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淨土宗概論》

  1. 第十章 淨土宗宗旨與特色
  2. 第九章 凡夫入報
  3. 第八章 本願稱名
  4. 第七章 作業行儀
  5. 第六章 起行
  6. 第五章 安心
  7. 第四章 淨土宗相承論釋
  8. 第三章 淨土宗正依經典
  9. 第二章 淨土宗教相判釋
  10. 第一章 淨土宗義概說
  11. 前言.目錄

貳、《佛說阿彌陀經》要義

  1. 《阿彌陀經》要義(十六)
  2. 《阿彌陀經》要義(十五)
  3. 《阿彌陀經》要義(十四)
  4. 《阿彌陀經》要義(十三)
  5. 《阿彌陀經》要義(十二)
  6. 《阿彌陀經》要義(十一)
  7. 《阿彌陀經》要義(十)
  8. 《阿彌陀經》要義(九)
  9. 《阿彌陀經》要義(八)
  10. 《阿彌陀經》要義(七)
  11. 《阿彌陀經》要義(六)
  12. 《阿彌陀經》要義(五)
  13. 《阿彌陀經》要義(四)
  14. 《阿彌陀經》要義(三)
  15. 《阿彌陀經》要義(二)
  16. 《阿彌陀經》要義(一)

參、《佛說阿彌陀經》講義

  1.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四十三)
  2.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四十二)
  3.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四十一)
  4.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四十)
  5.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三十九)
  6.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三十八)
  7.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三十七)
  8.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三十六)
  9.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三十五)
  10.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三十四)
  11.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三十三)
  12.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三十二)
  13.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三十一)
  14.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三十)
  15.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二十九)
  16.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二十八)
  17.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二十七)
  18.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二十六)
  19.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二十五)
  20.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二十四)
  21.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二十三)
  22.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二十二)
  23.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二十一)
  24.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二十)
  25.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十九)
  26.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十八)
  27.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十七)
  28.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十六)
  29.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十五)
  30.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十四)
  31.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十三)
  32.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十二)
  33.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十一)
  34.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十)
  35.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九)
  36.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八)
  37.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七)
  38.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六)
  39.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五)
  40.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四)
  41. 《阿彌陀經講義》講義(三)
  42.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二)
  43.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一)

肆、《往生論》講義

  1. 《往生論》研究
  2. 《往生論》要義
  3. 天親菩薩之教判思想
  4. 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

伍、《往生論註》講義  

  1. 再讀《往生論註》有感
  2. 《往生論註》玄義略解
  3. 現生不退論
  4. 平生業成論
  5. 佛身佛土論
  6. 凡夫論
  7. 稱名論
  8. 易行論
  9. 願力論
  10. 真實功德之垂救
  11. 一線四點
  12. 淨土宗第一奇書
  13. 曇鸞大師之教判思想

陸、其他

  1. 阿彌陀佛的救度(中英對照)
  2. 《觀經疏》四重判
  3. 《阿彌陀經》「三段要文」之經證、祖釋
淨土宗
淨宗法師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淨宗法師 > 講義
top

講義

《阿彌陀經》要義(七)

又舍利弗!彼佛有無量無邊聲聞弟子,皆阿羅漢,非是算數,之所能知。
諸菩薩眾,亦復如是。舍利弗!彼佛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又舍利弗!極樂國土,眾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
其中多有一生補處,其數甚多,非是算數所能知之,
但可以無量無邊阿僧祇說。

 

【譯解】

       還有,舍利弗啊!彼阿彌陀佛有無量無邊的聲聞弟子,都是阿羅漢,數量之多不是用算數可以知道的;菩薩大眾之多,也是如此。舍利弗啊!彼佛國土如此高德聖眾之莊嚴,都是彼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功德自然成就的。

 

       另外,舍利弗啊!眾生只要往生到極樂世界,自然都是不退轉地,必定一生成佛;而且其中現在就有許許多多顯現為一生補處菩薩的果位,數量之多無法用算數來說明,只能說是無量無邊、又無量無邊。

 

【要義】

       十劫所度    緊接著彌陀成佛十劫之後,說聖眾無量,悉皆不退,使知:彌陀壽命無量,今才十劫,而蒙此佛無量光壽名號救度、已經往生者,如此之多,而不退成佛如此之易,所以應當追蹤前賢,速求往生,稱佛名號,蒙佛光照,獲佛壽命,得入極樂聖眾之數。

 

       聲聞與菩薩    極樂聖眾,雖然在名稱上有聲聞、菩薩的不同,但實際上極樂是純一大乘菩薩境界,並沒有真正的聲聞。《往生論》說「大乘善根界,二乘種不生」。那又為什麼要說聲聞呢?

 

       一、為顯彼佛願力不可思議。《往生論註》言:

       聲聞以實際為證,計不應更能生佛道根芽。而佛以本願不可思議神力,攝令生彼;必當復以神力,生其無上道心。譬如鴆鳥入水,魚蚌咸死;犀牛觸之,死者皆活。如此不應生而生,所以可奇。然五不思議中,佛法最不可思議。佛能使聲聞復生無上道心,真不可思議之至也。

 

       二、為引他方聲聞求願往生。聲聞畏厭佛道長遠,自求灰身滅智,今見極樂聲聞,自然入於不退,普皆一生成佛,故能欣欣以求。

 

       三、順餘方俗。根據《無量壽經》,極樂世界雖然有聲聞、菩薩、天、人等不同的稱呼,但實際上極樂所有人民,智慧、神通、功德,都是一樣,平等沒有差別,身體長相也都一樣,沒有差別,自然都是虛無之身、無極之體,也就是佛的功德法身;智慧之高超、功德之殊勝、形體之微妙,十方世界找不到恰當的名稱,而又不能直接稱為佛,所以只好順應他方世界的叫法,也稱為天、人、聲聞、菩薩等。

 

       四、為成主伴莊嚴。聲聞為佛出家弟子,儀相同佛,念報佛恩,常隨佛後,譬如龍動雲隨。極樂雖無出家在家之別,順此方俗,為成主伴莊嚴,不妨多有聲聞。

 

       五、為顯極樂差即無差,絕對平等之境。平等有二:一、即平等而平等。如說極樂人民悉皆金色。二、即差別而平等。極樂是無為涅槃界故,依正主伴,一一皆是阿彌陀佛體性功德的顯現,眾鳥原是彌陀變化所作,風樹能夠應機演暢妙法,聲聞、菩薩,一切人民皆同秉彼佛無量光壽。

 

       往生   不退   補處    經文說:「眾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其中多有,一生補處。」阿鞞跋致,意為不退轉。善導大師《法事讚》說:

人天善惡,皆得往生;到彼無殊,齊同不退。
他方凡聖,乘願往來;到彼無殊,齊同不退。

       此往生、不退、補處,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 根機不限。不論凡、聖、善、惡,皆得往生。

 

二、 時間立即。一旦往生,當下立即獲致不退轉。

 

三、 果證平等。雖在此界,有善惡凡聖之異,一旦往生,則毫無差別,果證全同。

 

四、 超證常倫。若在此土,從凡夫至阿鞞跋致,至一生補處而成佛,甚大久遠;然生極樂,則不經諸地,不歷時劫,速疾超證。《往生論》言:「速滿足功德大寶海」,「速得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量壽經》第二十二願說「超出常倫諸地之行」,《往生論註》言:「十地階次者,是釋迦如來於閻浮提一應化道耳;他方淨土,何必如此」,《彌陀要解》言:「下凡眾生,於念不退中,超盡四十一因位,與觀音勢至無別」。

 

五、 自然成佛。一旦往生,則毫不費力,不加任何人為造作,自然不退轉,自然一生補處,自然成佛。

 

       《無量壽經》言:

「道之自然」、「自然之所牽」、「自致不退轉」、「自然虛無之身、無極之體。」

 

       《法事讚》言:

自然即是彌陀國,無漏無生還即真。
六識縱橫自然悟,未藉思量一念功。

 

       往生禮讚》言:

到彼華開聞妙法,十地願行自然彰。

 

       《般舟讚》言:

念念時中常證悟,十地行願自然成。

 

       《五會法事讚》言:

到彼自然成正覺,還來苦海作津梁。

 

六、 緣佛願力。所以如此,全因彌陀願力。《往生論註》言:「凡是生彼淨土,及彼菩薩人天所起諸行,皆緣阿彌陀如來本願力故。

 

       往生與成佛    關於往生與成佛,有三種表述:一、往生定成佛。二、往生速成佛。三、往生即成佛。

       念佛一法,以果地覺,為因地心,因該果海,果徹因源;本來果地法門故,既以果覺往生,必以果覺得證,妄身謝滅,果覺現前,如印壞文成,更無纖隔。然因一土唯一佛故,故從極果下而一位,居於因位之極,稱一生補處;一生補處者,即具足佛德、待補佛處之位。又雖內證無量光壽極果,自然虛無之身、無極之體,順餘方俗故,仍稱菩薩、聲聞、人、天等,不名佛。又因往昔本願故,自在所化,為眾生故,示現普賢行德,因地修相。

 

       成就功德    功德有三:一、國土功德,無苦純樂;二、本佛功德,無量光壽;三、聖眾功德,不退成佛。此三種功德皆由阿彌陀佛因地為法藏菩薩時,發四十八願,歷劫修行,於十劫前成佛之時,同時成就。

 

 

       「成就」是願望已經實現,結果已經達成,法爾如是,既不需要更加功力,也不可能稍有改變。

 

       國土功德既已成就,則彼國現下即是無苦純樂的清淨寶所。反觀此娑婆世界,眾苦充滿,甚可怖畏,應當厭苦求樂,厭穢欣淨,求願往生彼國。

 

       本佛功德既已成就,則彌陀圓滿具足無量光壽救度眾生的大能大力。反觀自身,罪障深深,福慧微微,曠劫流轉,常沒不出,應當捨棄自力,頓歸彌陀佛力之救度。

 

       聖眾功德既已成就,則一生彼國,自然捨罪惡凡夫之名,入不退成佛之位,應當誓畢此生,不再作閻王眷屬,而成為極樂人民。

 

       功德雖說三種,實則一體不分。讚國土功德,說「阿彌陀佛變化所作」,即是依正一體;讚本佛功德,說「彼佛壽命及其人民」,即是主伴一體。依正一體故,國土廣大莊嚴,即是涅槃妙境;主伴一體故,人天聲聞菩薩,同證光壽極果。

 

       《無量壽經》說:「以大莊嚴,具足眾行,令諸眾生,功德成就。」三種功德莊嚴,收入一句名號,一心稱名願生,西方十萬億程,畢竟不隔於半步;彌陀無量光明,恒常騰輝於舌端;而無量聖眾,聞聲共邀為勝友,相期聚會於一處。有此大利,釋尊反復讚說:「彼佛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分享到
中華淨土宗協會
淨土宗文教基金會

11049台北市信義路五段150巷22弄41號
電話:02-8789-4818
傳真:02-8780-7050
E-mail:amt@plb.tw

捐 款 護 持

信用卡定期定額護持

本會推薦使用
前往

信用卡單筆護持

單次隨喜護持
前往

四大超商繳費護持

多元化的護持
前往

其他方式隨喜護持

匯款護持方式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