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俗講演

  1. 2024龍年新春講話
  2. 皈依開示(2023年11月11日新營)
  3. 慶祝彌陀聖誕暨淨嵩法師往生二十周年紀念講話
  4. 2023中元開示
  5. 剃度開示 ──流轉三界中,恩愛不能脫(2023年8月30日)
  6. 皈依.五戒.剃度開示(2023年7月18日)
  7. 阿彌陀佛依名號來救度眾生(三)
  8. 談淨土宗志工的發心與行持(下)
  9. 談淨土宗志工的發心與行持(上)
  10. 2022中元開示
  11. 「光明遍照」六特色(下)
  12. 「光明遍照」六特色(上)
  13. 為淨土宗志工幹部講話
  14. 清明節慎終追遠與念佛(2022年清明節開示)
  15. 念佛超度之勝益
  16. 「光明遍照」文的特色
  17. 阿彌陀佛依名號來救度眾生(二)
  18. 阿彌陀佛依名號來救度眾生(一)
  19. 2020彌陀誕法會開示──必得超絕去
  20. 2020彌陀誕法會開示──念佛人六不四平(五)
  21. 2020彌陀誕法會開示──念佛人六不四平(四)
  22. 2020彌陀誕法會開示──念佛人六不四平(三)
  23. 2021中元念佛超薦法會開示
  24. 2020彌陀誕法會開示──念佛人六不四平(二)
  25. 2020彌陀誕法會開示──念佛人六不四平(一)
  26. 2019年彌陀誕開示
  27. 2020中元法會開示
  28. 志工四喻
  29. 人生是苦
  30. 生命無常三根本
  31. 兩種深信、觸光柔軟、感恩歡喜
  32. 剃度開示(2019年7月7日)
  33. 中元節開示(2019)
  34. 剃度開示(2019年5月12日)
  35. 豬年話豬
  36. 剃度開示(2018年7月31日)
  37. 淨土宗──往生淨土成佛宗
  38. 受戒與持戒
  39. 趨向淨土的關鍵密碼
  40. 剃度開示(2018年3月24日)
  41. 二種成佛法
  42. 橫超的淨土法門
  43. 往生與預知時至
  44. 剃度及皈依開示(2017年9月19日)
  45. 往生極樂的條件(下.問答)
  46. 剃度開示(2017年8月18日)
  47. 往生極樂的條件(中)
  48. 往生極樂的條件(上)
  49. 深信因果,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念佛成佛
  50. 四十八願分類歸結
  51. 彌陀願心的根源
  52. 淨土宗的結論──宗旨四句偈
  53. 大慈悲五要點
  54. 慈心法門
  55. 念佛不妄語
  56. 真正的佛法是建立在脫離輪迴之上
  57. 淨土宗的根源
  58. 真正的孝行──託父母於阿彌陀佛
  59. 為何吃素?
  60. 略談佛教的意義與淨土宗之殊勝
  61. 「自省己過,善覆他罪,樂修慈心」
  62. 愛與佛命
  63. 不請之友
  64. 歲末聚餐對僧眾的談話
  65. 學佛的目的
  66. 說愛(二)
  67. 說愛(一)
  68. 念佛名號 學佛愛心
  69. 心平氣和 無住生心
  70. 念佛超度 三塗眾生
  71. 澳門淨土宗學會 讚頌辭
  72. 「以誠感人」的意涵
  73. 第一屆淨土宗志工研習會勉言
  74. 慧淨法師除夕團拜電話致辭
  75. 在心、在緣、在決定
  76. 佛教點燈的意義
  77. 念佛的方法與要領
  78. 念佛成佛的原理
  79. 佛在何處?
  80. 志工服務精神的內涵
  81. 淨土行人應具備的根本知見
  82. 慈悲的救度
  83. 念佛生蓮
  84. 三塗眾生 念佛往生
  85. 信受彌陀救度
  86. 為新戒比丘開示
  87. 歸依勸囑
  88. 念佛的音調與心態
  89. 本願稱名 凡夫入報
  90. 「澳門彌陀共修會落成法語」略講
  91. 厭穢欣淨 切願往生
  92. 初機念佛群疑問答
  93. 簡介淨土宗專純念佛的道風及心態
  94. 淨土法門 理事互含
  95. 初學淨土法門應有的認識
  96. 念佛人的「本尊」
  97. 一天的生活,從念佛開始
  98. 念佛即圓滿悲智功德
  99. 〈人有實德,天有奇報〉一文的啟發
  100. 明信因果,念佛求生
  101. 如何真正圓滿人生的目的
  102. 萬行不憑憑念佛(二)
  103. 萬行不憑憑念佛(一)
  104. 信佛救度念佛名 命終直入涅槃城
  105. 彌陀名號 不可思議
  106. 守愚念佛 彌陀住頂
  107. 阿彌陀佛的救度
  108. 一切眾生 皆有佛性
  109. 念佛方能消宿業
  110. 念佛成佛 即是佛教
  111. 阿彌陀佛 是何等佛
  112. 以佛為念 以淨為歸
  113. 念佛眾生 攝取不捨
  114. 乘本願船 登涅槃岸
  115. 淨土法門 萬法歸宗
  116. 世間虛假 唯佛獨真
  117. 一心念佛 無疑無雜

法義開示

  1. 《觀無量壽經》概說(二十三)
  2. 《觀無量壽經》概說(二十二)
  3. 《觀無量壽經》概說(二十一)
  4. 《觀無量壽經》概說(二十)
  5. 《觀無量壽經》概說(十九)
  6. 《觀無量壽經》概說(十八)
  7. 《觀無量壽經》概說(十七)
  8. 《觀無量壽經》概說(十六)
  9. 《觀無量壽經》概說(十五)
  10. 《觀無量壽經》概說(十四)
  11. 《觀無量壽經》概說(十三)
  12. 《觀無量壽經》概說(十二)
  13. 《觀無量壽經》概說(十一)
  14. 《觀無量壽經》概說(十)
  15. 彌陀淨土的特色-超
  16. 《觀無量壽經》概說(九)
  17. 《觀無量壽經》概說(八)
  18. 《觀無量壽經》概說(七)
  19. 《觀無量壽經》概說(六)
  20. 《觀無量壽經》概說(五)
  21. 善導淨土教理的核心
  22. 淨土宗帶三法數
  23. 善導大師〈讚佛偈〉之深廣內涵
  24. 善導淨土教理特色
  25. 淨土宗信仰的內涵(五)
  26. 淨土宗信仰的內涵(四)
  27. 淨土宗信仰的內涵(三)
  28. 淨土宗信仰的內涵(二)
  29. 淨土宗信仰的內涵(一)
  30. 《觀無量壽經》概說(四)
  31. 《觀無量壽經》概說(三)
  32. 《觀無量壽經》概說(二)
  33. 《觀無量壽經》概說(一)
  34. 善導大師淨土思想(十七)
  35. 善導大師淨土思想(十六)
  36. 善導大師淨土思想(十五)
  37. 善導大師淨土思想(十四)
  38. 善導大師淨土思想(十三)
  39. 善導大師淨土思想(十二)
  40. 善導大師淨土思想(十一)
  41. 善導大師淨土思想(十)
  42. 善導大師淨土思想(九)
  43. 善導大師淨土思想(八)
  44. 善導大師淨土思想(七)
  45. 善導大師淨土思想(六)
  46. 善導大師淨土思想(五)
  47. 善導大師淨土思想(四)
  48. 善導大師淨土思想(三)
  49. 善導大師淨土思想(二)
  50. 善導大師淨土思想(一)
  51. 「三誓偈」略解
  52. 念佛的利益
  53. 剃度典禮開示
  54. 「彌陀三約定」
  55. 為新戒弟子開示
  56. 淨土宗「四不」
  57. 《無量壽經》大意(九)
  58. 《無量壽經》大意(八)
  59. 《無量壽經》大意(七)
  60. 《無量壽經》大意(六)
  61. 《無量壽經》大意(五)
  62. 《無量壽經》大意(四)
  63. 《無量壽經》大意(三)
  64. 《無量壽經》大意(二)
  65. 《無量壽經》大意(一)
  66. 《無量壽經》概說(續)
  67. 《無量壽經》概說
  68. 淨土宗特色略說
  69. 淨土宗宗旨略說
  70. 略說淨土宗教判
  71. 佛化婚禮開示
  72. 自信教人信 擔當向前行
  73. 成佛何時、極樂何處、往生何位?
  74. 出家的價值與意義
  75. 略說彌陀名號之義
  76. 為什麼淨土法門是易行道?
  77. 淨土宗是彌陀慈悲救度的法門
  78. 娑婆眾生 無不是業
  79. 龍樹菩薩往生安樂國
  80. 華光出佛
  81. 彌陀光明 最尊第一
  82. 法是道場的靈魂
  83. 不問罪福 念佛皆生
  84. 彌陀誕辰念彌陀 (二)
  85. 彌陀誕辰念彌陀(一)
  86. 「名號的功德」與「念佛的利益」
  87. 「《大經》三要文」的重要性
  88. 極樂安身實是精
  89. 大悲傳普化 真成報佛恩
  90. 相勸行念佛 悉名行大悲
  91. 《地藏經》「念佛度亡」之文略講
  92. 口稱成因由法德
  93. 念佛與佛,機法一體
  94. 淨土法門的大根大本
  95. 何謂「一心不亂」?
  96. 略談念佛方式與莊嚴道場
  97. 極樂無為涅槃界
  98. 如何真正紀念「彌陀聖誕」
  99. 弘願寺「護法聯誼會」開示
  100. 為迴龍寺常住僧眾開示
  101. 淨宗宗旨與敦倫盡分
  102. 淨土宗「宗旨」與「特色」略講
  103. 兼具勝易特色的純正淨土宗(問答)
  104. 兼具勝易特色的純正淨土宗(開示)
  105. 淨土宗的幾個名詞略釋
  106. 成佛如林的法門
  107. 善導大師-《觀經疏》大願業力與《大經》三誓偈
  108. 善導大師-略說善導大師「讚佛偈」之深廣內涵
  109. 善導大師-本願稱名 凡夫入報(五)
  110. 善導大師-本願稱名 凡夫入報(四)
  111. 善導大師-本願稱名 凡夫入報(三)
  112. 善導大師-本願稱名 凡夫入報(二)
  113. 善導大師-本願稱名 凡夫入報(一)
  114. 曇鸞大師《往生論註》-緣佛願力速成佛(四)
  115. 曇鸞大師《往生論註》-緣佛願力速成佛(三)
  116. 曇鸞大師《往生論註》-緣佛願力速成佛(二)
  117. 曇鸞大師《往生論註》-緣佛願力速成佛(一)
  118. 曇鸞大師《往生論註》-不虛作住持功德(四)
  119. 曇鸞大師《往生論註》-不虛作住持功德(三)
  120. 曇鸞大師《往生論註》-不虛作住持功德(二)
  121. 曇鸞大師《往生論註》-不虛作住持功德(一)
  122. 《易行品》概說
  123. 龍樹菩薩《易行品》- 稱名、易行疾至、不退轉(二)
  124. 龍樹菩薩《易行品》- 稱名、易行疾至、不退轉(一)
  125. 龍樹菩薩《易行品》-易行品本願釋略解(三)
  126. 龍樹菩薩《易行品》-易行品本願釋略解(二)
  127. 龍樹菩薩《易行品》-易行品本願釋略解(一)

宗風

  1. 宗風學習(七)
  2. 宗風學習(六)
  3. 宗風學習一~五

臨終開示

  1. 臨終的殷切勸導叮囑
  2. 娑婆旅程盡,辭別歸蓮鄉
  3. 信順彌陀救度

訪問篇

  1. 輔仁大學宗教系所師生參訪慧淨法師記
  2. 傳承的路_與越南團法師談話

問答

  1. 為善導寺幹部蓮友開示(問答)
  2. 他力與因果,有矛盾嗎
  3. 他力的念佛就是隨緣的念佛?
  4. 如何從自覺愚惡契入彌陀的救度
  5. 於福州答蓮友問
  6. 於弘願寺答僧眾問

第十八願善導釋

  1. 第十八願善導釋(二十)
  2. 第十八願善導釋(十九)
  3. 第十八願善導釋(十八)
  4. 第十八願善導釋(十七)
  5. 第十八願善導釋(十六)
  6. 第十八願善導釋(十五)
  7. 第十八願善導釋(十四)
  8. 第十八願善導釋(十三)
  9. 第十八願善導釋(十二)
  10. 第十八願善導釋(十一)
  11. 第十八願善導釋(十)
  12. 第十八願善導釋(九)
  13. 第十八願善導釋(八)
  14. 第十八願善導釋(七)
  15. 第十八願善導釋(六)
  16. 第十八願善導釋(五)
  17. 第十八願善導釋(四)
  18. 第十八願善導釋(三)
  19. 第十八願善導釋(二)
  20. 第十八願善導釋(一)

淨土法門的核心

  1. 淨土法門的核心(二十)
  2. 淨土法門的核心(十九)
  3. 淨土法門的核心(十八)
  4. 淨土法門的核心(十七)
  5. 淨土法門的核心(十六)
  6. 淨土法門的核心(十五)
  7. 淨土法門的核心(十四)
  8. 淨土法門的核心(十三)
  9. 淨土法門的核心(十二)
  10. 淨土法門的核心(十一)
  11. 淨土法門的核心(十)
  12. 淨土法門的核心(九)
  13. 淨土法門的核心(八)
  14. 淨土法門的核心(七)
  15. 淨土法門的核心(六)
  16. 淨土法門的核心(五)
  17. 淨土法門的核心(四)
  18. 淨土法門的核心(三)
  19. 淨土法門的核心(二)
  20. 淨土法門的核心(一)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

  1.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前言 ── 四、憶與念
  2.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前言 ── 三、念者今心也,黏著不能忘
  3.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前言 ── 二、閉關念佛的苦惱者
  4.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前言 ── 一、念佛先要認識佛
  5.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四十八)阿彌陀佛,是一尊現往東方的佛
  6.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四十七)阿彌陀佛,是一尊令眾成佛的佛
  7.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四十六)阿彌陀佛,是一尊使凡入報的佛
  8.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四十五)阿彌陀佛,是一尊報身報土的佛
  9.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四十四)阿彌陀佛,是一尊諸佛證誠的佛
  10.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四十三)阿彌陀佛,是一尊臨終來迎的佛
  11.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四十二)阿彌陀佛,是一尊親近增上的佛
  12.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四十一)阿彌陀佛,是一尊身心無礙的佛
  13.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四十)阿彌陀佛,是一尊光息三塗的佛
  14.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三十九)阿彌陀佛,是一尊光明無礙的佛
  15.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三十八)阿彌陀佛,是一尊唯攝念佛的佛
  16.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三十七)阿彌陀佛,是一尊光明遍照的佛
  17.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三十六)阿彌陀佛,是一尊光明名號的佛
  18.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三十五)阿彌陀佛,是一尊名體一如的佛
  19.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三十四)阿彌陀佛,是一尊依正不二的佛
  20.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三十三)阿彌陀佛,是一尊機法一體的佛(下)
  21.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三十三)阿彌陀佛,是一尊機法一體的佛(中)
  22.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三十三)阿彌陀佛,是一尊機法一體的佛(上)
  23.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三十二)阿彌陀佛,是一尊不生不取的佛(下)
  24.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三十二)阿彌陀佛,是一尊不生不取的佛(上)
  25.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三十一)阿彌陀佛,是一尊為作大安的佛
  26.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三十)阿彌陀佛,是一尊召喚眾生的佛
  27.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二十九)阿彌陀佛,是一尊不擯眾生的佛
  28.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二十八)阿彌陀佛,是一尊代眾受苦的佛
  29.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二十七)阿彌陀佛,是一尊以身為質的佛
  30.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二十六)阿彌陀佛,是一尊急救溺水的佛
  31.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二十五)阿彌陀佛,是一尊平等救度的佛
  32.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二十四)阿彌陀佛,是一尊主動救度的佛
  33.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二十三)阿彌陀佛,是一尊救度地獄的佛
  34.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二十二)阿彌陀佛,是一尊救世法王的佛
  35.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二十一)阿彌陀佛,是一尊救度眾生的佛
  36.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二十)阿彌陀佛,是一尊為大施主的佛
  37.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十九)阿彌陀佛,是一尊惠利群生的佛
  38.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十八)
  39.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十七)
  40.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十六)
  41.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十五)
  42.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十四)
  43.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十三)
  44.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十二)
  45.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十一)
  46.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十)
  47.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九)
  48.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八)
  49.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七)
  50.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六)
  51.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五)
  52.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四)
  53.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三)
  54.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二)
  55.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以四十八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一)
  56. 阿彌陀佛四十八題 目錄
淨土宗
慧淨法師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慧淨法師 > 法談開示
top

法談開示

善導大師-本願稱名 凡夫入報(三)

        --於淨宗書院「法義班」課程開示(三)

 

 

        接續上次講義的內容:

 

(講義文)

        日本法然上人依大師之宗義建立淨土宗而言:

        我立淨土宗之元意,為顯示凡夫往生報土也。

 

        法然上人是一代高僧,廣學多聞,博覽強記,通達聖道,徹窮淨宗,其學德在當時各宗各派之中,無人能出其右。為了讓大家了解法然上人的偉大事蹟,我首先引用《法然上人全集》及《選擇本願念佛集》的〈編者序〉稍微說明。《法然上人全集》第4頁:

 

        法然上人九歲出家,十五歲(一說十三歲)登佛學重鎮之比叡山修行。生死心切,無常觀深,為速求證悟,閱藏五遍,兼學八宗,可謂天下無雙之智者,教界第一之學匠。四十三歲時,第八遍閱讀善導大師之《觀經四帖疏》,至〈散善義〉

        一心專念,彌陀名號,行住坐臥,不問時節久近;
        念念不捨者,是名正定之業,順彼佛願故。

 

        之文時,眼睛一亮,當下信心開發,豁然徹悟彌陀本願宗旨──

        罪惡深重、煩惱熾盛之散亂凡夫,只要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則乘佛願力,必定往生彌陀報土。

 

        法然上人一得此理,感悅徹髓,高聲念佛,不覺淚湧。此事本書第四六六頁之〈示聖光之法語〉及第四九○頁〈淨土隨聞記〉略有記載。

 

        誠然,彌陀佛王,大悲願力,欲拯群萌,惠以真實之利,令諸眾生,功德成就。其真實功德,全在六字名號之中;但念佛名,即是乘佛願力,全部領受彌陀惠施之真實功德,必定往生成佛,無一遺漏。

 

        此後上人一生捨棄雜修雜行,一向專稱彌陀佛名。自行化他,皆以念佛;專談淨土之法,懇勸念佛之行。因之華夷緇素,遠近貴賤,晨昏輻湊,門前成市。問義尋行之輩,濟濟煌煌,絡繹不絕;常隨近侍之眾,如百川之歸巨海,若鱗介之宗龜龍。計其出家弟子三百餘人,皆稟上人之教,或閑居念佛,或弘化四方。日本之佛教,一天四海,泰半歸入淨土門,皆由法然上人之勸化。

 

        法然上人的淨土思想,一言以蔽之,即是《選擇本願念佛集》所「標宗」之

        往生之業 念佛為本

        及其「結論」(大綱)之

        正定之業者 即是稱佛名
        稱名必得生 依佛本願故

 

        此標宗及結論之法語,乃完全遵循善導大師之思想以闡明往生之正因。所謂「稱名必得生」,何以故?「乘佛本願故」。只要稱念佛名,即是乘佛本願;若非稱念佛名,即非乘佛本願。此亦即簡潔扼要明瞭地解釋本願之王的第十八願之

        乃至十念 若不生者 不取正覺

的正意。「乃至十念」即是「念佛」,亦即「上盡一形,下至十聲一聲一念」之念佛;果能於此深信不疑,則信行一體,從今以後,其人必定自然「一向專稱彌陀佛名」,直至臨終永不退轉;此即善導大師所言:

        一發心以後,誓畢此生,無有退轉,唯以淨土為期

之意。如此之人,往生淨土現在已定,不必等到臨終正念;所謂「十念業成,往生決定」,這都是彌陀佛王願力之所使然。

 

        《選擇本願念佛集》的〈編者序〉(《法然上人全集》818頁),也有值得參考的地方:

        法然上人以前的日本佛教,雖有大小乘各宗派,而獨缺淨土宗派,所以沒有淨土門的教團,也沒有確立淨土門正依的經典與教相上的理論架構,所以也不知道往生的行體。雖然當時願生西方淨土的行者,代不乏人,但都依附在各宗門下,雜行雜修,然後迴向,謂之「寓宗」,並且以其各宗之教理來判別彌陀的淨土,因而淨土依正及往生正因,隨各宗的宗義而轉。

 

        如天台宗以其四土判定彌陀淨土,並判定凡夫往生的是最卑淺的凡聖同居土;又如法相宗判彌陀淨土雖然高妙,但認為凡夫不能往生。如此錯解,非彌陀本意,善導大師謂之:「自失誤他,為害不淺。」

 

        法然上人有鑒於此,毅然於各宗之外別開淨土的宗派,並撰寫這本《選擇本願念佛集》作為開宗立教的「本典」,至此彌陀本願的意趣,往生的行體,顯露無遺。

 

        法然上人四十三歲看到《觀經四帖疏》「正定業之文」後,就徹徹底底的歸入這個法門。由這兩段文,可以了解法然上人一生的行德以及他所展現的淨土宗的宗義。

 

        善導大師遺留的著作共有《五部九卷》,除了《般舟讚》之外,其他著作法然上人不但看過,而且通達,所以在《選擇本願念佛集》的〈後跋〉有人問:「華嚴、天台、真言、禪門、三論、法相諸師,各造淨土法門章疏,何不依彼等師,唯用善導一師乎?」法然上人答:「彼等諸師雖造淨土章疏,而不以淨土為宗,唯以聖道而為其宗,故不依彼等諸師也。善導和尚偏以淨土而為宗,而不以聖道為宗,故偏依善導一師也。」所謂「偏」就是完全地、毫無保留地、徹徹底底地依循,法然上人就是完全依據善導大師的思想建立「淨土宗」。所以善導大師的思想是足可以建立一個淨土宗派,但「淨土宗」這個宗派卻不是在中國由中國人建立,反而是在日本由法然上人建立,這是很有趣的一件事。

 

        法然上人說「我立淨土宗之元意,為顯示凡夫往生報土也。」這一段話出自〈淨土隨聞錄〉(法全494頁),原文是這樣的:

 

        我立淨土宗之元意,為顯示凡夫往生報土也。且如天台宗雖許凡夫往生,其判淨土卑淺;如法相宗,其判淨土雖亦高深,不許凡夫往生。凡諸宗所談,其趣雖異,總而論之,不許凡夫往生報土。是故我依善導釋義,建立宗門,以明凡夫生報土之義也。

 

        然人多誹謗云:「勸進念佛往生,何必別開宗門!豈非為勝他耶!」 如此之人,未知旨也。若不別開宗門,何顯凡夫生報土之義乎!

 

        且,人問所言念佛往生,是依何教何師者,既非天台、法相,又非三論、華嚴,不知以何答之;是故依道綽、善導意,立淨土宗,全非為勝他也。

 

        這一段文將法然上人為什麼要建立淨土宗的動機、目的作簡要的說明。

 

        以「天台宗」而言,天台宗的教義也認為凡夫可以往生極樂世界,但是「凡夫」還在三界六道輪迴,並沒有超凡入聖,而且是具足貪瞋癡、妄想雜念不斷、散亂的眾生,所以雖然認為凡夫可以往生極樂世界,可是所往生的是卑劣的、粗淺的淨土,這是天台宗教理的判定。

 

        「法相宗」又稱唯識宗,他所判定的極樂世界是高深的、勝妙的,可是凡夫不能往生,因為凡夫還有貪瞋癡,不能到達高妙的淨土,必須是超凡入聖的聖者,也就是菩薩以上才能進入。

 

        其他宗派的判定也大致相同,不是認定極樂是粗淺的,就是判定凡夫不能往生,所以這裡說「凡諸宗所談,其趣雖異,總而論之,不許凡夫往生報土。」各宗各派對極樂世界的判定都不一樣,但相同的都認為凡夫不能往生極樂世界的報土。

 

        可是這種見解、判定完全是錯誤的,違背了阿彌陀佛五劫思惟、兆載永劫修行為眾生發下了四十八大願的意趣,可說是扼殺了阿彌陀佛大慈大悲、大智大慧普救眾生的根本目的。所以,法然上人依據善導大師的思想創建了「淨土宗」,顯明凡夫可以往生報土,這是法然上人之所以建立「淨土宗」的主要目的。有關善導大師對「凡夫入報」的闡釋,「問曰:彼佛及土既言報者,報法高妙,小聖難階;垢障凡夫,云何得入?答曰:若論眾生垢障,實難欣趣,正由託佛願以作 強緣,致使五乘齊入。」這一段問答文字很少,可是價值很高,這句可貴的法語真是稀有難得,一般淨土大德少有如此雙契機法、簡潔明快的開示,給所有念佛人充滿往生成佛的希望。所以,這一段文是我們這個法門很重要、很基本的一個教理。

 

        一般人不了解法然上人特別建立「淨土宗」是為了顯明凡夫可以往生報土的目的,以為即使不特別建立「淨土宗」,大家念佛也同樣能往生,可是法然上人在各宗各派之外又建立「淨土宗」是不是為了要顯示自己有超於別人的智慧(勝他)?對於這種質問,法然上人說,那是因為他們根本不知道淨土的根本宗旨,所以說「未知旨也」,「若不別開宗門,何顯凡夫生報土之義乎!」如果不另外特別建立「淨土宗」,開顯淨土宗義,怎麼能夠彰顯「凡夫生報土」的道理呢?可見顯明凡夫往生報土,對淨土法門來講是非常重要的事。

 

        中國自古以來沒有特別建立「淨土宗」,所以判教、經論的闡釋都依各宗各派來解釋,而沒有以淨土教理來解釋。因此一般都認為凡夫固然可以往生,可是往生後還要經過種種的品位階級,經過多少時間、修多少行門才能夠達到高的果位。這種說法,都不是依淨土的教理來解釋淨土法門,完全是依各自宗派的教理來解釋,由此可知建立「淨土宗」是多麼的重要!

 

        宗派的建立,必定有其判教、經典依據以及傳承,如果沒有建立宗派,在判教上就會模糊、混淆,如果有建立宗派,判教、傳承以及依傳承的解釋就會非常的清楚。「人問所言念佛往生,是依何教何師者,既非天台、法相,又非三論、華嚴,不知以何答之」法然上人說,若沒有建立宗派,如果有人問說我們念佛往生極樂世界是依據什麼教理?依哪幾位大師的傳承?我們就沒辦法回答。因為念佛往生既不是依據天台、法相宗的教理,也不是依據三論、華嚴宗的教理。如果建立一個宗派,自然就要列出這個宗派的傳承以及思想。這段話說明了法然上人建立「淨土宗」的種種原因,並不是像他人所譭謗的好名好利、爭強鬥勝。

 

        法然上人建立「淨土宗」的本意是為了顯示凡夫往生報土,這一點對我們念佛人是非常重要的。譬如,有些念佛人也認為念佛能往生,可是是往生到拙劣粗淺的淨土,如果要到高超的境界,必須要加上其他的方法,或自己精進累積功行才有可能,單靠稱名念佛是不夠的。這就是對淨土法門的不了解。阿彌陀佛是把所有的眾生看成祂自己,把所有的眾生看成祂唯一的孤兒,要把祂的全部毫無保留的傳承給祂的孤兒。這就是好比是父母的愛心,而有愛心又有能力,就能夠使十方眾生──不管聖、凡、善、惡,一旦往生極樂世界都擁有無量光明、無量壽命,而且具足四十八大願;一旦往生極樂世界就進入滅度,獲得一生補處的果位。這就是阿彌陀佛的大慈悲、大智慧之所在。

 

        如果了解阿彌陀佛是這樣的悲心和功能,就不會在這一句彌陀名號以外,還要假藉其他的功行,或想達到什麼樣的境界。因為阿彌陀佛在第十八願已經清楚的說,要往生極樂世界只要專稱彌陀名號,一旦往生,自然進入第十一願所講的「住定聚,至滅度」,而且當下如第二十二願所說「超出常倫諸地之行,現前修習普賢之德」。所以往生的因是「本願稱名」,所獲得的果就是「至滅度」、「超出常倫諸地之行,現前修習普賢之德」。這些內容四十八願就都已經顯現出來了。

 

        四十八願是阿彌陀佛為眾生所發的,願願都是為了十方眾生,四十八願如果有一願未完成,阿彌陀佛就不能成佛。既然每一願都完成了,表示阿彌陀佛就是成為這樣的一尊佛,我們只要依照四十八願,如是因,必然獲致如是之果。如果認為必須修哪一種法、達到哪一種境界,到極樂世界才能進入殊勝的果報,這樣的觀念既不信機、也不信法。

 

        一個對「機」深信的人,他始終知道自己再怎麼聰明、有能力,依舊是罪惡生死凡夫,永無出離之緣。而對「法」深信的人,他知道阿彌陀佛以四十八願攝受十方眾生,已經為眾生完成高妙、涅槃的報土,凡夫只要依本願稱名,靠著佛願的力量,就可以進入這樣的報土,不須要經過任何品位階級的。

 

        另外,「念佛三昧」有兩種,一種是「聖道門」的念佛三昧,這是以念佛為方便、工具,而達到定的境界;另一種是「本願稱名」,本願稱名本身就是念佛三昧,即使是以貪、瞋、癡、散亂的心稱念彌陀名號,沒有達到定境,也是念佛三昧,因為他是依據阿彌陀佛的第十八願,知道只要稱名必定往生,所以信受彌陀救度,專稱彌陀佛名,這樣的念佛本身就是念佛三昧了。

 

        講到這裡,大家有沒有什麼問題?

 

問:善導大師說「一心專念彌陀名號,行住坐臥,不問時節久近,念念不捨者,是名正定之業」,對於「念念不捨」,初學這個法門的人應該如何了解這樣的理趣與掌握行持?

 

答:初學者最重要是親近善知識,同時也要常與同門切磋法義,這樣就能由初學而逐漸正確地、徹底地掌握法義。

 

        初學者要如何掌握「正定業之文」的內容?阿彌陀佛所要救度的對象是十方眾生,十方眾生包含聖、凡、善、惡,根機銳利、拙劣以及精進、懈怠的,這當中當然包括比較有時間以及比較沒有時間的人,因此不可能用一個標準硬性規定或衡量。每個人的行為都離不開行、住、坐、臥,善導大師說「念念不捨」,是表示每一個人只要依個自的「根機」去念佛,不管行住坐臥多少時間,不問時節的久近,能夠念就儘量念。只要知道一向專稱、一心專念彌陀名號,他所有的行持就都會念佛,也都是念佛的心情;所有的時間,只要想到,就會念這一句名號。

 

        善導大師的「正定業之文」非常的簡明扼要,可是如果沒有細細地、反覆地思惟體會,往往只流於膚淺的接觸而不得其義。有一句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現」,「正定業」這一段文,法然上人也是讀了八遍才真正看出它的涵意。另方面來說,「佛法無人說,雖智不能解」,如果沒有傳承的話,我們自己去看,或許也看不出來,因為我們沒有智慧。譬如有人能將《大藏經》從頭到尾看一遍,這是非常難得的,因為這個人一定是能安於孤獨、寂寞的,可是即使這樣,假如不能了解經的宗旨,看經的效果也不一定會好,而且久了就淡忘了。反過來說,如果能掌握一本經論,而且一輩子專一深入那本經論,則更有成就。我們所一門深入的就是佛法當中的「淨土門」、「他力門」,是當生成就、一世圓成,最簡易、最殊勝的法門。如果將這一段「正定業之文」和最後「望佛本願,意在眾生,一向專稱彌陀佛名」一段對照,就會更清楚。

 

        了解這樣的理趣之後,日常生活當中要如何行持呢?以出家人來說,本來就是捨棄紅塵、捨棄社會上的任何工作專心為修行而來,所以念佛的時間就比較多,除了以這個法門自行化他之外,就是稱名念佛。稱名念佛有專心的念佛及散心的念佛,念佛有四種:大聲念、小聲念、金剛念、默念。我們是以金剛念為原則,因為金剛念比較能綿綿密密細水長流,當然隨每個人不同的心境,要默念或出聲大小聲都可以,但基本上金剛念較能持久。

 

        以同修或一般人來說,除非退休,不然都有各自的家庭、工作、事業,在這當中,如果工作內容是可以不動腦筋的就散心念,停下工作或下班回來,所有空檔的時間就是他念佛的時間,這個時候就是專心念。當然我們都是凡夫而非聖人,會想看一下電視、聽聽音樂、看看報紙或其他的書,這也是人性之自然,不過可以劃分、分配。一個人如果願生心非常懇切,對世間漸漸看透而多少放下一些的話,他的嗜好就會漸漸轉變,他的觀念、生活,將會以念佛為最高的嗜好、享受、興趣。不過即使不能轉變也沒關係,因為每個人的根機各不一樣,而阿彌陀佛都平等的救度,但總之是念念不捨這一句彌陀佛名。因為精進念佛的人再怎樣的精進是依靠彌陀的力量,不是依靠他精進的力量;比較懈怠的人,他也知道念一句是靠彌陀力量,念十句也是靠彌陀的力量。所以今天念的多,對彌陀的救度力量沒有增加,今天念少了,彌陀救度的力量也沒有減少。因此他心中是毫無任何不安的,不因為念佛精進而覺得往生比較可靠,而有喜悅,也不會因為念佛懈怠了就懷疑往生不可靠而有所煩惱。

 

        還有沒有同修有問題?

 

問:如果願生心強,對第十八願有正確的了解,自然就會念念不捨。那是不是可以說,如果對人生的虛幻性,以及對六道輪迴、因果報應沒有深切感受的話,就沒有辦法念念不捨?

 

答:其實「念念不捨」是很自然的,一個人如果有「機法兩種深信」,就會毫不勉強、自自然然的流露,因為有嘴巴就能出聲,有心就會起心動念,只是將他轉為名號而已。

 

        學佛的基礎是建立在信仰「因果業報」,如果「因果業報」的觀念不深,就沒有學佛的基礎,因為他不會有出離三界六道輪迴的觀念,如果對「因果業報」不肯定、不深信,那他不算是真正的佛教徒。我們這個法門是深信因果業報的同時,更進一步深信自己的根機是永遠在六道輪迴的因果。當我們真的面對自己的貪瞋癡、起心動念、言語行為,一定會發現我們罪惡很深;之所以沒有發現起心動念、言語行為是惡多善少,是因為我們沒有時常反省,或者不知反省,也就是沒有常常以「法鏡」來照自己。什麼是「法鏡」?譬如《無量壽經.下卷》的「三毒五惡」段,那就是法鏡。常常以法鏡來照自己,我們罪惡的身心就會原形顯露,曉得自己大部分是惡多善少,而認清自己是下劣的根機。我們學佛是要修正自己的起心動念、言語行為,而不是要求、指責別人。所以真正的修行人,他只管自己,不管別人,只是不斷發現自己的缺點,一直懺悔改進。

 

        《菜根譚》有一段話是我們修身很好的法鏡:「諉罪掠功,小人之事;掩罪誇功,眾人之事;讓美歸功,君子之事;分怨共過,盛德之事。」發生事情的時候,一般人通常都會諉罪,甚至是掩罪,更不用說坦誠地將自己的過失發露出來。承認過失、反省改進是一般人應有的態度,更何況是修行人?修行人有了過失,是應在大眾之前表露懺悔的,這樣罪障才能消除,藉由在大眾之前懺悔的力量才能使自己以後不再犯。因為業力有根,必須將根挖出來攤在陽光下,如果不從根挖出來曬太陽,只是枝葉曬太陽,日後根還是會再生長。所以一個真正的修行人是重在懺悔自己的業障、發露自己的業障。

 

        可是就我所接觸的大部分人,都是掩蓋自己的過錯,指責對方的過失。都是在「諉罪掠功」,即使沒有「諉罪掠功」,也都是在「掩罪誇功」,把自己的過失儘量掩蓋,一點點成就就會誇大,有一、二分說成三、四分,有三、四分說成八、九分。雖然說「掩罪誇功,眾人之事」,我們都是學佛人,不可以只和眾人一樣,所以我們不要「掩罪誇功」,可是一般人做不到。我們要「讓美歸功」,可是也做不到,好不容易經過辛勤的努力,有一點點的成果,卻要白白的將成就讓給別人,讓眾人所讚歎是別人而不是自己,這一點一般人做不到,這就不是君子。至於「分怨共過,盛德之事」就更難了,如果我們能夠「分怨共過」,就表示很有修養,而且我執很淡泊,對於自己的是非不計較,照說一個修行人應該「讓美歸功、分怨共過」,可是一般人做不到,這就顯示我們的根機之低劣,罪業之深、之多。

 

        還有另一句話:「天道虧盈益謙,地道變盈流謙,鬼神害盈福謙,人道惡盈好謙」,這二段話我自己非常喜歡,也都曾引用在《書信集》當中,這兩段話的內容是修行人應該效法的,但是也因為很喜歡,所以也感到很慚愧,因為自己一點都做不到。

 

        「道基」在佛法上有非常明確具體的說明,就是「五戒」和「十善」,不管是聖道門或淨土門,持五戒、修十善都是必須的,這是所有學道的基本;在這個基礎上,再進一步體會苦、集、滅、道,進而證悟苦、集、滅、道。如果連五戒、十善都做不到的話,這個人根本不可能脫離三界六道輪迴。五戒,第一就是不殺生,最根本的做法就是不食肉,還要時刻反省自己有沒有打妄語?真不真誠?其他像邪淫、偷盜,對我們來講也常常在犯,因為那不是指行為,而是心念,可是我們的念頭都在犯。五戒開展來就是十善,十善我們不但做不到,反而都是在犯十惡。淨土門因為反省自己的根機根本做不到,所以才完全依靠阿彌陀佛的救度。我們這個法門就是建立在五戒十善、因果報應之上,知道自己都是在犯五戒、違十善,永無出離之緣,才全身心都投靠阿彌陀佛的救度,在阿彌陀佛的救度當中,慚愧的、感恩的過念佛的生活。

 

        另一種「道基」的標準是《觀無量壽經》所講的「三福」──世間福、戒福、行福。「世間福」指是世間的善事,有了世間的善事才能獲得世間的福報。世間的善事,就是「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持善業」;「戒福」是「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行福」是「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我們三業都是貪瞋癡、自私自利,不要說三福,我們連一福都做不到,如果體會這一點,也會深信自己的根機是一個無有出離之緣的人。

 

        佛法不只是哲學、理論,而是實踐的法。一個人真正想修行的人,必定是將佛法當作實踐之學,並援引於生活當中對照自己的起心動念、言語行為,否則不可能了解自己的卑劣、渺小、罪惡之深。而如果沒有「因果業報」的觀念,即使是學佛,也不會把佛法當作解脫生死輪迴,甚至超凡入聖的重要方法,只是將佛法看作一種哲學思想而已。如果有「因果業報」的觀念,佛法的每一字、每一句,在他看來都是釋迦牟尼佛的心血、骨肉;每一字、每一句都流露出釋迦牟尼佛深切的悲憫之心。每一字、每一句都在提醒我們要出三界輪迴,往解脫的境界前進。佛法的每一句在他看來都有血、有淚,而不只是一種哲學、學問而已。所以《淨土三經》文文句句都是釋迦牟尼佛的血淚,都是阿彌陀佛的骨肉。他不是白紙黑字,不是死的,是活靈靈、活潑潑,生命活躍的。

 

問:《觀經四帖疏》的〈序文〉有一個圖表,標明念佛有「顯」和「隱」,「顯」是萬行隨一,「隱」是非定非散真實的弘願。請問「萬行隨一」是什麼意思?另外,上人說念佛沒有品位階級,可是圖表也有標出下三品是念佛,《念佛感應錄》第三集的問答也有提到下品下生,請問這應如何統合?

 

答:《觀經四帖疏》〈編者序〉的這兩種圖表(見文末「附錄」),左邊一張有將《觀經》的內容劃分出來,《觀經》的內容有「定善」和「散善」,散善的下面又分「三福九品」與「真實弘願」。更明確的講,《觀經》在說什麼呢?《觀經》在說三個法門,第一是定善,也就是十三種定觀的法門;第二在說散善,也就是三福九品的法門;第三在說本願念佛的法門。

 

        念佛有顯、有隱,「顯」是指「散善」或「定善」;「隱」是指「非定非散」。為什麼說「顯」是指「定善」跟「散善」呢?就是把這一句彌陀名號的功德當作是定善的功德或散善的功德,也就將這一句名號的功德看成與六度萬行是相同的,這叫「萬行隨一」。從《觀經》的字面來看,念佛似乎和定善、散善是同等的,可是如果進一步從《觀經》最後的宗旨來看,《觀經》所講的念佛功德是超越定、散,也就是超越三福九品的功德,所以說「非定非散」。

 

        善導大師的《觀經四帖疏》開宗明義就說《觀經》有分「要門」和「弘願」。「要門」是息慮凝心以及廢惡修善,「息慮凝心」就是「定善」,「廢惡修善」就是「散善」,把這兩門的功德用來迴向往生極樂,這稱為「要門」。另一種是「弘願」,「弘願」是《無量壽經》第十八願所講的,意即靠阿彌陀佛的大願業力為念佛的增上緣。

 

        《無量壽經》下卷所講的三輩,是強調雖然三輩根機各不相同,可是都要完全依靠彌陀名號的功德才能到極樂世界,並且平等的得到一生補處的果位。如果上輩依靠上輩的智慧根機,中輩、下輩也都各依靠他們的根機,不完全放下自己的執著完全依靠彌陀名號的功德的話,這樣到了極樂世界當然就會有品位階級的不同。所以釋迦牟尼佛說三輩、說九品,目的是要顯示根機雖然有三輩九品,可是統統要依靠阿彌陀佛,統統要回歸一向專稱彌陀佛名,這樣才能夠超越三輩九品,不然就會落入三輩九品的範疇裡面,也就是《無量壽經》所說的胞胎,受五百歲不能花開見佛聞法,就三界六道來講,他們都已離開三界六道,已經超凡入聖。只是因為因地的時候雜修雜行,對彌陀的救度有懷疑,所以到極樂世界,才被這種疑惑所蓋住。如果當下深自悔責,當下就能夠見佛聞法。經典上說「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我們的心非常的微妙,也非常的有力量,起什麼樣的心念,就會有什麼樣的果報。

 

        這兩種圖表可以說後後勝於前前,怎麼說呢?後面說的隱──非定非散的真實弘願的念佛,這個念佛的本身就已經總包涵十三種定觀以及三福九品的功德,所以不但是超越萬行,而且是圓滿具足萬行。所以這一個法門是殊勝微妙、絕待圓融、超情離見。是超越性,沒有品位、階級、高低、上下的對待,是圓滿的具足的,這樣的法門、境界是超越我們凡夫學佛者的智慧和想像的。

 

        我們如果能將佛法當一面鏡子反照自己,就知道自己幾乎沒有解脫的希望,而且地獄之火已經燃燒到自己的腳底了。除非沒有善惡報應、六道輪迴,如果有的話,以善惡報應、六道輪迴的鏡子照自己,自己是地獄之業,將來一定墮落地獄。一個人再怎樣的有學問、有名位、有財產、有權勢,到死的時候一點都用不上,那時只有孤獨、無伴、恐懼、黑暗、無助、無力,只有孤零零的去面對閻羅王的審判。所以在《念佛感應錄》(一)的〈序文〉有一句話說「鬼卒帶走之路,流淚獨行;閻王呵責之庭,屈膝孤悲」(出於《大藏經》第八十四冊《往生講式》)就形容的非常好。「流淚獨行」,流淚的、悲傷的、無奈的、不得不跟著鬼卒走,再恩愛的人一個也無法陪伴在身邊,再權威的人一個也不能讓自己所靠,到了閻羅王的面前,不管以前如何的有權有勢,這個時候雙手空空的跪在面前無所抵賴。所以《無量壽經》說,一個人臨終的心境是「大命將終,悔懼交至」。人的本來面目是什麼呢?就是「悔懼交至」,他最終命運也是「悔懼交至」。如果沒有這個法門是無法大安心,始終都是恐懼的。

 

        時間晚了,今天我們就講到這裡。南無阿彌陀佛

 

     (講於2006年10月22日)

 

 

【附錄】

 

分享到
中華淨土宗協會
淨土宗文教基金會

11049台北市信義路五段150巷22弄41號
電話:02-8789-4818
傳真:02-8780-7050
E-mail:amt@plb.tw

捐 款 護 持

信用卡定期定額護持

本會推薦使用
前往

信用卡單筆護持

單次隨喜護持
前往

四大超商繳費護持

多元化的護持
前往

其他方式隨喜護持

匯款護持方式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