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俗講演

  1. 2024龍年新春講話
  2. 皈依開示(2023年11月11日新營)
  3. 慶祝彌陀聖誕暨淨嵩法師往生二十周年紀念講話
  4. 2023中元開示
  5. 剃度開示 ──流轉三界中,恩愛不能脫(2023年8月30日)
  6. 皈依.五戒.剃度開示(2023年7月18日)
  7. 阿彌陀佛依名號來救度眾生(三)
  8. 談淨土宗志工的發心與行持(下)
  9. 談淨土宗志工的發心與行持(上)
  10. 2022中元開示
  11. 「光明遍照」六特色(下)
  12. 「光明遍照」六特色(上)
  13. 為淨土宗志工幹部講話
  14. 清明節慎終追遠與念佛(2022年清明節開示)
  15. 念佛超度之勝益
  16. 「光明遍照」文的特色
  17. 阿彌陀佛依名號來救度眾生(二)
  18. 阿彌陀佛依名號來救度眾生(一)
  19. 2020彌陀誕法會開示──必得超絕去
  20. 2020彌陀誕法會開示──念佛人六不四平(五)
  21. 2020彌陀誕法會開示──念佛人六不四平(四)
  22. 2020彌陀誕法會開示──念佛人六不四平(三)
  23. 2021中元念佛超薦法會開示
  24. 2020彌陀誕法會開示──念佛人六不四平(二)
  25. 2020彌陀誕法會開示──念佛人六不四平(一)
  26. 2019年彌陀誕開示
  27. 2020中元法會開示
  28. 志工四喻
  29. 人生是苦
  30. 生命無常三根本
  31. 兩種深信、觸光柔軟、感恩歡喜
  32. 剃度開示(2019年7月7日)
  33. 中元節開示(2019)
  34. 剃度開示(2019年5月12日)
  35. 豬年話豬
  36. 剃度開示(2018年7月31日)
  37. 淨土宗──往生淨土成佛宗
  38. 受戒與持戒
  39. 趨向淨土的關鍵密碼
  40. 剃度開示(2018年3月24日)
  41. 二種成佛法
  42. 橫超的淨土法門
  43. 往生與預知時至
  44. 剃度及皈依開示(2017年9月19日)
  45. 往生極樂的條件(下.問答)
  46. 剃度開示(2017年8月18日)
  47. 往生極樂的條件(中)
  48. 往生極樂的條件(上)
  49. 深信因果,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念佛成佛
  50. 四十八願分類歸結
  51. 彌陀願心的根源
  52. 淨土宗的結論──宗旨四句偈
  53. 大慈悲五要點
  54. 慈心法門
  55. 念佛不妄語
  56. 真正的佛法是建立在脫離輪迴之上
  57. 淨土宗的根源
  58. 真正的孝行──託父母於阿彌陀佛
  59. 為何吃素?
  60. 略談佛教的意義與淨土宗之殊勝
  61. 「自省己過,善覆他罪,樂修慈心」
  62. 愛與佛命
  63. 不請之友
  64. 歲末聚餐對僧眾的談話
  65. 學佛的目的
  66. 說愛(二)
  67. 說愛(一)
  68. 念佛名號 學佛愛心
  69. 心平氣和 無住生心
  70. 念佛超度 三塗眾生
  71. 澳門淨土宗學會 讚頌辭
  72. 「以誠感人」的意涵
  73. 第一屆淨土宗志工研習會勉言
  74. 慧淨法師除夕團拜電話致辭
  75. 在心、在緣、在決定
  76. 佛教點燈的意義
  77. 念佛的方法與要領
  78. 念佛成佛的原理
  79. 佛在何處?
  80. 志工服務精神的內涵
  81. 淨土行人應具備的根本知見
  82. 慈悲的救度
  83. 念佛生蓮
  84. 三塗眾生 念佛往生
  85. 信受彌陀救度
  86. 為新戒比丘開示
  87. 歸依勸囑
  88. 念佛的音調與心態
  89. 本願稱名 凡夫入報
  90. 「澳門彌陀共修會落成法語」略講
  91. 厭穢欣淨 切願往生
  92. 初機念佛群疑問答
  93. 簡介淨土宗專純念佛的道風及心態
  94. 淨土法門 理事互含
  95. 初學淨土法門應有的認識
  96. 念佛人的「本尊」
  97. 一天的生活,從念佛開始
  98. 念佛即圓滿悲智功德
  99. 〈人有實德,天有奇報〉一文的啟發
  100. 明信因果,念佛求生
  101. 如何真正圓滿人生的目的
  102. 萬行不憑憑念佛(二)
  103. 萬行不憑憑念佛(一)
  104. 信佛救度念佛名 命終直入涅槃城
  105. 彌陀名號 不可思議
  106. 守愚念佛 彌陀住頂
  107. 阿彌陀佛的救度
  108. 一切眾生 皆有佛性
  109. 念佛方能消宿業
  110. 念佛成佛 即是佛教
  111. 阿彌陀佛 是何等佛
  112. 以佛為念 以淨為歸
  113. 念佛眾生 攝取不捨
  114. 乘本願船 登涅槃岸
  115. 淨土法門 萬法歸宗
  116. 世間虛假 唯佛獨真
  117. 一心念佛 無疑無雜

法義開示

  1. 《觀無量壽經》概說(二十三)
  2. 《觀無量壽經》概說(二十二)
  3. 《觀無量壽經》概說(二十一)
  4. 《觀無量壽經》概說(二十)
  5. 《觀無量壽經》概說(十九)
  6. 《觀無量壽經》概說(十八)
  7. 《觀無量壽經》概說(十七)
  8. 《觀無量壽經》概說(十六)
  9. 《觀無量壽經》概說(十五)
  10. 《觀無量壽經》概說(十四)
  11. 《觀無量壽經》概說(十三)
  12. 《觀無量壽經》概說(十二)
  13. 《觀無量壽經》概說(十一)
  14. 《觀無量壽經》概說(十)
  15. 彌陀淨土的特色-超
  16. 《觀無量壽經》概說(九)
  17. 《觀無量壽經》概說(八)
  18. 《觀無量壽經》概說(七)
  19. 《觀無量壽經》概說(六)
  20. 《觀無量壽經》概說(五)
  21. 善導淨土教理的核心
  22. 淨土宗帶三法數
  23. 善導大師〈讚佛偈〉之深廣內涵
  24. 善導淨土教理特色
  25. 淨土宗信仰的內涵(五)
  26. 淨土宗信仰的內涵(四)
  27. 淨土宗信仰的內涵(三)
  28. 淨土宗信仰的內涵(二)
  29. 淨土宗信仰的內涵(一)
  30. 《觀無量壽經》概說(四)
  31. 《觀無量壽經》概說(三)
  32. 《觀無量壽經》概說(二)
  33. 《觀無量壽經》概說(一)
  34. 善導大師淨土思想(十七)
  35. 善導大師淨土思想(十六)
  36. 善導大師淨土思想(十五)
  37. 善導大師淨土思想(十四)
  38. 善導大師淨土思想(十三)
  39. 善導大師淨土思想(十二)
  40. 善導大師淨土思想(十一)
  41. 善導大師淨土思想(十)
  42. 善導大師淨土思想(九)
  43. 善導大師淨土思想(八)
  44. 善導大師淨土思想(七)
  45. 善導大師淨土思想(六)
  46. 善導大師淨土思想(五)
  47. 善導大師淨土思想(四)
  48. 善導大師淨土思想(三)
  49. 善導大師淨土思想(二)
  50. 善導大師淨土思想(一)
  51. 「三誓偈」略解
  52. 念佛的利益
  53. 剃度典禮開示
  54. 「彌陀三約定」
  55. 為新戒弟子開示
  56. 淨土宗「四不」
  57. 《無量壽經》大意(九)
  58. 《無量壽經》大意(八)
  59. 《無量壽經》大意(七)
  60. 《無量壽經》大意(六)
  61. 《無量壽經》大意(五)
  62. 《無量壽經》大意(四)
  63. 《無量壽經》大意(三)
  64. 《無量壽經》大意(二)
  65. 《無量壽經》大意(一)
  66. 《無量壽經》概說(續)
  67. 《無量壽經》概說
  68. 淨土宗特色略說
  69. 淨土宗宗旨略說
  70. 略說淨土宗教判
  71. 佛化婚禮開示
  72. 自信教人信 擔當向前行
  73. 成佛何時、極樂何處、往生何位?
  74. 出家的價值與意義
  75. 略說彌陀名號之義
  76. 為什麼淨土法門是易行道?
  77. 淨土宗是彌陀慈悲救度的法門
  78. 娑婆眾生 無不是業
  79. 龍樹菩薩往生安樂國
  80. 華光出佛
  81. 彌陀光明 最尊第一
  82. 法是道場的靈魂
  83. 不問罪福 念佛皆生
  84. 彌陀誕辰念彌陀 (二)
  85. 彌陀誕辰念彌陀(一)
  86. 「名號的功德」與「念佛的利益」
  87. 「《大經》三要文」的重要性
  88. 極樂安身實是精
  89. 大悲傳普化 真成報佛恩
  90. 相勸行念佛 悉名行大悲
  91. 《地藏經》「念佛度亡」之文略講
  92. 口稱成因由法德
  93. 念佛與佛,機法一體
  94. 淨土法門的大根大本
  95. 何謂「一心不亂」?
  96. 略談念佛方式與莊嚴道場
  97. 極樂無為涅槃界
  98. 如何真正紀念「彌陀聖誕」
  99. 弘願寺「護法聯誼會」開示
  100. 為迴龍寺常住僧眾開示
  101. 淨宗宗旨與敦倫盡分
  102. 淨土宗「宗旨」與「特色」略講
  103. 兼具勝易特色的純正淨土宗(問答)
  104. 兼具勝易特色的純正淨土宗(開示)
  105. 淨土宗的幾個名詞略釋
  106. 成佛如林的法門
  107. 善導大師-《觀經疏》大願業力與《大經》三誓偈
  108. 善導大師-略說善導大師「讚佛偈」之深廣內涵
  109. 善導大師-本願稱名 凡夫入報(五)
  110. 善導大師-本願稱名 凡夫入報(四)
  111. 善導大師-本願稱名 凡夫入報(三)
  112. 善導大師-本願稱名 凡夫入報(二)
  113. 善導大師-本願稱名 凡夫入報(一)
  114. 曇鸞大師《往生論註》-緣佛願力速成佛(四)
  115. 曇鸞大師《往生論註》-緣佛願力速成佛(三)
  116. 曇鸞大師《往生論註》-緣佛願力速成佛(二)
  117. 曇鸞大師《往生論註》-緣佛願力速成佛(一)
  118. 曇鸞大師《往生論註》-不虛作住持功德(四)
  119. 曇鸞大師《往生論註》-不虛作住持功德(三)
  120. 曇鸞大師《往生論註》-不虛作住持功德(二)
  121. 曇鸞大師《往生論註》-不虛作住持功德(一)
  122. 《易行品》概說
  123. 龍樹菩薩《易行品》- 稱名、易行疾至、不退轉(二)
  124. 龍樹菩薩《易行品》- 稱名、易行疾至、不退轉(一)
  125. 龍樹菩薩《易行品》-易行品本願釋略解(三)
  126. 龍樹菩薩《易行品》-易行品本願釋略解(二)
  127. 龍樹菩薩《易行品》-易行品本願釋略解(一)

宗風

  1. 宗風學習(七)
  2. 宗風學習(六)
  3. 宗風學習一~五

臨終開示

  1. 臨終的殷切勸導叮囑
  2. 娑婆旅程盡,辭別歸蓮鄉
  3. 信順彌陀救度

訪問篇

  1. 輔仁大學宗教系所師生參訪慧淨法師記
  2. 傳承的路_與越南團法師談話

問答

  1. 為善導寺幹部蓮友開示(問答)
  2. 他力與因果,有矛盾嗎
  3. 他力的念佛就是隨緣的念佛?
  4. 如何從自覺愚惡契入彌陀的救度
  5. 於福州答蓮友問
  6. 於弘願寺答僧眾問

第十八願善導釋

  1. 第十八願善導釋(二十)
  2. 第十八願善導釋(十九)
  3. 第十八願善導釋(十八)
  4. 第十八願善導釋(十七)
  5. 第十八願善導釋(十六)
  6. 第十八願善導釋(十五)
  7. 第十八願善導釋(十四)
  8. 第十八願善導釋(十三)
  9. 第十八願善導釋(十二)
  10. 第十八願善導釋(十一)
  11. 第十八願善導釋(十)
  12. 第十八願善導釋(九)
  13. 第十八願善導釋(八)
  14. 第十八願善導釋(七)
  15. 第十八願善導釋(六)
  16. 第十八願善導釋(五)
  17. 第十八願善導釋(四)
  18. 第十八願善導釋(三)
  19. 第十八願善導釋(二)
  20. 第十八願善導釋(一)

淨土法門的核心

  1. 淨土法門的核心(二十)
  2. 淨土法門的核心(十九)
  3. 淨土法門的核心(十八)
  4. 淨土法門的核心(十七)
  5. 淨土法門的核心(十六)
  6. 淨土法門的核心(十五)
  7. 淨土法門的核心(十四)
  8. 淨土法門的核心(十三)
  9. 淨土法門的核心(十二)
  10. 淨土法門的核心(十一)
  11. 淨土法門的核心(十)
  12. 淨土法門的核心(九)
  13. 淨土法門的核心(八)
  14. 淨土法門的核心(七)
  15. 淨土法門的核心(六)
  16. 淨土法門的核心(五)
  17. 淨土法門的核心(四)
  18. 淨土法門的核心(三)
  19. 淨土法門的核心(二)
  20. 淨土法門的核心(一)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

  1.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前言 ── 四、憶與念
  2.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前言 ── 三、念者今心也,黏著不能忘
  3.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前言 ── 二、閉關念佛的苦惱者
  4.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前言 ── 一、念佛先要認識佛
  5.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四十八)阿彌陀佛,是一尊現往東方的佛
  6.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四十七)阿彌陀佛,是一尊令眾成佛的佛
  7.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四十六)阿彌陀佛,是一尊使凡入報的佛
  8.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四十五)阿彌陀佛,是一尊報身報土的佛
  9.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四十四)阿彌陀佛,是一尊諸佛證誠的佛
  10.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四十三)阿彌陀佛,是一尊臨終來迎的佛
  11.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四十二)阿彌陀佛,是一尊親近增上的佛
  12.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四十一)阿彌陀佛,是一尊身心無礙的佛
  13.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四十)阿彌陀佛,是一尊光息三塗的佛
  14.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三十九)阿彌陀佛,是一尊光明無礙的佛
  15.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三十八)阿彌陀佛,是一尊唯攝念佛的佛
  16.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三十七)阿彌陀佛,是一尊光明遍照的佛
  17.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三十六)阿彌陀佛,是一尊光明名號的佛
  18.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三十五)阿彌陀佛,是一尊名體一如的佛
  19.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三十四)阿彌陀佛,是一尊依正不二的佛
  20.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三十三)阿彌陀佛,是一尊機法一體的佛(下)
  21.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三十三)阿彌陀佛,是一尊機法一體的佛(中)
  22.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三十三)阿彌陀佛,是一尊機法一體的佛(上)
  23.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三十二)阿彌陀佛,是一尊不生不取的佛(下)
  24.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三十二)阿彌陀佛,是一尊不生不取的佛(上)
  25.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三十一)阿彌陀佛,是一尊為作大安的佛
  26.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三十)阿彌陀佛,是一尊召喚眾生的佛
  27.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二十九)阿彌陀佛,是一尊不擯眾生的佛
  28.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二十八)阿彌陀佛,是一尊代眾受苦的佛
  29.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二十七)阿彌陀佛,是一尊以身為質的佛
  30.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二十六)阿彌陀佛,是一尊急救溺水的佛
  31.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二十五)阿彌陀佛,是一尊平等救度的佛
  32.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二十四)阿彌陀佛,是一尊主動救度的佛
  33.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二十三)阿彌陀佛,是一尊救度地獄的佛
  34.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二十二)阿彌陀佛,是一尊救世法王的佛
  35.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二十一)阿彌陀佛,是一尊救度眾生的佛
  36.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二十)阿彌陀佛,是一尊為大施主的佛
  37.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十九)阿彌陀佛,是一尊惠利群生的佛
  38.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十八)
  39.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十七)
  40.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十六)
  41.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十五)
  42.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十四)
  43.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十三)
  44.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十二)
  45.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十一)
  46.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十)
  47.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九)
  48.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八)
  49.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七)
  50.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六)
  51.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五)
  52.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四)
  53.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三)
  54.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二)
  55.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一)
  56.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 目錄
淨土宗
慧淨法師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慧淨法師 > 法談開示
top

法談開示

2020彌陀誕法會開示──念佛人六不四平(四)

四、不可期盼見佛見光

       初學佛的人,難免好奇特、好靈異,往往期盼能夠親自見證靈異的現象或感應的事相,來讓他更肯定佛教,更增長信心。

       如果是初入淨土門的念佛人,也會期盼能夠看到彌陀,看到佛光,看到極樂世界的淨土莊嚴。沒有的時候很期盼,可是一旦有了,甚至是常常看到佛、常常看到光,反而就會覺得是稀鬆平常的,沒什麼奇特;而且常常出現,反而是一種罣礙。

       然而,最重要的是,所出現的到底是純正的,還是邪魔外道的,教理不通,沒有智慧,沒有真正的神通去明辨;尤其還沒有證悟實相,還沒有斷煩惱,沒有業盡情空,起心動念都是跟十法界之中的凡夫境界,尤其是魔界相感通。也就是起妄念,以躁妄之心妄求聖境,要見佛、見光,這會引起魔事。譬如:有邪靈外魔冒充佛菩薩形象,滿足自己的躁妄心,這是自己招感來的;或者自己內心現出虛幻景象,錯認境界,以為自己有了修行,有了功夫,有了證悟。

       善導大師《觀念法門》(《聖教集》848頁)引用經文說:

       佛告阿難:「未來眾生,其有得是念佛三昧者、觀佛諸相好者、得諸佛現前三昧者,當教是人密身口意,莫起邪命,莫生貢高。」

       這些人的根機超過我們,他們得了念佛三昧,得了佛現前三昧,能觀佛相好,都已經修成就了。修成就了尚且還有過失,還有可能走錯路,還有心思不穩的,這些人的根機比我們強多了,何況修不成就的人?

       「密身口意」,就是秘密而行,不張揚,不顯露,不讓別人知道,這一定是沉潛深厚的人才做得到的。一般人根本就做不到,做之前就張揚吆喝「我要精進修行,我要住山,我要閉關,做種種盤算,打種種主意」,得不到效果,就捏造一些事情來說。如果稍微有一點感應,就浮誇得不得了,「我達到怎麼樣怎麼樣了」,就要表白顯露。這些都不可以,因為這是招感魔境的因緣。

       真正通達教理有涵養有修有得的人,反而會歸無所得,以平常看待,不會張揚顯露。貪瞋癡慢疑是我們凡夫的本性,因此都有「勝他、名聞、利養」的心,所以一般人只要有一分二分,就會炫耀浮誇成九分十分,因此會衍生兩種情形:也就是釋尊所說的「邪命、貢高」。

       「邪命」,就是以邪命自活,以此作為自己生存的一種手段,向別人炫耀,得到一些名聞利養。

       「貢高」,就是認為自己了不起,得證聖果了,不知不覺貢高驕慢,高己卑人,甚至不可一世,如果這樣就已經入魔了。所以釋尊接著說:

       若起邪命及貢高法,當知此人,是增上慢,破滅佛法,多使眾生起不善心,亂和合僧,顯異惑眾,是惡魔伴。如是惡人,雖復念佛,失甘露味。

       也就是說,本來能夠獲得念佛三昧,見到諸佛現前,看到種種相好,是很大的功德善利,殊不容易。但由於凡夫固有的慢心容易浮現,一經炫耀,結果不但失去念佛的種種殊勝利益,反而以魔為伴成為惡人而不知,所以說「雖復念佛,失甘露味」

       印光大師也說:

        勿存見佛見境界之心。倘正念佛時,或有忽現佛像及菩薩諸天等像,但心存正念,勿生取著。

     修淨業人,不以種種境界為事,故亦無甚境界發生。若心中專欲見境界,則境界便多。倘不善用心,或致受損。

     常有境界,當是未曾真實攝心,但只做場面行持之所致。

     修行切不可以躁妄心,求得聖境界現,及得種種神通。

     平常專欲得見聖境,不知聖境之得,須到業盡情空地位。否則勿道所得者皆屬魔境,即是聖境亦無所益,或有大損。

     近人多一用功便有境界,此實多半是魔境。即令是聖境,若心地不明,理路不清,一生取著,便致誤事,不是得少為足,便是著魔發狂。故經云:「不作聖心(謂己已證),名善境界;若作聖解,即受群邪。」著魔發狂。

       因此,不論聖道門或淨土門,修行或念佛過程中,凡是身體上的任何覺受,或者見到什麼、聽到什麼,應視為如幻如化,一律不當真,一律不當一回事。善境不喜,惡境不懼;見如不見,聞如不聞;有若無,實若虛,歸無所得。回歸平凡、平常、平淡、平實。若不如此,恐生魔障,著魔發狂,如《楞嚴經》所說:「不作聖心,名善境界;若作聖解,即受群邪。」

五、不可期盼靈異境界

       靈異的境界除了能夠看到佛、看到光、看到鬼神的境界,也能夠跟對方溝通,甚至能夠曉得過去、知道未來,或是曉得對方的吉凶禍福,等一下哪裡要發生什麼事。這一些靈異的境界,都不可以有一點點的起心動念去盼望。

       所謂「外有餘則內不足」,追求期盼靈異境界,顯示雖然念佛,但還覺得內心不足,還會向外追求,想要能人所不能,見人所不見,知人所不知。不知道這句彌陀佛名是摩尼寶珠,念佛人已經獲得了成佛的摩尼寶珠,擁有了成佛的大功德寶,已是平生業成現生不退,對於靈異境界視為雕蟲小技,捨而不求。

       既然已經得到了彌陀名號的摩尼寶珠,就不會在垃圾桶裡扒來扒去,在垃圾桶裡扒來扒去,顯然是還沒得到摩尼寶珠。貪圖靈異境界,就如同一個乞丐在垃圾桶裡扒找一個爛蘋果,就像蒼蠅在垃圾桶裡嗡嗡地飛,這種境界太低了。

       凡人都有好奇心,好奇心會自誤誤他。你好奇,就有外來靈異投其所好,當然不可能是正的,都是邪的。因為都是凡夫心,凡夫心一有期盼,就會跟凡夫心相應的邪靈邪鬼的頻道互相感通,感通之後就會有靈異境界,就會更讓自己著迷,不知不覺越陷越深而致不能自拔,到最後著魔發狂,欲升反墮。本來想提高自己的修行境界,結果反而墮落了,被不正的境界誆騙。

       總而言之,只管念佛就已經是最高的境界了,也就是所謂的「平生業成、現生不退」。念佛是最平凡也是最高深的法門,凡夫只要安於平平凡凡的念佛,反而是最殊勝的,此外不要妄求其他不平凡不平常的境界,這樣會誤了自己,所謂求升反墮,危險之至。

六、通靈屬神鬼境界

       所謂「通」,就是交通、溝通、接通,互相是通的;「靈」是指靈界的眾生,不是我們肉眼能看到的,我們肉眼看到的都是物質界,所以這裡的「靈」是指靈界眾生。「通靈」就是接通了靈界的眾生,接通了一些來自靈界的訊息,由此獲得一種靈異的力量,這叫「通靈」。

       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有「靈」,所謂「人為萬物之靈」。以佛法來說,人有佛性,我們的佛性、本心是靈明洞徹的。但是,通靈不是跟自心相關的,不是「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自具足」,然後把佛性的功能展現出來,不是這樣的,而是借助於外靈的力量,所以通靈不是從自身顯發出來的。

       如果通過修行戒定慧,以外道來講,就能發得五通;以佛法來講,就能獲得六神通:這都屬於「證」,是自身的一種靈驗力量展現出來。但通靈不是的,自身沒有靈異力量,要借助於外靈,接通靈界眾生,獲取一種靈異的力量。就像一個燈泡,它自己並不發光,但是通電之後,借助於電的力量就發光了。

       「通靈屬神鬼境界」,通靈到底是哪種境界呢?屬於神鬼境界。通靈跟靈異境界都是在一起的,學佛的人不好樂神奇、神異、奇特、玄妙的境界。如果喜歡這種的話,往往不是真正的學佛,而是民間信仰比較多,就是屬於民間的宮、廟、金母、王母、老母或媽祖,這一種比較多。

       「物以類聚」,你經常和神鬼溝通交流,就沾染了神鬼的氣氛,就跟神鬼歸到一類,叫「物以類聚」。

       「牽引輪迴」,你就受神鬼的牽引。這些神神鬼鬼都是六道輪迴裡的罪業凡夫,你經常通靈,和他們攪合在一起,將來必然走到他們的方向。何不念佛呢?念佛就跟佛在一起,就到淨土,所謂「諸上善人俱會一處」。所以,我們念佛人要追求往生,不願意輪迴。通靈有輪迴的危險,所以不能做。

       因為學佛人的目標是要脫離輪迴、成就佛道,所以不會停留在那一種事相或感受境界,也明白那還是神鬼的境界,是在六道之中,而且是在天道以下,沒有出離輪迴。如果好樂的話,所謂「物以類聚」,豈不是又要生生世世的輪迴而去?

       佛教有大乘、小乘;小乘是大乘的基礎,小乘目的在斷煩惱、解脫輪迴,所以必須勤修戒定慧,斷除貪瞋癡。能夠斷除貪瞋癡,就會有六種神通,所謂「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漏盡通」。在這六通當中,漏盡通是最根本的,如果斷除了漏盡通,也就是煩惱,自然就會有五種神通的顯現。因為它是一種斷煩惱、入空性的自然的功能。假設一個修行佛法的人,他獲得了五種神通,也要完全的捨掉,才能夠容易獲得漏盡通,否則就被卡住了,被卡住的話,就不能進而獲得漏盡通。五種神通是鬼神也有的,當然神鬼的五種神通跟修行得道的五種神通是不能比的,但是鬼神也有這小五通。

       所以以小乘來講,目標就是斷煩惱,獲得漏盡通。小乘的修行者絕不會以這五種神通為殊勝、為追求目的,而停留在這個境界。他會捨掉這一些,像一個平常的人一樣。

       因為一個人如果沒有斷煩惱,達到業盡情空的話,這一些是會有障礙的。因為這個還在三界裡面,所來來往往的就是三界裡面的境界。所以大家可以想一想,為什麼學佛的人不好樂神通?何況所謂神通不敵業力,即使目犍連尊者得到了六種神通,果報來的時候,還是要受果報。所以真正學佛修行人,他是很平常、很平淡、很平實的,這是以小乘來講。

       以大乘來講,大乘佛菩薩應化的境界是不會隨便顯現的。以法身來講是無形相的,超越時間、空間、萬物的;以報身來講,光明遍照,那一種光明也不是我們凡夫所能接觸得到的。所以論佛的法身、報身,統統不是我們凡夫能夠接觸得到的。佛有應化身,應化身也是看對方、看機緣而顯現,不會常常顯現,也不會常常跟他在一起,讓他看到、讓他聽到、讓他感覺到。

       所以學佛不論小乘大乘,都不以靈異、通靈為教化方式。

       也就是佛教不以神道設教,神道是民間的,如果佛法也以神道設教,那就不是佛法,失去佛法的特質,還是在三界裡面。

       往往一般社會人士有了這一種靈異的現象,不了解有更高的層次,也不了解這種的危險性,若入魔境就難以超脫了,因此會好樂,會更深一步的去追求。

       學佛的人就不這樣,尤其是念佛的人。雖然念佛當中,心一寂靜就會看到境界,如果是正知正見的人,就會把它當作沒有看到,歸空歸零,不會去喜好,不會去盼望祈求更多更殊勝的境界。如果喜好、盼望、祈求,那境界可能會越多,而那一些境界就不是真實的。為什麼?我們生生世世以來,冤家債主無量無邊,當我們喜好攀緣的時候,沒有在正念上,剛好讓冤家債主可以有機緣來現身討債。

       我來講一個例子。有一位男眾居士,今年約六十歲。他年輕的時候就已經學佛,也想出家,可是一直沒有機緣,一直到現在,因緣成熟了,再次萌生出家之意。

       大概在二十幾年前,友人邀請他去參加一場瑤池金母的法會,那一天正是瑤池金母的生日。他是佛弟子,並不好樂神明的法會,但人情難卻,就隨順友人之意去了。

       在法會當中,那個神明就呼喚他的名字,要他向前,然後為他打開天靈蓋。他是學佛的人,曉得這樣進入神鬼的境界不好,所以當下他就持大悲咒,對方就跟他說:「我是正神,你不用持咒。」然後就給他打開了天靈蓋。從此之後,他就會感受到附近磁場的好壞強弱,或者稍稍曉得過去未來之事,乃至對方什麼時候會發生什麼事也都會知道。

       這種「能力」,一般人會覺得很奇特很難得,而且也會想去追求,但因為他是有正知正見的學佛者,曉得這個是不究竟的,而且是有障礙的,所以他就把它捨掉。當然到現在還沒有完全捨盡,但已經逐漸減少。知道他有出家的心,我就告誡他:「要統統捨掉,捨得乾乾淨淨,才能夠現出家相。」

       一般來說,打坐打通任督二脈後,也多少會開天眼與靈界感通,這個也都要捨掉。在道家的功法當中有出陰神、出陽神,就是因為打通了任督二脈。出陰神是,這個人在裡面打坐,外面有他的身體,他能夠看見外界的境界,但外界的境界看不到他,這是屬於陰的,這是出陰神;出陽神是,這個人在裡面打坐,外面也有一個人在活動,就是他本身的陽神在活動,他可以看到別人,別人也可以看到他,彼此可以互動交談,這就是出陽神。

       在道家的修為上,是以這個為奇特高超的。但在佛門中,就完全要捨掉,不追求這個,因為佛法的目的是出離生死輪迴,而這個境界仍未脫出輪迴,是神鬼的境界,所以不好樂。人生短短幾十年而已,好樂這個做什麼?

       天靈蓋打開就會看到一些現象,不過原理還是在於感應,感應道交。沒有那個念頭,外面的境界就不會跟你同頻共振。好像開關的電源連接到電燈,開關不開,電燈就不亮;開關如果開了,電燈就亮了,因為同頻共振。假設開關電源沒有連接到電燈,再怎麼開開關關,燈也不可能亮。

       同樣的,我們是跟佛感應,我們開的是佛的開關,不是鬼神的開關。有一句話說「你既無心我也休」,這一句好像是男女戀愛失戀的情況,你沒有心了,那我也只好放下。假設對方有心,所謂一個有情,一個有意,自然就結合在一起了,一拍即合。所以一切唯心,我們不起心動念跟那一種境界攀緣。有一句話說:「魔由心生,妖從人興;正心誠意,百邪不侵。」念佛人在靈通這方面應該警惕,要捨掉。

       「故不可喜好,不可追求,不可親近」,「喜好」是指初機,覺得挺喜歡,「挺好,我也想試一試」,有了喜好,就要追求,所以「不可喜好」是初步制止。有的人已經有了喜好,接下來就想追求,所以第二步再設一道坎兒「不可追求」。有的人還沒有喜好、追求,這就從緣上斷絕,如果你說「我覺得好奇,我去看看他們搞什麼」,說不定你就沾染了,所以說「不可親近」。

       修行人要有智慧,認識大的,否則得小益必受大損。一有貪著境界,便難上進,甚至退墮,危險之極。(待續)

 

分享到
中華淨土宗協會
淨土宗文教基金會

11049台北市信義路五段150巷22弄41號
電話:02-8789-4818
傳真:02-8780-7050
E-mail:amt@plb.tw

捐 款 護 持

信用卡定期定額護持

本會推薦使用
前往

信用卡單筆護持

單次隨喜護持
前往

四大超商繳費護持

多元化的護持
前往

其他方式隨喜護持

匯款護持方式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