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人生意義

  1. 生活教育
  2. 護生與素食
  3. 出離與輪迴
  4. 諸行無常
  5. 醒世箴言
  6. 人生目的

第二篇 淨土信仰

  1. 皈命彌陀
  2. 念佛警策
  3. 機法深信
  4. 佛法知見
  5. 眾善奉行
  6. 深信因果
  7. 淨土信仰

第三篇 淨宗教判

  1. 正雜二行判
  2. 要弘二門判
  3. 聖淨二門判
  4. 自他二力判
  5. 難易二道判
  6. 總顯其義

第四篇 正依經論

  1. 往生論註
  2. 佛說阿彌陀經
  3. 佛說觀無量壽經
  4. 佛說無量壽經
  5. 總顯其義

第五篇 淨土宗旨

  1. 廣度十方眾生
  2. 願生彌陀淨土
  3. 專稱彌陀佛名
  4. 信受彌陀救度
  5. 總顯其義

第六篇 淨宗特色

  1. 現生不退
  2. 平生業成
  3. 凡夫入報
  4. 本願稱名
  5. 總顯其義

第七篇 淨宗宗風

  1. 淨土宗宗風(三)
  2. 淨土宗宗風(二)
  3. 淨土宗宗風(一)

第八篇 淨宗傳承

  1. 善導大師
  2. 道綽大師
  3. 曇鸞大師
  4. 天親菩薩
  5. 龍樹菩薩
  6. 第十八願
  7. 總顯其義

第九篇 淨宗弘傳

  1. 念佛度亡
  2. 念佛利益
  3. 念佛方法

第十篇 淨土述懷

  1. 淨土述懷

【法  語 二】

  1. 淨土短文(十一)
  2. 淨土短文(十)
  3. 淨土短文(九)
  4. 淨土短文(八)
  5. 淨土短文(七)
  6. 淨土短文(六)
  7. 淨土短文(五)
  8. 淨土短文(四)
  9. 淨土短文(三)
  10. 淨土短文(二)
  11. 淨土短文(一)
  12. 唯稱名
  13. 信 心
  14. 救 恩(二)
  15. 救 恩(一)
  16. 二河白道呼喚聲
  17. 死的恐怖
  18. 人生之實相
  19. 人生像什麼
  20. 無常法語
淨土宗
慧淨法師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慧淨法師 > 法語
top

法語

淨土宗宗風(一)

  1. 「淨土宗宗風」有兩部份,第一部份是真諦──往生之道,第二部份是俗諦──處世之道。
    學佛不管是出家也好,在家也好,都是為了「法」。法有世間法、出世間法,世間法就是俗諦──處世之道,出世間法有「難行道」,有「易行道」,我們的出世間法是「易行道」,也就是「淨土法門」,就是「念佛往生」。易言之,所謂「俗諦」是現世生活的利益,「真諦」是念佛往生的利益。


  2. 我們的宗風,分為真諦、俗諦──往生之道跟處世之道。往生之道就是專一稱名;處世之道,包括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三綱五倫、四維八德,該遵守的就要遵守,但不以這些做為往生的功能、往生的必要條件。


  3. 宗風一──真諦:

    一、一向專稱──望佛本願,意在眾生,一向專稱,彌陀佛名。

    二、三不疑雜──不懷疑,不間斷,不夾雜(不雜餘佛,不雜餘行)。

    三、守愚無諍──專崇本宗,不譏他宗;
    法門高下,不相諍論;唯守愚念佛。

    四、六不六化──不尚體驗而平凡化,不好玄奇而平實化,
    不求高深而平常化,不純學術而信仰化,
    不涉艱澀而淺易化,不落繁瑣而普及化。

    五、恪守傳承──著作講演,必依傳承,絕不妄自,越格發揮。
    他宗他流,言論若異,敬而不依,堅持本流。

    六、親近同門──親近同門,切磋法義;
    若非同門,不親不近,防退失故。


  4. 「宗風一──真諦」部分有六點,這六點可以從三方面來談。
    第一點、第二點,可說是總綱性的,第一點是從正面來說明,第二點是從反面來解釋。
    第三和第四點,則是就行門的實踐來講的,第三點主要在於自行,而跟其他法門無諍;第四點主要在於對外顯示我們這個法門的易行平實,同時也保護自己。
    第五、第六點,可以說是從守護教理上來講的,第五點在於保證知見能夠正確、不偏差;第六點,就是防範有邪雜的外緣,使我們這個法門能夠純淨。
    所以這六點可以分三方面:第一、二點從總綱方面來談,第三、四點從行持的實踐方面來講,第五、六點從教理的守護方面來規範。


  5. 宗風的「真諦」是針對念佛法義來講的,至於苦、空、無常觀、罪惡觀……等,這些都是引導我們入念佛法門的「前方便」,不僅不能擱置,反而是很需要的。


  6. 「無諍」,就是不跟人家計較,亦即:無諍之人,心都是平和的,不計較、不生氣,平日就如同當一個瞎子,當一個聾子,沒有眼睛去看是非,沒有耳朵去聽是非。人家說「某某人,你了不起啊!」也是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人家說「某某人,你怎麼這樣啊?你真糟糕!」也是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沒有看到是非,沒有聽到是非;看到了、聽到了,也視而不見,聽而不聞,不放在心上。


  7. 淨土法門的正依經論就是「三經一論」,至於旁依的經典,釋迦牟尼佛一生之間,講經說法,有關阿彌陀佛以及極樂世界的經典,就有兩百多部,所謂「千經萬論,處處指歸;往聖前賢,人人趨向」,可見這個法門的學術是很豐富的。
    因此,「不學術而信仰化」,並不是反對「學術」,而是反對「學術化」。為什麼?既然不學術而信仰化,就表示是要信仰化,而不是要學術化,有學術而不以學術化為目的,它始終是要導歸於信仰。所以它不是以學術為目的,而是要以信仰為目的,不管我們有沒有學術,始終都要歸於信仰。
    即使有學術,但人到了臨終的時候,有再豐厚的學問,再深入的經藏,都要擱一邊,一生所擁有的包括財富、地位、名聲、權勢,還有學位、學問,都產生不了作用。甚至我們一生的修身養性,到臨終都沒有力量,沒辦法讓我們依靠這些了脫生死輪迴,往生極樂世界。到最後就是靠我們所信仰的,即善導大師所說「眾生稱念,必得往生」,也就是我們宗風裏面所講的「一向專稱,彌陀佛名。」


  8. 宗風說:「不尚體驗而平凡化,不好玄奇而平實化,不求高深而平常化。」這個法門從現在到成佛,很簡單、很容易、很單純、很不複雜,是大家都做得到的;若是追求複雜、不平凡,這樣會失去這個法門的利益。
    所以我們就把自己當成愚癡的人,就算有智慧、根器高,也要降下看成根器低,什麼都不會,縱然有十八般武藝,也要置於無用武之地。因為有這句南無阿彌陀佛,我們所做的善事、所修的行,就微不足道,不堪一提,通通靠這句南無阿彌陀佛。
    因此法然上人說:聖道門的修行是以智慧證悟涅槃,而淨土門的修行,則是還愚癡往生極樂。「還愚癡」,就是不將自己的才華、智慧、賢能表現在這個法門,要把自己當成愚癡的人,什麼法都不會修,什麼事情都不知道,我只知道這句「南無阿彌陀佛」,只會跟老公公、老太婆一樣念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參禪悟道是聖道門的修行,至於我們這個法門,每一步都要依照祖師所講的去做,若自作聰明可能就會產生偏失。


  9. 念佛就是我們的學問,就是我們的智慧。如果能夠這樣的話,就是無諍念佛、老實念佛,也就是「不純學術而信仰化」。到最後,歸入信仰,信仰才是他的目標、他的目的、他所盼望的,他要歸趣的地方。


  10. 有句話說:「行由解起,行起解絕。」好比走一條路,在還沒有走之前,先了解地圖、說明書;一旦車子上路了,不必右手抓方向盤,左手又拿地圖,就直接開車上路,這個就是「行由解起,行起解絕」。因為佛教重在信仰和實踐,而不在於作學問、講理論,或單單只是研究學術而已。所謂「藉教觀心」、「依教奉行」,如果研究佛學而不藉教觀心、依教奉行,等於是一種學術性的討論或研究,則只是一門哲學而已,不能稱之為宗教。


  11. 佛教裏面,尤其淨土宗更是實踐的法門,而不是講學問的法門。即使我們有淨土三經,以及祖師論著等依據傳承,但這都不是目的;甚至我們有出版好幾十本書,也不是目的,這都是一種前方便,也就是預備教育。所以,方便與真實、手段和目的,必須有所取捨。我們這個法門,需要探討理論時,也無妨多探討,但最後還是在於實踐。


  12. 信仰對我們非常重要,甚至超越我們的生命。一個有信仰的人,他的全身心靈,他的日常生活,都是為這個信仰而活,都是融入這個信仰當中的,所以,他最有興趣的就是他所信仰的,開口閉口,都會談到他的信仰。
    如果信仰不相同,能談得來嗎?一定談不來。基督教有一句話說「信不同,不同負一軛」;孔子也說「道不同,不相為謀。」所以,如果不是同門,我們就不要去親近。在外國,能派出去弘揚自己法門的,都是科班出身的講師,否則不隨便向外佈教,因為要勸導非同門,大非易事。是故,對一般人尚且不輕易佈教,何況是非同門的人!甚至還要引導他,就更加不易,自己不反被影響就很難得了!


  13. 我們這個法門是他力信仰,而且是完全他力、絕對他力,即使是上根利器,能夠廣修六度萬行,可是在彌陀的面前也是低下頭來,不以這六度萬行來迴向,而完全以彌陀的功德為自己的功德,以祂為自,捨自歸祂。就好像再大的電燈光明,在太陽底下也頓時暗淡無光,因為燈光再強也不可能比太陽還要亮,而且既然在太陽底下了,也不需要那一種亮度。
    因為是絕對他力的信仰,所以是專稱彌陀佛名,是有相的稱名,而不是無相的念佛,至於觀想佛像就更不用講,也不需要,所以我們就只專稱彌陀佛名,不須假藉其他方便。何況在這個娑婆世界,又值末法時代,有一些弘法者,本身知見就已經不正了,又到處為人印證,無知的人就會因好奇而前往親近。所以學習我們這個法門如果無法「不好玄奇而平實化」、「不求高深而平常化」,往往就會走向岔路。
    不過這一點也是不容易的,因為有些人總是喜好高深、貪好玄奇,如果對教理的認識沒有正確到一個程度,或者沒有經歷過多種的摸索體驗,徹底覺悟自身是卑微渺小無能為力的事實,往往都會由本門退轉而走向他途。


  14. 「親近同門──親近同門,切磋法義;若非同門,不親不近,防退失故。」這一條可說完全依循、傳承於善導大師立教開宗的精神,也是我們這個法門的特色。
    這五句都是依據善導大師的思想、著作而來,等同善導大師所講的。它攸關我們這個宗派行者法身慧命的問題,所以這一點非常重要,不可以模糊,不可以苟且,也不可以妥協。同時,能夠做這樣的立論,其實正是慈悲和智慧的表現,因為它能夠堅固地維持我們這個宗派寬廣、平坦的大道。
    孔子說:「一言以為智,一言以為不智。」聽他所講出來的話,就知道他懂還是不懂,有正確掌握,還是沒有正確的掌握。「親近同門」中的「親近」二字和一般的親近不一樣,這裏所說是「真諦」的範圍,所講的都是有關「往生之道」的教理,不是在討論俗諦的處世之道。這裏的「親近」,有類似「依止」的意思就是:「依賴有德有行的地方(人、事、地、物)而不離開」,這個叫做「依止」。


  15. 在一個同信同願同行、同理念同目標的團體之中,不可全無規範,否則龍蛇混雜、良莠不齊,三毒凡夫,我行我素的結果,將建不成一個和合的團體。故百丈立清規,法然制戒條,善導大師自行化他,以垂典範。祖師亦有「不可親近非同行善知識」之戒,蓋往生之事是何等大事,豈可隨緣逐隊,妨礙大事,若要度惡人,化知見不正者,亦宜量己之分;否則從淨土回來時,不怕不能合光同塵地廣度群迷。凡夫狂性難歇,若無規範,將如野馬不羈,為害更大;倘復知見不正,極易誤解彌陀本願而墮落。


  16. 俗語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近智者明,近愚者暗」。若都跟明師益友在一起,我們也會有智慧、懂道理,甚至可以成佛;若是跟什麼都不懂的人在一起,也可能會跟他一樣。跟隨向東的人走,就會向東;跟隨向西的人走,自然就會到西方。因此,善導大師說要親近「同行善知識」,「同行」就是同樣學習本門的人,若不是學習這個法門的,就不要親近,不論他是在家眾或出家眾,是老師或學生,都不要親近。因為我們會隨「緣」而轉變,緣在無形中會改變我們。


  17. 學佛,親近善友是很重要的,因為善知識所談的都是善法,都是有關我們這個法門的教理,親近他就可以消除我們不正確的知見,而增長我們正確的知見。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近智者明,近愚者暗。」又說「蓬生麻中,不扶自直」,修行就是要親近善知識,同時要遠離非善知識,若能常常親近善知識,而不親近非善知識,即使愚癡者也會有正知正見,不至於走錯道路。


  18. 有首偈語說:「無病第一利,知足第一富,善友第一親,涅槃第一樂。」我們一生最大的受用是健康無病,最富有的是知足的心,跟我們最親近的是善友,是我們這個法門的善知識,倒不是家人,因為夫妻往往同床異夢,而父子至親,然而將來都各自隨業流轉,甚至有可能彼此障礙。因此,對我們一生有益處、有幫助的,能使我們法身慧命得解脫的,是我們的善友、善知識。「涅槃第一樂」,極樂世界是涅槃世界,我們往生極樂世界之後就能夠證悟涅槃,而涅槃才是真正的樂,所以說涅槃第一樂。


  19. 「若非同門,不親不近」,也就是不親近非同門的善知識,這屬於真諦而不是俗諦的範圍,因此並不妨礙我們的人情義理或責任義務。我們這裏所寫的「若非同門,不親不近」,並不是指俗諦的待人處世,因為我們親近同門的目的是為了切磋法義,所謂的切磋,就是向他學習,向他請益,好讓我們的知見端正,信心增長,策勵我們的行業。如果不是同門善知識,親近他就得不到法益,反而會妨礙我們的正知正見,障礙我們的往生。


  20. 善知識對我們來講是非常重要的,釋迦牟尼佛說,善知識不只是我們得到解脫成佛的半因緣,而是全部的因緣。也就是說,我們之所以能夠解脫,能夠往生成佛,都是仗著善知識給我們的提攜指導。


  21. 對於自己不了解或者是有疑問的,若不親近同行善知識來請益、受開導,知見難免會不正確,這樣就自己覆蓋自己、障礙自己了!
    有的人「樂近雜緣」,所謂「雜緣」,就是非同行善知識,喜歡親近非同行善知識,結果不但障礙自己,也障礙了別人的往生。所以,善導大師就是要我們親近同門,來切磋法義,不是同門,就不要接近,以免障礙自己,也障礙別人,那就退失了。


  22. 一個團體最重要的就是信仰要一致,我們這個團體是為「法」而存在的,不是為其他任何利益,「法」就是我們信的內容。
    這一個法,要如何讓它純淨、鞏固呢?就是專看我們出版的這一套書,專聽我們出版的這些光碟,對於其他不同法門的書,最好不要看,因為我們是凡夫,對於本宗道理還沒有貫通,信心還沒有堅固之前,又很好奇看了其他各種不同說法的資料,往往會被干擾,所以盡量不要看。
    其實,我們這一套書本身就很足夠、很豐富了,融會貫通我們這一套書,自然就會聽到阿彌陀佛慈悲親切的呼喚,就會對這一句彌陀名號很感動,會很喜歡念佛,就會對善導大師所講的:「眾生稱念,必得往生」,很有信心,很有法喜。

分享到
中華淨土宗協會
淨土宗文教基金會

110049台北市信義路五段150巷22弄41號
電話:02-8789-4818
傳真:02-8780-7050
E-mail:amt@plb.tw

捐 款 護 持

信用卡定期定額護持

本會推薦使用
前往

信用卡單筆護持

單次隨喜護持
前往

四大超商繳費護持

多元化的護持
前往

其他方式隨喜護持

匯款護持方式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