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者決定深信:自身現是罪惡生死凡夫,曠劫以來,常沒常流轉,無有出離之緣。
二者決定深信:彼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攝受眾生,無疑無慮,乘彼願力,定得往生。
此文名為「二種深信」之文,列在《觀經四帖疏》第四卷〈散善義〉之「深心釋」,「深心」即是「深信之心」。
此文顯明「機法二種深信」,機指凡夫,法指彌陀。凡夫深信自己三業都是罪惡,永沉輪迴,無出三界之力;然此凡夫是彌陀深生悲愍,為其發願立誓所要救度的對象,此凡夫恐懼不安的心中,體悟彌陀本願力的攝護救度之真實,而毫無疑慮地信受彌陀本願之救度,當下即時獲得往生決定,此即「無疑無慮,乘彼願力,定得往生」之意。
-
淨土宗是救度的法門,能救者彌陀,所救者眾生;彌陀是法,眾生是機;法者救機,機者信法;深信機無出離之緣,深信法救如此之機;法不離機,機不離法;機法一體,生佛不離。若無機深信,則無法深信;若無機法深信,則非真實信心,也非真佛弟子。
-
淨宗行人,應具「機法二種深信」。
「信機」:即是信知自己從出生到老死,始終都是煩惱深重之凡夫,如是之人何能心花怒放?有,也是遇緣則現,緣過則滅。
又,世間善不能解脫,出世間善我們修不成,所以自身無有出離之緣。
「信法」:即是如此之人,若乘托彌陀願力(稱名願生即是乘),定得往生。
是故,應信任何人,凡是一向願生專念者,即已被救,心情之如何,一概不論也。如是信知,則雖遇緣煩惱,內心安然無畏。
-
我們凡夫內心都有五逆謗法的種子。我們看報紙新聞,社會上哪裏又發生搶劫、哪裏殺盜淫妄,這時都要想到:這些也都是我過去世曾做過的,他的一切言行正如我過去世銀幕的重播。我如果不往生極樂世界,他的現在就是我的未來。因為我的阿賴耶識當中,還有這樣的種子在,遇緣則現,只是這個緣他遇到了,我還沒有再遇到而已。
-
會專修淨土法門,是他有感於自己是一個罪業深重的生死凡夫,沒辦法以自己的力量去惡行善,一旦命終就會墮落地獄,受閻羅王的審判刑罰。只有信受彌陀救度,才能離開地獄,甚至離開三界六道輪迴。這樣的人還會縱情為惡嗎?即使他會做惡事,也是業力的推動,是不得已的,他的內心是很悲苦的啊!是苦於為惡,不是樂於為惡的,所以他的心態跟一般縱情為惡的心態是不一樣的,就是所謂的「為修行而苦」,也唯有為修行而苦的人才能真正進入彌陀的救度。
-
其實,我們本身就是惡人,並非故意起惡造罪才是惡人。《阿彌陀經》就已經點出來了,這個世間就是五濁惡世,五濁惡世的人哪可能是善人呢?《觀無量壽經》也說:「若佛滅後,諸眾生等,濁惡不善,五苦所逼。」所以,我們都是「濁惡不善,五苦所逼」、可悲可憐的眾生。
-
「十善」是「五戒」的開展,我們用十善的法鏡照自己的三業行為,就能看出原來我們都有貪心、瞋心,都是愚痴、不明因果、不信因果的人。
-
釋迦牟尼佛說「人身難得」,得人身就好像「盲龜值浮木」,既然如此,當然都是在三惡道輪迴。最可悲的是「無有出離之緣」,如果過去沒有機會,現在也沒有機會,可是未來有機會的話,那還有一線希望;但如果都沒有出離之緣,豈不是永恆地、盡未來際、從始到終都要在三惡道輪轉了!當我們深深地觸到「無有出離之緣」的悲和痛,那超越了世間任何的痛苦,即使匍伏在地上哀嚎,都沒法顯露那種無有出離之緣的悲痛,那種悲痛是無法形容的,是達到頂點的。一個學佛者,如果無法體會到本身沒有出離之緣、沒有解脫希望的話,那麼他很難依靠彌陀救度的法門。
-
我們萬劫千生一直到現在,之所以都沒辦法解脫,是因為自己的力量只有業力,只有墮落的力量,沒有解脫的力量。因此,若論自力的話就只有墮落之力,沒有解脫之力。
-
如果了解自己(機)──深信自己是罪惡生死凡夫,無有出離之緣;而且深信佛語(法)──阿彌陀佛四十八願願願都是為了眾生,乘彼願力定得往生。如能這樣,一生就會專稱這句佛名,不論什麼因素,也不會搖動自己的信仰,不會認為自己根機銳利,可以修其他的法門、達到怎樣的境界,不會好奇,也不會雜修雜行。
-
世上之人,誰不是罪業凡夫?如果不是罪業凡夫,就已經超出三界六道,不再輪迴了。因為六道凡夫就是貪瞋癡、見惑、思惑尚未斷除,才會在六道之中,所以凡是六道眾生,都是罪業凡夫。
-
學佛的人,首先要去惡行善。什麼是善,什麼是惡?它的標準是:能夠行五戒、行十善就是善;而犯五戒、犯十惡就是惡。
以五戒十善為標準來衡量我們的身口意時,就會發現:我們都是在犯五戒,都是在犯十惡業。從形象上來看,我們是學佛人,所說的都是一些佛法的言語,所做的也是佛門中事,可是我們內心的貪瞋癡,「五蘊」很熾盛,在那裏翻滾,有意無意之中,都會爆發出貪欲心、瞋恨心,無明、計較、嫉妒之心。所以,《地藏經》說:閻浮提眾生,起心動念,言語舉止,無不是業,無不是罪。《淨度菩薩經》上也說:一人一日中,八億四千念,念念之所為,無非三途業。
-
佛法就像一面鏡子──我們在鏡子面前才知道自己容貌的美醜。如果到了鏡子面前,沒有發現自己的美醜,就等於沒有照到鏡子。同樣的,我們通過學習佛法,才瞭解自己的本來面目。學佛而不瞭解自己原來是罪惡生死凡夫,那就是沒有以佛法印心,沒有用佛法這面鏡子來觀照自己。
-
如果未能了解自己真的是知識淺薄、根器陋劣、業障深重、煩惱強盛,他就無法徹徹底底相信阿彌陀佛的救度。就好比一個人,如果沒有自覺他已墜入大海,正在大海中隨浪浮沈,甚至即將滅頂的事實,他就很難生起求救的道心。
-
彌陀雖完成眾生往生功德,若眾生不知不信,或知而不願往生,則仍在輪迴;彌陀成佛以來,於今十劫,而我等尚在輪迴,即是此類。
-
一切唯心所造,若此心熾盛,即使雖無身犯,亦必墮落。《楞嚴經》言:「純想即飛,純情即墮。」《圓覺經》言:「一切眾生,皆以淫欲,而正性命。」如果沒有淫欲,即已超凡入聖,哪還會有眾生的性命!一切眾生,無不隨業牽引。有時出生為貞女,有時出生為淫婦;或許此生為僧,持戒清淨,或許來生為富,恣縱淫逸;六道未出,梵行未立,任誰也不可輕言「我已如何如何!」知此,應不慮自己之善惡,而唯有一任彌陀之悲救,彌陀無礙之光明,不受凡夫善惡之障礙。
-
經典就像一面鏡子,我們到了鏡子面前,就能看出我們乾不乾淨、端不端整。面對佛法,以佛法來對照自己的三業行為,就能夠顯示出自己是善是惡,根器是高是低,是會修行還是不會修行,將來會到哪裡去,接受什麼果報。誠如《地藏經》所說:「南閻浮提眾生,舉止動念,無不是業,無不是罪。」也就是說,起心動念、身口意三業行為,都是業,都是罪。又說:業力甚大,能敵須彌,能深巨海,能障聖道。
這個世界最高的山是須彌山,而我們的罪業比須彌山還高;最深的是大海,而我們的罪業比大海還深。我們的罪業能夠障礙我們超凡入聖,障礙我們脫離輪迴。像這樣的眾生,如果沒有阿彌陀佛發下四十八願的話,我們就永遠只能在三界六道輪轉了。
-
我們生生世世、世世生生在無邊無際的輪迴當中,都曾造做了五逆十惡,內心都蘊藏著貪瞋癡慢疑,起心動念都在追求財色名食睡,因此,我們的內心也好,血肉也好,都充滿了貪瞋癡慢疑的毒素,都充滿了追求財色名食睡的欲望。所以起心動念都是罪、都是業,就像《地藏經》所講的:南閻浮提眾生,舉止動念,無不是業,無不是罪。
-
其實我們都是煩惱強盛,業障深重的凡夫,阿賴耶識中都藏有下品下生的種子,只是尚未起逢緣現行而已,若是輪迴未出,則在生生世世、世世生生的無盡輪迴當中,難免會有某一生某一世下品下生的種子起現行,而造作五逆十惡,甚至謗法闡提。因此輪迴不出,難免墮落,危險之至,恐怖之極,所以要把握此生,脫出輪迴。一念通三世,如果設想自己就是下品下生的根機,就會「徹底放下、通身倒靠」,沒有第二條路。
-
我們都有無明,都有貪瞋癡。在無明、貪瞋癡沒有降伏之下,我們的起心動念,都是從貪瞋癡延伸出來的。既然這樣的話,再怎麼行善積德,都還是有無明、有貪瞋癡摻雜在裏面。尤其是我們這些出生在娑婆世界五濁惡世的眾生,貪瞋癡三毒很強盛,煩惱業障很深重,善心微微,而造惡卻如狂風暴雨那麼強烈。
-
善導大師說:「一者、深信自身現是罪惡生死凡夫」,即使自己再怎麼有智慧才華、廣學多聞,在彌陀的本願船當中也無用武之地。何況凡夫內心都有貪瞋痴,五蘊塵勞濃厚,即使是精進修行的根性,偶有寂靜的心境,但根本無法降伏貪瞋痴;自以為能降伏而淡薄,能夠清淨、輕安,甚至能到未到地定,可是這對解脫生死輪迴是沒有用的。
-
修定要達到最低層次的「欲界定」──心時時刻刻做得了主,能保持清淨,事來當下辦理,事過了無痕跡,已經很不容易。而初禪、二禪以上的「色界定」、「無色界定」,在學佛的人當中,不論在家或出家,很少人能修成。近代最出名的是廣欽老和尚和虛雲老和尚,虛雲老和尚是學禪的,有幾次入定的經驗;廣欽老和尚不是學禪宗的,可是他曾經在深山有深沈的入定經驗,不過廣欽老和尚最後曉得,即使有禪定的經驗,也不能了脫生死輪迴,所以晚年他都強調念佛,弘揚淨土法門。虛雲老和尚雖然講禪,也講淨土法門的道理。
-
「慧」是指「明心見性,深入經藏,智慧如海」。「明心見性」,是達到開悟、覺悟的境界,印證了真理和佛性,此世有幾人能達到;至於「深入經藏,智慧如海」,則更困難了。
靠自力修行,唯有具足戒、定、慧才能了生脫死,這是聖道門,我們能修嗎?單從這一點來檢討,就可以了解我們修不起,學不成。那怎麼辦呢?擺在目前就是三惡道火坑。
-
一般學佛的人都自認根器很高,是學禪、學密或研究教理的根器,想靠自己的力量來尋求解脫,但是所謂「不經一事,不長一智」、「事非經過不知難」,必須繞了一大圈之後,自己遇到災難了,或者生重病了,如果生死心切,對生死輪迴看得很重要,他就會回過頭來反省自己平生所學的能抵得了生死嗎?如果現在死的話,從此就可解脫生死,脫離六道輪迴嗎?還是心中茫然沒有把握?如果他以前聽聞過念佛的道理,這時種子就會浮現,就會念佛、靠佛,佛會讓他有所依靠。
-
我們心中都有怖畏,有什麼怖畏?就是六道輪迴的怖畏,所以必須要尋求依靠,因此才要念佛求往生,如果自覺自己是個賢人、善人、會修行的人,有辦法自己離開六道輪迴,不陷在六道魔王手掌中的話呢,那他就不會殷切的求生極樂世界了。
-
以聖道門來說,是不可能有「機法二種深信」的,因為會修習聖道門是認為自己是聖者的根器,只有學淨土法門的人才會去靠彌陀的力量、靠彌陀的救度,差別是靠自力多或他力多,還是完全的靠他力,這就是看對「機法」有沒有了解、體悟與深信。
-
五逆十惡,具諸不善業之愚人,他若有智慧,就會去行善,不會去作惡,他既然會作惡,是因愚癡的緣故。如此愚人,不是別人,我們生生世世都是這樣的。
-
我們如果真正深入去檢討自己的根機,就會發現我們不夠資格,是沒有力量學聖道門的,若是對自己缺乏自知之明,而去走聖道門,我們還會再度地繼續輪迴。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能夠把「五戒」持好是很不容易的。比如說不打妄語,我們心中明知要真誠清淨,言行一致,心口一如,打妄語是犯戒,卻往往會說妄語。而不偷盜,就是不取不應該取的,甚至花費超過自己本份應得的東西,也算是偷盜;甚至在公司裏用公司的郵票、信封、信紙啦,也算是偷盜;別人或公家的物品,小如針線、大如鈔票,擅自拿取,也算是偷盜的範圍。我們用五戒的鏡子來照照自己的言行,就知道很容易犯。《地藏經》說:閻浮眾生,舉止動念,無不是業,無不是罪。
-
以我們來講,可說生生世世所累積的三業行為,都是在造罪造業,沒有脫出六道輪迴的力量,只有日益累積、加劇輪迴的業力而已。所以,善導大師說我們是「常沒常流轉」的眾生,「曠劫以來,無有出離之緣」。簡要而言,我們若不念彌陀,必將墮落地獄,因為誰敢說他生生世世都能擁有人身、遇到佛法、不會墮落三惡道?
-
我們就像法然上人所說的,所謂淨土法門就是「還愚痴」,然後靠彌陀的願力往生極樂世界。不管有入三昧、沒入三昧,有證果、沒證果,都還是求生極樂,一旦往生極樂,都平等平等。
這並不是說入三昧不好,菩薩的行為不好,而是要確認我們就是這種根機,深信自己現在就是罪惡生死凡夫,曠劫以來長時流轉,以自己的力量根本沒辦法出離三界,只有老老實實、踏踏實實的以我們這種根機來專稱彌陀名號,靠著彌陀的願力就必定往生。
-
淨宗法師有一段話談的很好,他說:「一個真正信受彌陀救度,專稱彌陀佛名,願生彌陀淨土的念佛人,他必定是一個恭敬謙卑的人,他看不到自己的善,他所看到的只是自己的惡,就像在太陽底下看不到蠟燭的光,如果還看到蠟燭的光,就表示還在黑暗的房子裡面。」所以,對於一個信機信法的人,他只有自感慚愧,知道自己是一個罪惡生死的凡夫,他不會覺得自己能有任何修行。在阿彌陀佛的救度之下,即使能做什麼事,也會覺得沒有什麼了不起。
-
有了機法兩種深信就是信心決定,就是金剛信,不會再改變,不管是深、淺或心的感受如何,都算是深信。會改變,不是對機沒有深信,就是對法沒有深信;對機沒有深信,對法一定也沒有深信,對法沒有深信,對機也一定沒有深信。這兩個深信是一體的,有機深信就有法深信,如果只是信機而不信法,那不算信機,只是一般的「罪惡觀」。
「罪惡觀」淨土門有,聖道門也有,我們這個法門的機深信與一般的罪惡觀不同,我們是從信靠阿彌陀佛的本願來說他的罪惡觀是深信機。
理解這兩個信內容,無非也是自覺憑自力無有出離之緣,八萬四千法門當中唯有彌陀本願這個法門才能使眾生有出離之緣,而且可以快速成佛。
-
雖言信機、信法,並非信心有兩種,是一個深信,從機、法兩方面來說明。信機即「捨自」,信法即「歸他」。一個信心之中圓具捨自與歸他,此是淨土門他力之信相。
-
阿彌陀佛成佛了,祂的願是金剛不變的,所以我們無疑無慮,隨順佛所說,不加懷疑;心中沒有懷疑,當然也就沒有種種「可能或不可能」的憂慮、顧慮,所謂「無疑無慮,乘彼願力」,依靠阿彌陀佛的四十八大願,尤其是第十八願,那就「定得往生」。
-
淨土法門的核心「機法兩種深信」,機法兩種的道理能夠了解深信,就不會退轉,就決定往生。
-
善導大師的機法二種深信,罪惡生死凡夫之機,感受到正當墮落懸崖時,突然被佛扶起來;在海中掙扎喝水時,被佛抱上願船。所謂絕處逢生,置之死地而後生。
故此法門是完全他力、絕對他力的救度法門,無絲毫的自力與造作。因此龍樹菩薩譬喻為「乘船」,坐在願船上的人既不必付船票,也不必幫忙駕駛;自己儘管有何力量,在此也置於無用之地。何況就是因為毫無力量,才會墮落,才會被救。
墮落與被救是同時感受到的。心中有平安、喜樂,有感恩、慚愧;因為機的罪惡感在內心發露與法的大悲願在內心發酵,故性情會轉變。以前剛強計較,現在柔和不爭;以前缺乏慈愛,現在有了悲心;凡一切的逆境挫折,都會反省是自己的過失,或宿世的罪業,而不會責怪別人。此後的生活是對佛有信心,對己有愧心,對人有愛心。
-
法深信,就是善導大師所講的:「眾生稱念,必得往生。」至於機深信,我們可以自問:若真確認自己無有出離之緣的話,機的深信就在裏面了。因為「眾生稱念,必得往生」,所以淨土行人最好不要去追尋某一種感受,要把那種觀念捨掉。
-
淨土法門的根本,是深信「機」、深信「法」。有「機」的深信,人就會謙卑柔和;有「法」的深信,就會對他人恩慈體貼,就好像阿彌陀佛對我們一樣。對「機」深信,會改變我們的氣質:氣質改變,行為就會改變;行為改變,習慣就會改變;習慣改變,個性就會改變;個性改變命運就會改變。
總之,對「法」深信,心性、氣質、行為、個性也都會改變。除此之外,念佛如果有寂靜的體會,心境、個性也會改變。
-
淨土法門就是一方面體會自己業障深重,沒有能力修行,沒有能力了脫三界六道輪迴,必須領受阿彌陀佛愛心的救度,就是──「信機」跟「信法」。
信機,「機」就是自己,體悟、相信自己是罪業深重、惡性強盛的人。如此他的心就會柔軟、謙卑下來,凡事不會貢高我慢,不會去計較、批評、爭奪。真正學佛的人,很容易體悟這個道理。因為學佛的人,若以法鏡來照自己,就會原形畢露,顯現自己的本來面目,那時候,我們連看都不敢看,會非常的慚愧,感覺非常的丟臉,這就是對機的深信。
對法的深信,就是對阿彌陀佛的慈悲,對阿彌陀佛的救度深信。阿彌陀佛對我們是絕對的包容、徹底的原諒,把我們當成他的獨子,沒有任何條件、差別,徹徹底底、毫無的保留的來愛我們、護我們、救我們。
總而言之,學佛的人要有「機」、「法」的深信,自然就較不會煩惱、計較。
-
阿彌陀佛要救度的對象是誰,我們不用去尋找書本上的其他批註,也不必問別人,我們問問自己──自己是什麼東西,就可以知道阿彌陀佛所要救度的對象是怎麼樣的對象。
-
信心決定的念佛,以及信名號的念佛,這兩種是一種。因為信心決定的內容,就是這句名號。這句名號就是阿彌陀佛的願力,阿彌陀佛的願力完全顯現在這句名號中。
信心有兩個方面:一方面就是信機,一方面就是信法。這兩方面實際上是一個內容,只是分開來解釋而已。
-
領受彌陀的慈悲就是信機、信法。信機、信法這種信,是很深刻的信,叫做「深信」,深信就是決定性的信。
-
若論眾生根機,雖謂千差萬別,可歸納為四:
一、利根無逆罪,如阿難等;
二、鈍根無逆罪,如般陀等;
三、利根造逆罪,如阿闍等;
四、鈍根造逆罪,如下品等。
若論法門數量,雖謂八萬四千,亦可歸納為四:
一、勝而非易,如法華、天台與禪密;
二、易而非勝,如淨土要門;
三、非勝非易,如小乘阿含;
四、亦易亦勝,如弘願念佛。
-
我們是一個學佛的人,必須依照佛所講的戒作為我們三業以及生活的基本規範。所以,不管聖道門也好,淨土門也好,基本上都要有向上、向淨、學佛而成佛之心,都希望能做好佛陀所要求的戒律,如果沒有這一種觀念,就不是學佛人了。
再進一步,他發現自己有心無力,應該做而做不到,心雖有所嚮往,可是業障來了,習氣來了,沒辦法降伏,所以才需要歸入彌陀的救度,如果是這樣的話,就有機的深信。有了「機深信」的話,心性自然會柔和,所以,有沒有機的深信?也可從自己的心有沒有慚愧、柔和、柔軟……來判斷。
另一方面,如果有法的深信,自然就會「阿彌陀佛愛我們,我們也去愛他人。」如果是聖人的話,就會做得很圓滿。我們是凡夫,所以做得不圓滿;因為不圓滿,才更要有柔軟心,更要有慚愧心。
-
平生都專念彌陀名號,而且願生極樂,堅定不移,同時對彌陀的悲心救度有了體認,對自己的卑微下賤有了體認,這就是機法二信。有機法二信的人,他的心性、氣質、言行都會有改變的,既有這樣的改變,他的不良業習、遭遇也會隨之而改變。
-
念佛時妄想紛飛乃自然之事,有妄想才是凡夫,才是彌陀正客;若無妄想,已是聖眾,則非彌陀救度之對象。故應以有妄想而更深信機法一體;能作此想,則妄想即是慚愧、謙卑,與安慰、法喜之源。
-
一個機法二信的人,就是明信佛智,就是永在彌陀的光明當中,他的往生是平生就已經決定了,這就是平生業成了,不必等臨終瑞相,也不必等臨終的助念,他是活在阿彌陀佛的懷抱當中,他是過著薰染彌陀悲心的生活。他內心一方面有自己貪瞋癡煩惱妄想雜念這些習氣,也因為感覺體悟到自己這種習氣習性濃厚難以斷絕,所以這顆心就柔軟下來,有慚恥之心,體會到一即一切,所以了解別人也有這種心,因而互相包容、互相體諒。
-
「二種深信」之文是就信(信心)而言,「正定業」之文是就行(稱名)而言;顯示信本願之念佛是信行一體、信行不二、信行不離,此義善導大師之《往生禮讚》的前序亦言:「深心」即是「真實信心」:信知自身是具足煩惱凡夫,善根薄少,流轉三界,不出火宅。今信知彌陀本弘誓願;及稱名號,下至十聲一聲等,定得往生;乃至一念無有疑心,故名深心。
-
一念無疑的二種深信是往生的正因,不論定善,不論散善,不論逆惡,十方所有一切眾生,往生在此信心,信「上盡一形,下至十聲一聲一念,亦得往生」。若發起此信之當時即已臨終,來不及口稱念佛,則當下往生極樂;若壽命延長之間,則盡形壽稱名念佛。
-
凡夫深信自己三業都是罪惡,永沉輪迴,無出三界之力;然此凡夫是彌陀深生悲愍,為其發願立誓所要救度的對象,此凡夫恐懼不安的心中,體悟彌陀本願力的攝護救度之真實,而毫無疑慮地信受彌陀本願之救度,當下即時獲得往生決定,此即「無疑無慮,乘彼願力,定得往生」之意。亦即《大經》所言:「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吾誓得佛,普行此願,一切恐懼,為作大安。」「我當愍哀,度脫一切,十方來生,心悅清淨。」「常運慈心拔有情,度盡阿鼻苦眾生」的宗旨。
-
我們是罪惡生死凡夫,如果依照各自接觸的雜緣去學的話,還是不離生死;如果接受阿彌陀佛為我們所選擇的稱名念佛,就能夠往生成佛。所以,憶佛、念佛是因,往生成佛是果。
-
一個人如果有「機法兩種深信」,就會毫不勉強、自自然然的「念念不捨」。因為有嘴巴就能出聲,有心就會起心動念,只是將他轉為名號而已。
-
因為有「機法兩種深信」,八萬四千法門就沒有一個法門學得來了,因為他一無所靠,後退無路,兩邊也無活路,就像走在白道上。走在白道上就是機法兩種深信的現象,走在白道之上,八萬四千法門怎麼還有一個法門可以靠得上呢?他一定是正念直來,這種眾生已經在阿彌陀佛的攝受當中,不可能再墮入水火之難了,也不可能後退,將不再輪迴於六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