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人生意義

  1. 生活教育
  2. 護生與素食
  3. 出離與輪迴
  4. 諸行無常
  5. 醒世箴言
  6. 人生目的

第二篇 淨土信仰

  1. 皈命彌陀
  2. 念佛警策
  3. 機法深信
  4. 佛法知見
  5. 眾善奉行
  6. 深信因果
  7. 淨土信仰

第三篇 淨宗教判

  1. 正雜二行判
  2. 要弘二門判
  3. 聖淨二門判
  4. 自他二力判
  5. 難易二道判
  6. 總顯其義

第四篇 正依經論

  1. 往生論註
  2. 佛說阿彌陀經
  3. 佛說觀無量壽經
  4. 佛說無量壽經
  5. 總顯其義

第五篇 淨土宗旨

  1. 廣度十方眾生
  2. 願生彌陀淨土
  3. 專稱彌陀佛名
  4. 信受彌陀救度
  5. 總顯其義

第六篇 淨宗特色

  1. 現生不退
  2. 平生業成
  3. 凡夫入報
  4. 本願稱名
  5. 總顯其義

第七篇 淨宗宗風

  1. 淨土宗宗風(三)
  2. 淨土宗宗風(二)
  3. 淨土宗宗風(一)

第八篇 淨宗傳承

  1. 善導大師
  2. 道綽大師
  3. 曇鸞大師
  4. 天親菩薩
  5. 龍樹菩薩
  6. 第十八願
  7. 總顯其義

第九篇 淨宗弘傳

  1. 念佛度亡
  2. 念佛利益
  3. 念佛方法

第十篇 淨土述懷

  1. 淨土述懷

【法  語 二】

  1. 淨土短文(十一)
  2. 淨土短文(十)
  3. 淨土短文(九)
  4. 淨土短文(八)
  5. 淨土短文(七)
  6. 淨土短文(六)
  7. 淨土短文(五)
  8. 淨土短文(四)
  9. 淨土短文(三)
  10. 淨土短文(二)
  11. 淨土短文(一)
  12. 唯稱名
  13. 信 心
  14. 救 恩(二)
  15. 救 恩(一)
  16. 二河白道呼喚聲
  17. 死的恐怖
  18. 人生之實相
  19. 人生像什麼
  20. 無常法語
淨土宗
慧淨法師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慧淨法師 > 法語
top

法語

淨土宗宗風(三)

  1. 出家眾是以法為自己的生命,譬如說,專崇天台的人,天台的法是他的生命;專崇華嚴的人,華嚴的法是他的生命;專崇密宗的人,密宗的法是他的生命。我們學習淨土法門,淨土法門的法就是我們的生命。如果專宗淨土,沒有純正淨土的教法,我們淨土的生命就會枯萎、死掉,就不成為是個專修淨土的人,就沒辦法以淨土來上求下化、自利利人。


  2. 獻身出家就是為了上求菩提,下化眾生,也就是一般講的自利利人。所以身為出家人要有「上求下化」的使命感,甚至要有領導能力、要能講經說法。當然領導能力、講經說法,不是每個人都能夠做到的,除非是通才,但是使命感是要有的──也就是「上求下化」、「捨我其誰」的願心。「上求下化」未必需要有學問、有口才,只要有德,三業行為的展現自然就會有無形的教化。


  3. 出家是為「法」而出家,為「道」而獻身。「法」有世間法、出世間法,「道」有淨土門、有聖道門,所以必須要把善導這一流的法義深入,甚至透徹。
    要怎麼深入呢?首先,要把我們這個法門核心教理的相關法語,可以啟發自己,又可以方便教化他人的佛言祖語背下來。比較還年輕,身體、記憶力較好的人,像《淨土宗經論釋要文》、《善導大師語錄》,可以背的話,就儘量的背,而且常加以思惟。《善導大師語錄》內容很豐富,可就自己需要的選擇背誦;《淨土三經》、《易行品》、《往生論註》、《安樂集》等,也可以隨自己的能力,將重要的法語背下來。


  4. 不論世間的修身養性也好,或者是佛法出世的修行證果也好,都是在講德行。如果修行人沒有德行,當然就不能稱為修行人;修行人最重視的就是有德無德,如果是被讚揚、肯定是有德行的人,他的出家修行,才有意義。


  5. 在佛陀的時代,僧眾和合共住所做只有二事:一是「聖默然」,即打坐修定;二是「法談」,即談論佛理,其他世俗的閒聊,在和合僧團是嚴格禁止的。因為除了佛法,除了宇宙真理之外,一切的一切都是空性,你講它做什麼?善也是空,惡也是空,順也是空,逆也是空,把它講出去做什麼?


  6. 善導大師往往都是獨來獨往的,為什麼?因為有人相伴,往往容易講閒話。但是,不講閒話並不表示性格孤僻、冷漠,或者顯示自己鶴立雞群、特立獨行,如果有這樣的觀念,是不正確的。一個人也好,與大眾相處也好,都應該是和諧的,彼此有默契的。


  7. 我們這個法門是各隨自己的本份,出家眾當然要隨分隨力持守戒律而念佛,在家眾儘量安分守己而念佛。以這標準要求的話,就會越覺得自己距離太遠,這個時候,那一種「常懷慚愧」、「仰謝佛恩」,還有謙卑柔和的心會更加實在。這樣的話,自然就德香顯現,所謂「香光莊嚴」。


  8. 有的出家眾,雖然現出家相,但不曉得修行的真正意義,過去世俗的習性、觀念還是一樣,認為他人對自己無理。無理一定要討一個公道,這是一般人的想法,但對修行人來說,別人的無理,正是我們償還業債的時候,別人的無理正是讓我們修忍辱度的時候,別人的無理正是讓我們增加功德的時候,別人的無理正是讓我們實踐「但願眾生得離苦,不為自己求安樂」的時候。所以不應該計較,甚至懷恨在心。


  9. 出家,並不是為了出家而出家,並不是為了求佛教的學問、哲理而出家,或者是為了做一位講經說法的大法師而出家──不是,他是為了追究宇宙人生的真理,了脫生死輪迴,為了學佛、成佛而出家的。


  10. 出家是很不容易的,講起來很神聖難得,但也很可憐,怎麼說呢?孤身離開恩愛的父母、親人,可愛的家庭、懷念的家鄉,走往他鄉去出家;但人非聖賢,即使現出家相,仍帶著各自的煩惱與脾氣,因此,道場是出家人修行用功的地方,但也是更多煩惱與不同習氣聚合的地方。今天在道場裡,也不曉得將來會有什麼樣的人物進來共住、生活,言語行為相碰觸到底會讓我們快樂還是苦惱,都處在不確定當中,這就是出家人的可憐之處,因為在道場裡面難免也會有人事紛爭。
    也因為如此,所以佛陀規定出家人要「以和為貴」。也就是我曾勉勵大家的:「以和為貴,以忍為高,不以苦為苦,不以難為難」,一切苦難挫折,其實是給我們恩惠,讓我們有逆增上緣。出家眾面對任何違逆心情之境都必須往這方面去想。


  11. 我們僧眾住的地方都會懸掛一副字──「隨作務,隨念佛,不與人諍,亦無怒容」,這都是我們的座右銘,而且也是修行的重點之一。「隨作務、隨念佛」,把念佛落實在生活當中,落實在行住坐臥當中,落實在時處諸緣當中,讓念佛成為我們的生命、我們的生活習慣。「不與人諍,亦無怒容」,既不在口頭上與人諍,內心也無諍;如果內心有諍,至少也不要表現在容貌上,慢慢讓內心也能夠不存留。


  12. 一個威儀安詳穩重的出家人,他的內心也一定是祥和、平靜的。其實祥和、平靜是很高的境界,像佛陀因為心中有涅槃寂靜的證悟與內涵,所以走路自然就不急不緩,講話也是很沉穩,不急不緩,這樣的威儀,無形中就能感化人。


  13. 要怎樣做好一個出家人,就像宗風所寫的:生活,簡單樸素;語言,誠懇和藹;威儀,安詳穩重。
    在佛陀時代,出家眾的衣食所謂「三衣一缽」,生活是極其簡單樸素的。如果住在精舍裡面,除了三衣一缽以外,也只有床座、醫藥、日常用品之類。
    出家眾在生活上有種種規約,也就是所謂的「戒條」,但其精神所展現出來的是落實在簡單、不奢侈、不豪華,也就是我們強調的「簡單、樸素」。
    我們生在末法時代,雖然科技發達、物質充裕,但依然要維持著佛陀時代三衣一缽簡單、樸實的生活原則。譬如說,出家眾的浴室,洗臉、洗頭、洗身體都只用這一塊肥皂,洗衣服也是這塊肥皂,簡單不奢侈、不豪華,佛陀說不香花塗身,不坐高廣大床,因此就不使用香皂。毛巾也是一樣,洗身體、洗臉都只用一條毛巾。衣服呢?只有冬、夏兩種,就這幾件,不管國內國外、婚喪喜慶都是這幾套衣服。所以,對身外之物一概不留。
    因此,對出家眾來講,除了衣物之外,頂多就是我們編的這一套書。希望大家就過著簡單、樸素、樸實的生活。


  14. 日常生活是可用則用、能省則省。基本的生活之外,我們可以不必身留餘物。自己的身外之物、多餘的錢財,都將它供養三寶,或救濟貧困。


  15. 嚴格來講,一切外物都是身外之物,所以,除了我們生活上需要使用的才留下來,沒有需要的可以一概不留,都可以送給需要的人;反過來說,既然需要而留下來,就應該整齊、清潔的擺設好。出家人的生活往往是比較有規律的,就是早睡早起。出家眾是專業的修行人,大家都是為法來到這裡,所以所有的時間都盡量用在法的方面。


  16. 佛門是最講潔癖的,尤其是割愛辭親,成為人天師範,其身口意的行為是信眾的楷模,所以出家眾的立身處世要比在家眾嚴謹,固應嚴以律已,謹言慎行,持身如玉。信眾對於佛門,尤其是身負弘法之崇高神聖使命的比丘,其眼睛總是特別雪亮,要求也特別嚴格;萬一被發現有了某些不如法,難免因失去了可敬的對象而產生失望之心。


  17. 出家眾是專業的修行人,不但依佛法自修,也同時承擔了住持佛法、傳承佛法的任務,進而更要以佛法教導他人,如果缺乏慈悲,就有虧出家眾的身份了。


  18. 一個寺院的領導中心就是住持,住持本身信仰、思想與道心如果不穩定,大家也不能安定辦道。


  19. 道場的生命就是法,住在道場的住眾也都必需要有法,如果住眾有人沒有法,他就會跟道場不相應;而道場如果沒有法,對方即使來了也一定不相應,一定會離開。


  20. 大眾共住最重要的兩點就是:第一、信仰要一致;第二、彼此要和合──以和為貴、以忍為高。


  21. 對於新出家的住眾,做前輩的要有提攜之心,也就是要有愛護、指導之心;新進來的出家眾對前輩則要有敬重之心,對於教團的生活或規矩有不瞭解的,就虛心請教。


  22. 出家服乃解脫服,但應自覺,依然煩惱熾盛之身,未因穿出家服而得解脫,反而因此知自身卑微卑賤,因而謙卑柔和,不顯高慢,常懷慚愧,仰謝佛恩。
    出家服亦是法幢,若威儀安詳穩重,則不說法亦能度眾,如馬勝比丘;若言行放任,肆無忌憚,則令人鄙視,而成佛門罪人。


  23. 我們這個法門是「易行道」,龍樹菩薩以「乘船則樂」來形容,順風揚帆,又可以欣賞外景,輕鬆愜意,跟一般自力的修行是完全不一樣的。所以我也希望大家在修行上如龍樹菩薩所講是安樂的──乘船則樂,大家過著快樂的出家人的生活、快樂的念佛人的生活,但也不能因為是易行道、安樂門,所以就放縱了,更要注意自己是身著袈裟的修行人。


  24. 不論何人,真發心出家,都是相當有善根、福報、智慧、功德之事,足得隨喜、讚歎;然「出家乃大丈夫之事,非將相所能為也」,可見真出家人、過出家生活,並非一般想像的單純容易。
    凡事皆需內因外緣:
    內因:自己為何出家?動機要純真,就是真的要為修行而出家,為了生脫死而出家,為荷擔如來家業而出家,為弘法利生而出家,喜歡安貧樂道而出家,喜歡過出家的生活而出家,喜歡遠離五欲紅塵而出家;非為逃避而出家,非為享受而出家,非為勝他、名聞、利養而出家。
    外緣:要有相應投緣的師父、道場、師兄弟,亦即法門相同,師兄弟意氣相投,大家能夠和悅無諍地相處共事的生活。有此道場則可先在此道場住一段期間,彼此觀察,若能相應,則可擇期剃度。
    若無此內因外緣,則於事不成。

分享到
中華淨土宗協會
淨土宗文教基金會

110049台北市信義路五段150巷22弄41號
電話:02-8789-4818
傳真:02-8780-7050
E-mail:amt@plb.tw

捐 款 護 持

信用卡定期定額護持

本會推薦使用
前往

信用卡單筆護持

單次隨喜護持
前往

四大超商繳費護持

多元化的護持
前往

其他方式隨喜護持

匯款護持方式
前往