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無量壽經》概說十三(下)
(三)顯明群機勝益
「上盡一形,下至十聲、一聲等」,這是第十八願所說的「乃至十念」的相狀。
前面說「信心求念」。怎麼念?這裡說「上盡一形,下至十聲、一聲等」,可說很簡單。現在遇到,現在就開始念佛,一天念幾千或念幾萬,各隨根機。如人吃飯,隨量而飽。修行也是一樣,隨我們的根機,隨我們的狀況,不急不緩,不多不少。
「求念」解釋為「上盡一形,下至十聲、一聲等」,簡約的說,就是「乃至十念」,所以「乃至十念」就是「平生之機」就上盡一輩子的念佛;若是「臨終之機」,就十聲、一聲、一念地念佛。這個「臨終之機」他只不過念十聲,或者五聲、三聲、一聲就斷氣,這樣也照常往生極樂世界。
「上盡一形,下至十聲、一聲等」就是顯明阿彌陀佛救度的普遍性,因為連臨終之人的「下至十聲、一聲」都可以往生了,何況是自從遇到這個法之後就一向都念阿彌陀佛,沒有夾雜、沒有間斷,一直到臨終沒有退轉、沒有改變的「平生之機」呢?當然更加決定會往生極樂世界。
「但使信心求念」的「求念」,有另外的涵義。範圍就很廣,不管你是為了往生極樂世界的當來利益也好,或者為了求現世的種種福報也好,不用特別去修其他的法,或念其他的佛菩薩、咒語,都不必,也是專一念「南無阿彌陀佛」,自然可以得到。所以說「但使信心求念,上盡一形,下至十聲、一聲等」,不但必定可以往生,同時也是現當二益的。
這裡的「信心求念,上盡一形,下至十聲、一聲等」,是我們心中自己能夠發生的嗎?探本求源,是因為阿彌陀佛發了這樣的誓願,我們才能念得出這句名號。
大家要知道,我們雖然口中念這句南無阿彌陀佛,但是這句南無阿彌陀佛的根,不在我們凡夫這邊;我們念佛,不過是阿彌陀佛的正覺果樹上的一片葉子,根在極樂世界,在阿彌陀佛那個地方。所以,順著這句名號,怎麼可能不到極樂世界呢?
我們跟阿彌陀佛這棵正覺大樹是一體的,阿彌陀佛說:「我若成佛,要救度十方眾生!十方眾生往生功德若不成就,我誓不成佛!」等他成佛的時候,他的正覺果樹上就結滿了十方眾生往生功德的果。阿彌陀佛這棵六字名號的正覺菩提樹,上面結了很多往生的果,每個眾生都有一顆往生果,只要稱念名號,就得到這顆果子。我們稱念南無阿彌陀佛了,心裡這顆往生的果就結下了。
我們稱念南無阿彌陀佛,這句六字名號的根就在阿彌陀佛的大悲本願、大菩提心當中,就在極樂世界,我們怎麼不往生?肯定往生!
正是因為阿彌陀佛「本發深重誓願,以光明名號攝化十方」,才使得我們今天能夠「上盡一形,下至十聲、一聲」地念出佛號來。我們能念出這句名號,是因為阿彌陀佛「本發深重誓願」。他發了這樣的大願:「我成佛的時候,要讓十方諸佛讚歎我的名號,讓每一位眾生聽聞到我的名號。」所以,我們的耳朵能聽到這句名號,這本來就是佛的誓願在我們身上落實下來了,如果佛的誓願是虛假的,我們就聽不到這句佛號;我們能念到這句名號,也是佛的誓願在我們身上顯現出來了,如果佛的誓願和光明來不到我們身上,我們念不出這句南無阿彌陀佛。
我們現在念「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就好像吃一碗白米飯,這一碗白米飯的「米」是從哪裡來的?是從我們口中出來的嗎?是從我們心中出來的嗎?不是,是農民從地裡辛辛苦苦種出來的。
這句名號從哪裡來?從阿彌陀佛的誓願功德而來,來到我們心中,在我們口中念出來了。既然念佛了,怎麼能不往生?必定往生,因為已經被阿彌陀佛的光明包住了。
《觀經》說,阿彌陀佛有八萬四千相,每一相有八萬四千好,每一好有八萬四千光。這麼多的光明,有什麼作用呢?就要把我們包住,怕我們墮到三惡道裡,也就是《觀經》所說的「念佛眾生攝取不捨」。
稱念這句南無阿彌陀佛,八萬四千光明上下左右、立體地把我們包起來,像一個光明袋一樣,包在六字名號的光明當中,不讓我們漏在外面,所謂「攝取不捨」。包起來,進了保險箱了,安全安穩了,臨命終的時候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到淨土去花開見佛。「但使信心求念」,我們只要有信心,只要願往生,只要願念佛,沒有一個不往生!
前面第一段話是阿彌陀佛來救度我們,用他的法來攝受我們,所謂「光明名號攝化眾生」。我們怎樣被阿彌陀佛攝受呢?不是要達到什麼樣的功夫、水平,而是只要「信心求念」,我們就被阿彌陀佛的光明所攝取,就與佛成為一體。好像東西被我們抓在手中,就跟我們的手成為一體了。
最後一句,「以佛願力,易得往生」,我們念南無阿彌陀佛,就被阿彌陀佛攝受在他的光明裡面,這樣我們就跟佛成為一體,自然而然在佛的願力攝受範圍之內。「以佛願力,易得往生」這兩句法語在顯示「他力」,含義非常清楚,非常重要。念念稱名的當下,就是乘託彌陀的願力、佛力、功德力,所以就容易往生極樂世界。
總之,稱名之所以容易往生,是由於這句名號有光明攝取的功能,有彌陀本願力、功德力的內涵,所以才容易往生。
我們是淨土法門,是淨土宗,以專念、專稱彌陀佛名為往生的正因,為彌陀的本願,所以說「本願稱名」。以佛願力,必定往生,而且容易往生,如果無佛願力,就難得往生,不能往生。
可知, 必定往生不在我們自己念佛的功夫裡,也不在我們自己念佛的功德裡,也不在我們自己念佛以來時間是長是短,也不在我們根機是高是低,功德是大是小,甚至有罪業、沒罪業,都不是因為這些,那到底是什麼原因?善導大師解釋說,是因為「以佛願力,易得往生」。也就是說,我們念佛,阿彌陀佛的願力自然就會攝受我們,保護我們,將來就會接引我們到極樂世界。
所以,往生極樂世界,和我們的根機高低沒有關係,和我們本身有罪業沒罪業沒有關係,和我們本身有功夫沒功夫、有功德沒功德也沒有關係;甚至,和我們的修行、道德、人格、學問……種種都沒有關係。僅僅和一樣有關係──就是阿彌陀佛的力量,只要我們念佛,阿彌陀佛的力量就在運作了。
坐船靠船喻
龍樹菩薩在《易行品》中以「乘船」來比喻「本願稱名」這個法門,說淨土法門是「易行道」,如同「乘船則樂」。意思是說,就好像我們從此岸要到彼岸,如果是坐船的話,會是什麼樣子呢?就完全不需要自己走路,不需要自己游泳,不需要自己費功夫,完全都是依靠這艘船。一旦坐在船上,從此岸到彼岸都靠船的力量,不是靠我們自身具備什麼條件,具備什麼力量;只要好好坐在這艘船上,不離開這艘船,時間一到就會到彼岸。這就是所謂的「外力」,也就是「他力」。
「船」就比喻這句彌陀名號,所以彌陀名號也就是本願船,我們念佛就好像坐在船上,只要專一念佛,只管念佛,就已經坐在阿彌陀佛的願船上了。坐上這艘船,位尊如皇帝能到彼岸,即使乞丐或者犯人,坐上這艘船,照樣也能到達彼岸,統統都能到達極樂世界。因為本願船是平等的,沒有差別條件,沒有種種門檻,因為是靠阿彌陀佛深重誓願的力量。如果這句「南無阿彌陀佛」沒有佛願在裡面,這樣我們念這句名號就沒有任何作用了。
所以,龍樹菩薩在《易行品》用一首偈來比喻,說:
乘彼八道船,能度難度海,自度亦度彼,我禮自在者。
「乘彼八道船」,八正道是成佛的正因,如果以聖道自力法門來講,要成佛必須經過八正道的修持過程,但是這句六字洪名就涵蓋了八正道的修行與功能,所以說「本願稱名」就是「乘彼八道船」,就能度脫難度的生死大海。要想得度三界六道輪迴,非常困難,但只要專稱彌陀佛名,就像坐在彌陀的願船上,必定能夠輕鬆、容易、快速地從娑婆的此岸到涅槃的彼岸,所以說「能度難度海」。這個「能」,顯示「他力」,顯示「必定」,也顯示「輕鬆、安樂」,因而龍樹菩薩說「如同乘船則樂」。
所以,如果我們能夠乘坐彌陀名號的八道船,龍樹菩薩說「能度難度海,自度亦度彼」,不只是度脫自己,將來也能度脫他人,而且是自在無礙,所以說「我禮自在者」。
就世間來講,要成就事業功成名就都不容易了,何況是更加困難的修行。可是,只要我們到極樂世界,就能成佛,就能倒駕慈航自在地廣度十方眾生。這個「自在」,顯示什麼?顯示不困難,是輕鬆、如意而且不執著。《往生論》就用「遊戲」來顯示菩薩度眾生的自在,也就是說,度眾生就好像遊戲一樣,是歡樂自在而且是不困難、不執著的。
我們念佛是「以佛願力故,易得往生」,因為有彌陀的願力,所以不但能往生,而且容易往生。我們學淨土法門,講淨土法門,橫說豎說,必須契應這個「易」字,讓人聽起來覺得這個法門教理容易懂、修持容易行,如果所講的或者所聽的,覺得不那麼容易,很困難,那就是講錯或者聽錯了;如果看有人行持雖然精進卻很艱苦,我們就曉得對方的解與行可能有錯誤。因為淨土法門有一個特色,就是易──容易。容易才能安樂,能夠安樂的話,表示它不艱苦。所以,我們向人介紹或自我行持這個法門,都必須能夠顯現出「易」這個特色才對。
世間上,每個人都有他的名字,我們念其他人的名字可以了脫生死嗎?不能!可以消業障、增長智慧、消災免難嗎?不可能!因為凡夫的名字沒有功德,可是阿彌陀佛的佛名不但有功德,而且釋迦牟尼佛說他的威神功德是不可思議的,因此善導大師才解釋說「以佛願力,易得往生」。
龍樹菩薩又說,這種靠佛力的坐船法門是「安樂」的法門,非常安穩,即使船外的世界發生任何天災地變,這艘本願船也是安如泰山,不受絲毫影響,就好像在平地一般,所以坐在本願船艙裡面是非常安穩、輕鬆快樂的。除了淨土法門以外,其他法門都是「陸路步行」的法門,都是辛苦的法門,都有可能遇到種種險難。
淨土法門以皈依阿彌陀佛為唯一的救度之佛,就是強調阿彌陀佛的威神、功德、不可思議的佛力──佛的願力,不是靠我們的力量。我們只要負責念佛,阿彌陀佛就一定會負責以他的光明來保護我們;我們臨終的時候,阿彌陀佛就會出現來迎接我們;還沒有完全斷氣的時候,就會看到阿彌陀佛拿著蓮花,主動、歡喜地來接我們。
十方眾生往生的正業、正因,都離不開第十八願所講的信、願、行,也就是善導大師在這裡所講的,由於彌陀光明名號的攝化,使我們能夠生起信心,然後盡自己的根機、環境、因緣去念這句名號。乃至求現生福報、求未來解脫生死輪迴都可以,這就是以「光明名號攝化十方,但使信心求念」。同時,這也是天親菩薩在《往生論》所講的:「稱彼如來名,如彼如來光明智相,如彼名義,欲如實修行相應。」天親菩薩這句法語是在說要「專稱彌陀佛名」,專稱彌陀佛名就是隨順阿彌陀佛的本願,同時也隨順阿彌陀佛本願名號所含「光明攝取不捨」的功能。總之,一旦專稱彌陀佛名的話,是隨順了名號之義,也隨順了光明的功能,這才是真實的修行。
有人認為「念佛就能往生,哪有那麼容易?」抱這種觀念就跟龍樹菩薩、善導大師的思想完全違背了。善導大師說:「上盡一形,下至十聲、一聲等,以佛願力,易得往生。」之所以「易得往生」,是因為「以佛願力」,如果不是以佛願力,那就難得往生。所以,如果覺得念佛往生不容易,或覺得「只是念佛,往生不可靠」,或覺得「念佛雖然可以往生,但必須念到某種水平,達到某種境界、功夫才能往生」,這種觀念就是不瞭解善導大師淨土教理思想,也不瞭解阿彌陀佛是怎樣的一尊佛,不瞭解阿彌陀佛的慈心悲願,不瞭解阿彌陀佛救度眾生的動機。對於阿彌陀佛救度眾生的因因果果都不瞭解,可以說等於抹煞了阿彌陀佛救度眾生的悲願,雖然念佛,可是不知佛心,不體佛意。
龍樹菩薩用乘船來比喻念佛,就顯示完全他力、純粹他力。往生完全是靠阿彌陀佛,不是靠我們,我們只不過是安分守己地坐在船上。所謂安分守己,就是我們「願生彌陀淨土,專稱彌陀佛名」永不改變,就這樣而已,至於要加油,要駕駛,都不是我們的事,這艘船也不是我們花錢買來的,也不用花錢買船票,不用排隊過關卡、受檢驗,都不必,只要我們真的願生彌陀淨土,而依各人的根機來專稱彌陀佛名,當下就已經坐在彌陀的船上了。所以,從此岸到彼岸,從娑婆到極樂,絲毫都不是靠我們的力量,這就是純粹他力、完全他力。
有的人認為淨土法門是二力的法門,雖然有他力,也必須有自力,或者自力一半、他力一半,或者自力一分、他力九分,總之認為要有自力才能往生極樂世界。這種說法可以說是完全錯誤的。
我們說「力」(力量),是就娑婆到極樂世界來講的,要從娑婆到極樂世界,我們哪有什麼功夫、功德?如果說精進念佛就是自力,可是我們再怎樣精進念佛,如果沒有彌陀的願力,也無法往生;再怎樣精進念佛,如果不願往生極樂世界,也不能往生。所以,從「緣」來講,完全都是阿彌陀佛的力量,我們只不過是願生彌陀淨土,而專稱這句佛號而已。
但是這句阿彌陀佛名號,本身已經具備往生的功德資糧了,不須要加上我們半絲半毫的功德,我們只要稱名念佛,就相應於阿彌陀佛救度我們的本願。
當然,如果說我們自己的啟信、發願、念佛也說是力,也就是說儘管阿彌陀佛要救度我們,可是我們若沒有願生、沒有念佛也不能往生,因此我們要有信願行,這信願行豈不是我們自己的力嗎?當然,如果要這樣講也可以,不過,如同剛剛所講的,「力」(力量)是就娑婆到極樂世界來講的,好像此岸到彼岸完全是靠這一條船的力量,我們只不過是安分守己,老老實實的坐在船上而已,而坐在船上是不費力的。好像我們信彌陀救度,願生彌陀淨土,也不需要什麼力,只要發這個心,而這個心是無形的,這個心是沒有負擔的,反而有這樣的心,是安心的、安慰的,所謂「大安心、大滿足」,而且念佛也是隨我們的根機,在行住坐臥、時處諸緣當中念佛,所以並沒有特別。同時也不說什麼功夫、功德,都沒有的,所以豈不是純粹他力、完全他力嗎?
有關善導大師「光號攝化」這段法語,就研討到這裡。
對於這個主題,為什麼我們利用這麼多的時間來講說呢?因為這個內容是阿彌陀佛的根本願,是這句名號的功能,是淨土宗的核心教理,尤其是關係到我們的往生。也就是,我們如果平生在就已受彌陀光明攝取不捨的話,豈不是就能大安心、大滿足了?因為必定往生,必定離開輪迴,這是我們最大的願望,豈不是莫大的安慰嗎?
解說教理必須用譬喻來輔助,甚至用故事(事實)來證明,理事互相融通,顯示出這個事情合乎這個的道理;這個道理能夠呈現這樣的事情。所以接下來的主題是「攝取不捨的譬喻」。有十則譬喻,這十則譬喻,有的前幾堂課有講過,有的在其他場合講過,現在將這些整理歸納在一起。
三三、攝取不捨的譬喻
(一)慈母護兒喻(摘自《淨土宗特色述義》)
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眾生攝取不捨。
念佛人在阿彌陀佛的保護當中,就像嬰兒受到慈母的照顧。當嬰兒出生,還不會坐,也不會站,母親除了把他放在搖籃裡,就是懷抱在手中、擁抱在胸前。母親這樣養育他、照顧他,即使他在平地上遊戲,母親的視線也時刻不離地觀照著他,生怕他碰到危險物品,或者是陷入坑洞。這就是慈母細緻的愛心。
同樣的,念佛人等同是彌陀的嬰兒,阿彌陀佛的佛身光明充滿整個大宇宙,是永遠不可能捨離念佛人的。阿彌陀佛永遠看著我們,照顧著我們,保護著我們,時間一到就迎接我們到極樂世界。
(二)舞台燈光照主角喻(摘自《第十八願善導釋》62頁)
舞台的燈光很強,它照來照去都不是在照觀眾,都是在照表演的主角。就像芭蕾舞演員在舞台上表演,他舞到哪裡,燈光就跟到哪裡。
阿彌陀佛「光明遍照十方世界」,這個光明所要照射的主角是誰呢?是念佛眾生,所謂「念佛眾生攝取不捨」。我們是個念佛眾生,我們無論走到什麼地方,阿彌陀佛的光明都在我們頭頂上,都遍照我們全身。我們在念佛堂念佛,佛光就到念佛堂來照我們。法會結束,大家各自回家,在路上念著佛,或在車上念著佛,佛光就分開在每個人身上照著,攝取不捨。
只要我們一輩子專一念佛,我們就是個念佛眾生,不論我們這個念佛眾生,什麼時候、到了哪裡、做什麼事,阿彌陀佛的光明都來攝取不捨;乃至睡覺時、做事時、起妄想雜念忘記念佛的時候,阿彌陀佛的光明也依然攝取不捨。為什麼?因為我們是個念佛眾生,是個念佛人,所以當睡醒了、事情做完了、妄想打過了,我們就會浮起念佛的心而專一念佛,念念不捨。
(三)開燈尋物喻(《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
善導大師說彌陀光明是「不為餘緣光普照,唯覓念佛往生人」,不是尋找雜修雜行的人,唯獨尋找專一念佛願往生的人,攝取他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比如在黑暗的房間裡,有一枚戒指突然掉了,不知道掉到什麼地方,這個時候,我們會把電燈打開。電燈一打開,房間都照亮了。但是,我們打開電燈,不是為了照桌椅、照板凳,是為了照戒指,開燈是有目的的,要找戒指。
阿彌陀佛的無量光明普照十方世界,他是有目的的,他是來尋找念佛的人。我們念佛了,就攝取我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四)光明袋喻(摘自《無量壽經大意365頁)
好像一個東西放在袋子裡面,這個袋子若綁住了,東西就不會漏出去,永遠都在袋子裡。阿彌陀佛的光明就像一個大袋子,我們念佛,就已經在光明的袋子裡,不可能會離開光明之外。從平生到臨終,都在光明袋之中,斷氣之時自然就進入無量光明土——彌陀淨土。阿彌陀佛是無量光,所以他的淨土也叫「無量光明土」。
念佛人平生已經在阿彌陀佛的大光明帶中被保護著,不會再度六道輪迴,必定今生往生極樂世界。所以阿彌陀佛光明的攝取不捨,能令念佛人大安心、大滿足。
(五)日光普照喻(《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
日光普照大地,大地沒有不受日光普照的;就好像阿彌陀佛的光明普攝念佛人,念佛人沒有不受阿彌陀佛的光明攝取不捨的。可說念佛不僅簡單而且容易,而且還有阿彌陀佛的光明攝取不捨;而其他修行法門不僅困難,而且沒有阿彌陀佛的光明攝取不捨。如果彌陀光明不攝取,再怎麼樣的殊勝修行,往生也未必有把握。所以念佛超過其他修行的法門,就方法上來講,念佛容易;就境界來講,又是殊勝。
我們如果想曬太陽,還要起身挪腳走到屋外去,才能讓太陽照到。如果想讓阿彌陀佛的光明照耀,連腳都不用動,只要念南無阿彌陀佛,佛光當下就照到我們的身上了,最簡單、最容易。所以想被阿彌陀佛光明攝取,只要「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就可以了,我們在這裡念佛,佛光就在這裡照耀我們;出差到美國了,在那裡念佛,佛光就在那裡照耀我們;我們在飛機上念佛,佛光也在飛機上照耀我們,攝取不捨。如果是其他法門就沒這樣的利益,所以念佛既簡單又殊勝,超過其他法門。
(六)月映千江喻
這就好比月亮高高在上,卻是可以普照千江萬水,所謂「千江有水千江月,萬里無雲萬里天」。但是,假使沒有水,或者水是蓋著的,這樣月影怎麼能夠進入呢?所以,我們要將心中的蓋子打開,來接受阿彌陀佛救度的月影,這樣阿彌陀佛的月影和我們眾生的心水永遠都結合在一起。這也就是念佛人和阿彌陀佛機法一體不離的道理。
(七)蚊帳杯子喻(《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
阿彌陀佛又叫做「光明攝取」的佛。「光明」是指阿彌陀佛的佛光,「攝取」就是從現在開始,阿彌陀佛的視線就一直未曾離開的看著我們、保護著我們、等待著我們,臨終的時候就接引我們到極樂世界去。
阿彌陀佛的光明攝取好像什麼呢?晚上要睡的時候,有蚊子要叮我們,如果我們在蚊帳裡面,蚊子就叮不到了。同樣的,我們在三界六道之中輪迴,有什麼樣的蚊子要叮我們呢?有冤親債主的蚊子要叮我們,要跟我們討債;有天魔外道的大蚊子要妨礙我們,不讓我們脫離六道輪迴,但是只要我們念佛,就永遠在阿彌陀佛的光明蚊帳裡面,蚊子大也好、小也好,都叮不到我們。
又好似一隻杯子,開水裝在杯子裡面就不會流到外面去,永遠都在這個杯子裡面。一個念佛的人,永遠都在阿彌陀佛光明的杯子裡面,不會再到三界六道輪迴,也不會受種種業力的障礙,所以說阿彌陀佛就是光明攝取的佛。
因此,一個願生極樂,專稱彌陀名號的念佛人,從他信佛念佛的當下開始,盡一輩子都在阿彌陀佛的光明攝護當中,受阿彌陀佛的保護,不受冤家債主的干擾,不受天魔外道的妨礙,也不受災難的傷害。這是彌陀光明名號自自然然就擁有的功能力用,不須經過眾生的祈求才有。就好像點火,火自然會燃燒;倒水,水自然往下流一樣,這是它自然的功能,並不是因為知道原理了,或經過祈求拜託才這樣的。
(八)如影隨形喻(《淨土宗特色述義》)
經典上說,唯有念佛人彌陀光明攝護不捨,同時觀音勢至這兩位等覺菩薩也與我們形影不離,與我們同在;假若不是念佛,而是修其他法門的就不能蒙受攝護不捨的利益,也不能蒙受觀音勢至形影不離的保護。
(九)電波感應喻(《淨土三經一論大意》)
佛光有兩種,一種是身光(身上放出來的光明),一種是心光(佛的願心放出來的光明)。身光也好,心光也好,其實都是一體的,都普照十方世界。既然普照十方世界,就像太陽一樣,太陽一出來,地面上的任何動植物都在陽光的普照當中。同樣的,阿彌陀佛的光明普照十方世界,任何眾生,不管善人、惡人,甚至地獄眾生也受彌陀光明的普照。只是,能夠念這句名號的人才能蒙光攝取,因為這句名號是阿彌陀佛的本體,能夠念這句名號,自自然然就受彌陀心光的攝取,與彌陀的誓願相感應道交。
彌陀的心願展露在這句名號中,要度稱念名號的人,我們稱念名號,符合他的心願,無形中就是受他的心光攝護,因為是與佛心感應道交。
如同電視台發射出來的電波,發射到各個角落,沒有一個角落沒有電視台的電波。可是,如果不轉到那個電視台,當下沒有與那個電視台互相感應、連接在一起,就不能接收到信息。
同樣的,阿彌陀佛的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可是我們不稱名,與他的心光不感應。所以,唯有專稱彌陀佛名才與阿彌陀佛的願心感應道交。
阿彌陀佛的名號就是阿彌陀佛的本身,就是這句名號,名外無體,體外無名。因此,信受彌陀救度而稱念彌陀名號的人,自然在彌陀的心光攝取當中而得往生;不稱名者,就沒有光明攝取的利益。
(十)飛機導航喻
《觀經》說:「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眾生攝取不捨。」善導大師解釋說「佛光普照,唯攝念佛。」
阿彌陀佛無量光猶如覆蓋全法界的導航台,念佛人顯現在阿彌陀佛的心中,如同飛機顯示在雷達螢幕一樣,阿彌陀佛會一路看著他、監護他、引導他,直到安全降落在極樂世界蓮花跑道上。
假使本來念佛,後來改為雜修,甚至退轉不信佛,便在阿彌陀佛的心屏上消失了。失去阿彌陀佛為他導航,則必墮三惡道。一旦再轉入專修念佛,如同再次出現在佛心的螢幕上,阿彌陀佛乃至極樂世界所有菩薩大眾,都會為他慶幸地歡呼。
人生茫茫,沒有阿彌陀佛為我們導航,人生的飛機將往何方?輪迴漫漫,過去無量的佛菩薩一程一程地把我們引導到阿彌陀佛的航管區域,正要交手給阿彌陀佛;眾生專念阿彌陀佛名號,已經是在阿彌陀佛極樂世界的領域之內,再遠也不遠。此時,如果我們自己退而雜行,再入輪迴,那就等於飛機到了可以安全降落的機場上空,卻又自行墜毀,真是無比可惜!因此,我們對這個法門要瞭解它的重要性、可貴性,而珍惜它,永不退轉,一直到往生極樂。
三四、攝取不捨的故事
剛剛是講譬喻,現在是講故事。
(一)唯蓮法師
這件唯蓮法師「攝取不捨」的故事,是發生在古代的日本。
在法然上人那個時代,有一位大德寺的比丘唯蓮法師,為了瞭解念佛眾生攝取不捨的真意,就到雲居寺去閉關七天,七天中他專一念佛,希望阿彌陀佛為他開示,讓他領悟什麼叫做「攝取不捨」。
第一天過去了,沒有感應,第二天過去了,也沒有消息。一直到第七天的晚上,他做了一個夢,夢到佛堂之中的本尊阿彌陀佛,來到他的面前,一伸手就抓住他的手腕,一抓就不放了,他被這突然而來的動作嚇到了,當下要逃跑,結果逃不掉,就好像被護欄攔住了一樣。
然後本尊阿彌陀佛就開口跟他說,這就是「攝取不捨」。這個夢境等於是阿彌陀佛親自顯示「攝取不捨」的道理。
也就是說,凡是念佛的眾生,都已經在阿彌陀佛的手掌之中,被阿彌陀佛握住了,逃不掉了。即使想逃,乃至逃到地獄,阿彌陀佛也一定要把我們從地獄帶到極樂世界。因為已經在阿彌陀佛的手掌之中,就跟阿彌陀佛是一體不離的。這就像《西遊記》裡的孫悟空,翻一個筋斗就十萬八千里,他以為已經離開如來掌了,結果始終都在如來掌中,逃不出如來掌。
念佛人已經都坐在阿彌陀佛的願船之中,也如同在阿彌陀佛的手掌之內。只要念佛不變,就永遠都坐在阿彌陀佛的願船之中,也永遠都在阿彌陀佛的手掌之中。
這是日本古代一位法師的夢境。這個夢境是真實的還是虛假的呢?夢有虛夢、有實夢,虛夢就是亂七八糟,沒有邏輯,沒有軌則,很混亂,跟白天的事實也不相吻合;如果是實夢的話,就跟平常我們所理解的道理、事相能夠吻合,這個就是實夢。從這一點來講,唯蓮法師這個夢境是真真實實的夢,是阿彌陀佛親自在他的夢中開示他「攝取不捨」的道理。
(二)張敏智
屏東縣萬丹鄉社皮村(台灣的南部)有一位女眾蓮友張敏智法號叫淨智。她開始學佛時也跟一般人一樣,是雜修雜行的。後來,在民國89(2000)年,看到我們的淨土宗叢書,曉得阿彌陀佛的大慈大悲,念佛就能夠往生,她很歡喜也很感動。她的先生跟二個孩子也都有學佛,所以她就把阿彌陀佛慈悲救度的法門,也介紹給她的先生跟二個孩子,她的先生跟二個孩子也很肯定這個教理。此後,她經常在心中祈請阿彌陀佛加持她,使她更瞭解法義,更能體會阿彌陀佛的智慧和慈悲。
有一天,她看《觀無量壽經》第九觀說:「無量壽佛有八萬四千相;一一相中,各有八萬四千隨形好;一一好中,復有八萬四千光明;一一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眾生攝取不捨。」她眼睛一亮,心想:只要是念佛的人阿彌陀佛都攝取不捨,她一方面很高興,一方面又懷疑,她想:對於「願生彌陀淨土,專稱彌陀佛名」的念佛人而言,當然會將念佛融入生活,時時念佛,處處念佛。然而,畢竟是凡夫之心,難免會有煩惱,會起妄想雜念,如果因為工作或煩惱的時候沒有念佛,那個沒有在念佛的當下,阿彌陀佛的光明,是否照樣攝取不捨呢?還是只有念佛的那個時段才攝取不捨呢?
她有這個疑問,希望能得到解答。所以當天晚上她就到佛前去求阿彌陀佛,讓她能夠瞭解「攝取不捨」的真正含意,之後就去睡覺了。她原本想,跟阿彌陀佛求了之後,或許明天或什麼時候,她會在書中或者聽錄音帶時得到解答,或者在什麼環境之下逢緣觸境而悟到了「攝取不捨」的道理。萬萬沒想到,當天晚上阿彌陀佛就親自示現生動的情境來為她解惑,讓她非常感動,因為這種解釋方式可說是所有方式當中最好、最貼切、最直接的。
淨智自述:
整個夢境氣勢非常磅礡、十分壯觀,實非筆墨所能形容,沒有身歷其境根本無法想像,我只能做很粗淺的概述。
在一艘堅固無比的大船上,載有許許多多的生活必需品,應有盡有,我和外子還有兩個孩子,全家四人坐在船上面,整座船四周被一個無形的大圈保護住,好像在一個大的透明玻璃球裡面。
圈外,浪海濤天,狂風大作,天空漆黑,一片黑暗,而且因為風浪太大,船隻經常覆蓋在浪水底下,而在保護圈內的我們,處在這艘船上感覺就像在大地一般穩固,面對圈外這般駭人恐怖的景象卻絲毫不受影響,非常平靜,甚至我內心從來不曾有過此時的安全感,而在整個夢中,我全家四人當時卻並沒有在念佛。
這不正說明「願生彌陀淨土,專稱彌陀佛名」的念佛眾生,已經安穩地乘坐在阿彌陀佛的大願船上了嗎?即使我們會一時忘了念佛,卻仍然處在阿彌陀佛「攝取不捨」的光明保護當中。
彌陀呼喚說「正念直來,我能護汝」,原來竟是這等的保護!
《無量壽經》說「一切恐懼,為作大安」,原來竟是這樣的安穩啊!阿彌陀佛親切鮮明的夢示,讓人無限感動。
回想夢中情景,彌陀為我顯示:「大海」即是「六道苦海」,「黑暗」即是「無明」,「狂風」即是「業力」,「海浪」即是「貪瞋」。任他無明黑暗緊緊包圍,任他業風狂浪掀天蓋地,彌陀佛光仍然攝護不捨,讓我心安如大地,毫髮也無損。
我受過戒,深知持戒不容易,不僅很多微細的地方做不到,甚至連吃素都還沒有做到,這讓我非常慚愧,又非常苦惱,覺得自己真的是無可救藥。即便如此,大悲普救的阿彌陀佛卻仍不放棄我,除了感恩真不知要說什麼了。
夢境中,為什麼當時她們沒有念佛?因為她們都在看外面恐怖的景象,忘記了念佛。但是她說,儘管他們沒有在念佛,可是這條船還是很穩固、很安全的保護著他們,不受外面一點點的影響,是毫無危險的,是百分之百的安全。阿彌陀佛是以這樣來顯示「攝取不捨」。這個夢境代表什麼呢?
「大海」,即是「六道苦海」。
「一片黑暗」,表示我們心中的「無明」。因為無明,所以黑暗。經典上說無明黑暗是凡夫的本性,無明就是沒有光明,而且黑暗比無明更重;我們的貪、瞋、痴、慢、疑、種種的妄想雜念、嫉妒、不平、不滿、苦惱,都是從無明而來的,對我們來講,是從黑暗而來的,沒有比黑暗更深的無明了。
「海浪濤天」,表示「貪瞋痴很深」。
「狂風大作」,表示「發脾氣」。當我們「發脾氣」的時候,可說是狂風大作,照說這樣是會被濤天海浪淹沒海底的,可是他們沒有被淹死,反而是被光明罩罩住,而且穩固、平靜,安如泰山,這顯示念佛就是乘坐在阿彌陀佛的佛船、願船上,受阿彌陀佛光明船的保護。
這樣的夢境,很貼切的回答她,什麼叫「攝取不捨」──念佛的時候,固然攝取不捨,沒有念佛的時候,也照樣攝取不捨,因為你是一個專稱彌陀佛名,願生彌陀淨土,毫不改變的人,所以就攝取不捨。難怪龍樹菩薩就用坐船來比喻念佛的法門。
龍樹菩薩把三藏十二部經,八萬四千法門歸納為二個法門:一個是乘船的法門,也就是念佛的法門。龍樹菩薩說乘船是容易、輕鬆、安樂、快速而必定到達的。另一個是陸道步行的法門,顯示是辛苦的,是漫長的,而且是有危險的,也不一定能夠到達的。所以這一個夢境跟龍樹菩薩的這個解釋不謀而合。
由於時間的關係,我們這一節就講到這裡。
祝願大家,信佛念佛,得生極樂!
南無阿彌陀佛(三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