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人生意義

  1. 生活教育
  2. 護生與素食
  3. 出離與輪迴
  4. 諸行無常
  5. 醒世箴言
  6. 人生目的

第二篇 淨土信仰

  1. 皈命彌陀
  2. 念佛警策
  3. 機法深信
  4. 佛法知見
  5. 眾善奉行
  6. 深信因果
  7. 淨土信仰

第三篇 淨宗教判

  1. 正雜二行判
  2. 要弘二門判
  3. 聖淨二門判
  4. 自他二力判
  5. 難易二道判
  6. 總顯其義

第四篇 正依經論

  1. 往生論註
  2. 佛說阿彌陀經
  3. 佛說觀無量壽經
  4. 佛說無量壽經
  5. 總顯其義

第五篇 淨土宗旨

  1. 廣度十方眾生
  2. 願生彌陀淨土
  3. 專稱彌陀佛名
  4. 信受彌陀救度
  5. 總顯其義

第六篇 淨宗特色

  1. 現生不退
  2. 平生業成
  3. 凡夫入報
  4. 本願稱名
  5. 總顯其義

第七篇 淨宗宗風

  1. 淨土宗宗風(三)
  2. 淨土宗宗風(二)
  3. 淨土宗宗風(一)

第八篇 淨宗傳承

  1. 善導大師
  2. 道綽大師
  3. 曇鸞大師
  4. 天親菩薩
  5. 龍樹菩薩
  6. 第十八願
  7. 總顯其義

第九篇 淨宗弘傳

  1. 念佛度亡
  2. 念佛利益
  3. 念佛方法

第十篇 淨土述懷

  1. 淨土述懷

【法  語 二】

  1. 淨土短文(十一)
  2. 淨土短文(十)
  3. 淨土短文(九)
  4. 淨土短文(八)
  5. 淨土短文(七)
  6. 淨土短文(六)
  7. 淨土短文(五)
  8. 淨土短文(四)
  9. 淨土短文(三)
  10. 淨土短文(二)
  11. 淨土短文(一)
  12. 唯稱名
  13. 信 心
  14. 救 恩(二)
  15. 救 恩(一)
  16. 二河白道呼喚聲
  17. 死的恐怖
  18. 人生之實相
  19. 人生像什麼
  20. 無常法語
淨土宗
慧淨法師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慧淨法師 > 法語
top

法語

總顯其義

  1. 中國自古以來沒有特別建立「淨土宗」,所以在判教、經論上眾說紛紜,導致一般都認為凡夫固然可以往生,可是往生後還要經過種種的品位階級,經過多少時間、修多少行門才能夠達到較高的果位。這種說法,都不是依淨土的教理來解釋淨土法門,完全是依各自宗派的立場來闡釋,由此可知建立「淨土宗」是多麼的重要!如果沒有建立淨土宗派,在判教上就會模糊、混淆;反之,如果有建立宗派,判教、傳承以及依傳承的解釋就會非常的清楚。


  2. 修習淨土法門與弘揚淨土法門的人,都必須要把「聖道門」與「淨土門」的理論劃分開來才不會彼此模糊、混淆。甚至要強調「難行道」、「易行道」之別,強調「他力」、「自力」之分,強調「要門」、「弘願門」之異,強調「正行」、「雜行」之不同。總之,就是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毫不混淆的、毫不妥協、苟且的將它理清,才能讓我們能夠明辨什麼才是真正的淨土之道,什麼是混雜不純的,讓我們很容易的正確掌握行持,也了解往生是進入報土。


  3. 善導流之念佛思想,源自龍樹「難易二道」、曇鸞「自他二力」、道綽「聖淨二門」、善導「頓漸二教」等教判,及善導「正雜二行」、「助正二業」、「正定業」之行判;而歸宗結頂於彌陀本願專稱佛名之「正定業」為必得往生彌陀報土之行業。故其宗旨即是「本願稱名、凡夫入報」,即是善導《觀經疏》結論之所言:望佛本願,意在眾生,一向專稱,彌陀佛名。


  4. 龍樹菩薩把佛法分為「難行道」和「易行道」,曇鸞大師進一步把它分為「自力」和「他力」,到了道綽禪師就分為「聖道門」和「淨土門」,這些都是對於釋迦牟尼佛一代教法的判教。到最後,「聖道門」和「淨土門」就成為淨土宗判教的專有名稱和定論。


  5. 道綽禪師將佛法區判為「聖道門」和「淨土門」。也就是說,這「聖道門」必須是聖者的根器才能夠修的,而「淨土門」則不必一定要聖者的根器眾生,只要信受彌陀救度,專稱彌陀佛名,願生彌陀淨土,就能往生彌陀淨土而成佛了。
    綜合言之,整個佛法可分為二門:「聖道門」是難行道,是自力的,是聖者根器才能修的,是講修六度萬行,須什麼行都要修,這就如陸道步行,所以是「苦、諸、久、墮」,既然有退墮的可能,那就表示證果的可能性不確定。「淨土門」是易行道,是他力的,凡夫都可以做得到,是講信心的救度法門,信什麼呢?信念佛,專一念佛便可,就好像水道乘船,是「樂、一、速、必」,而且往生決定。
    「聖道門」和「淨土門」都是佛法,「難行道」與「易行道」也都是佛法,「自力」、「他力」也是佛法,所以我們不能說精進勇猛修行的才是佛法,輕鬆念佛的就不是佛法。


  6. 佛法不論小乘、大乘,都以「淨」為出發點,以「淨」為歸宿,故說「佛法無量義,一以淨為本」。不過要達到這個境界,有兩種方法:一種是「聖道門」,一種就是「淨土門」。依聖道門要達到這種境界,因為要靠自己的力量,祖師判定為「難行道」,非常困難。淨土門就很容易,因為是靠佛的加持,所以叫「易行道」。


  7. 佛法大致分為「聖道門」和「淨土門」,淨土門裏有「要門」、「弘願門」。
    「要門」則分「定」跟「散」,「定」就是「十三觀」,「散」是「三福九品」。三福九品必須看《觀無量壽經》才能夠了解,這是屬於「自他二力」的法門,自力迴向給阿彌陀佛──他力,使他力能夠救度我們,所以說是他力中的自力法門。
    「弘願門」呢,是純粹「他力迴向」過來的,「他」是指阿彌陀佛,是阿彌陀佛將祂的力量、功德,迴向給我們,使我們白白就能夠擁有的,那麼祂迴向什麼給我們呢?就是「大願」、「大業」、「大力」。
    「大願」,就是,阿彌陀佛當法藏菩薩的時候,為了救度我們,以五劫的時間去思惟後,考慮出容易救度我們的四十八願來,這就叫做「本願」。祂這個本願,是為我們而發的。
    「大業」,就是指大的行為,什麼是大的行為呢?就是阿彌陀佛,雖然發了願,發了願如果沒有付諸實踐,這是空願,不能達到目的,所以必須實踐;阿彌陀佛經過了兆載永劫,去行菩薩萬行,可以說祂這個行,是為我們而修的。
    「大力」,就是無礙光明的攝取力和無為、無漏的名號功德力。罪業凡夫遇普通之緣,則依然三塗六道,造業造罪、受苦受難之凡夫;若遇阿彌陀佛大願業力之增上緣,則往生成佛。


  8. 釋迦牟尼佛所講的一代教法,除了念佛法門以外,所有的法門都可以歸納為「定善」與「散善」。


  9. 法然上人以前的日本佛教,雖有大小乘各宗派,卻獨缺淨土宗派,所以沒有淨土門的教團,也沒有確立淨土門正依的經典與教相上的理論架構,因此也不知道往生的行體。
    雖然當時願生西方淨土的行者,代不乏人,但都依附在各宗門下,雜行雜修,然後迴向,謂之「寓宗」,並且以其各宗之教理來判別彌陀的淨土,因而淨土依正及往生正因,隨各宗的宗義而轉。如天台宗以其四土判定彌陀淨土,並判定凡夫往生的是最卑淺的凡聖同居土;又如法相宗判彌陀淨土雖然高妙,但認為凡夫不能往生。
    如此錯解,非彌陀本意,善導大師謂之:「自失誤他,為害不淺。」法然上人有鑒於此,毅然於各宗之外別立淨土的宗派,並撰寫《選擇本願念佛集》作為開宗立教的「本典」,至此彌陀本願的意趣,往生的行體,顯露無遺。


  10. 在淨土法門裏面,「捨」跟「取」是重要的字眼。
    從淨土三經及祖師傳承來講,都顯明淨土法門是有捨有取的。「捨」是貫穿「捨聖道、捨雜行、捨助業」,而「選取淨土、選正行、選正定業」。既然貫穿聖道、雜行、助業──聖道就是淨土宗之外的各宗各派,包含天臺、華嚴,要捨;包含密宗、禪宗,也要捨。不捨的話,就不能專,不捨的話,就不純不淨。
    不管天臺也好、華嚴也好(這是著重於教理的),或是密宗也好、禪宗也好(這是著重於修行的),我們既修不來,也不需要。
    如果修得來的話,我們就不是罪惡生死凡夫,就不是「無有出離之緣」的「機」了。如果還需要的話,也不是「乘彼願力定得往生」的「法」了。所以,就「機」來講,就「法」來講,我們應該用「捨」這個字,明確而不模糊、不苟且、不妥協。「捨難取易」,這個「捨」字是關鍵,可以讓我們不混亂、不混淆、不模糊、不苟且、不妥協、不夾雜,可以讓我們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掌握到要領。


  11. 釋迦牟尼佛一生成正覺後的四十九年間,講經說法三百餘會,大部份都是因時、因地,觀機逗教,為調伏眾生而講。因此,其中很多經典、理論、行持的方法,都各有不同,古來祖師大德將之歸納為八個宗派。
    八個宗派當中,我們獨取淨土宗作為我們信仰的對象。在淨土門當中的「要門」和「弘願門」,我們選取「弘願門」。弘願門主要是強調正行之中的「正定業」──一向專稱彌陀佛名,所以正雜二行當中,我們選取正行之中的正定業,因為正行的中心目標就是正定業。

分享到
中華淨土宗協會
淨土宗文教基金會

110049台北市信義路五段150巷22弄41號
電話:02-8789-4818
傳真:02-8780-7050
E-mail:amt@plb.tw

捐 款 護 持

信用卡定期定額護持

本會推薦使用
前往

信用卡單筆護持

單次隨喜護持
前往

四大超商繳費護持

多元化的護持
前往

其他方式隨喜護持

匯款護持方式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