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人生意義

  1. 生活教育
  2. 護生與素食
  3. 出離與輪迴
  4. 諸行無常
  5. 醒世箴言
  6. 人生目的

第二篇 淨土信仰

  1. 皈命彌陀
  2. 念佛警策
  3. 機法深信
  4. 佛法知見
  5. 眾善奉行
  6. 深信因果
  7. 淨土信仰

第三篇 淨宗教判

  1. 正雜二行判
  2. 要弘二門判
  3. 聖淨二門判
  4. 自他二力判
  5. 難易二道判
  6. 總顯其義

第四篇 正依經論

  1. 往生論註
  2. 佛說阿彌陀經
  3. 佛說觀無量壽經
  4. 佛說無量壽經
  5. 總顯其義

第五篇 淨土宗旨

  1. 廣度十方眾生
  2. 願生彌陀淨土
  3. 專稱彌陀佛名
  4. 信受彌陀救度
  5. 總顯其義

第六篇 淨宗特色

  1. 現生不退
  2. 平生業成
  3. 凡夫入報
  4. 本願稱名
  5. 總顯其義

第七篇 淨宗宗風

  1. 淨土宗宗風(三)
  2. 淨土宗宗風(二)
  3. 淨土宗宗風(一)

第八篇 淨宗傳承

  1. 善導大師
  2. 道綽大師
  3. 曇鸞大師
  4. 天親菩薩
  5. 龍樹菩薩
  6. 第十八願
  7. 總顯其義

第九篇 淨宗弘傳

  1. 念佛度亡
  2. 念佛利益
  3. 念佛方法

第十篇 淨土述懷

  1. 淨土述懷

【法  語 二】

  1. 淨土短文(十一)
  2. 淨土短文(十)
  3. 淨土短文(九)
  4. 淨土短文(八)
  5. 淨土短文(七)
  6. 淨土短文(六)
  7. 淨土短文(五)
  8. 淨土短文(四)
  9. 淨土短文(三)
  10. 淨土短文(二)
  11. 淨土短文(一)
  12. 唯稱名
  13. 信 心
  14. 救 恩(二)
  15. 救 恩(一)
  16. 二河白道呼喚聲
  17. 死的恐怖
  18. 人生之實相
  19. 人生像什麼
  20. 無常法語
淨土宗
慧淨法師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慧淨法師 > 法語
top

法語

總顯其義

  1. 淨土正依之《三經》,即《無量壽經》、《觀經》、《彌陀經》等。《論》者,龍樹菩薩《易行品》、天親菩薩《往生論》等。《釋》者,曇鸞、道綽、善導等諸祖師註疏集偈等。
    由此教義傳承,故能保證教法的純真無偽,不致因時、因地、因人而變,然後行人才有必定可依的標準。可見,教義傳承實是一宗弘揚、眾生修學之生命所在。


  2. 自古以來研究淨土教理者,大都認為淨土宗有三流──「慧遠流」、「善導流」與「慈愍流」,也就是這三個流派在弘揚三種不同的淨土教理。
    其實嚴格來講,在中國佛教歷史上,乃至淨土法門的歷史上並沒有這三流,如果有,也只有善導流,而且完完全全的傳到日本,成為日本淨土宗主要的思想,我們這一流就是善導流,為什麼我們唯依善導流呢?原因如下:
    「慧遠流」所修的不是依據阿彌陀佛「專稱佛名」的本願,也不是純粹依據淨土法門的正依經論。他修持所依據的是《般舟三昧經》,所修的是入定見佛。所以,從法門來講,不是依據純粹淨土經典的法門;從根機來講,也不是完全適合普遍的根機。我們如果依慧遠流作為修習的依據,那就沒有希望了;因為依般舟三昧的方法來修行,不只沒有普遍性,即使是高僧大德也很不容易修成,更何況是我們這樣平凡庸碌的凡夫呢?
    我們也不依「慈愍流」,不以慈愍大師為我們的祖師。因為慈愍流的修行方法是融合性的,融合禪、教、戒律,不是純粹「專稱彌陀佛名」,由於不純粹,我們也修不起來,既不應機也不契法。
    唯有善導大師是純粹依據淨土的經典,契法契機,只要稱名必定往生。「契法」是依據阿彌陀佛第十八願的這個法,「契機」是普遍的眾生都能夠往生。


  3. 淨土宗祖師的傳承與著作,主要就是:龍樹菩薩的《易行品》、天親菩薩的《往生論》、曇鸞祖師的《往生論註》、道綽禪師的《安樂集》、善導大師的《觀經疏》。這五位祖師雖然出生的地方和時間各自不同,但是共同的,都是依據淨土三部經,尤其是《無量壽經》的第十八願——「念佛往生願」開展淨土宗義。這五位祖師這方面的著作,開展出去的,以及收合回來的,都是依據第十八願。


  4. 從北宋一直到近代,弘揚淨土的人大多不太知道有善導大師一系的淨土教理思想,不曉得掌握《大經》三要,因此所解釋、開展、弘揚、修持的,可以說不是很純正的淨土法門。純正的淨土法門,他的根源,大開大合,都在第十八願。
    龍樹菩薩《易行品》的核心也是第十八願。《易行品》將釋迦牟尼佛一代教法,概括分為「難行道」與「易行道」,易行道主要就是指第十八願,所以《易行品》的核心就是第十八願的解釋之文。
    天親菩薩的《往生論》也是依據第十八願所開展出來的,所謂「觀佛本願力,遇無空過者,能令速滿足,功德大寶海」。
    曇鸞大師是融合《易行品》和《往生論》的思想,然後望著《大經》第十八願為根本來解釋《往生論》,而開展出《往生論註》。所以《論註》最後結論的地方,曇鸞大師就舉出第十八願、第十一願、第二十二願這三個願作為「速得成佛」的經證,同時建立起他力的教理思想。


  5. 古往今來所有淨土法門中,善導流是最純、最專的。原因在於,很多人都是以聖道法門的理論來解釋淨土法門,為什麼會有這種情形呢?因為自宋朝以來解釋淨土的以天台宗和禪宗為多,但是他們都沒有接觸到善導大師的著作,所以都不是以淨土來解釋淨土。
    善導大師的五部九卷完全是以淨土解釋淨土,天台智者大師也有註解《觀經疏》,不過是以天台及禪的教理來解釋;北宋非常有名的知禮大師也寫了一部《觀經疏妙宗鈔》來解釋智者大師的《觀經疏》,也是以天台的教理來解釋淨土,所以就把淨土信仰解釋成天台的思想了。還有,宋朝永明延壽大師是禪宗的行人,他認為禪不夠究竟,最後還是要回歸淨土,但是那個年代學禪的氣氛很濃厚,為了引導學禪的人進入淨土,所以就提倡禪淨雙修,這樣當然是以禪的教理來解釋淨土。這有時代性、契機性的方便,可是如果站在淨土法門來看,那些就不純了。
    這也是為什麼一開始我們要強調「淨土門」與「聖道門」不同的原因,因為將它劃分開來才不會彼此模糊、混淆,甚至強調難行道、易行道,強調他力、自力,強調要門、弘願門,強調正行、雜行,就是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毫不混淆的、毫不妥協、苟且,讓我們能夠明辨什麼才是真正的淨土之道,什麼是混雜不純的,讓我們很容易的正確掌握行持,也了解往生是進入報土。


  6. 我們這個法門傳承自善導大師,善導大師是我們的宗祖──本宗的開宗祖師。善導大師傳承於道綽大師,道綽大師傳承於曇鸞大師,曇鸞大師傳承於天親、龍樹菩薩,這是我們的法脈。而這個法脈直到善導大師才集其大成,因此善導大師是本宗的宗祖。
    我們所修的法門,就是依照宗祖的傳承來修持,這不只是善導大師個人的意見,而是源自他的智慧三昧證悟佛所說的傳承。因為「佛法無人說,雖智不能解」,經典雖是白紙黑字,但凡夫理解不來,必須透過有修有證的祖師解釋,我們才能正確掌握釋迦牟尼佛的本懷。


  7. 為什麼說善導大師的教理思想才是純正淨土思想呢?因為善導大師傳承自道綽大師、曇鸞大師、天親菩薩、龍樹菩薩,這幾位祖師所著作的淨土教理都很純粹,是完全依據淨土三部經——《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與《阿彌陀經》來開演。龍樹菩薩是八大宗派共同的祖師,相傳是釋迦牟尼佛再來;天親菩薩被尊為千部論主,智慧修持都很高;曇鸞大師、道綽大師,他們的道行、根機、學問在當時都是出類拔萃的,尤其善導大師,自古以來就公認是阿彌陀佛所化身。


  8. 龍樹、天親、曇鸞、道綽、善導他們純粹都是依據淨土三部經來闡釋淨土法門,不夾雜其他的教理在裏面。所以這一味藥是經過嚴選的,因此既純粹無雜,又契理契機。
    我們這個既專又純的淨土法門,它在方法上簡單容易,我們只要專念南無阿彌陀佛,就是往生的正因,必定能夠往生。如果不是專念南無阿彌陀佛就不一定,或許能夠往生,或許不能夠往生。
    因為一個專念南無阿彌陀佛的人,他的心無形中就專依靠阿彌陀佛的救度,專依靠阿彌陀佛的佛力、願力、功德力。一個人如果專依靠,而所依靠的對方是可以依靠的,那豈不是當生就能成就。你如果不專,那就不一定。不是說不可能,是不一定。


  9. 我們這個法門說要念佛往生極樂世界,就要掌握第十八願,淨土法門如果不掌握第十八願同時不依循善導流來解釋,恐怕就不是純正的淨土法門,因為往生的方法有講實相念佛、觀想念佛、觀像念佛,以及稱名念佛,而且稱名念佛的內涵也各有不同的說法。其中,只有善導流的說法,也就是龍樹、天親、曇鸞、道綽、善導這個法脈的教理思想才能跟第十八願完全地相符應。所以淨土法門掌握根本就要掌握第十八願,掌握第十八願就要掌握善導流這個法脈。


  10. 淨土法門千開萬合,都離不開阿彌陀佛的根本願,根本願的內涵是什麼呢?我們自己看根本願的經文不能真實理解,所以必需要透過祖師的解釋。然而,究實而言,歷代高僧大德雖對阿彌陀佛根本願有各種內容的詮釋,但只有龍樹、天親、曇鸞、道綽、善導幾位祖師的解釋,可以說都是很純粹的,是一棒接一棒,是上傳下承,內容都一致的。


  11. 凡是有志於學淨土法門,而且對淨土法門有使命感的人,最好把淨土宗祖師解釋本願的相關法語背下來,這樣,法語的內涵就會在我們的心中生根發芽,就會增長我們的信心、智慧、法喜,會讓我們更肯定這個法門的容易與殊勝,更肯定所謂純粹的淨土法門就唯有善導大師這一個流派。


  12. 佛法八大宗派當中,我們選擇的就是淨土法門。大家如果有深入淨土的教理,將善導大師這一個法脈的教理,跟歷代弘傳的,也就是北宋之後所弘傳的淨土教理互相比較,就曉得我們這個法門才是純正的淨土法門,才知道善導大師的思想才是合乎淨土三經,才是契理又契機的。所以,我們選擇淨土法門就要專依善導流這一脈的思想。


  13. 我們這個法門傳承的祖師解釋第十八願時,都把「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解釋為「稱名」,或者「下至十聲」、「願生我國,下至十聲」、「上盡一形,下至十聲一聲。」這就非常的具體,我們只要依據這個而不依據我們的內心,這就可靠了,如此一來,每個人都能夠做得到。如果要以自己內心的領悟、體悟、感受、感覺乃至體驗作標準的話,那就不能夠普遍,不一定每個人都做得到,如動物、小孩、愚鈍的人、老人家、臨終的人,就不能往生了。反之,如果解釋為「稱名」、「專稱彌陀佛名」,那就非常容易,人人都能夠做得到。


  14. 淨宗根源之第十八願(本願),彌陀示現的善導大師有很簡明扼要的解釋(稱為「本願取意文」),此解釋是對阿彌陀佛第十八願的原則、標準的解釋,凡淨土行人,應依此釋,信解之,實踐之。

分享到
中華淨土宗協會
淨土宗文教基金會

110049台北市信義路五段150巷22弄41號
電話:02-8789-4818
傳真:02-8780-7050
E-mail:amt@plb.tw

捐 款 護 持

信用卡定期定額護持

本會推薦使用
前往

信用卡單筆護持

單次隨喜護持
前往

四大超商繳費護持

多元化的護持
前往

其他方式隨喜護持

匯款護持方式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