離於佛的光明壽命之外。
阿彌陀佛這尊佛,為了讓生滅染污的眾生也能接觸到佛的無量光與無量壽,便將其本身所證的無量光明與無量壽命的清淨功德,凝聚在「阿彌陀」名號當中,這樣,無形的功德成為有形的名號,名號便在無量光壽與眾生之間起了橋樑溝通的作用,也就是無量光壽——名號——眾生。
【實相身、為物身】
《往生論註》以此而說阿彌陀佛是「實相身、為物身」。圓滿具足無量光壽功德,所以是「實相身」;此無量光壽功德成為名號,讓眾生接觸、稱念、獲得,所以是「為物身」。物,就是眾生。佛以功德為身,身即功德。也就是,阿彌陀佛自證功德稱為「實相身」,利他功德稱為「為物身」。
實相身、為物身,原是一身,無量光壽即是名號,名號即是無量光壽。名號即是無量光故,稱名念佛,當下蒙受無量光攝取不捨,決定不退菩提;名號即是無量壽故,稱名念佛,現生得契彼佛壽命,雖在此界,而入極樂人民之數,命終自然回歸本國。
又,信知名號是無量光,自然破疑滿願,稱念名號,蒙光攝取,從最初一念往生決定,即是「一心不亂」;信知名號是無量壽,自然融念佛於生活、即生活而念佛,盡形壽稱名念佛,念念不捨,即是「若一日、若七日」。
又,實相身故,眾生稱名即是如實修行;為物身故,稱名眾生圓獲佛果功德。
又,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向佛一邊是實相身,無形無相,絕思絕議;向眾生一邊是為物身,有形有相,可稱可聞。眾生稱名念佛,即此事持,圓符實相;不離相求,巧入無生。不必更求開悟,不需玄談妙理。
眾生(執相而求)——(有形有相,為物身)名號(實相身,無形無相)——無量光壽
願生——稱名——往生——無生
二、 關於「真念佛人」
凡具三心而念佛者,皆是真念佛人。善導大師稱為「真佛弟子」。若如法師所說,則標準太高,或生人畏難。
三、 關於「深奧難懂之法」
「二乘非所測,唯佛獨明瞭」故,唯佛與佛能究竟,非九界自力能信解也。於此等法,唯可仰信,拋棄欲思、欲解、欲懂之心。
唯信能入 此經開篇即直說佛果地境界,佛之淨土、佛之名號,全經唯是釋尊及諸佛交相稱讚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功德,勸令眾生稱名往生,不涉三界因果之近事,不說十地修證之方便,境界之高,等覺菩薩不能插一言,唯佛與佛乃能究竟。
唯是佛境故,從始至終,釋尊皆平鋪直敘,直接宣明事實,凡夫唯可仰信接受,隨聞隨信,唯信能入。
聞「西方過十萬億,有世界名極樂」,即如是信;聞「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也如是信;彼國「無有眾苦,但受諸樂」,也如是信;凡夫「執持名號,即得往生」,也如是信。所以經文始說「如是我聞」,終明「歡喜信受」;中間所有與會大眾,自人天凡夫,至上首菩薩,悉皆杜絕擬議,拋卻思慮,而平等信入。此信廣大平等,無有高下,凡愚不減,聖智不增,與知識、學問、智慧、修證無關;所有知識、學問、智慧、修證,入此信門,皆悉拋卻;唯此信是真知、真學、真智、真證,非凡所擬故,明信佛智故。
【聞信法則】
《阿彌陀經》中,智慧第一的舍利弗尊者,作為一切眾生的代表,被釋尊親自點選為的對告眾,從最初「佛告長老舍利弗」,全經釋尊共呼喚舍利弗三十六次,並三次點名發問,但沒有一次說舍利弗及在場大眾的反應;直到全經完畢,才說舍利弗及在場大眾「聞佛所說,歡喜信受」,這等於是為我們做了最好的表率:淨土法門,信順第一,以謙卑無我的心,仰承佛語,隨聞隨信,安心起行,不加擬議,絕諸戲論。能夠如此,即使是末法下愚的罪人,一心稱名,與佛世上智的聖者,也毫無差別,以佛願力,平等往生,不退成佛。法門流通,以此為則。
四、 關於「歸命之心境」
此節所寫或誤。歸命者,身命全付交托之謂,即是「兩種深信」,一信永信,一歸永歸,非有存、有亡,非有失落及返回。
五、 關於「念佛與自性之修」
自性為我人所具性德,名號為彌陀所顯修德。念佛而未悟之人,全不在「自性」上瞎捉摸,只貴隨口稱名,自然全體承擔彌陀修德名號,也是究竟圓滿自心性德。已悟之人念佛,也絲毫不恃「自性」證悟之力,以雖有所悟未有所證,縱有所證未能圓滿,何如一句佛名是究竟圓滿性德之體現,故仍歸於一向念佛。
如蕅益大師說:有目之人固無日下燃燈之理,無眼又何必於日中苦覓燈炬也。有目喻開悟者,無目喻未悟者,日喻阿彌陀佛名號無量光,燈喻自悟之境,日下不燃燈喻拋棄悟境,苦覓燈炬喻苦求開悟。
另外,在下也曾寫過一篇「念佛媽媽,越老越值錢」,是對一位九十歲的念佛老人的專訪記錄,我個人覺得這個老人對我來說很有啟發。「淨土宗網站」也有登。
淨宗 敬呈
2007年6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