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講摘錄

  1. 真正、絕對的「三好」
  2. 人生是什麼──攀藤食蜜喻
  3. 以念佛超度祖先
  4. 何故生命很尊嚴
  5. 一念,就是念念,就是相續
  6. 念佛中,祖先與嬰靈都往生
  7. 生命的價值
  8. 彌陀三約定略說(摘要)
  9. 彌陀光明的作用
  10. 極樂世界──真正的家
  11. 曠劫輪迴 唯靠彌陀
  12. 善來諸友──與淨土宗善導寺幹部談話(摘錄)
  13. 阿彌陀佛久已成佛
  14. 「如來出世本懷文」略說
  15. 淨土宗「迴向偈」大意
  16. 順佛本願:三經一致,唯說稱名
  17. 以仁為己任的淨土法門
  18. 淨土宗的見道、修道與證道
  19. 無諍念佛,預期坐脫
  20. 「第十八願」與「第十九願」的「眾生」
  21. 莫因良醫而好病,應體佛心而念佛
  22. 出聲與默念
  23. 心念彌陀 身有光明
  24. 念念在定慧  
  25. 緣佛願力,念佛才與彌陀親
  26. 眾生求彌陀 徒令彌陀悲
  27. 萬德洪名具足彌陀的大願業力
  28. 「自信教人信」與「發心」
  29. 名號獨運 稱名獨達
  30. 三種念佛
  31. 念佛人應有的平常心態
  32. 專稱佛名,易行頓超
  33. 名號有聲光明,光明無聲名號
  34. 「至心信樂,欲生我國」 即是「稱我名號,願生我國」
  35. 稱名念佛即是口業稱名
  36. 淨土宗根源之第十八願(本願)
  37. 萬德洪名是──「名即體」「名即法」
  38. 應以恭敬心,執持稱名號
  39. 念佛的現當二益
  40. 不可思議的名號功德
  41. 學佛之人理當眾善奉行
  42. 人生唯一大事
  43. 顓蒙念佛,暗合道妙
  44. 機法二種深信
  45. 黑奴小孩與船長的故事
  46. 普勸有緣常念佛
  47. 一切恐懼 為作大安
  48. 彌陀的呼喚
  49. 色與空
  50. 隨順
  51. 得道因緣
  52. 為道日損
  53. 殊勝的淨土法門
  54. 廣結佛緣
  55. 東土釋迦智者大師
  56. 略談如何從「俗諦」邁向「真諦」
  57. 不斷煩惱得涅槃
  58. 稱名念佛
  59. 極樂世界的蓮花
  60. 十念當往生
  61. 三界無安 猶如火宅
  62. 我們是怎樣的人呢?
  63. 阿彌陀佛是怎樣的佛呢?
  64. 學佛從「否定自己」開始
  65. 罪惡生死凡夫
  66. 人的心
  67. 芬陀利花
  68. 不念彌陀更念誰
  69. 淨信
  70. 教念彌陀專復專
  71. 專稱名號至西方
  72. 轉識成智
  73. 轉苦為樂
  74. 人在世間
  75. 佛光是佛智慧之相
  76. 一失人身 萬劫不復
  77. 吳信叟 歸去來
  78. 長劫輪迴
  79. 人天皆苦
  80. 帝釋天三皈依的故事
  81. 彌陀的救度
  82. 苦海眾生
  83. 極樂無為涅槃界
  84. 報冤行與隨緣行
  85. 慧日法師弘揚淨土始末
  86. 法照大師的念佛奇緣
  87. 明來暗去 暗去明來
  88. 心如太虛空
  89. 「劫」的譬喻
  90. 無限的慈悲
  91. 願生──是智慧的結晶
  92. 光明名號
  93. 萬德洪名
  94. 關於念佛
  95. 妙好人
  96. 臨終三隨
  97. 「山海空市」與「四不可得」
  98. 「四不久保」的典故
  99. 佛陀「四門遊觀」的故事
  100. 「大石乘船」的譬喻
  101. 隨口稱名 萬德齊圓
  102. 彌陀的誓願
  103. 淨宗宗旨與敦倫盡分
  104. 實踐的佛法
  105. 高深又平常的法門
  106. 道基
  107. 修身的法鏡
淨土宗
慧淨法師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慧淨法師 > 演講摘錄
top

演講摘錄

心念彌陀 身有光明

       海昌村民某,有老媼死,附家人言平生事,及陰府報應甚悉,家人環而聽之。某在眾中忽攝心念佛,媼謂曰:「汝常如此,何患不成佛道。」問何故?曰:「汝心念阿彌陀佛故。」問何以知之?曰:「見汝身有光明故。」

       村民不識一字,瞥爾顧念,尚使鬼敬,況久修者乎?是故念佛功德不可思議。

       (蓮池大師《竹窗隨筆》)

 

       這一段是從明朝末年,淨土宗的第八位祖師蓮池大師所寫的一本書,叫作《竹窗隨筆》所摘錄出來的。

 

       海昌村就是一個村莊,民某就是這個村莊的老百姓,到底是男眾還是女眾,是年輕或是年老,並沒有說清楚,只說有一個人。這個村中有一個老太婆死了,這個老太婆雖然死了,但依然存在。怎麼存在呢?她的神識會附在她的家人身上來講平生事,講這個老太婆所知道,而其他人不知道的這一些平生的事情,同時講陰府報應的事情,而且講得很詳細。

 

       陰間的報應我們哪能夠知道呢?我們還沒到陰間去啊!又沒有天眼通能夠看到陰間的人物跟所做的事情;也沒有天耳通能夠聽到陰間眾生所受苦的聲音。如果有陰間的人能夠回來附身說話,我們就能夠了解陰間的事情。有一本《玉曆寶鈔》就是專門講陰間事物的。

 

       「家人環而聽之」,家裡面的人環繞在四周聽她講平生事,講陰間的報應。人都是有好奇心的,尤其是我們所不了解,同時卻跟我們可能有切身關係的,那我們就更會好奇,同時重視這件事,想去了解,所以家人環而聽之。

 

       「某在眾中忽攝心念佛」,那一個人在大眾之中,當下突然專心念佛,攝心就是專心。「攝」就像《楞嚴經》〈念佛圓通章〉所講的「都攝六根」,「都攝六根」就是攝心的內涵。這裡的攝心表示是專心,不妄想雜念,因為他還是跟大家在一起,還是有看到被附身的人,聽到被附身時所講的話,不過內心卻很虔誠專心的在念佛。

 

       這個鬼魂當下就讚歎的說:「汝常如此,何患不成佛道」,你如果能夠常常這樣的話,不怕不會成佛。對方經這麼一問,覺得很訝異,怎麼這個鬼魂對我這麼樣崇高的讚歎?就問她為什麼這麼說。

 

       這個鬼魂就說了:「汝心念阿彌陀佛故」,因為你心中念阿彌陀佛的緣故啊!也就是說,只要常念南無阿彌陀佛就必定成佛。

 

       「問何以知之?曰:見汝身有光明故」,你怎麼知道呢?他就回答:因為我看到你身上有光明。

 

       其實一切眾生都有光明,乃至植物都有光明,只是各不一樣。善人有善人的光,惡人有惡人的光,當下起什麼樣的念頭就有什麼樣的光。同樣地,誦經有誦經的光,持咒有持咒的光,念菩薩有菩薩的光,那麼他身上的光是什麼光啊!是佛光。因為他是念阿彌陀佛才顯現出來的光明,如果他不念佛的話,就只有他本身心性的光,當下起心動念的光。

 

       「村民不識一字」,蓮池大師就說,這個村民沒有讀過書,是一字不識的鄉巴佬,表示這個人當然不能讀經,不能深入經藏,所以說「不識一字」。

 

       「瞥爾顧念」,「瞥爾」就是當下、短時間的;「顧念」就是想念、思念、眷念的意思。也就是說,心中專念這句佛號。

 

       「尚使鬼敬」,尚且能夠使這個鬼那樣的讚歎、恭敬。

 

       「況久修者乎」,何況已經念佛很久、很多的人呢?不但是鬼敬而已,天地神明都會來讚歎、恭敬。

 

       「是故念佛功德不可思議」,念佛有什麼樣的功德?功德有多大?我們凡夫不可能想像得來,既然不可能想像得來的話,當然也讚歎不出來,也說明不出來。

 

       這個典故不長,但是對我們念佛人來講,能啟發信心、增長智慧,而主動的念佛。

 

       念佛所顯現的光當然是佛光,那佛光的作用是什麼呢?經典上說:

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眾生攝取不捨。

 

       作用就是在攝取不捨念佛眾生。「攝」就是攝護、保護──平生保護;「取」就是迎接──臨終來迎。

 

       也就是說,不管男人、女人、老人、小孩,不管出家、在家,有修行、沒修行,不管是善人、惡人,不管是深入經藏有學問、有智慧的,或者是不識一字,甚至是愚鈍的,乃至是鬼道的眾生,或者是畜生道的眾生,一概不論。不論身分,不論資格,只要念佛,當下他都有佛光,不只是善人的光明,也不只是天人的光明,不只是菩薩的光明,而是跟佛相感通的光明。

 

       也不論他信不信、淨不淨、知不知、求不求──就是說,不管他有信仰或沒信仰,有信受這個法門或沒信受這個法門,也不管他有沒有斷除煩惱或降伏煩惱,也不管他心是清淨或者污穢,也不管他知不知道念佛必定有光明,也不管他有沒有求希望念佛能夠有光明,這些都不管,只要念佛,都必定有光明。

 

       因為念佛是因,光明是果,乃是天性自然,可說不藉勉強,不求自得。這一種天性、自然的道理,若以世間的現象來比喻的話,譬如煮飯,飯必定會熟;燒水,水必定會開;吃飯,必定會飽;喝水必定會解渴;穿衣必定會溫暖;打開開關,燈就會亮;坐飛機,就會上升天空;坐輪船,就會到達彼岸。所謂「種豆得豆,種瓜得瓜」,是一種天性自然。

 

       在世間,我們播下種子,若要獲得收成,必須要有一定的時間性;可是念佛而有光明卻是當下的、立即的,對人而言是這樣,對畜生來說也是這樣。譬如鸚鵡鳥只是無心、慣性的隨人念佛,牠身上也有佛光,雖然我們人看不到,可是鬼,就像那位老人家一樣,必定看得到;那鬼都看得到了,何況天神、何況菩薩?更何況具足三明六通的阿彌陀佛,哪能不看到、不聽到、不知道呢?

 

       甚至,中陰身念佛,當下身體、境界也會改變。怎麼改變?境界會成為極樂世界的境界,身體會成為極樂世界菩薩的身體。不過,既落入中陰身的話,會主動念佛的機率恐怕比較少,因他若平生已習慣於念佛,將不至於落入中陰身。

 

       但是,第二十願有講「植諸德本」,他生前曾經薰習到這一句彌陀名號,雖然不是一向專稱,但畢竟阿賴耶識裡面有這句佛號,所以在中陰身轉換的過程當中,佛號若浮現的話,當下境界就改變了;境界改變,命運就改變了。所以中陰身念佛當然有佛光。

 

       佛光跟佛名是一體的,佛名又離不開佛體,而佛的本體充滿了無等無倫最上最勝的功德在裡面,豈不是一切眾生──包括中陰身,念念稱名(包含心中念佛)當中都跟阿彌陀佛交融在一起,當下獲得阿彌陀佛的攝取而往生!

 

       我們行住坐臥都能夠念佛的話,那行住坐臥都在放光,都與佛同在。念佛有佛光就能夠消業障、增福慧,能夠逢凶化吉,遇難呈祥,能夠保平安獲安康;同時我們四周若有怨懟、有冤家債主來討債,或者是有其他的鬼神,也能夠化解冤懟,甚至超度他們到極樂世界。

 

       論剛提到的那個在大眾中念佛的人,他一字不識,卻能夠當下立即有這麼殊勝的功德瑞象,是靠他的智慧嗎?不是!靠他的學問嗎?不是!靠他的修行嗎?也不是!靠他的善、惡嗎?也不是!不是靠他自己,完全是這句名號的功德力用,所以不論他是何人,只要他當下念佛,當下光明就顯現,表示阿彌陀佛的無量光顯現在他的身上。在他還沒有念佛的時候,這個老太太的靈魂看不到彌陀的光明,因為彌陀的光明非常非常的微細,是在某一種因緣之下才會顯現出來,阿彌陀佛的光明在那裡?在這句名號上,所以這一句萬德洪名──南無阿彌陀佛也叫「光明名號」,因為這一句名號跟阿彌陀佛無礙的光明是一體的兩面,名號是有聲音的光明,光明是無聲音的名號,兩者是一而二、二而一的。

 

       光明是智慧的顯露,所以智慧是體,光明是相,阿彌陀佛的光明跟阿彌陀佛的智慧是一體的,阿彌陀佛的光明智慧顯現在念佛人的身上。我們由以上故事說明,可以了解,念佛非常簡易方便,而且殊勝的瑞象又是當下立即。

 

       「三經」或者是「祖論」所講的教理,理上我們都能夠體會,但是如果沒有事上的證明,我們的信一般不會很深固,如果以理來顯事,以事來證理,這樣一般人的信心比較會深入,所以有關念佛感應的事蹟,我們要多看,一個專修念佛的人也會喜歡去了解這樣的事蹟,為什麼?因為每一件每一件的事蹟都是我們的救主,也就是我們的大悲慈父的不可思議功能的顯現。

 

       有一句話說「念佛無枉費之功」,念一句是一句的功德,念兩句是兩句的功德,所謂一念有一個無上功德,十念有十個無上功德,百千萬億念有百千萬億的無上功德,真正可說功不唐捐的就是念佛。如果不念佛的話,必定是念妄想雜念,妄想雜念使我們身心污濁、沉重,而念佛不僅不費神,如果攝心念佛,更能使身心輕安。行住坐臥、時處諸緣,只要不動腦筋,都可以念佛,更不用花半毛錢,當然,也不會虧本,可說是一本萬利,有百利而無一害。

 

       《念佛感應錄》第一集有一五一則的念佛事蹟,大家知道第一則是什麼?第一則跟念佛無關,可是可以啟發念佛與不念佛的天壤之別。也就是說,念佛天神會來傾聽、護衛、恭敬;不念佛念妄想雜念,甚至說是是非非,起情緒煩惱,或者比較計較的話,則是天神離開、惡鬼吐痰,福消業增,引來災厄。

 

       念佛與不念佛,善惡立判,罪福分明。五逆十惡,但能念佛,佛也歡喜讚歎地稱他為善男子。

 

       有一句話說:「一日修來一日功,一日不修一日空」,所以應把念佛養成一種習慣,所謂「生活即念佛,念佛即生活」、「念佛生活化,生活念佛化」。

 

     (講於〈第十八願善導釋〉(十三)
     《易行品》〈本願釋〉略解(三)開示)

分享到
中華淨土宗協會
淨土宗文教基金會

11049台北市信義路五段150巷22弄41號
電話:02-8789-4818
傳真:02-8780-7050
E-mail:amt@plb.tw

捐 款 護 持

信用卡定期定額護持

本會推薦使用
前往

信用卡單筆護持

單次隨喜護持
前往

四大超商繳費護持

多元化的護持
前往

其他方式隨喜護持

匯款護持方式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